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好多需要探讨的东西——关于2012的虎文 -- 红绿

共:💬22 🌺1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好多需要探讨的东西——关于2012的虎文

首先说说楼主的结论,美国的这些资本家是‘裸捐’么?如果这个认识上有差别,那么其余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循环往复的铺垫就显得多余了。说白了,我的认识是,他们只是在做最有利最便宜的PR(公共关系)买卖,看看盖茨和巴菲特两位在许多中国人和媒体里面接近神一样的光环就知道他们多么成功。但是在美国稍有判断力的人就能看出他们不过是鼓噪新闻为自己粉饰罢了。如果楼主对美国的税法和‘慈善’机构之运营有基本的本质的了解,那么中文所谓的‘裸捐’就可笑不已了。事实上,他们是不是穿着新衣的皇帝,他们衣服穿的里外三层,白人老年人的褶皱皮肤完全看不见只有光鲜的外衣了,只是有人叫嚷着“看那圣洁的裸体多美完美’。小朋友们在这个事件里,没见过不穿衣服的褶皱皮肤,以为着就是裸体了。

再说楼主的铺垫,行文可谓跳跃非凡,名词众多,我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说一句,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里的逻辑和名词是什么样的。当然我自己我必须承认,我看不懂楼主大多数的文字和逻辑。我举一些例子:

“要了解美国资本家行为的复杂性,这里必须从美国人的欧洲文化传统, 尤其是其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来看问题。”

现在美国资本家是清教徒站主要地位么?美国社会是清教徒的社会么?

新教伦理(现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福音教派伦理体系)非常好地解决了所谓的“ANIMAL SPIRIT”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边际消费效用边际投资回报的不均衡问题,人短期行为的非理性,消费和储蓄中的利他主义以及效用中的货币(MIU)等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腐而不朽的原因。

怎么就很好的解决了?这是在宣读结论还是要讲解道理?反正我是什么也没看懂。

所以,现在经济学的研究重点重新回到了对宗教,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探讨。

这些难道不是一直的重点么,虽然关于宗教的我知道的不多。如果不是,以前重点是什么?

但是,一旦一个资本家确立了上帝公仆的地位, 比如说,为政府服务就如同伺服上帝,因为政府在美国文化中具有和神一样的地位。他们就会摇身一变(我们叫华丽转身),成为忏悔的基督徒,企求救赎的死魂灵,和上帝签订新约的先知,为上帝执行审判的天使长。

这句就很可疑了。什么时候政府在美国文化里面像神一样了?这个结论如何而来的?楼主所谓的清教徒也就是美国立国的哪一帮人,大部分可都是主张小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的啊。即使现在把政府当神的人也决计战不了大多数。而楼主除了大量使用宗教词汇,我不知道还说了什么。

再以下,开始说裸捐的讨论,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的看法完全不同。

通宝推:dolong,
家园 兄台,别激动,要跟他后面的国家财富连起来看
家园 望明示

我真不懂你在说什么。

我也没有激动,只是真的看不懂大多文字,而对一些看得懂的又有不同意见而已。

家园 那些貌似深奥的概念和跳跃的逻辑是烟雾弹

让人家觉得他莫测高深,以方便他传教的

至于风中虎的真实水平,你问他到现在懂不懂得生产率和增长率的区别就明白了---小学毕业的水平---至少在数学方面是没有达到的

鲁迅说过,不要被人家那一大堆貌似高深的淤泥所吓倒,保持自己的一汪清水就行了(当然这不是鲁迅先生的原话),鲁迅先生说那一堆话就是给一帮迷惑于当时的大牛的一堆让人看不懂的概念的年轻人的

信自己,就不会被人给传教忽悠了

家园 清教徒(Puritans)

是英国新教最重要的支派,对美国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所以我用其来指所有的新教徒(Protestant)。

我抄一段WIKI吧, 先解决关于美国宗教现状的问题

外链出处

美國建國前的英國殖民地時期,沒有宗教自由,當時存在非常嚴酷的宗教专制法令,對不信仰基督教的人進行歧視、迫害,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別控制的地區對其它派別的教徒也實行歧視政策[73]。美國建國後,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勢力在美國政治选举中有相當的影响力,許多美國總統都自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

