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随笔]侃侃刘备与吕布的道德观 -- 乌鹊南飞3
一直以来看了很多厚非两人人品的文字,甚不以为然。岁末休养,顺手码点小字。兴之所至,随笔而已
--------------------------------------分割线-----------------------------------------
一、刘备
先说刘备。以前偶对于大耳朵频繁换主那一套也不大感冒,虽不至于逆反到如时下票友一般,动辄将玄德殿划入“反复小人”那一类,总的来说是不大同情此人,不厚道。
然而在琅邪每每看到以“先主殿处处受欢迎”的反驳史料,一层疑惑倒是长期挥之不去:玄德公何德何能以至于此涅?后来对先秦诸子读得多了,魏晋名士的派对也慢慢看了些,之于玄德公的行事准则以及其带来的明星效应算是有了点心得。一言以蔽之:刘备遵行的是“道合则侍之,道不合则去之”的典型先秦士子出仕准则。这一点在《孟子》之中有大量的论述(注1)。
而魏晋时代又是一个名士风气盛行的时代,最推崇“圣人避乱世”那一套杨朱理论(注2)。所以刘备信大义而又轻去就的做法对各路诸侯实力派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鱼饵,比“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还要有宣传效果。所以不管识才不识才,一旦大耳朵落魄来投,都有人将其人视为珍宝,奉若上宾。
是以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反而名声不减反增,正是三国这个时代畸形的社会风气所决定的。孟子所谓“圣之时者”,用在刘备身上也不算太过分。
PS:想一想要不要批判下此人后期信仰动摇呢?还是算了吧,转入下一章
二、吕布
吕布的行事准则与刘备正好相反,具有非常鲜明的游牧特征。近年有一本畅销书对游牧民族的道德观念描写很细致,叫做《狼图腾》。狼的特点是:贪婪重利,弱肉强食,忠于理念而手腕灵活,吕布为人正是如此。
狼王由强者出任,老弱前任淘汰,故冒顿杀父登位而匈奴心服其能。吕布杀丁原董卓则天下诛之;对他自己来说,并不觉得强者为王很过分,只是想不通为何自己大义灭亲却惨遭“关东诸侯都欲杀布”的悲剧。殊不知中土道德的底线高于他自己的道德底线:
《孟子·万章下》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不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性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从待遇来看,刘备属于异姓卿,而吕布属于贵戚卿。刘备有没有反复谏之,南飞不知;不过在残汉之际,不这样做更高名望,更有视功名如粪土的宣传效果。吕布与董太师有父子之名,废董之举按古义是可以做的,但手刃还是太过。伊吕之立,霍光之行,尚不伤及嗣主性命,何况奉先针对的乃是恩主。
不过吕布后来对刘备的一忍再忍,却是有些幡然醒悟的感觉;然白门楼上被其落井下石,对两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不过,草原狼终究没有沦为被驯服的宠物犬,狼总是带着尊严死的。纵然时运不济,也不需要由猎物来同情。
注1:《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注2:杨朱的原话找不到了,不过庄周也有类似的观点,借来一现,《庄子·人间世》: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大耳在道德上可是相当完美的。
他唯一在道德上失分的事情,大概就是刘璋吧。其实严格的讲,这也不算失分,只是对于他过去和未来的所作所为,有些不那么光彩。就好像圣人作了平民的选择(这个比喻也许不合适),但不是盗贼、小人。
之所以大家都会收留他,除了宣传作用外,主要是他个人确实有能力吧。大耳的能力比较强,而且每次投奔别人的时候,都是落魄一副人畜无伤的样子了。
此外,大耳从未做过阴谋诡计……一向都是王者之师,堂堂正正。这也是别人肯收容他的重要理由。
1.背叛曹操,参加衣带诏政变党,杀车胄夺回徐州。后期向袁绍透露老曹准备对付他的计划
2.背叛刘表,跟诸葛亮密谋如何夺取荆州
3.背叛孙权,荆州有借无还
4.背叛刘璋,假途灭虢
5.老曹拿下汉中之后,以屠杀阻止平民避免。
大耳本就是猾奴,阴谋诡计就太多了,借袁绍的本钱去汝南一带发展自己的独立势力就是最典型的。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临死时自己都反思德薄勿效,有啥好抹粉的。
1、这一点可不是道德污点哦,这个在道德逻辑上是无可挑剔的。大是大非和小事小非的问题。
2、密谋夺去荆州……是啊,我也在密谋当皇帝呢!连“谋”都是错的么?对于乱世英豪,计划总要无数种,是否付诸实施才关系到道德问题。
3、你以为荆州是孙权流汗流血打下来,然后白白送给他的啊。刘备是无德无能得到荆州的?至今为止,我看到的观点似乎从未有人说“刘备背叛孙权”,只有“孙权背叛刘备”袭杀关羽。
4、这个倒没错,我早说了。
5、不懂你说啥,大概是字打错了或者话梅说完。
说起来,孟子的这段话的逻辑性也很强,意思也很明白。
说回到刘备和吕布的不同遭遇,个人看法,主要是从收留者的角度怎么去看待的问题。假设两者都是可用之才(坦白说,一直没明白早期的刘备到底有什么地方可用),刘备至少没有直接祸害收留者的时候,很多时候还尽可能推脱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收留者很放心,大家其乐融融的可能性也大很多。吕布则不同,不管董卓怎样,杀了前面的大哥,难说就不会杀后面的大哥,所以收留他的人,虽然让他为己所用,但是担心一定是少不了的,心有隔阂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俗话说事不过三。吕布虽有两次很恶劣的前科,但是他实际上没有从两次背叛中获得真正的政治资本,相反处处表现出他将事情考虑的非常简单(第三次他会怎样做其实不一定)。所以奉先出关之后才一直想不通为何山东诸侯都想杀他——真正利欲熏心的正是这伙豪强名士。
吕布简历上有一个亮点是张杨(注1),可惜老曹没看到,就匆匆动手了。
刘备的王霸之略早期就很有名,得到广陵陈元龙的敬佩,很不容易(注2)。
注1:《英雄记》曰: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布闻之,谓杨曰:“布,卿州里也。卿杀布,於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杨於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
注2:①《三国志陈矫传》:太守陈登……使矫诣许,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引用原文吧:
1.汉代人性尚存,不存在大事大非。若以大事大非论之,吕布杀董卓也有献帝诏书,刘备非议啥?
