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营销的成功绝不等于艺术的成功,尽管你可以用钱短时间地堵住大多数人的嘴。《大圣归来》是一部几乎把我看睡的电影,和我一起观影的女儿的评价则是“还行吧”!所以我很奇怪那么些人吹捧该影片多么多么好,当然很快我就从票房和排片档期上明白了。那就先从这些吹捧开始吧!
先说特效,窃以为经过那么多真假美国3D大片洗礼,观众不该那么没见识了。满分十分的话,本片的特效最多也就六分,及格而已。不是戴上眼镜,画面有点凹凸感,一把刀飞到眼前吓一跳,就叫好3D。对视觉有冲击进而产生心理压迫,是3D的基本要求,但好的3D是合理利用这种技术,使人融入角色或者影片现场环境中,这就要求导演要选择合适的视角,合适的画面层次。本片没有出现《侏罗纪世界》那样的虚焦,但也仅此而已,对比年初的那部《一万年以后》都差的远。
再说形象,其实动画片里的原创形象是最重要的。一部动画片的情节再差,只要有了个吸引人的形象就算是成功,像《神偷奶爸》这样俗套无聊的片子,一群小黄人就使它得以拯救。无论主角配角正派反派,本片的形象设计把古今中外的动画片都抄了个遍,那些认为本片成功的粉丝们,试问本片的动画形象出衍生商品的话,你会去买吗?片中的大圣形象酷肖来自《过猴山》里的傻猴子,让我哭笑不得!
再说故事。女儿看完问我,这部片子讲的啥?女儿一直不喜欢我啰嗦大道理,她问这个问题的唯一原因,就是她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要有一个开头,一段过程,一个结尾,还要有一个价值观。最后这一项是国产动画片的通病!上面提到的《一万年以后》,导演编剧心蛮大的,一心要在一部情节简单的动画片里表达“普世价值”的理想,这和这部描写五百年后大圣归来,正好是两个极端。
最后是风格。对各种风格元素的自由运用是动画片不同于真人电影的一大特点,也是优势所在。比如剪纸、泥塑、布偶、机械等等,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综合应用。窃以为,综合应用比较好的是《功夫熊猫》;而单一应用最成功的应该是五十年前的“大圣”——《大闹天宫》。大闹天宫从形象、剧情、音乐、台词等设计上,都充分应用了戏曲化的风格元素,但在节奏上、细节上却超越了戏曲,得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观众的接受。
综上所述,无论是《一万年以后》还是这部“五百年后”的《大圣归来》,甚至以前的《梦回金沙城》、《藏獒多吉》,从制作上讲,国产动画片已经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大不了请国外团队解决!但解决创作障碍,特别是故事、形象、风格上的创意,不仅没有进步,甚至比五十年前还退步了!
吹牛炒作和感情(无论是激情和悲情)营销只能解决票房问题,解决不了水平问题!
在历史剧中掺杂搞笑情节,甚至恶搞,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像《清须会议》这样,用类似戏谑手法刻划人物性格,从而让人更深刻理解和接受历史中政治斗争的残酷和规则的,确实比较罕见。
历史剧不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往往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会对电影中人物有非常主观的评价;而不熟悉的人则会因为对大背景的不了解而看不懂某些细节。在这一点上,《清须会议》是有瑕疵的,比如片中没有交代为什么阿市夫人那么讨厌秀吉(因为信长命令秀吉杀了阿市的丈夫一家)和其地位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光是琢磨日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名字就晕菜了。
但该片以独特的喜剧风格掩盖了这些缺点。而从剧情设计看,该片的这一风格设计绝不是为了恶搞和媚俗,而是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很严谨的人物角色设计。
首先是丰臣秀吉的性格和出身。被称为猴子的秀吉出身平民,却能在注重门第出身的环境下最后统一日本,一定是有过人之处。该片正是以其猴子般聪明滑稽,展现了容易被人(特别是中下层)接受的人格魅力。影片开始秀吉与竞争对手柴田胜家的入城就体现了这一点;进而随着秀吉逐渐展开政治攻势,先后拿下三法师及其母亲、前田利家,一直到最后被无奈的丹羽长秀接受,整个过程的符合历史和本片故事的逻辑。
其次是几个配角的映衬。第一个是鲁莽自大的柴田胜家,作为最重要的配角,役所广司以夸张的表演分担了其余绝大部分的搞笑戏;另两个是丹羽长秀和前田利家,两人分别以足智多谋和忠诚侠义反衬了秀吉和胜家的滑稽效果,使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更加真实可信。当然还有信雄三兄弟和泷川一益的小插曲,都给观众奉献了轻松的笑声。
影片的节奏并没有因为笑声不断而显得松散。秀吉获得胜利的过程,紧张而充满杀机,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柳暗花明的结局,使观众在笑声中逐渐贴近秀吉,与他同呼吸共命运。这种节奏好就好在使观众不会因为紧张而影响“笑果”,也不会因为笑而感到庸俗和扯淡。
最重要的是,该片用上述各个手段完整表达了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历史剧的各种细节所构成的内在逻辑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观众会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价值评判产生怀疑和逆反——这也正是我们国内各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最大不足。
喜剧也可演绎大人物严肃的历史,很期待中国导演也能出一部像三谷幸喜这样的作品。
马仲英后来灭了喀什的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赴苏联后不知所终。
妹子说是今年看的最正能量的片子。赞
如果没有小时候看大闹天宫的感动,如果没有对西游记的喜爱,如果没有对中国动画抱有热情,那么《大圣归来》单以3D动画电影顶多只有65分,这里面有不少还是看在他是中国出品的份上。
可是如果对西游记,对大闹天宫,对中国动画抱有感情,那么《大圣归来》可以说是这十几年最好的大餐,终于有一部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感情的动画电影满足我们心中对神话英雄想象,这是从无到有的飞跃,《大圣归来》有种种不足,可是这份第一足够弥补一切。
从信长开始
几个都弄了个假鼻子
不清楚是啥隐喻
容易出错丢人!其实中文水平也不行,大家就凑合着看看吧!
