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令人怀念的台湾校园歌曲 -- 重庆老牛
这篇文字是我暂别西河的那段时间写的,放在自己的新浪博客里,现在稍做修改后在河里转发一下。
[url=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53726cea0100m4bo
]原文链接[/url]
诺基亚以及其他一些品牌的新款手机都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互联网电台,可以用来接入无线网络,收听别人发送到互联网上的广播节目。去年自从我把手机换成了诺基亚的E63,并升级了最新的软件版本,我就一直在用着这一功能(早期版本没有,需要更新机器的软件,国内的行货应该也是没有的)。我经常一边做事,一边就开着手机听网络广播,而最常收听的则是一个台湾的怀旧音乐电台。
这个电台基本上天天都接连不断地播放那些70年代前后的老歌,那些当年台湾校园歌曲盛行的时候、由本土词曲作家创作的作品。关于台湾校园歌曲的兴起,我曾经有过浓厚的兴趣,还收集了一些资料和作品,当时是想写好之后放到河里的,后来因为忙和家事的纠缠,也就一直没有写。
现在手头没有资料,凭记忆和兴趣大致写几句。简单地说,台湾校园歌曲的兴起与台湾人的本土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年的台湾学生,跟大陆学生一样,政府指定的一些歌曲是经常要唱的(比如张明敏曾经改唱过的《中华民族》),而这些歌中,出于反攻大陆的政宣需要,也总有什么长江、黄河、长城的,这些大陆上的名胜和风土人情,对于台湾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遥远而虚无(龙应台去年在北大演讲时也提到这一点),但那些本地的歌谣,却因有台独的苗头而被禁唱。所以,当时许多人都热衷于西方音乐和外文歌曲,算是一种逃避。
这种情况在70年代中期的一次西方歌曲演唱会上被打破。一个叫李双泽的人在会上站了出来,他挥舞着可口可乐瓶,振臂高呼:“唱我们自己的歌”,从而引发了台湾年轻人自己创作自己歌曲的热情。这之后,大量的本土歌曲被创作出来,开始流传于学生之中,以后更进一步流向社会,其中最为出名的词曲作者有叶佳修、侯德健等(李双泽本人写了《美丽岛》一歌,后来被台独利用,而其本人因海边救人早逝),歌手有刘兰溪(费翔的偶像)、刘文正、王梦麟、陈明韶等,大陆人熟悉的歌曲有《童年》、《乡间的小路》、《橄榄树》、《龙的传人》、《忘了我是谁》、《捉泥鳅》、《外婆的澎湖湾》等。其中《龙的传人》值得多说两句。当年台湾当局也大力推广过这首歌,后来因作者侯德健“叛逃”到大陆被禁唱。侯德健在大陆与青年歌手程琳结婚,写了《新鞋子、旧鞋子》、《三十以后才明白》等歌曲。但没有想到的是80年代末的那起事件中,侯德健居然成了其中一君子(与他一起的另一君子是去年的诺奖获得者),然后灰溜溜地又回到台湾,还离了婚,之后默默无闻。
我开始听校园歌曲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当时这些歌曲刚传入大陆,与港澳地区的那些“靡靡之音”相比较而言,还带着一种清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当时的歌手成方圆唱过《童年》、张明敏唱过《乡间的小路》等,而一个男女声二重唱组合王洁实和谢莉斯也唱过很多,比如《外婆的澎湖湾》(顺便说一句,谢是重庆人,本地淘气的孩童们给她按名字谐音取的外号叫细铁丝)。那个时候,我们还住在老家那边,学校在郊外,所以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要在乡间走上半小时。晚上自习后回家时,经常都是几个好朋友同路进城,路上经常就边走边唱歌,特别把《乡间的小路》、《垄上行》、《踏浪》、《踏着夕阳归去》和《童年》这些歌拿来反复地唱,有时不免还被早早就歇息了的农人隔着墙大骂。
以前看过一个数字,说这些校园歌曲总数大约有300首,大陆人比较熟悉的大约有十几、二十首,九十年代末期大陆似乎引进出版过《台湾校园歌曲100首》这个专辑,其中收录了多个歌手、多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中有许多我们闻所未闻的名字,但这个专辑也并没有把所有经典都收录进去。我在90年代末开始上网后,曾经在一个叫做“天籁村”(tdk126.com)的地方混过很久,那里有一个好像叫“天才小风”的ID,对台湾校园歌曲比较熟悉,所以我也受益在那里收集了好些校园歌曲的原唱专辑,比如陈明韶、刘兰溪、王海玲和叶佳修等的,其中一些歌很少见,但特别耐听,比如陈明韶有一首《老人与海》,是用海明威的同名名著为背景写的,非常巧妙而动听。只可惜天籁村在后来网站盈利大潮中没有成功转型,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
在这些校园歌曲中,有一首歌对我有一点特别意义,尽管它可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校园歌曲,这就是何方的《停、看、听》。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是从台湾的短波广播中听到的。那时候,收听台湾地区的电台算是听敌台的,那时候台湾的广播节目似乎也的确有传递情报的功能,因为经常会有类似“大陆的XX号同志,下面请记录给你的指示”的提示,然后就是长长的电文。当时我们比较好奇,所以经常在这些台湾的节目中转来转去听新奇,有一次突然就听到了这一首《停、看、听》。当时,尽管短波信号并不好,但这首歌还是如同穿透时空一样,几乎一下子把我给镇住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天籁之音,才知道世上有这么美妙的歌声。当时心头记住了演唱者和歌名,过了十几年居然也没有忘,最终在网上把它给搜了出来,也成了我的最爱之一。
收听这些老歌的时候,我经常会有种感觉,就是在大陆地区,如果文化、教育、新闻等方面的体制依然不做深入改革,不给艺术家们松绑的话,类似台湾校园歌曲一样的自我振兴大潮是永远不会来的,真正能成为传世之作的,不管是影视节目、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也是不可能诞生的。大家都还是只热衷于去翻故纸堆,宁愿去拍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经典或者历史,也不会有人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潜心创作的。在这个意义上,台湾校园歌曲背后的兴起故事是应该让我们了解和反思的,这也是我念念不忘、怎么也要写这么几句的原因。
最后放上《停看听》的MP3播放,下载可以在这里
[FLASH]http://disk.kugou.com/player/0/6/0/1/default/200/277ADC62FFAD688C/mini.swf[/FLASH]
想象叶佳修是个长发飘飘,赤足白裙的少女,前几年上网一查原来是个大老爷们,他多佳曲。
大陆校园歌曲不是没有精品,只是在数量上和台湾的比起来少得可怜,覆盖范围也小的多。
陈鲁豫的访谈里说的。
89年四君子里,被群众围观最多的还是侯吧,其他那些人都成了陪衬。后来好像成了“易经大师”
去年春节还到美国巡演,跟着侨联搞的一个团,唱的还是当年的校园歌曲。估计中国观众里30以下得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的
但没有像台湾校园歌曲那样成片、成气候。
侯德健和程琳并没有结婚,是恋爱关系。
侯德健回到台湾后又去了新西兰,2006年又返回北京了,现在住在北京三元桥,主要做一个叫做“中国现场”的音乐。
面对外国记者的穷追猛打坚持说广场没有流血,他的人品怎么样不清楚,不过至少有良心。
名字我记不确切了,好像就叫怀旧金曲。这半年我一直没有再用,换成用别的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