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章里面已经写了

一个屡战屡败的头领,焉知还有多少威信能让手下那些酋长服他?如果孟获还有兵,没准还要接着打,八擒八纵,甚至十擒十纵等等

家园 所以我说这里是美化了

历史是一直到刘表死韩嵩都没有获得自由,更重要的是刘表没有给曹操答复,这点哪怕是演义都无法回避,刘表如果还是自认是汉室臣子,就至少应该给个敷衍,既然不给曹操答复,就该考虑曹操以此为借口南下,像东吴那样整顿武备,可是刘表用的蔡瑁张允蒯越主动主张投降曹操,而伊籍马良这样的独立派却被打压。而且连袁绍都知道要拉拢的张绣,刘表竟然坐视他被曹操拉走,荆州北面门户落入曹操手中,一旦北方平定,曹操南下轻而易举,这算是明主?刘璋再羸弱,还有像王累张任这样的忠臣,刘表手下除了投降曹操和刘备的,可有死节之士?

家园 气概文鸯兄评论的诸葛亮之第一次北伐

我觉得说的其实很正确,很有思想,能够从更高的地方看。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一次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诸葛亮自汉中北伐。由于诸葛亮的过分自信,自然不会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险招。况且,一旦真的成功了,这功劳算你魏延的,还是算我诸葛亮的?更有一样,这岂不显我诸葛亮没智慧。

  那么,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方针又怎样呢?罗贯中在演义中有更深刻的揭示。蜀军连胜N-1仗,只败了最后一仗,就输掉了整个第一次北伐。魏军连败N-1仗,只赢了最后一仗,就赢了整个战役。这样的打法,魏军输得起,蜀军输不起,这说明诸葛亮犯了战略错误。这就好比秦末的楚、汉战争,项羽赢了全部战争,只输了垓下一战,就输掉了江山。

  诸葛亮的战略具体错在何处?孙子兵法兵势篇上有“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蜀弱魏强,相差悬殊,蜀军将士缺乏必胜的信心。而诸葛亮的蚕食战略不能立即改变强弱之势,动摇不了魏国的根本,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蜀军打不起消耗战,更何况蜀军还有先天不足——补给。如果蜀军首战攻陷长安,据潼关而断有关中,则强弱之势立变。当时由于魏国没有准备,魏军在关中地区没有强大的机动兵团,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当年关羽北攻襄、樊,就导致许昌以南烽烟遍地;后来,诸葛亮刚刚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就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如果长安陷落,关中阻断,魏国的混乱可想而知。这种形势,东吴也断不会坐失良机,必倾全力北上。那时,魏陷于两线作战,国内变乱又起,魏就是想倾全力争夺关中,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了。而蜀军的补给问题也不复存在,将士更是信心百倍,魏军士气则会一落千丈。凡战,气为先。第三次国内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皆能力战;后期,国民党望风而逃,临战必降,气之使然,势之使然。

  许多人认为,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很难成功。阿鸯认为,魏延的计策肯定能成功。有人说,魏延用一万人袭击长安,用兵太多。这是误解,“负粮五千”是指携带粮食的数量单位,一个单位是一个士兵十天的口粮,不是指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食,况且十天的口粮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不可能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有人说,魏延十日内到达不了长安。魏延久战宿将,且长期镇守汉中,熟识地理,不会无知到如此地步。有人说,魏军一旦在子午谷设伏,魏延军就会全军覆没。事实上,魏军没有设伏。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三月就率军进驻了汉中,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才出兵。魏国不知道蜀军何时出兵,无法设置伏兵,即使知道了魏延出兵,由于魏延是急行军,魏国的探子也来不及回报。有人说,仅凭魏延的五千军攻不下长安。魏延不会大白天堂而皇之地攻城,手段无疑是偷袭。自刘备死后,关中地区的防备就松弛了,至此已经整整五年,偷袭很容易得手。有人说,魏延军到达长安附近后很难保密,所以无法偷袭长安。当然,如果三国时期的人口像今天这样稠密,魏延军确实很难保密。但是,三国时期的人口连今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天黑后,野外想找个鬼影都难。邓艾偷渡阴平后,仅有两千疲惫的步兵,成功偷袭了江油城。

