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厂长的故事 -- wqnsihs
你光看到上班看报纸的,一线工人有多少上班看报纸?
你们有农闲,我他妈的不加班就烧高香了,这也是工人;纺织女工三班倒,大夏天在车间里就穿个背心裤头一个班走60里地、、、、这些你没见过吧?
不好意思,我也有点说的冲了点,因为我知道至少有很多国企工人并不比农民出力少,还面临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
90年代时可以说是积重难返,但是很显然2000年后国企却是连年巨额盈利。所以我一直认为当年卖光、送光国企的政策是有问题的,可惜没有足够的证据。
如忙总所说,所谓沉重的包袱也分两种,一种是大量退休工人要养,这个企业可以甩包袱,国家不能甩,可以由国家统筹搞养老金;一种是附属的各种社会职能,学校,医院,剧院,电视台等等,这些其实有很多是优质资产,剥离出来也是可以盈利的,只要当时先推出教育、医疗、房地产改革。
我认为先是一盆冷水泼下来,市场由卖方市场突变为买方市场,很多国企的产品就没有了销路,只能停产,再卖光国企,坏的甩掉,好的也通过某种手段弄出亏损然后瓜分,再适时推出教育、医疗、房地产改革。如果如当年价格闯关推高通胀那样是有预谋的话,某人就实在太过分了。
的员工们上社保的?
理直气壮一点啊?
那还是苦过来的第一代干部啊
从此不想交言,我从不跟某人的贴,也不想某人提我的名字。你想跟人家说话那是你的事情。
只要你一下台,立马就熄掉你的政,管他是良政还是恶政。
现在说得当然好听,又是这个方案又是那个方法,到头来呢?全是和稀泥。
忙总是好人,你也是好人,但你能保证有足够的好人来干你说的事吗?
实验室里的数据,期刊里的文章故然完美,但拿到现实中,四个字,不切实际。
国企自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就在死循环中循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八字怪圈生生不息。这些年来投了这么多钱,用了这么多人,老国企有起息的又有几家。
不说其它,航空口在乱斗到今天还没有结局,何时得了?
朱可以不干这事,和稀泥嘛,难道他这右派还不晓得?真到时候一锅灼,那就一起死吧,反正拖字诀又不是什么高深妙法。
也就大商大冷还能撑撑门面。
最低限度还有个《安全生产法》,搞不好要负刑事责任的。
今天的政府也差不多了,最少一些地方政府算的上财政破产了吧
她家有人混黑道的;而且不是从今天开始,民国就开始了。
拖垮的。88年从意大利引进关键工段设备和奥地利引进热处理工段设备,当时折合美元2000万左右,当时汇率1:3左右,本来从银行贷款6000多万人民币就可解决问题。但是当时是转贷,没有换成人民币贷款,每年还本付息300万美元左右,按88年汇率,也就每年900多万人民币。到1994年,黑市美元汇率是1:10,(而企业如果没有出口创汇,就没有牌价外汇指标,只能黑市购买,美其名曰双轨制)这时就需要3000万人民币才能还本付息。结果企业推向市场后,产品成本太高,缺乏竞争力,年年拖欠本息,利滚利,到我96年接管时,这笔技改转贷款已经从当时的账面负债6000万人民币,本息积累到3.5亿人民币左右(当时贷款利息之高,监建国以来所仅见),不得不接受我们接管,债转股,变成我们控股51%,而这个企业资产为21亿左右。
都经历过财政危机。处理办法有两种,一是王安石张居正的改革(方法大同小异,与老朱办法一样:开源节流,甩包袱,收地方财权),一个成功(苟延残喘明朝80年),一个失败(导致北宋灭亡);二是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没有大动干戈,结果财政情况也改善,到汉武帝时已经是府库充盈,而唐太宗后期已经国库满溢。
显然汉朝和唐朝做法老百姓受的罪少,而王安石改革带来的后果是国家基础瓦解。张居正虽然成功改善财政,但是下场也不好。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目前无法判断这次改革成败得失,需要时间来检验。
如果过不去的话,就是王安石改革的下场:瓦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