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毛泽东的胆略与辽沈战役作战决心的形成 -- 思想的行者
他被凯申帝忽悠没有尽快撤入两广,而是以孤军在湖南反击四野,战役中对被包围的一三五师又没有尽快解决,结果不得不壮士断臂。他的部队只有部分装备了美械,哪怕只是四野的一个军都未必能迅速啃下,啃一个师又不会影响四野南下速度。林彪一开始也没有料到会有这个战役,他还是按太祖的意思在分兵迂回包抄,防止桂系部队从广西逃出国境,白的反击是出乎太祖和林预料的。
不是日军储备的炮弹...
造炮弹的地方就在旅顺--那是苏联的地盘。
陈毅说的还是他的亲家粟裕说的其实无所谓了:
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
大炮弹可以是供日式火炮用的,也可以是供美式火炮用的---苏联人鬼得很,绝对不会把苏式武器的指纹留给美国人的--炮弹就没有指纹了。
另外可以参考沈志华的《苏联专家在中国》一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从TG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起,苏联就明里暗里给TG输送了。
苏联的援助不是从156项目开始的。
以下引自粟裕传。
2月1日午夜,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给粟裕的复电,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战方案,指令他们休整1个半月,3月下旬出动。同时指示:“三、八、十、十一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中央军委对渡江作战时间又作了几次调整。4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按照全军统一部署,进行整顿纪律工作,休整到5月15日为止。渡江时间相应地由3月下旬推迟到5月15日以后。
。。。。。。
1948年4月18日,栗裕再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建议,向淮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地区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向长江以南的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与当地人民武装结合,在广大范围内辗转游击,以求大量调动敌人,策应中原地区作战。这样,三线密切配合,推动战局较快与较大发展。粟裕在电报最后特别声明: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总有不同意见,来往电报多次,反复商量,但是直到城南庄会议才定下来留在中原打大仗,这之前,粟总可是一直在准备的。何来坚决不干。。。
和蒋介石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证旅顺在苏联控制之下,吴运铎可以大摇大摆在那里建设“大连立新厂”,明目张胆造炮弹。
吴运铎造炮弹重要还是罗申去广州重要?
他去之前可没有和tg通气,哪怕是要演戏,在苏领馆留点人员交底也成啊,尤其是其他国家大使都没有跟过去和米高扬来访的背景下。后来中苏建交得知罗申担任第一任大使周公曾经很失望。
那伤了什么人的感情?
别把这些皮毛当大事,只要吴运铎把事情办好才是正经。
送花成功:作者获得大炮弹级通宝一枚。
这个就能多跑出些了,依托营口再做考虑,不过背水作战总是有点难度,海运能力也有限。
75口径的,德系的,日系的,国产的。
是如此。此二战,成就52军。如果始终保持在营口有一前沿阵地,则东北共军,未必敢全力入关。假以时日,也许成为第二个列宁格勒也未可知。
列宁格勒的物资补给基本上还是依靠陆路运输,渡口与港口在某些情况下功能有重合,但不等于是一样的。
就算有绝对制海权,依托海港补给进行长时间坚守还是要求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同时部队也要具备很强的施工能力。如果是小部队,更是如此。
而且营口的要塞化显然不如大连、旅顺。国民党工兵也不是美国工兵,国民党海军也不是美国海军。如果真的要挑一个可以长时间坚守的战略支撑点。显然旅大更为靠谱。当然了,旅大这个时候不在国民党手里……如果国民党真的有那个能力依托海港坚守,这个内战我想也不用打了。中国的海运当时若有如此发达,锦州还需要去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