许多人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贻”。阿鸯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因敌制胜”,(阿鸯译: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取胜的策略。)知而不能用,与不知何异?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前提条件是:“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有些认为魏延计策不可取的人,替夏侯楙设计了许多好的可能,阿鸯不禁要问,那还是夏侯楙吗?孙子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阿鸯译:能否不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是否犯错误,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误。)如果敌人既强大,又永远无懈可击,那还打个屁啊,等死好了。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做了什么?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马谡,还不止杀了马谡一人,而是杀了一批将军。干什么?无外乎是推卸责任。刘邦、曹操也打过不少败仗,却不曾见他们为此杀过哪个将领。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又受到了什么处罚呢?自贬三级,所领如前。初看似乎十分公道,其实是权臣作秀。不要忘了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禅,不是诸葛亮。如何处罚应由刘禅决定,不能由负有失败责任的诸葛亮自己定调,诸葛亮应亲赴成都待罪。诸葛亮身留汉中、握兵不还,而上表自定处罚,就是告诉刘禅,蜀汉的权力还在我手里,蜀汉我说了算。(刘禅,你小子识相点。刘禅也确是很识相。)如果说曹操的割发代首是奸诈,诸葛亮的自贬三级就更奸诈。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从此也注定了北伐失败的命运。

通宝推:李根,
家园 气概文鸯兄之纵论诸葛亮之第二、三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上次败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霍昭(毛本中改为郝昭)在陈仓新筑一城守之。诸葛亮还真听话,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十二月,诸葛亮亲率数万大军包围陈仓城。要说这曹真也太轻敌了,明明知道诸葛亮要从这里进攻,却只给霍昭派了一千多一点士兵。这诸葛亮虽然听话,却偏不争气,亲自指挥数万大军,狂攻仅有千余守军的小城,历时二十余日,陈仓小城岿然不动。诸葛亮粮尽退兵,斩杀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结束。

  演义中王双是勇猛大将,《三国志》中其名字仅出现两回,还有一回是在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进攻东吴时被俘。当然,两个王双可能不是一个人,但王双不是什么大将是可以确定的。

  诸葛亮以文人而直接统军,没有亲身参加过白刃搏杀,对战场上近身肉搏的险恶,对处于生死一线将士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切身体验,有的只是想当然。这样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直接指挥战斗,(战斗和战役或战争是不同的,能指挥战役的不一定能指挥战斗,典型就是毛泽东。)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古今名将,无不起身于行伍。春秋战国时的孙、吴,(由于当时的兵役制,所有成年男子都上过战场。)秦末的项羽、韩信,都曾亲身挥刃杀敌。现在共产党十大元帅中的善战者,都曾在枪林弹雨中冲过锋。

  诸葛亮认为,天底下自己是最聪明的人,每一件事,自己都会比别人干得好,对别人干的每一件事都不放心,都想亲自去干。处处以为己能而事必躬亲。不能正确审量自己的长短,这是最大的不智。自陈仓一战后,诸葛亮以为蜀军缺乏攻坚能力,没有认识到是自己亲自指挥战斗的不对,并从此彻底丧失了攻坚的信心。司马懿对诸葛亮不敢攻坚曾有过透彻的分析。曾国藩前期和诸葛亮一样,但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从此再不亲自指挥战斗和战役,这才是真正的智者。诸葛亮可谓冥顽不化。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春,诸葛亮遣其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诸葛亮自出建威,郭淮退兵,诸葛亮遂拔二郡以归;蜀汉后主刘禅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第三次北伐结束。

  我们注意一下这三次北伐的间隔时间。第一次北伐结束到第二次北伐开始,间隔大约为半年时间。第二次北伐结束到第三次北伐开始,中间几乎没有间隔。第一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诸葛亮认为蜀军已经准备就绪。第二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曹休兵败,魏国军力东移,诸葛亮认为有机可乘。第三次北伐出兵没有任何缘由。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的目标不指向武都、阴平二郡?因为魏国认为武都、阴平二郡难以防守,早已将二郡的百姓撤光了。得土不得人,在三国时期,攻占这样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诸葛亮连续两次北伐失败,急需捞点稻草,充充脸面,所以也就饥不择食了。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否则,诸葛亮老挂着个右将军衔也不是个事呀。弄不好,诸葛亮一个老羞成怒,你不让我当丞相,我直接当皇帝。

  所以,这第三次北伐有些徒有虚名。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企图在为自己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找回颜面。虽然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让诸葛亮官复原职了,但诸葛亮心里明白,面子还远没全找回来。由于受军事能力的限制和虚荣心理的驱动,诸葛亮有如踏上了一辆永远无法停止的战车,直至把自己拖死在北伐这辆战车上。

