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禅与小禅 -- 呆猴莫叫

共:💬6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大禅与小禅

什么是禅?从大处讲,禅就是一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平常心是禅,功利心也为禅。明心净性是禅,糊里糊涂也是禅。宇宙浩瀚而无边,天道宏远而广阔。人生存之时,如火光一瞬。之空,似尘中之尘。

这样的大禅观,有点类似《圣经》的开篇。“所行之事,势必再行。日光底下,永无新事。”《圣经》在开篇以无边的虚无主义洗清人原本的价值取向,然后再将上帝奉上。经与禅的区别在于,当回到原点之后,经奉上主,而禅,则由自己去选择。

有这样一个公案。问:悟道与不悟道有何区别?答:两者并无区别。问:那么为什么要悟道呢?答:因为悟道了就知道两者没有区别。道,就是因大禅开悟之后进入个人的小禅。道由自己去寻找,即使开悟之后,人依然经历喜怒哀乐,依然做着和原本相同的一些事,唯一不同的就是已经不想悟道了。

听起来有点绕,悟道之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在形而上学面前掉头而去。起初,人总是以自己固定的一套规则在生活,通过大禅的顿悟而游离到这套规则之外,然后修正或者肯定这一套规则。这种自我升华的价值观,如主一般崇高。

“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尽也。”。同样,自其虚无观之,则所有思想都没有意义。自其充实观之,则所有思想皆神圣。做着同样的事,但不会疑虑是否有更优选择,不会忧虑过多的乏意义的问题。这都是因为选择了自己的道。

家园 首花最香
家园 看你自己所在的层次

有些道理,只是对修行的人到了一定境界有用

走道家的路子,至少要到三花聚顶

走佛家的路子,至少要到阿罗汉的境界

如果没有达到以上境界,那帖子里说的都是空谈,因为人自己都还在迷惑,何来开悟?

如果说上穷碧落,下至黄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些你都看到了,明白了,那才是真正的悟道,哪里还要什么深思熟虑呢?

家园 没有境界。
家园 这是禅宗最大的毛病

修行变成了口头禅,把前人修持最后的境界和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变成玄谈

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也不是以说明为目的;若是只注重解理而不注重行持,只用思考的方式去了解无常、苦、无我是无法断除烦恼的,有时甚至徒增狂慧和我慢!对于无常、无我,缘起实相的契入必须经由实修,当下经验体会一切法真实相。一般人生活在名相、知识、观念的领域久了,所观想思惟的无常、无我,只是一个内心的概念(绝非当下的真实法)。

家园 推荐看《花出青璋》一书

对禅宗真正的修行方法可能会有更多的了解

这一篇赵跃辰居士的短文也提到了禅宗之特殊引导方便,

契入空性的关键

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 2

二、特殊的引导方便 4

三、对方法与环境等因素的考量 6

四、常见错误辨正 7

五、 心闻无遮出尘初步(略去)

5.1第一步引导,心闻无遮扯脱根尘

5.2明晰出尘

5.3第二步引导, 毗婆舍那

5.3契入空性前常见错误的校正

5.4伴随进展的现象

六、 广大无边菩提道――继续深入(略去)

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

在契入空性之前,行人应当在佛法的修学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要以言之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苦集灭道; 菩提心,广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趋向解脱;正见,缘起性空,无主宰,非实有。 此三主要道见诸三藏十二部,前贤大德均已广说。若圆满三主要道,则行人业已成佛。这里作为契入空性前的基础,对出离心方面的大致要求是对世间法知虚妄而有节制,菩提心方面要求大致是愿菩提心及少分行菩提心范围,而对正见的要求则是闻思范围。 在此基础上,行人以戒律为防护,以禅修为增上,依正见经毗婆舍那而契入空性。由思维所成见通向空性现量见道的关键过渡是毗婆舍那,即在思维心下对自心相似相续正观缘起。 若得相应,则行人得以现量体会无生本觉智慧,于空性现获不二定解。 故,明确何种因缘条件,通过何种方法可得以尽速通过毗婆舍那与空性契合,是修行道上极为关键处之一。

契入空性必须超越能所对立二执,而不是能所相下的能知(我)与所知(境)合和成识的认识,此为契入空性与一般思维心下认识事物的根本不同处。 然而在契入空性前,在进行毗婆舍那之间,则尚未超越能所对立,故此时行人所具备的正见基础以及调心所处境界,对契入空性的难易乃至成败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相对纯净的心境有利于行人契入空性。