《三国志·董卓传》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三国志·吕布传》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
2.嘿,先诚其意,然后道德生焉。谋反罪从来都是诛心
3.呃,只能说你看过的史料太少,百度一下《关背德》吧。至于借荆州,燕京晓林与我都写过专题,有意的话搜索下吧
5.《三国志·刘晔传》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我不是抬杠啊,小虾米一个,说说我的看法
(直接回铁手的帖子,总是提示我不在线状态,就会给您了)
孟子是个齐宣王对话的 ,我看风俗上说,齐国就一个字“儒”,当时的儒不知道具体,但是根据现在的看,应该有一条重视家族关系。
所以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这文化传统啊,那是家族内部乱啊,让人说笑话的,所以变乎色。
所以为异性之卿之事就没那么不蛋定了。
这个可能也是田氏代齐的一个文化原因吧。这也给吕布想不通山东诸侯为什么杀他一个解释,人家山东传统文化就是家族内部河蟹,我养你个“士”就是为了壮大我的家族,这个“士”前科不好,总想着杀老板,驯化不了啊,所以从山东跑出来的吕布在实力上还真是没话说。
三国那时刘备只有“名”,而吕布有“实”(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知道那时候“名”有多重要,所以刘备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吃得开的,皇叔也听着也挺能唬人的。)。
而吕布呢, 确实厉害,实力比刘备强甚至比三个兄弟都强,但是有个董卓的父亲,还是认的,而且前科也不好,况且董卓还吃人,西凉兵,中原人压根就没看上 西北边陲,给周王放马的那些人,吕布这点(在当时社会潮流下)就输给了刘备。
刘备虽然没有名,但是人家有拜把子兄弟,而且比较厉害,
这样刘备在“名”上有先天神功护体,“实”上还有拜把子兄弟死命相随,再加上个凤雏和卧龙,刘备还是个玩政治的高手(项羽就是玩不过政治才输给刘邦的),那么相对于有“实”无“名”的吕布,在战国时代,或许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打个天下,那么,在玩政治世界高手的三国,只能是个陪练的了。
1、我倒想问问,你怎么挑吕布来对比呢?一定要拿“杀董卓”事件和刘备对比的话,王允才更适合刘备的立场吧。刘备认曹操当爹啦?
2、不懂你说啥。不过,如果某人策划卑鄙的阴谋,但是在执行的最后关头,假如此人突然醒悟,停止实行,那么这种行为在古人眼里,并不是玷污道德的行为。
3、看过的史料不多,但也不少。印象中先是孙刘对抗,然后突然曹操来了,然后刘备和孙权约和,归还一半荆州,北上抗曹去了。这叫背叛吗?最多是“背约”,不算啥。而且所谓“借荆州”,是出于更大利益上的妥协而非单方面的施舍,根本谈不上什么背德。
4、“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从这句话推断出刘备屠杀……我真觉得无话可说了。
其实大耳刘也不是没干坏事。荆州,夺西川都不能算道德高尚的表现。只不过前期的刘备没有实力干这类坏事罢了。
汉朝的人性尚存就是跑路的时候不管自己的老婆孩子,打了胜仗就睡降将的老婆,结果间接害死自己的部下和儿子。何况吕部跟董卓是父子关系,刘备和曹操连主仆关系都不是。要论亲,人刘备和献帝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是同宗,不比你曹操亲?难道刘备要帮曹操不帮献帝才叫不背德?而且讲大是大非就是不人性?汉朝就不讲大是大非了?忠、孝乃大节所在,孝道本来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吕布杀父,就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犯了错。
荆州的问题,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也没安好心,是指望刘备替他挡曹操。孙刘联盟,本质是利益,这是双赢,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无关道德。
镇压骚乱也被你说成屠杀百姓,79、314在你眼里也是屠杀百姓吧。
能就3国中神通者的法术作一点评么?
汉朝的时候忠君爱国才是最高等级的道德标准,一切道德标准包括“孝”都要服从于忠君,再说董卓又非吕布亲生父亲,而且吕布王允还是奉诏讨贼,这件事怎么也说不上吕布有什么错啊,刘备的说辞实属扭曲事实,恶毒攻击,故意置人于死地啊。
不过其他的基本认同,呵呵
敢问是李意其一类的准地仙,还是管辂之类的方术士?具体人物具体谈嘛
左慈,于吉,张角,诸葛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