家园 他杀二人的时候仅仅才两败

第二次败还是被手下出卖,何来屡败之说?杀掉这两人也并未使得南蛮诸酋长人人自危,主动投诚,孟获的号召力还是惊人的:

却说孟获受了三擒之气,忿忿归到银坑洞中,即差心腹人赍金珠宝贝,往八番九十三甸等处,并蛮方部落,借使牌刀獠丁军健数十万,克日齐备,各队人马,云堆雾拥,俱听孟获调用。

如果真的他已经人心散尽,如何能纠集这么多人?何况当时他的老巢三江城银坑洞尚未攻下,怎见得杀掉孟获就能收服人心,弄不好反而让孟获成反抗民族压迫的英雄了。高祖也是在九里山一战才定天下,孟获为首的鹰派长期盘踞南蛮,影响力不是杀掉一两个为首就能平定,那样做和给中箭者动手术仅仅锯掉露在外面的箭头一样。

家园 气概文鸯兄纵论的诸葛亮之第四、第五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二三零年)秋,魏曹真、司马懿分数路入侵汉中,遇秋雨,军半途而回。(演义增加诸葛亮乘机反攻,敷衍出诸葛亮四出祁山。)诸葛亮闻魏兵至,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李严为大局着想,率军增援汉中,诸葛亮却不管这些,乘机夺了李严的兵权。第二年,李严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春,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出祁山,攻击魏天水郡,魏主曹叡派司马懿代替曹真迎敌。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張郃追至木门(地名),被蜀军射杀。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没有具体记述双方交战的情况,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所记,司马懿曾在五月十日对蜀军发动过一次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按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六月攻破蜀军在祁山的外围营垒,诸葛亮连夜撤退,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斩万计。

  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如果司马懿真的败了,陈寿也不敢直写。但是,如果是诸葛亮败了,陈寿也不会在诸葛亮本传中详细记载。因为古代传记体史书的特点是,在本传中记功不记过。《汉晋春秋》晚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东晋人习凿齿写的,由于诸葛亮罢撤蜀国史官,许多事件的经过没有了文字记载,只能取自传说。需要指出的是,习凿齿有很重的诸葛亮情结,文字失之中正。《晋书》是唐朝人写的,也没有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到底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结果。结果是诸葛亮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有人不同意“无功而返”的说法。因为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诸葛亮毕竟杀伤了不少魏兵。但是,蜀军北伐的消耗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远大于其给魏国造成的损失。(详细论述参见《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北伐的目的在于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消灭魏国。诸葛亮此次北伐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蜀军的直接兵力损失小于魏军(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蜀国的总体损失要大于魏国。

  此次北伐因粮尽退兵,粮尽的原因是李严不好好干活,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导致蜀军无粮,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史书《三国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

  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春秋 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

  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

  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九年春,即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亮,指诸葛亮。平,即李严。狐忠,即马忠。后主,蜀国皇帝刘禅。)

但这其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如果因雨无法运粮,这也不是什么过错,李严直接派马忠告诉了诸葛亮,这说明李严也没想欺骗诸葛亮,也没有必要欺骗诸葛亮。当时,李严军权已被剥夺,蜀国大权尽落诸葛亮手中,连后主刘禅都是傀儡,李严不去骗诸葛亮,倒去骗那些说了不算的人,有必要吗?李严白纸黑字的书信落在诸葛亮手里,却两头大编瞎话,世界上有这么蠢的人吗?(演义中,罗贯中暗示,李严的书信是诸葛亮伪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段是典型的事件经过记载。蜀不置史,陈寿又是据何记载?只能依据传说,传说起源于何处?只能来源于对李严处理后的官方说法。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没人敢传播不利于当朝者的言论,经过几十年,最后,只剩下了权贵们认可的言论流传了下来,也只剩下了有利于诸葛亮的传说。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实在是得益于他的高压统治。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不妨问一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让他们告诉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什么叫“反革命”。只要对现实稍有不满,即可被打为“反革命”,更不要说敢非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了。可奇怪的是,高压下的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又是那么的真诚,毛泽东逝世时,全国人民的悲伤又岂是诸葛亮所能企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毛泽东依然是中国空前绝后的神圣。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割过上邽的麦子(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对蜀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自公元二二八年春,到此次北伐结束、公元二三一年秋,诸葛亮无岁不征,蜀国已耗尽了所有粮食积存。