若人要认识花岗岩,应先学习若干有关花岗岩之知识,此喻学人思维所成之正知见。

然后学人需要亲手亲眼把握真实的花岗岩样本,方可真的认识花岗岩。 若未曾亲见花岗岩,则认识花岗岩实无可能。 类似地,欲契入空性须先修学正见,然而学人为契入空性进行毗婆舍那时,现前的心境却并非标准单一的花岗岩样本,而是包含显隐粗细极多层次无数复杂心念的自心(相似)相续。行人对此,就如同还没见过花岗岩样本的学生到了野外山岭,面对的是千万种不同岩石,要仅凭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认出其中的花岗岩,谈何容易。此即所以无数行人于散心位依经教思维空性,而甚久不能契入空性现量的原因。 或有个别夙慧深厚者确能于此状况下直接契入,但千古之下此等大智慧者实在寥寥可数,非一般人可自期。

无人可以更改自己的宿业夙慧,则唯有修持奢摩他(止)调心,让心境自相续变得更简单明了,以利观行相应。 比喻:若能不再面对山野里千万种岩石,而只是数十种岩石,则花上几年功夫一一用心分辨过来,终能认出哪种是花岗岩。若能更简化到只需面对数种岩石则认识也会更容易。 类似的,禅定里自心相续随奢摩他程度深入而简化,故好的禅修奢摩他对契入空性非常有利。 倘若能调心到本觉智赤裸现前而无甚杂相干扰,则契入空性几乎就是必然结果。

然而此处仍然有巨大技术困难。 如众所知,奢摩他是于双遣沉掉中系心于所缘境不

动。 此时心念不移,无法做毗婆舍那。 做毗婆舍那是时须起念分析观察,而如此之心念迁流破坏奢摩他。 故一般行人止观无法双运。 为回避此困难,通用教法一般采用交替方式,即修一段奢摩他后起念修毗婆舍那,修一段毗婆舍那后再回来止念修一段奢摩他,如此反复。 此方式虽然回避了止观间的冲突,但问题并未获得根本解决。 修奢摩他持所缘境不起它念故,契入空性不可能发生在此时; 而修毗婆舍那时起思维进入散心,则行人又需要面对自相续中千万种粗细心念,类似面对山野里千万种岩石,使识别岩石抑或契入空性变得万分困难。 这似乎成为一种进退无路的困境。

实际的修学过程并非如同看上去这样进退两难无隙可乘。 实践上,当从奢摩他转换到毗婆舍那开始起念分析的时候,行人并不是刹那间就定心消退转换成平时的散心,而有一个心态从简明到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定心渐渐消退但并非马上消失,心念渐渐复杂但尚比散心位纯净,称为禅定的余势。 在禅定的余势里,心态比较简明且具有分析观察能力,是实际契入空性现量的有利时机。 当然是否能就此现量契入空性,在相当程度上还要看行人的慧力,余势中心态的明利程度以及余势能维系多久。 如果行人定心粗余势短促而慧力不足,则仍然不能在此余势之际完成契入。

四禅定的定心细微,其余势绵长,甚至可能涵盖行人完成从听闻法要,继而依教法思维内观,到契入空性等数个步骤整个过程。 佛陀时代多有佛弟子初闻佛法即证阿罗汉果之事,其闻法思维,毗婆舍那,契入空性乃至证果能够一次完成,除了宿世积累之慧力之外,闻法前先已具备深厚禅定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初禅之心念较四禅粗而其余势远远短于四禅,但仍堪使用。 具初禅定力者若能善用其余势依正见做毗婆舍那,虽则未必一次两次即可保证成功,但持续做下去终将现量契入。 而未到地以下等定心,除本身心境较粗余势更是甚短,借余势之便利做毗婆舍那,有效契入空性的可能性就相当微小了。 至于一般散心位行人无余势可借止观不能并行,面对纷乱的自心妄想要契入空性实是相当困难。

以上为通用教法的有效范围极其因缘上的制约。 由此可知,于未到地以下及散心位,行人于交替修方式里契入空性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经云“定生慧”,对将生命主要奉献于解脱道菩提道实践的出家法师,以及这样的在家瑜伽士来说,用大量时间培训禅定力量可行,故交替修在实践上可行,历史记录了无数成就者是如此成就的。 然而,对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在家居士来说,有时间因缘能够培植足够禅定力者甚少, 而仅有的能够具备相当禅定力者中,知道当用且能用余势者又是极少中之极少。 而在散心位下依照交替修的方式,虽然可以积累无量福慧资粮,其功德伟大怎么称赞也不为过,但欲仅凭此即生现量契入空性则明显地力有不逮。所以我们看到现代学佛人多多,而契入空性者寥寥。

