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让子弹飞》,商业片之余是否带点文艺味? -- 反光镜
讲述一个除恶扬善的故事,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让子弹飞》是成功的。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一点艺术价值呢?一贯正确地说,这只能经过时间来验证。一夜之间捧为经典或一棍子打死都是靠不住的。我来开个头,说说我的感受。
电影最初是一门记录、保留、重现影像的技术。随后人们发现可以用它来提供娱乐,更有人用它来传播美学意识、人文意识。后者使电影具有了艺术性。现在,《让子弹飞》传播了什么呢?
一、粗口。
电影里不但有听得懂的粗口,还有听不懂的粗口(尽管打了字幕)。据央视新闻主播讲,那是山西粗口。我看电影的时候没听懂(现在也没懂),估计是汤师爷媳妇的那一段。我就不再传播了,只让山西人自个儿去体会吧。
姜文演的、导的影视里总会有一些粗口:《建国大业》里就那么几句台词还带个TMD,这恐怕已经成了他的风格。《让子弹飞》里到底需不需这么多粗口,这个莫衷一是。有人说,这是电影需要表达血性、男人的一面;也有人说这关乎社会道德、语言文明。毕竟这电影有近千万人看到,如果以后上电影频道看到的人会更多(TMD这三字恐怕上电视的时候不容易剪掉)。
粗口是否影响影片的艺术性,在此存疑。
二、镜头、画面、音乐。
一直很欣赏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这么几个镜头:“梭罗河、揉面、大腿”。在《让子弹飞》里:“县长 要斩 黄四郎......,一成 白银送你手,九成 真金 黄家藏......,除暴 安良 祭老汤。” “快板书、击鼓、艺妓”。这一段让我有了一种跳出电影情节、别样的心动。
在片头,子弹打断绳索让马和列车各自飞奔,同时响起进行曲的画面,我觉得非常舒服。6 3 3 3 43 - - - 345 6 - 6 5 5 3,这前几小节和《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那一段完全一样。看来姜文很喜欢这一段以至于重复使用。
有人看出了片子在向《巴顿将军》致敬,我觉得姜文也在向自己致敬。
三、人文意识
在张麻子与黄四郎的决战之际,爆出了全片唯一的金句:“谁赢他们帮谁”。为什么不是“谁帮他们他们帮谁”、“谁正义他们帮谁”,偏偏是“谁赢他们帮谁”? 这使电影有了些批判意义。在导演看来,最理解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是恶人,所以他们敢作恶。张麻子是在最后才明白,所以决定利用黄四郎的替身。
看完电影一整天耳朵里都是黄秋生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