  有人说,无论有没有战争,这些军队不都得吃粮吗?是这样,粮食的消耗不受战争影响,但粮食的生产却受战争影响。所有的强壮劳动力都去打仗和从事后勤保障,地就没人种了,粮食就会大幅度减产。二战时期,欧洲各国食物非常紧张,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导致农田大面积撂荒。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乘冬天往陇右运送军粮,预备诸葛亮明年来犯。司马懿说:“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庄稼成熟)不能动矣。”诸葛亮也一如司马懿所料,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春,才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两年多期间,诸葛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教兵讲武,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粮草短缺给诸葛亮的深刻印象。

  由于国内粮草不足,前方战事又久拖不决(按晋书诸葛亮战败),导致第四次北伐失败,责任无疑全部是诸葛亮的。第一次,诸葛亮把北伐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马谡;这一次,诸葛亮把李严当了替死鬼。不如此,诸葛亮既使再自贬三级也是无法过关的,况且,这种权臣作秀的把戏,第一次尚有新意,第二次再演,就太老套了,恐怕连傻子都明白了,这自贬是蒙人的。

  第四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严。但五次北伐全部失败了,诸葛亮又能找谁做替死鬼呢?所以,第五次北伐,从初春至深秋,战事虽然久拖不决,诸葛亮就是不肯撤兵回国,因为实在找不到替死鬼了,也没脸再找替死鬼了,只好自己去死了。

  另,对于李严被贬,《三国志》还收录了一些诸葛亮的表章和信件。

  诸葛亮表曰: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

  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

  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

  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

  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

  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

  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

  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

  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典型的翻小肠、算旧帐,是幼儿与泼妇都不齿的行为。如果不是李严顾全大局,率兵赴援汉中,诸葛亮哪来的机会剥夺李严的军权,李严又怎会让诸葛亮如此诬蔑。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

  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

  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种无中生有的造谣,任何时代都是无耻之极的行为。

  在《三国志》裴注中,记载了诸葛亮联名数十名大臣上书,要求惩办李严,这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对李严之子李丰,诸葛亮又大耍两面派手法,哄骗齐用,避免李严拼死一搏。

  以上诸葛亮这些表书,通常都应放在诸葛亮传中,但陈寿把它们都分散在了别人的传中,主要是这些东西大损诸葛亮形象。对记载历史的人,通常有一样难处,就是如何写和当朝权贵有关的历史。直接记载其短处,一定不会为权贵所容,书是写不下去的。不写,这样的史书没有价值。这是考验记史者水平的关键,如何曲笔记载这样的历史。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经典。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贬低了诸葛亮,就有贬低司马懿的嫌疑。另外,诸葛亮欺世有术,口碑甚佳,陈寿若直书诸葛亮缺德,难为当世所容。

家园 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荆州诸君望风纳降呢

如果他们真的那么有能耐,为什么蒯越蔡瑁张允在刘表死后立刻就怂恿刘琮投降,如果真要投降,韩嵩回来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刘表回复,直待刘表死后,曹操大举入侵的重压下方才投降,他们究竟是为了主子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富贵?比起西蜀死节的张任王累来说,荆州诸公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家园 搞错了,做个备份

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也。其叔济南荀昆之子,姓荀,名彧(音育),字文若,人称王佐之才,时年二十九岁。

王佐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的谋士,这是在三国时期,谁知道王佐啊。

家园 我个人感觉刘姓宗室之人还都是比较忠于朝廷的

毕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表起码没有归附,但是刘琮,一个年少之主,本身没有什么主意,而周围之人都愿投降,包括自己的母亲,那你要他如何做?

家园 忠于朝廷,好笑

之前李郭交兵,长安动乱,帝室旁移,可曾见刘表有什么表示么?连派韩嵩去朝廷都犹豫再三,韩嵩劝他入朝就怀疑有二心,这有啥忠诚可言?如果要投降,为什么不直接让韩嵩当使者,非要等曹操进入荆州再释放?而且曹操的战力在他平定袁绍的时候就已经展现无遗,非要等到刘表死后曹操南下才决定投靠,还鬼鬼祟祟的瞒着刘备刘琦派一个不入流的使者见曹操谈投降条件,这种dz的水准就算曹操不动手,东吴的那班文臣武将都跃跃欲试了。对比一下东吴的水平:

 时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差使命往江东,命孙权令子入朝为官,以随大驾。权犹豫未决,引周瑜等诣吴夫人前议论。张昭曰:“欲遣赴许昌,是橾锁诸侯之法也。若留其质,一听所使。如不令去,恐操兴兵来下江东,势必危矣。”周瑜曰:“非也。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阳,至于南海,传业涎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广,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道寡同哉?不如勿遣,徐徐观其变。若曹氏率义兵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则将自焚。将军韬略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之言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以兄事之,勿遣子为质。”