二、特殊的引导方便。

因缘不足无初禅以上定力的行人,如果能有方法,直接引导心行进入跟禅定余势类似的心态,并持续一段可跟初禅余势相比拟的时间,比如数分钟到十数分钟甚至更长,则行人可径直在此进行毗婆舍那,与具备高深定力者在禅定余势所做相同。 设若此时心态能调整到比初禅余势更为纯净,则契入空性现量之机会,将比具备初禅能力而用交替修方式的行人更好。 此等猛利方法确实存在,但传布甚窄,多在秘密中相传,获得教授甚为不易,而且对学人的要求较高,只有少量比较敏利的学人能学会掌握。 从因缘角度看,此类方法类同用强度换时间,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也并非对所有的人都适用,是为其局限。 如果说交替修的方法对广大学人而言是上手较易而修到相应甚难,此类猛利方法则属于甚难上手,但若能上手却较易相应。

一般而言,此类猛利方法都是从寻根入手,在根尘合和成识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十八界之一处上,打破根尘相偶生识的坚固串习,使根尘失偶,能所(对立)失衡,从而二执松动。 此时诸识不易按平常串习升起,自心妄想多数得到排除而本觉智明晰自显。 然而能否学会此类方法达到这个效果,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人自身的各种因缘。 例如,某些学人意根粘法尘的串习非常坚固,非生死相逼关头不能松动,则难以学会在意根上着力。

就六根而言,虽然都是可下手处,最常用的下手处是眼耳意三根,因为此三根明利广大。 如楞严经文殊菩萨述普贤菩萨云:“心闻洞十方,生自大因地,初心不能入,如何得圆通”,即说明了意根入手的猛利与困难。

而从破坏能所偶合的主被动上看,则有两大门类。 一类是教会学人用某些可操作的方便调控自心,让学人自己将根尘间牢固的粘着串习突破,破坏惯常的能所二执,称“扯脱”。就学人而言这是主动做法。 例,椎击三要之猛呼一声“呸”。 另一类是引导者使用某种方便,将学人正要粘着的尘境夺去,短暂地强使学人能所失偶,破坏其能所二执串习,使学人心无处可攀援,称“夺所”。 这并非学人能够主动使用的方法,而是师长教学的手段。 例,禅宗“牵耕夫手中之牛,夺饥人口中之食”,见诸众多公案。

学人若学会扯脱,则此后能经常自我调整与空性相应,不必过多依赖外在因缘,这对以后的修学极其有利。 但如前所述,学会扯脱并不容易,需要有可操作的心行引导口诀,需要有通达此法的人耳提面命。 即使如此,若干人得到口诀后经过学习仍然未能掌握修持的要领。 这些心行引导对未通达之人是如此难教难学,以至于禅宗兴盛时代的大宗师们大多放弃教导他们弟子扯脱,而直接相机对弟子们夺所。 以夺所作为主要手段引导学人,固然反映出那时代大禅师们的高深证量与高明善巧的方便,因为未对所行方便给予详细解释,却也增加了后人通过教下深入宗下的困难,使禅宗后世的继承更加艰难。

无论借用扯脱或夺所,设若行人心态已经调整到简明状态并稳定,则当继之以毗婆舍那。 特别是使用某种殊胜方便,将行人心态调整到杂相干扰不多而空性本觉几乎赤裸时,当进行毗婆舍那,将现量与所学对空性的正知见对比,例如与龙树菩萨的八不表述对比,作为根本性的楷定。 此过程在密教无上部称为“直指心性”。 由于现量明晰显现, 类似于面前摆了花岗岩样品,体认变得直截而容易。这样的毗婆舍那理论上说只需要做一次,行人就可契入空性,法尔定解。 实践中由于行人心态未必十分纯净,慧力也未必足够得力,类似的毗婆舍那过程可能需要进行数次乃至更多。 但也绝对不会象散心位下交替修那样长期反复不得结果。 需要提醒的是,在此毗婆舍那过程里必须学会转身,即要学会不依赖能所对立的方式认识空性,换句话说, 不能把空性本觉智放到被认识的“宾格”上去,否则毗婆舍那就不算成功,行人仍一时不得契入空性。

依扯脱夺所之类方式契入空性者,其空性现量与具备禅定力者的契入的并无差别。 然而由于不具备禅定之力用,虽可契入空性不能立证果位,此是与具禅定力者不同处。禅宗历史上破关契入空性者颇多,而如佛经上“善来比丘”立证果位者甚是罕见,多数须继之以保任等修行而进证解脱,是为旁证。 但即使一时不具力用,现量契入空性之行人道眼初明,佛法大意不再混扰不清,自己当学当行之事也开始明确,菩提道上的真正修学当由此开始,与蒙着眼睛走路的行人显著不同。

三、对方法与环境等因素的考量

任一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有其适用的因缘与不适用的环境。上文曾提及自力扯脱与他力夺所的优缺点。 夺所的主要长处是避免了学人为学会扯脱面临的困难,而其约制是极其依赖外缘。学人难以期望时时刻刻始始终终有明眼人在旁,反反复复用夺所来帮助自己。 对于学人寻根而自力扯脱的方法,其主要缺点在于难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会。 而在具体操作的优缺点方面,以下方面的因素也对后续的修学便利与否有重大影响。

