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回顾中国电影2010:冯、张、陈等。 -- 反光镜
2010的中国电影,冯小刚是该排第一的:
票房
. 《唐山大地震》的高票房归功于制片方的营销:30年前、2年前、几个月前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灾难,加上已经被《集结号》证明完全能拍出优秀正剧的冯氏品牌,足以让中国的各个阶层走进影院。华谊俩兄弟只要把冯小刚+顶级社会事件的信息做到铺天盖地,票房就成功了。至于从电影院走出来的观众的不良反应损害的只是冯小刚本人。
. 现在的张-张组合正在重复这个营销策略:张艺谋+南京1937。张伟平只要把这两个信息灌入所有人之大脑,票房就会成功,如果再加上影片上映之际和日本发生点小case,那真是“天助我也”。
. 关于续集、关于票房,总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那种本集反映很好而加拍续集的电影,续集的票房往往会好于本集,而电影质量却相反。原因大家都明白:制片方利用本集的口碑圈钱,观众因为对本集的好印象而上续集的当。像去年的《风云2》、今年的《叶问2》、眼前的《非诚勿扰2》。
. 说到《非2》,这真是冯导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烂片。看看它的票房,观众对冯导如此的捧场让我很着急,很担心拍出过《天下无贼》、《集结号》的冯导会继续炮制出比《非2》更烂的片子出来。
. 从今年不怎么的的《唐山大地震》到更不怎么的的《非2》,一个被称为最知道中国观众想要什么的导演快让华谊哥俩好给毁了----资本正在榨取冯导的剩余价值。
广告
. 冯导对《非2》中的广告是这样辩解的,“没有破坏剧情”、“不伤害情节”。 这个要求真是太容易做到了。就说那个卖轮椅的。如果没有人赞助,送货员就对梁笑笑说:“这是您买的轮椅。”;如果有西西河赞助,那送货员就说:“这是您在西西河上买的轮椅。”;如果还有快递商赞助,送货员还可以这样说:“我是‘轮椅送’快递公司的,这是您在西西河上买的轮椅。”;如果轮椅也有赞助商,送货员更可以这样说:“我是‘轮椅送’快递公司的,这是您在西西河上买的赞助牌轮椅,不知您喜不喜欢。” 喜不喜欢#@¥%? 观众恐怕都快疯了。
. 好的电影剧本应该是做的减法,剪掉可有可无的情节和台词,而不是往里注水。好的电影广告是不影响观众的观映感觉,而不只是不伤害情节。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见识了大量的专业广告,对专业广告的处理手法比较熟悉。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应该采用一种观众不太熟悉或者非常规的手法使观众既见识了品牌,又没意识到这是广告。
. 《唐山大地震》对酒广告的处理采取了一种最笨的办法---特写,让酒商标撑了小半个银幕,特别刺眼。这个特写对电影故事的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是广告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废镜头。
. 电影中还有一个广告镜头也很成问题:方登的养母在去世时以通过馈赠遗物的方式来表达对方凳的关爱,给了方凳一个存折和一块表。在一个画面内,这同是遗物的两件物品,有某银行名称的存折获得了清晰镜头的照顾,而那块没有赞助商的表就显得了模模糊糊。
. 其实冯小刚并非不善于处理广告商的要求,这个就很精彩:在《天下无贼》里有一个汽车广告,扮演江洋大盗的刘德华通过敲诈得到这辆车。在开出别墅的时候,刘德华有模有样地训斥门卫: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在这里电影并没有给车标一个专门的镜头,却通过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让人记住了车的品牌。
. 只是现在要求在冯导的电影里植入的广告越来越多,冯导已经无暇顾及广告植入是否精彩了。
. 关于广告,冯导还有一个辩解:好莱坞的大片也有植入广告。从这个角度说,媒体、观众揪住冯导不放,冯导是有点冤。作为大陆观众,我根本就不认识大片里大多数的那些外国品牌,也就不觉得它影响了我观影。河里有很多在北美的,希望能说说那边对电影植入广告的看法。
娶个好老婆的就是好人!
电视剧片头长达一分钟整屏一个Iphone播放剧情
多了去了,见怪不怪,习惯就好
还有,《天下无贼》那个我可不认为是广告
植入广告有时候真好像是一锅汤里的老鼠屎一样,比如《唐山大地震》里面有这样一幕:
方达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一个女员工进来问:方总,今年的保险投哪家啊?方达答曰:豆中国人寿吧,踏实!