刘表君臣的表现还不如一个女人。哪怕在嘉靖本里都无法回避这段:

却说蔡瑁、张允归见刘琮,所说曹操封王之事。琮大喜。次日,与母蔡夫人赍印缓,执兵符,亲自渡江,伏道拜迎曹操。操抚慰了当,一同入城。蔡瑁、张允令襄阳百姓香花灯烛迎接,文武官员遂拜阶下。操唤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遂加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光禄勋,傅巽为关内侯,王粲为关内侯、丞相掾。以十五人皆为列侯。刘琮为青州刺史,便教起程。琮大惊,辞曰:“琮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操曰:“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江陵被人图害。”琮再三推辞,曹操不准,只得拜辞而去,与蔡夫人同往青州去,只有故将王威。其余官员送至江口而回。操唤于禁,嘱付曰:“你可引五百骑赶上刘琮,全家杀之,以绝后患。”于禁得令,行不数程赶上,曰:“奉丞相令,教杀汝!”蔡夫人抱子刘琮痛哭。于禁喝令军士下手,止有故将王威奋力相杀,被乱军杀之。可惜刘琮全家被于禁杀了便回。

刘表白养了这群白眼狼了,蔡瑁一族居然能在姐姐外甥被杀的情况下还安然给曹操训练水军,这得是什么样的心肝啊。

东吴孙权降曹丕时的表现:

  却说孙权集聚多官,商议解蜀兵之事,忽报:“魏帝封主公为王,宜当远接。”顾雍谏曰:“主公只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权曰:“当日沛公受项羽封为汉中王,盖宜时也,何故推之?”遂率百官出城迎接。邢贞自恃上国天使,不行下车,端坐车上,斜视吴国人物。张昭大怒,向前叫曰:“汝虽是上国天使,安敢妄自尊大,以为江南无智勇之人物乎?以为江南无方寸之斧刃乎?”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忽车后一人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与主公并魏吞蜀,令主公受人封爵,岂不辱乎!”言讫,滚下马来,以头撞地而哭。邢贞闻之,叹曰:“江东有如此之士,终非久在人之下乎!”贞问之,乃偏将军徐盛也。贞遂不敢轻待。

家园 曹操平定袁绍有什么战力?能让刘表佩服?

官渡之战以后,整个平定冀州却足足用了七年。你说说看有曹操有什么战力?若不是沮授胡闹,曹操能否平定冀州都未可知!!

另外杀刘琮那段很可能是后人修改的,罗贯中原本中也许没有这段。气概文鸯兄早就对此段表示过质疑。

家园 你这都是想当然。孟获还是南蛮的首领。如果不是首领呢?

那么底下的人还会听吗(比如那些新调来的军队)?比如说董荼奴他们二败之后就把孟获杀了,虽然董荼奴他们不一定能做成南蛮首领(做了首领更好,更听蜀汉的)。如果做不成的话,南蛮为了争夺当头领,必然几派之间互相征伐,南蛮大乱,这样难道对于蜀汉不是更好吗(远的汉朝分化匈奴以及分化西域各国,以后的杨坚分化突厥等等)?

你说这几条哪个不比七擒孟获才臣服更有利?

家园 这一回的气概文鸯兄的一些评论

在这一回中,阿鸯感觉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可能是后人肆意篡改所致。

  历史上,曹操没有杀掉刘琮。刘琮先任青州刺史,官声甚佳,后思乡辞官,数年后,朝廷感其贤,再招为谏议大夫。罗本三国并无贬曹倾向,如无特殊用意,罗一般不篡改历史。如走马荐诸葛、三气周瑜智取荆州等皆另有深意。

  曹操杀刘琮于情不通。刘琮并非历世枭雄,只是未经世事的少年,至少数年内没有组织叛乱的能力,且荆州重要官员皆欲降曹,无叛乱的基础。张秀枭雄,且与曹操有杀子之恨,曹操亦不曾杀,曹操即非昏人,又非刘琮世仇,为何杀之?