1)心行上的操作方法必须明确,含糊而不可操作的方法让人难以下手。

2)学会操作后所引导到的心态要尽可能“干净”。 虽然空性本觉并不因为妄念多而消失,大量妄念对初学契入空性的学人无疑是增加了巨大的干扰与困难。

3)操作最好没有外在行相。 例如,椎击三要是相当著名而有效的方法,其操作核心为自呼一声“呸”,是为外人可见之行相。 对单独住山闭关的禅修者如此一“呸”并无问题,但在家居士若要半夜在家引导自己,则很可能吵到家人引起不便。 更极端情况可以设想,若公场合下烦恼反复升起故行人需要反复呼“呸”引导,将是什么景象。

4)熟悉方法后的操作最好是瞬间的, 比如椎击三要里的“呸”。 瞬间完成是重要的优点。 试想于生活中修行,如果环境以十秒间隔反复刺激行人生起烦恼脱离正受,而引导需要三分钟来完成重新引导行人回归空性正受,那么这样的引导是完全没法应对环境的。 而瞬间完成的操作能够应付。

5)引导到的心态最好能与妄念“兼容”,就是说即使有妄念也不容易被妄念“淹没”正受,则琵婆舍以及以后的保任都容易进行。

6)操作方法最好是座上座下通用一如的。 3)4)5) 都具备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到这点,而此点对后续修学增加的便利是明显的。

全面具备上述优点的操作方法并不容易找到。 然而于上述要点处留心,可以对各种引导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环境做出大致的判断。

在五、六两节将讲述的心闻无遮出尘一法为契入空性用的一种猛利引导方便,讲述将集中在操作引导等技术性层面与正见。 但须慎思,若无上文提及的佛法基础,单纯技术性的心行引导可能会背离佛陀教法。 而在上述基础之上若欲较快相应,听闻此法者最好具备相当禅定训练,并对毗婆舍那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具有基本的了解与实践经验。当知,朴素无神秘性纯技术层面的与空性相应之操作等事,亦是三世诸佛对我等后世学人的慈悲护念加持。

四、常见错误辨正

坊间对诸寻根修法误解颇多。 每见自称修于某根者,详询其具体修法竟是尽在尘上操作。 而且此类书籍颇多,或见诸名家,以至积非成是自误误人。 凡行人着力于诸根者,必使根尘失偶出乎能所串习之惯例,而使行人能尽快超脱能所对立之执着。 若于尘上操作则行人必循根尘合和成识之串习,不能迅速突破能所二取之执。 于尘上操作之法或许也是具备殊胜功德之修法,但其超脱能所之猛利难与寻根修法相比,效果断然不同,此处须当厘清。 比如自命耳根圆通法门者,如若仅是在声尘上反复搬弄则断非耳根圆通。 至于是殊胜或庸俗,内道或邪道则还要看其所持之见,以及对声尘的具体用法。

所谓“寻根”不过一名称方便,实际修法里只是要将坚固的能所串习执着破坏,不可误解为要寻找到这个根。众生六处十八界里,六根是“能”六尘是“所”。 若想将根寻到,即是要将根(能)放到尘(所)的位置上去, 如此根既为尘(所)不复为根(能)。 故知期望在心行上寻到任何一“根”都自相矛盾,不可能做到,为知见不清的表现。

空性显现时刻都在,无论圣凡,非关动静,无有诟净,超越能所,远离常断,不可遮蔽。 然而一般人不识不能契入,一半原因是自心相续杂乱,将赤裸的空性显现扭曲得一塌糊涂,如同要在山野千万种石头里识别花岗岩; 另一半原因是一种强固的串习: 认识只能发生在对立对比的基础上,脱离能所对立就立刻如狗咬刺猬无处下嘴,不知道往哪里去认识了。 于是在应该超越能所的时候下意识地反复寻找对境,强立能所对立,致使不得契入。相比前一原因,后一原因不明显,常常不容易自己觉察,较难克服,故禅宗有 “月明帘下转身难”之语。此时唯有一句话,云“放下就是”。 只是真要放下不少人需要相当时间的磨练。空性非我不离我,本觉亦如是。 若人自觉契入空性本觉智慧,却同时觉得现前的本觉是自己的,则不仅心行有粗疏未准处,其正见基础也必有疏漏。

--end--

又:

本文原为一实修方法的纲要介绍,原计划仅在少数佛友中传阅。成稿同道佛友传阅后,认为此文中讨论所涉及的若干方面对其他佛友,即使他们不使用这个方法,也具参考价值,建议公开发表。于是略加修订,删去涉及具体操作口诀的五、六两节内容,投稿贵刊。此稿若蒙采用并有读者反馈等事,因本人远在国外联系不便,烦厦门闽南佛学院的传明法师就近代为处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