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忙总请进,问一个旧事 -- 冰与火
该行高层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和重视,对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细致把握,对大客服的负责度,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
当然,我对这块不了解,只是听媳妇这么一说。国内相关单位扩张的不错,她们行扩展得也很快,而且和国内的大行也联手,还是挺有追求的,不能小看外资行。
大批都是其盘中餐。包括中信,招商这样的。人家的并购计划一直在更新。现在不过是政策保护免于遭毒手而已。
阶段。现代金融业已经进化到可以抛开实体经济背景,交易信用和风险(各种衍生工具就是交易工具)。而现代金融机构就是这些信用和风险的倍增器,通过各种财务杠杆工具可以放大成百上千倍。
传统的原始观点金融机构是网点或门店,是存款规模,是客户质量和数量。现代观点:金融机构就是知道钱在什么地方;知道如何以钱生钱;知道如何设计工具,实现以小博大,创造信用,交易风险的机构。
现代金融机构的能力评估不是存款多少,而是创造信用能力多少;不是网点多少,而是交易的风险有多少。
由于金融业的风险传染性,一旦交易风险失控(例如次贷),就会传染整个宏观经济体,导致经济危机,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完蛋。
现代金融业已经是核武器级别。不是以前钱庄的概念。
可是目前我们绝大多数金融业领导还是在钱庄概念里面打圈圈。武器带差太大。落后就要挨打。
前一段时间一大票央企投机外汇,已经被高盛为首的黑了一把。损失上千亿美元(一说2000多亿美元)。这是国内所有商业银行一年的利润!
这已经不是双方法院的事情了,已经是国家间政治较量。据说中信买澳元的工具就终止合约了,没有按照原来合同赔偿。几大航空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也终止了,不过还在扯皮。
而很多当事人因此结束自己职业生涯。这些人应该都觉得自己是行家,是在华尔街混过的。总之这个教训代价极大。
犹太人不是好惹的。
并且不允许没有实物对冲的投机了?
忙总说的那个听说过。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银行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是如果国家管住,不让中国银行去玩那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原话),那么中国银行应该不会太差的。
信贷直接进入了,防不胜防。目前离岸人民币业务基本失控。
为何一定要搞对赌合约呢?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啊,非美国的国家最后没几个活着的。如果做套保的话,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最基本的方法,为何要搞的这么复杂呢?
是不是我们太自信了?我们撑着的本金少?干脆是人才不够?
陈久霖案件(这个案例资料已经公开),这是所有事情的样板。总的来说还是体制问题。
电影《华尔街》已经说绝了:
我不创造财富,但我拥有财富。
所以都有冲动去做衍生品交易。
风险控制应该加上身家性命,就没有那么多人敢冒险了。
已经回到领导岗位上。这就是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