  曹操杀刘琮于理不顺。以后谁还敢投降曹操。曹操取得荆州后,曾写信劝孙权投降,孙权犹豫不决,部下争论不休。如果曹操真的杀了刘琮,孙权还用犹豫吗,部下还敢争论吗。鲁肃、周瑜、诸葛亮劝孙权抗曹时,何须费许多唇舌,把刘琮的前车之鉴往孙权面前一放,便是傻子也不会投降曹操了。然而,演义中以后从未提及此事,说明这段情节不是演义原文。

  在新野,一连十余遍,才将百姓赶离家园,而且,没有任何百姓自愿跟随刘备的描述。结果在樊城,孙乾、简雍的一个“声扬”,百姓却齐声愿随,好生奇怪。可能这“声扬”本身就包含了造谣。或许是后人删掉了孙乾、简雍“声扬”的某些内容。

  曹操加封主动来降的蔡瑁、张允,本是常理,用意也十分明显,以荀攸的智慧,不可能不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开口便是:“主公不识人耳。”全然不通世故。曹操的回答也十分白痴。这与白马坡前,曹操一个眼神,荀攸即心领神会,相差何止天上地下。不过,这种动辄便杀的风格,与后面杀刘琮的愚昧倒很一致。所以,这一段对话,阿鸯以为也不是罗贯中的原文。

不十余合,许褚不敢恋战,夺路走脱。

毛本改为:

    许褚不敢恋战,夺路走脱。

罗本中,许褚与张飞交过手。建安五年(公元二零零年),曹操东征徐州时,徐晃也与张飞交过手;当张辽还是吕布的部将时,在小沛也与张飞交过手。所以,张飞武艺的水平还吓不着曹军,张飞也不敢从桥上杀下来。但毛纶父子很愚蠢,以为曹军的后退,真是怕了张飞的武艺,所以为了圆此,在毛本中,把曹将与张飞交手的情节全部删除。毛纶父子如此胡删乱改,破坏了作品的真实性与逻辑性,刘备与曹操打了那么多仗,张飞怎么可能没和曹军将领交过手。

    刘晔曰:“丞相初到襄阳,必用先买民心;民心若定,

  纵兵微亦可守矣。……不须征战矣。然后举荆、襄之兵,

  可图江南也。”

毛本改为:

    刘晔曰:“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可不

  战而定也。”

刘备很难投降,刘晔和曹操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刘晔收买民心的最终在于要用荆、襄之兵。经毛纶父子删改后,招降刘备成为重要目的。

    庶曰:“操使某来,乃假买民心,操之奸计也。某若

  不还,必惹万人之笑耻。”庶遂又告曰:“本欲与将军共

  图王霸之业,尽此方寸之地也。今老母已丧,方寸乱矣,

  无益于事。某至操所,终身不与一谋。公有卧龙之辅佐,

  何愁大业不成乎?今操欲分八路之兵,填平白河,来攻樊

  城。公可速行,勿请自误。”辞别而去。

毛本改为:

    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

  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

  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

  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徐庶老母之所以自尽,是因为徐庶没能为刘备继续效力,也是为徐庶重返刘备处免去牵挂。徐庶无论是遵从母亲遗愿,还是为母亲报仇,都应设法重返刘备处,继续为刘备效力。但是,刘晔已把徐庶的为人看到了骨子里,就是徐庶好慕虚名。徐庶若重新投靠刘备,等于自己承认被人愚弄了,恐人笑其无智;若出使而不返,恐人笑其不忠不信。徐庶这种人,说到底不是干事业的人,是极端自私的人。徐庶怕刘备误会自己是来重新投靠的,所以寒暄过后,立即表明自己必须回去,然而不能留下的理由却是怕人“笑耻”,自家也觉得这理由难以立足,急忙又补充解释。可这补充的理由更加牵强;老母既死,更可以专心效力刘备,为母亲报仇;既然不肯帮曹操,更没有回去的必要了;欲成大业,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

  如果把徐庶的话用现代人的语言说,就是:“我实在是没法帮你;不过,你放心,我也不帮他;更何况,已经有人帮你了,还差我一个吗?要不,我告诉你点军事秘密,这样总可以了吧。”这像话吗?

