主题:【文摘】偏见是一种空气 -- Davi
偏见是一种空气――评肖恩《中国人的种族观念》
Jerry Huang
读完新语丝上的新到资料《中国人的种族观念》,不禁深深被这个来自爱尔兰的白人敏锐深入的洞察力所折服。在中国,偏见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其实我自己,就曾经怀有这样或者那样偏见。记得三年前去美国公干的时候,看到体形大的美国人,脱口而出“胖子”,看到黑人,有时就说“黑鬼”。这些话曾经被我的上司善意的教导,他认为国外中国人歧视看不惯的人非常普遍。那时我另外的美国同事告诉我,不喜欢和印度人,黑人打交道,在美国除了华人之外只有白人尚可联络联络,因为他觉得印度人身上有股味道。后来,本人接触过一些印度人,没有感觉到“特殊气味”,也许是没有凑近嗅嗅,纵使人家身上有一种气味,也不应该因此讨厌整个一群人继而躲避交流。
无处不在的偏见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凡偏见,总是认为自身的某些特性高于某一类人而拥有一种模糊的优越感情操。持有偏见的人往往采用投射心理,认为大家都和他一样心存偏见。比如:自己的审美观肤色浅为美,就认为天底下的人就应该这么认为,所以黑人就一定丑,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加难看。再者持有偏见的人往往以强烈的本质论来看待一群人,肆意将一些不重要的特性扩大化,比如看到黑人皮肤黑,再道听途说黑人文盲率高,就认为黑人脑袋天生就是笨,简直忽略了整个人类的同一性和种族内部的多样性。(感谢方舟子在人种上的科学普及)
在中国,偏见的一个表现是基于地域的偏见,肖恩的那篇文章中没有提及,国内的人或多或少对这些偏见有经历。中国大学里面有个特色社团,叫做老乡会,同一个省的互相之间就可以随便称老乡,这中间是锻炼伪善的好去处,一伙老乡喝酒,打牌,虽然是才认识一上午,但是那个亲热的劲儿,简直如同结交了上十年的知己。大学生借钱常常找老乡,也出现过有人冒充老乡借钱溜走的事儿。设想,这些念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人坐火车进入本省境内,那岂不是要心花怒放回到几千万老乡当中,见谁都一个笑脸。往往这种过于看中老乡关系的人对其它地方的事物存在着偏见,我念大学的那会儿,学校学生会尽是由东北帮把持,其他学生即使集体活动再突出也不容易捞到一官半职。碰到一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有偏见的人经常将缘由归结于从人家所操的方言推测的地域。
中国的地域偏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到东部对西部,北方对南方,小到市区对郊区,城市对农村。尤其那些有名气点的大城市的市民几乎是被一一贴了标签,从个性说到消费观念,或者来个离婚的假设,枚举各地女人的反应,这些闲话总被无聊的人念叨,甚至被当作“客观规律”总结自己在各大城市的见闻。更有趣的是,面对社会上甚嚣尘上的“偏见”观中,居然诞生了二阶“偏见”,即认为该地区的大部分人持有这种偏见,是对人家的态度,观念可能存在偏见而怀有偏见。我曾经亲耳听见一个上海人较严肃的告诉其他人:不要称他叫做“上海人”,因为人们观念中“上海人”狭隘,爱占小便宜,周围的人后来就用“上海人”可爱来圆场。
中国还有一类突出的偏见,那就是知识分对其他非知识分子的偏见。众所周知,在历史和现状下,我国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比例并不高,无非是出身好,或者时机好,弄了个大学念念,离博古通今还远着呢。可偏偏这拨人中间很多人自视甚高,都将自己看的比“非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瞧不起农民,工人,大学生瞧不起中专生,一流院校的本科生瞧不起二三流院校的本科生。这些知识分子当中,如果你要是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想法,文章,有些真要酸掉你的大牙,酸过之后,你会发现那掩藏在背后的狂妄和无知。看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很多对社会资源是极大浪费的“知识分子”从来待遇就不怎么差,但却厚颜无耻的积极向国家要钱,要搞知识创新,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探究中华文化之深奥,这些都和学术腐败息息相关。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时间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就可以在公开场合发表侮辱农民,工人智力的话,已经司空见惯,因而大家争先恐后当“知识分子”。官员读博,商人读博,博士帽背后隐藏着社会上在文凭上的重大偏见。中国“知识分子”有多大能耐,我不知道。现在的偏见观念体制,是一个巨大的马太效应的发动机,它使得那些在经济做贡献的“非知识分子”贡献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而那些“知识分子”的贡献被无限放大了,给社会造成了一个幻觉,觉得依靠他们才能实现中国科技赶超其他先进国家。
