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耳机的怪现象 -- 代码ABC
前段时间开始烧耳机,满世界找Hi-Fi播放器。IPod不算,那玩艺听听流行歌还可以,器乐、古典基本就完蛋。后来在网上做了些功课,找到一个国产的播放器,声音不错,不过操控性垃圾得不行。然后还看了些2000+/5000+的播放器(东西不错,但我烧单反把预算用得差不多了)
OK,以上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发现手头买的,以及我瞄上的东西,其实在国外卖的不错,反而国内名气一点都不响。到国外Head-Fi论坛上看,这些国产牌子都占了不少的份额!
卖家告诉我,其实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先卖国外市场,再回销国内。价格高也有这层关系在里面。不得不高,不然就JS从国内倒出去卖。看了一下国外的论坛,我有点无语——莫非老外也觉得国外的月亮更圆?
哪个国家的消费者都会有外国的月亮更圆的思维
但是在中国这个种心理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华为中兴如果在国内先推出android手机。。肯定死的很惨。。你看去国外一定制,网上水货比行货好卖。。。
话说现在牛人也多啊,前段时间朋友的一副几百块的耳机坏了。有一个不出声了。。在网上居然找了个人给修好了。。觉得好神奇。。
哈哈,握个手。
问下。
可以上这个论坛看看 http://www.erji.net/index.php
很多的国产耳放都是几百块钱,有的带有USB声卡,听起来都很不错。不怕麻烦就买个电子管的,晚上关上灯,看着那红红的管听歌也够写意滴。
本质上来讲,音响是一个高端的玩意,在国外,发烧音响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轻易消费的。其品质衡量的因素只有一个:指标。而不是什么音色肥而不腻、低音阴沉似水之类的屁话。
历史上成功的发烧级音响器材,如麦景图、马兰士、丹拿、Krell之类品牌的传奇之作,无不是以当时技术环境下的超高指标为卖点的。
问题是,中国大陆的音响发烧是90年代港商炒作起来的,港商本无文化,借用英国杂志的语汇搞神秘主义,疯抬欧洲音响挣取高额利润,妄图给内地发烧友洗脑也就正常了。
经受过工业化社会的洗礼、电子学初中级教育的内地群众(也有我这样当初没好好上学的),欠缺的只是实践,那些玄而又玄的发烧音响,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技术鸿沟。实际上从某经过三个月的恶补,和反复实践、演算麦景图、Linn、马兰士、金嗓子的旗舰机电路,反而验证了这个观点。
你的耳机放大器和播放器,比如什么莱曼、拜尔动力、Rudistor之类的,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应用,多搭几个电路实践,再辅以精密仪器测试,完全能以百元成本重新设计一套指标更高的设计。那些国内的商家也无非是为了多卖点钱,其实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他们心里有数。
音频放大其实有不少学问的,总的来说20-20K高低频相差1000倍就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宽带放大问题。同时人耳对音频不同范围的响应又是因人而异,个性突出。所以别看是一个低频放大,其实牵涉的不仅仅是电子技术的问题。
相反,射频部分即使是尖端如卫星通信、雷达等,大多属于技术问题,所需不过原理、材料和工艺罢了。
其实耳机功率小.
只要电路工作电压高些,失真小些就可了.
就算纯甲类工作电流也不大.
感觉要比大功率的放大器好弄.
最近也准备出手。现在想的是森海的HD650 加一个带耳放的USB解码器。
您觉得这个怎样: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2366640879
你的意思,我也比较同意。
顺便问一下,你的音响配置是什么?
音源是电子管输出的高清数字播放器,芯片是双AD1955。
功放是麦景图MC250,耳机放大器是莱曼四频道平衡版
喇叭是雨后初晴超5
……只是,都是DIY的,这一堆加一块成本不到6000块,只有一个森海塞尔耳机做不了,买的现成的。
即便是土炮党,也是穷到家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