归来的英雄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真实写照,与民众的认知和情感高度契合,因此会受到较多的欢迎。
还有《泰囧》,个人觉得受欢迎的其实不是他的搞笑,而是国人在异国肆意妄为的洒脱(以往这种角色都是美国人),因此也契合了国人当下有点自我膨胀的心理。
我想说的是国产电影如果要想受欢迎,导演想贩卖的东西一定要与民众的基本认知、情感、心理有所契合,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奔老外去的,都是垃圾。
个人觉得《大圣归来》主题思想及技术手段可以得高分,但说故事的能力不及格,尤其是在怎么去掉镣铐上面没说好,走了西方人唯心式的老套路,一感动镣铐自动掉落,其实去镣铐,按照中国传统讲故事的方式完全可以弄的很精彩,坑蒙拐骗、找门道,托人情都有成熟套路。
以上瞎聊,见笑。
重点是回归,当小刀会序曲响起时,眼前闪现出无数的擎天之柱、架海的金梁,我想起了卫青、霍去病、岳飞、朱元璋、林则徐,我想到最多的还是毛主席,想到他的事业,想到他的理想,想到妖雾的重来...这个时候,情节已经不重要了。
主席有诗为证: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为啥“挑几首宋词来演绎一番,然后把词做成书法字幕来展示一番”,就不是“二世祖在吹嘘他祖上多阔似的”了?
大喝一声,爷爷我前面逗你玩的,你以为这玩意铐得住齐天大圣!啪啦一声,镣铐扯得粉碎。
画的真漂亮,可以说世界级高水平了,但故事仿佛是小学生编的。配乐也离谱,打斗背景音乐有周星驰“功夫”的影子。里面的两首歌,就像两首催眠曲,这么难听的歌配不上这么美的动画。
按古龙的说法,杀手是和妓女同样古老的行业,如此边缘,却又如此古老,这也许就揭示了这类行业自相矛盾的悲剧命运,这种戏剧性冲突很强的命运很自然地成为影视作品很青睐的主题。
说起杀手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是很难回避的一部经典。让.雷诺饰演的杀手由冷到热,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小姑娘由弱到酷,男女、冷热、强弱、善(匪)恶(警)的多维度的反差造成平行发展的多层次的冲突,让观众过足情感刺激、视觉冲击的瘾!与之相对比的冷血杀手《借刀杀人》(Collateral)则抛弃了以上几乎所有元素,所以尽管有汤姆.克鲁斯和杰米.福克斯参演,迈克尔.贝也仅制作出了了一部二流的动作电影而已——客观上也证明了其与吕克.贝松的差距。
杀手既然是古老的行业,我们就不得不关注古代杀手——刺客。在中国,这个本该躲在阴影里的职业被太史公搬上了正史,但遗憾的是,中国电影导演却没有司马迁哪怕十分之一的水平。《英雄》所犯的错误,代表了那一批人的通病,即夹带政治私货的时候,完全不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生硬地设计人物最后一刻的行为突变,其实观众并不在意是否违反了历史真实,而背离了人性常理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日本人相对老实一些,《十三杀手》(Thirteen Assassins)、《四十七个刺客》(Shijushichinin no shikaku)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感情刻画和浓厚的民族历史传统描写还是很成功的。在欧美,这种带有政治背景的刺杀被搬上电影画面,最多的就是肯尼迪和希特勒。由于后者是历史定论,所以前者就成为编剧导演自由发挥的理想题材。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JFK)把阴谋论发挥的淋漓尽致,但这种电影主要描写的是历史事件而不是杀手,就像《杀死比尔》、日本忍者电影只是动作电影一样,杀手只是个包装,并非题材本身。
其实总结起来,一部关于杀手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杀手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基本套路是这样的,杀手是人——杀人却是他的职业,当诛杀对象的无辜和善良等优良品质与杀手产生感情羁绊的时候,杀手的内心矛盾产生矛盾、质疑和自我否定,如《剑雨》和《曼谷杀手》(Bangkok Dangerous);另外,即使像厨师、裁缝这样的专业技术行业,长时间后人们也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厌倦,像杀手这样高度专业、高度危险、高度紧张的工作就更可想而知。这两个原因,使得杀手很容易怀疑自己的人生或者工作使命。大多数电影情节设置中,实际上就是杀手由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回归人性或将个人目标转化成一个更高社会目标的过程——扬弃旧我成就新我(有些还是悲剧性的)的过程。因此,杀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造成了心理和行为的双重矛盾。无论对人物的背景设定是历史还是现代,甚或是未来(《银翼杀手》),将这种双重矛盾,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得符合剧中的人物设定,比如身份、性格、成长和感情经历等等,引导观众完成对人物的了解,与人物感情同化,基本上成功的杀手电影都做到了这点。
也许看到从精神上杀掉一个杀手,然后至少从精神上重塑一个杀手——杀身成仁、弃恶从善,比看怎么杀手杀人或被杀更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