文章中提及的“恐黑症”一类的歧视应该是由于国人的无知造成的。“非洲就是闹饥荒的地方,美国黑人到现在还生活在最底层”,怕是50岁以上的人很多抱有这样的认识,年青人在他们成长的时候经过大人的耳暄目染,往往没有机会亲自体验世界各地的黑人生活,即使去过外国,这些人文观点不像科学假设那样容易证伪,如地球是平的,有了些国外生活的经历照样抱着这些落后的观点。有这些偏见的观点,就意味着会有歧视性的行为,整个社会上流行辱骂“黑鬼”成为平常的时候,就不应该对外族对本族人的尊重抱有任何奢望。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道艾滋病如何传播的,将非洲人和艾滋病联系起来,再将恐黑症推高到连进屋收拾房间都不敢应该算是一种“流行性精神病”,大家群起展示“恐黑症”,这样非理性的冲动就被一波波推高,荒唐的歧视就这么发生,有了共同的歧视目标,就是有了共同的敌人,这些歧视反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密切了这些有偏见的人“同志感情”。当然,提高科学素养也不可暂缓,科学家没有搞清楚艾滋病因之前,美国也发生过海地人受到歧视的现象。但是,向普通老百姓宣讲严肃的科学知识最好是这些领域内的专家才可以,并且也要有如在科学研究中一样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举个例子,现在乙肝母亲的儿女容易受到歧视,实际上乙肝病毒这样垂直传播的几率比大家想象的要低得多,乙肝病毒并不能通过胎盘感染婴儿,普通老百姓没有听到这些知识。
社会上更多的是一些不怎么在行的“专家”胡侃这病那病如何如何危险,不严谨也不想严谨普及这些知识,看看讲保健的“明星”就知道当今的老百姓爱听哪一类知识。正由于这样的不严谨,和大家没有文明社会应有的科学素养,人们才会不相信科学,即使知道艾滋病如何传播,也会心存恐惧,担心摸出艾滋病来。总觉得为了保险起见,偏激一点没错,过犹不及,他们的无知导演了他们的荒唐行为。
至于“中华文明优秀”这种偏见,国内恐大多听过多了去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说,那些在唐人街打拼的华人如何如何优秀,留学生怎样卓有成效解决科学难题。固然,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一面倒的国内舆论气候,但是还有热衷传谣者的心态,比如我小时候听说过的“在美国,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知识装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中华文明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区文明比较的问题,当然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国内的历史老师热衷夸大中华文明的地位,说来说去,无非也就是四大发明,五千年文明古国等等。FHD网友,在他的文章中已经系统论证了四大发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过是无稽之谈。中国的普通人中,有多少知道亚洲邻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历史,周边国家的人又有谁愿意和抱着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中心,几千年来一直影响邻近地区的观念的人打交道呢。实际上在中国国内,基于历史文化的歧视也不难发现,现在不少城市以“x朝古都”自居,大兴修建遗址旧居,部分当地人已经以在外地人面前摆弄文化历史优势为荣,充满飘飘然的优越感,这样能不歧视外地的历史和文化吗?
谈到这些偏见观念,我们才会察觉作为一外国人,尤其是那些来自东南亚,非洲的肤色深的人到中国和人交流有多么困难,更别说和中国人交朋友,谋生了。我们常常自称为“礼仪之邦”,在长辈,领导面前显露谦卑,顺从的姿态往往是从小就学会。但大陆人在公开场合与人沟通,展现自己观点方面往往远没有台湾,香港地区的人表现得优雅。我倒是没有听说过香港人,台湾人嘲笑中国人欠缺风度,不善活跃气氛。大陆很多人的观念中,值得骄傲的是衣锦还乡,美宅香车,成为人家羡慕的焦点,总想以人上人的姿态和人交流。对于这些人,他们很难理解人们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是一种多么自然,和谐的情操。这种情操,交流的双方都将对方当成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个体来沟通。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和东南亚的外国人交流,不会向对方断言“东南亚国家那些热带民族都很懒惰”的,这不光是政治正确,而是不会采用贴标签的方式以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来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所以,我认为中国人该学学外国人怎么做人,尤其应该学习先进国家如何在制度,法律,教育,媒体上防止歧视的行为。中国人如果整天抱着“礼仪之邦”的陈旧观念,来了一个外国人抱怨歧视,不能总借口文化差异而顺其自然吧。
社会上的一些人可能难以割舍他们的偏见因为他们的偏见几乎快成了他们自信的基石,总觉得自己某些方面比这个世界上其他人优越,只有这样生活才有意义,离开这些优越感,就沦落到不知所从的境界。有了这些偏见,再加上如空气般密集的氛围,他们一点儿不为他们的歧视行为感到一丝羞耻,光天化日之下可以嘲笑黑人,和那些嫁给黑人的女青年。他们反而以此为乐,漠视了人类的基本伦理和道德。这揭示了他们长辈,以及教育他们的师长对他们品德教育的失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他们不可能成为具有现代文明资格的地球村村民,不能融入地球村的社区,就意味着拒绝先进,继续抱有陈旧,偏激的歧视性观点为人耻笑。
肖恩文章所揭示的触目惊心的歧视固然和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但是它的严重性绝不能是中西文化不同所能够掩盖的。任何文化,价值观念,只有它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之下,所有那篇文章所揭示的歧视行为都无法被其伦理所接受,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可怕的偏见观念必须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