  此时,正是刘备危难之时,刘备向以仁义著称,不可能主动挽留徐庶,毛纶父子如此篡改,说明毛纶父子于人情世故上是半点不通。

  罗贯中这样描写徐庶,目的是侧面影射诸葛亮的为人。物以类聚,徐庶过去是诸葛亮的好友。

    玄德与孔明曰:“似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

  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此为上计。”

毛本改为:

    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

  歇。”

“问计”是认为还有办法;罗本中,刘备表达的是愁绪,没指望有什么好办法。

    却说新野、樊城百姓听得大军只在后面,扶老携幼,

  将男带女,滚滚渡江,两岸哭声不绝。

毛本改为: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

  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毛本改为:

    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

  文长。

罗本中,罗贯中强调魏延就是关羽的克隆版,暗示的是诸葛亮不喜魏延,实质上是不喜关羽。

    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

  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

毛本改为:

    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

  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罗本中,表现的是魏延重义气,性格上更像关羽。毛本中,魏延忧国忧民,胡乱拔高魏延。

    轮刀砍死守门将,

毛本改为:

    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

毛本中,魏延是乱杀一气。

    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

毛本改为:

    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史书中,骂人“国贼”常见,骂“卖国之贼”者绝无。阿鸯以为,“卖国之贼”一词的发明应该在明朝末年。

    张飞跃马,欲引军入城,玄德急扯住曰:“休惊百

  姓!”飞因城上人放箭,恨不得踏平襄阳,争奈玄德不肯。

毛本改为:

    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

罗本中,张飞欲入襄阳不是理智的行为,而是愤怒使然。

    魏延正言中间,一将飞马引军而至,叱之曰:“汝是

  无名下将,安敢乱言以犯上耶?”其人身长八尺,面貌雄

  伟,南阳宛城人也,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

  也,挺抢跃马,直取魏延。

毛本改为:

    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

  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

  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

魏延本是使刀的,毛纶父子非要魏延换件兵器。

    孔明曰:“江陵乃荆州紧要钱粮之地,不如先取江陵

  为家,胜襄阳多矣!”

毛本改为:

    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

诸葛亮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刘备目的是想夺取襄阳。此时“要地”对没有实力的刘备没有什么用处,“钱粮”才是刘备最需要的,有了钱粮,才能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胜襄阳多矣”更明确了刘备原本是想夺取襄阳的。

    魏延战文聘,从巳至未,手下人皆折尽,匹马出城。

  后面蔡瑁、张允又赶。

毛本改为:

    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

  乃拨马而逃,

    痛哭而告曰:“不才辱弟刘备,无德无仁,失兄寄托

  之重,此实不得已。望兄英魂,垂救荆、襄之民,助备而

  退曹操!”

毛本改为:

    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

  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

刘备是哭给自己将士看的。落到如此境地,刘备最担心的是军心,必须激发出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使将士们处于一种慷慨赴难的状态,全军才不会溃散。

  刘备的“仁德”已经表现的很充分了,所以自认“无德无仁”不会影响自己的高大形象。但已经落到了如此地步,若承认自己无能,则会影响将士们对自己的信心。所以,在罗本中,“此实不得已”是说:不是我刘备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最后已一句“助备而退曹操”,是在向全体将士发表宣言:我一定要打败曹操。

  作为主将,必须时刻掌握将士们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军心、士气;否则,军队就有可能出现土崩的局面。在这方面,关羽比刘备差得太远了。后来荆州失陷时,如果主将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荆州军绝不会出现不战自溃的土崩局面。

    孔明曰:“江陵要紧,可以拒守。今拥大众十余万皆

  是百姓,披甲者少,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

  曹操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毛本改为: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

  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罗本中,话是史籍愿意,却没说是出自诸葛亮之口,由此可见罗贯中的“险恶”用心。

    后来史官习凿齿论刘玄德,此是第一件好处。论曰:

      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迫事危,而言不

    失道。追景升之坟,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

    败。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毛本删除。习凿齿的许多观点迂腐不堪。

    后宋贤诗曰:

      同难甘心随百姓,顾恩挥泪动三军。

      襄阳官道兴兵日,行客犹然忆使君。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赞之曰: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却说襄阳城中,因文聘、魏延厮杀,杀死千万余人。

毛本删除。

    琮教与文聘同去。

毛本删除。

    王威密告琮曰:“曹操得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心必

  懈弛无备矣。愿君奋整奇兵数千骑,设于险处击之,操可

  获矣。获曹,则威震天下,坐而虎视;中原虽广,可传檄

  而定;非徒收一胜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难遇之机会,

  不可失也。”

毛本改为:

    王威密告琮曰:“将军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

  无备。愿将军奋整奇兵,设于险处击之,操可获矣。获操

  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此难遇之机,不可

  失也。”

罗本中,王威的话基本上是《三国志》中的原文。王威的计策看似可行,其实不然。刘表在日,面对东吴对江夏的屠掠,荆州军竟然毫无作为。刘表新丧,刘琮年幼;曹操又远比孙权强大。此时的荆州军正如蒯越所说:“未战而胆先寒。”一支没有胜利信念和斗志的军队,是无法拉上战场的。多数荆州人认为无法抗衡曹操,则必有邀功请赏的告密者,军事行动的秘密性根本就无法保障。

    操问:“荆州军马钱粮,今有多少,原是何人管领?”

