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最近的翻拍的老作品中《茶馆》和《手机》不错 -- 瓦斯
不然的话,信教的五爷安分守己被暗杀,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不过总觉得有点突兀
.
似乎因为迎合某种普世原则,或者为了阉割中国人的精神,都不约而同的把一些东西给庸俗化,比如秦二爷、常四爷。还有现在赵氏孤儿中的程婴等等。
王利发:梁冠华 (北京话不地道,最后一幕居然走了‘怯口’)
常四爷:濮存昕(少了一些阳刚)
松二爷:冯远征(唯妙唯肖,连声音都极似黄宗洛)
刘麻子:何冰
秦二爷:杨立新
总之,一切都是严格按照老路数来的。只能说基本上中规中矩罢了。
放不开是正常的,以后可能会好些
应该是他们在美国巡回演出当中的一场,开演之前濮存忻还给了一个talk,开始以为是讲解话剧表演,后来听了才知道原来是慈善讲演--关注中国艾滋病。
濮存忻是中国艾滋病的形象大使之一吧。其实他们演的都很努力。唯一比较不适应的就是梁胖胖饰演的王利发。
第一幕的青年王利发缺乏北京掌柜的那种“机灵劲儿”。
第二幕中年王利发的圆滑世故但是不乏良心--这个合格。
第三幕老年王利发--这方面就有差距了。梁冠华模仿北京老人的语气不到位,但是看的出来他在努力。结果就是一些老年人絮叨,重复的话语带上了不知什么地方的口音。
.
问题在于马五爷在话剧里的出场,也就是制止了二德子动手打人,却对常四爷的感谢表示冷淡--个人没看出来他“恶霸”在哪儿啊。
是别的演员提议:改成几个老头子一起控诉更好一些。
老舍大赞,加以采纳
后来批判这个结局时,该演员还出来作证,不关老舍事,是我的主意。
而且原结尾之一,沈处长出场那个结尾,也不如实际结尾好。
王,秦,常三人在结尾的控诉是多么重要的一场戏。
您指的实际结尾是指的电影中结束在三人散去,老掌柜抓起一条绳子走进里屋那一瞬吧?
其实我觉得电影能有力地结束在这一幕有个基础,就是老掌柜上吊自杀这个结尾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在话剧的时候,加沈局长那一幕有助于更好地交待清楚。
为啥这么说呢,当时电影茶馆刚上映时,我只有四五岁,就没看懂。问老爸,老爸说老掌柜死了,我还纳闷,没有啊?
经典就是经典,虽说当时四五岁的我,根本就是看得半懂不懂,但结尾三个老人洒纸钱那场,至今记忆犹新。
四五岁的孩子看不懂很正常吧
虽说前几年重温了一遍,对比后发现自己记住的镜头只有三个:北洋军横行的一幕;刘麻子被砍头,王掌柜闭眼的一幕;三个老头洒纸钱后,王掌柜独自蹒跚而下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