所以,美国的总统不是新教徒,就是天主教徒。而且绝大多数是新教徒。约翰·肯尼迪是美國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如果有一个美国总统候选人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她铁定了要输的。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

新教約51.3%

天主教徒約23.9%

猶太教約1.4%

摩門教約1.7%

佛教約0.7%

其他基督教派約1.6%

伊斯蘭教徒約0.6%

其他或沒有標明的約2.5%

沒有宗教信仰的約16.1%[74]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不過全國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佈於相對貧窮落後的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也叫紅色州,他們的財政需要相對富裕的北部和西部各州的支援。北部和西部各州自由主義者比例較高,即使是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叫藍色州。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于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根據The Angus Reid World Poll調查,總的來說,美國基督教徒十多年來出現銳減的趨勢。1992年83%的受調查者聲稱信仰基督教,而2006年的調查發現堅持基督教信仰的人降落到63%。

参阅文章:宗教与美国总统大选

翟立明 姜天明 

对布什而言,2000年的总统大选可谓险象环生,而4年后的2004年大选则有惊无险。因为2000年美国最高法院不得不以投票的方式作出终审,判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以5票对4票赢得佛罗里达州选举,从而以微弱优势获得选举人票的多数,战胜了在普选中领先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然而,在2004年的大选中,尽管连续三届参加总统大选的独立候选人纳德声称要与民主党和共和党拼个高低,但真正意义上的较量只在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之间。最终布什技高一筹,以选举人289票对克里的249票,普选的49.4%票对克里的48.7%票,赢得大选的胜利。布什获胜的因素很多,其中利用宗教为政治服务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美国有线新闻网2004年总统大选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大选调查数据)及研究布什与克里在处理宗教和政治关系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策略,便可证明这一点。

一、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

在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赢得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多民族的、多宗教组织的国家,宗教活动“不但是美国人的精神依托,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国的教派虽然众多,但主流教派为基督新教。目前,美国拥有数百个宗教派别及数以万计的地方性教会团体,其教徒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60%。其中基督新教教徒为52%,天主教徒为38%,犹太教徒为4%,摩门教徒为3%,东正教徒为3%。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美国为少数教派,信仰的人也不多。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组织,约有十亿多教徒,其中占世界人口总数近五分之一的天主教在美国为第二大宗教,排在基督新教之后。

美国基督新教的发展与世界宗教发展史,尤其与基督教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公元三四世纪,基督教内部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教会,出现了西部罗马和东部君士坦丁堡两个中心。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形成正教(俗称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又使基督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基督教从此分成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大教派。基督新教源于1529年的德国,当时有人抗议天主教限制他们参加正在兴起的路德教活动,进行抗议的人被称为基督新教徒。英语中的基督新教徒(protesta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otestans,意思是“抗议的人”。由于文化、地域、政治及宗教信仰诸因素的差异,基督新教同样也形成了许多教派。现在的基督新教是指信奉耶稣基督,以《新旧约全书》为经典的、拥有数百个彼此信仰有差异的宗教派别的统称。基督新教徒目前多居于欧洲和北美,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甚大。丹麦、挪威、瑞典和英国均把基督新教确定为国教。美国没有国教,且宪法又规定政教分离,但基督新教对社会的影响还是任何其他教派所不能相比的。

几个世纪以来,出于某种原因,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投奔美国。其中,因宗教缘故去北美的人不少。北美最早的宗教团体出现于16世纪,当时,许多清教徒、教友派教徒、侵礼教派教徒以及其他派别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背井离乡,苦寻一块宗教信仰净土。对他们来说,宗教信仰是他们的崇高信念。例如,北美早期殖民主义者把星期天规定为礼拜日,按照“蓝法”(blue laws)的规定,星期天商店、买卖都要停业,甚至奴隶在这一天也要给一定的休息时间去做礼拜,以表达他们对信仰之神的崇拜。虽然,当时教堂的座位按教徒的性别、身分、贫富而分配,但教堂毕竟成了人们参加布道、唱颂圣歌、相互交流信息的公共场所。在宗教组织的平台上,教徒们有了社会集体活动的一席之地,分享着宗教信仰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生活。早期殖民者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而选址定居,所以,美国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宗教文化遗产,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的基督新教徒兴建的教堂,以及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马里兰州天主教徒和宾夕法尼亚州教友派教徒生活的遗迹等等。