毛本改为:

    操问:“荆州军马钱粮,今有多少?”

    操又曰:“刘表在日,希望为荆王,不遂其志已死。

  今子刘琮既降于吾,吾当表奏天子,必封王位。”

毛本改为:

    操又曰:“刘景升既死,其子降顺,吾当表奏天子,

  使永为荆州之主。”

    荀攸曰:“主公不识人耳。蔡瑁,张允乃谄佞之徒,

  何故加封如此显官,更教都督水军乎?”

毛本改为:

    荀攸曰:“蔡瑁,张允乃谄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

  此显爵,更教都督水军乎?”

    操笑曰:“吾岂不知人乎?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

  战,今权且用之;成事之后,便当杀戮。”荀攸见说愕然。

毛本改为:

    操笑曰:“吾岂不识人!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

  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

    却说蔡瑁、张允归见刘琮,所说曹操封王之事。

毛本改为:

    却说蔡瑁、张允归见刘琮,具言:“曹操许保奏将军

  永镇荆襄。”

    操抚慰了当,一同入城。

毛本改为:

    操抚慰毕,即引随征军将,进屯襄阳城外。

    蔡瑁、张允令襄阳百姓香花灯烛迎接,文武官员遂拜

  阶下。操唤蒯越近前,

毛本改为:

    蔡瑁、张允令襄阳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俱用好言抚谕。

  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

    遂加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光禄勋,傅巽为关内

  侯,王粲为关内侯、丞相掾。以十五人皆为列侯。

毛本改为:

    遂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皆为关内

  侯;

    操曰:“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江陵被人

  图害。”

毛本改为:

    操曰:“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荆襄被人

  图害。”

    操唤于禁,嘱付曰:“你可引五百骑赶上刘琮,全家

  杀之,以绝后患。”于禁得令,行不数程赶上,曰:“奉

  丞相令,教杀汝!”

毛本改为:

    操唤于禁嘱咐曰:“你可引轻骑追刘琮母子杀子,以

  绝后患。”于禁得令,领众赶上,大喝曰:“我奉丞相令,

  教来杀汝母子!可早纳下首级!”

    可惜刘琮全家被于禁杀了便回。

毛本改为:

    军士杀死刘琮及蔡夫人,于禁回报曹操,操重赏于禁。

    却说曹操痛恨孔明,使人隆中寻孔明妻小,

毛本改为:

    便使人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

    言襄阳既定,刘玄德已去二十余日,荀攸进曰:

毛本改为:

    襄阳既定,荀攸进言曰:

    操奋然怒曰:“公不早言,孤已忘矣!”随即拘集诸

  将,新旧中皆无文聘,使人寻之,方才来到。

毛本改为:

    操曰:“孤岂忘之!”随命于襄阳诸将中,选一员引

  军开道。诸将中却独不见文聘。操使人寻问,方才来见。

    操曰:“你来何迟?”聘对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

  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境土,生不

  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遂,不得已,以至如此。

  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

毛本改为:

    操曰:“汝来何迟?”对曰:“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

  保全境土,心实悲惭,无颜早见耳。”言讫,欷歔流涕。

罗本中,文聘的回答是史籍原文。“欷歔流涕”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极想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却又无法控制。表达了文聘对刘表极深的感情,和对没有保住荆州、照顾好幼主的极度歉疚之情,说明文聘是一个“用情专一”、责任感很强的人。毛纶父子修改后的言辞,变得平淡如水,怎么听,感觉也不至于“欷歔流涕”。

    操怆然曰:“仲业真忠臣也!”

毛本改为:

    操曰:“真忠臣也!”

    操问左右:“此时刘备约行有多少路?”知者答曰:

  “闻刘备同百姓日行十数里,计程只有三百余里。”

毛本改为:

    探马报说:“刘备带领百姓,日行止十数里,计程只

  有三百余里。”

    后大军陆续便进,违令者斩。诸将得令,都来选拣好

  马铠甲。拴束已了,曹操自骑战马,带领军中能争惯战五

  千人,一齐上马,自监督众将,星夜赶来。

毛本改为:

    大军陆续随后而进。

家园
家园 沮授?曹操平定冀州的时候死了很多年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