这什么情况?什么情况!!当时我那感觉就像喝汤的时候发现汤里有只苍蝇一样。要是只看这么几秒钟,第一反应这就是中国人寿的广告,还是特没水平的那种。电影中这么赤裸裸的做广告,而且完全跟情节无关,冯小刚真是越来越堕落了。
前段时间北京台还是中央台有期节目采访张艺谋和张伟平,二张提到绝对不会采纳植入广告,因为人家给你钱,你就得听人家的,拿人手短。虽然我更喜欢冯小刚一点,不过从这点来看,老张比冯小刚要招人待见一点。
:去看看片尾的赞助名单。
那里面的广告都快让人无法容忍了。
看看《老梁故事汇》里面梁宏达怎么讽刺的——金婚广告情
http://www.ylws.net/a/llgsh/2010shanxi/2010/1231/2278.html
旅游公司营业员在为旅行团办保险业务时是不会专门去问经理买哪家保险的----一个旅游公司为客户买保险是该公司的常规例行业务,不会随便变来变去。打个比方,办公室主任让打杂的去拿报纸,最简洁的说法是:“小王,去拿报纸。”罗嗦一点他会说:“小王,去拿今天的报纸。”再罗嗦一点可能会说:“小王,去收发室拿今天的报纸。”可他不会说:“小王,去收发室把今天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XX晚报》等报纸拿来。” 一年的报纸都是订好的, 主任不说,小王也明白。
有广告没啥,现实中的产品都有牌子,所以,电影中出现有牌子的产品并不会觉得别扭。
呵呵,要不是那些挨球的记者用义愤填膺的口气罗列出哪些产品做了广告,俺基本意识不到。
不过《金婚风雨情》里那样重复念广告词儿,就他娘的忒二,忒操蛋了。。。。
. .几乎所有关于电影的批评都指出了《赵氏孤儿》前后风格不一的问题:《赵氏孤儿》前紧后松的剧情让人莫名奇妙。
.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这才明白了原委:
高璇与任宝茹始终坚持程婴在十五年里认识到利用赵孤先认贼后杀贼、唆使少年杀人这件事的残忍,最后放弃,可能因为自己怀柔为屠岸贾所杀,也可能放弃让赵孤杀屠、自己去杀最后和屠岸贾同归于尽,甚至屠岸贾自杀也有可能。而陈凯歌认为不能在是非观上左右摇摆,坚持最后结局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高与任退出后,据说有赵宁宇加入,当然主要还是陈凯歌亲力亲为。于是,《赵氏孤儿》前后两部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高与任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 .看看陈凯歌干的蠢事,“岂止是愚蠢,简直就是愚蠢”。
. .总算明白《赵氏孤儿》为啥会是这味儿:前半部是酒,后半部是酱油。
. .张艺谋可以被忽略,《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却不应该被忽略。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电影被看重,它的导演却被忽略,这说的通吗?
. .在《山楂树之恋》上映期间就有人调侃:这哪里是张艺谋拍的,这完全就是张伟平拍的嘛。我也有这种感觉,这片子没有张艺谋特色,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山楂树之恋》有一个电影本身之外的现象值得一说----成功的商业操作使《山楂树之恋》为票房最好的文艺片。
. .一般来说,张艺谋不会去改、拍一部通俗的网络小说(特别是那个白血病的设计也太“通俗”了)。他的搭档却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小说的网络流行已经使电影有了潜在的观众群;特定的故事、场景以及使用新人,使拍摄成本低而为宣传费预留了空间;再加大对张艺谋品牌的宣传,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 .这使人想起另外两部张-张合作的文艺片的遭遇:迄今为止张艺谋拍的最美的文艺片《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向高仓健致敬的《千里走单骑》。当时对这两部片子的宣传比起现在电影营销的轰轰烈烈来说,真是太憋屈了。
. .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业的票房空间被层层打开,主要归功于商业手段越来越成熟,与电影质量、电影票价、国内经济发展没多大关系。回到《山楂树之恋》,“张艺谋”三个字是该片营销策略的一部分,至于像不像是张艺谋拍的电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 .与此相反,今年有一部营销失败的片子,让人觉得很可惜,那就是苏照彬执导的《剑雨》。《剑雨》那种认真制造电影的态度本应该受到票房上的鼓励,只是发行方在宣传策略上有问题,他们使用吴宇森这个品牌时犹豫不决。难道瘦死的骆驼不比马大吗?看看今年中影公司以二类分账的方式引进的《敢死队》,票房2.1亿多人民币,正是史泰龙、李连杰、加州卸任州长这些瘦死的骆驼让引进方赚了个圆满。
. .当你还在说电影是一门艺术的时候,人家却在说电影是一门生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