“宗教不是高高在上、超越于人类文化之上的东西,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也是文化的深层部分,是变化的本体”。十九、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美国农村的隔离状态被打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宗教也受到考验。过去,在一切世俗问题和宗教问题上,职业宗教者是权威,而现在则不同,许多科学、道德、宗教等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范围。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结构越发复杂。然而,在宪法的保护下,美国宗教的“现代化”和“世俗化”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宗教组织除了宣传宗教道德概念和提供礼拜场所外,还开办各类学校、医院、养老院及其他慈善机构,为难民、穷人、老人、孤儿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他们也举行各类集会,鼓励教徒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讨论和关注诸如战争与和平、家庭与婚姻、异族与种族、计划生育与人权、妇女的地位等社会问题。现代美国的宗教“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彼岸的天国,而是重视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不再只重视对上帝永恒的道德戒条的遵守,而开始考虑人的个性发展和意志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群体整合、社会控制、文化交往等因素均可得以全面地发展。不过,在一个移民的、多民族的、多宗教组织的国家里,还存在着教派间的信仰分歧和矛盾。美国教派之间的信仰分歧和矛盾虽不像一些国家的宗教矛盾表现得那么剧烈,但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早在1791年美国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确立国教,不得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禁止联邦和州的行政机构干预教会组织及其活动,每个州的人都享有宗教自由权,但教派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属性却本能地排斥其他宗教信仰理论和宗教政策,使得人们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对社会的政治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影响也不一样。以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为例,在长期的生存与竞争中,两大教派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差异很大。自美国独立以来,基督新教徒几乎垄断了国家总统的职位。在宗教信仰方面,总统“信基督新教似乎是当选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四十几位总统中,几乎都信仰宗教,而且几乎都信仰基督新教。当选总统的宗教倾向又影响着政府的组阁。例如,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为基督新教中的长老会派教徒,以其艾森豪威尔主义著称。为了实现其政治纲领,他在党派和宗教信仰上大动脑筋。在他的第一次内阁中,只有劳工部长马丁德尔金是唯一的民主党人、唯一的天王教徒。当然,天主教徒当选总统也有一例,那便是前总统肯尼迪。当年他竞选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解除选民对他所信仰宗教的恐惧,以及如何让他们相信天主教徒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总统。肯尼迪能言善辩,用世俗说法解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获得了党内的认同。在1960年7月11日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以806票对409票战胜了信仰基督新教的约翰逊,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为扩大影响,肯尼迪于1960年9月12日在休斯顿南浸信会牧师聚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在公共议题上他不替天主教讲话,天主教也不替他讲话。肯尼迪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客观表述得到了选民的理解和认同,最终他以普选34,221,344票对尼克松的34,106,671票,选举人303票对尼克松的219票赢得大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胜利离不开天主教的支持。1960年天主教徒们鼎立相助,约有80%的天主教徒投票支持肯尼迪,创造了一个爱尔兰后裔的天主教徒战胜基督新教徒,走进白宫的奇迹。不过,肯尼迪的宗教信仰当时曾一度“使人们担心有朝一日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会被梵蒂冈所左右”。

从1968年初开始,天主教的投票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自1972以来,天主教徒的投票已成为美国政治竞争中颇为敏感的话题。天主教徒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致使候选人不容易得到本家教派的鼎立支持,2004年的大选便可说明这一结论。克里是天主教徒,与信仰基督新教的布什相争应该沾点儿本人所属教派的“光”,可事实并非如此。布什除赢得基督新教徒59%的选民支持外,还获得天主教徒52%的支持,而克里只得到天主教徒47%和基督新教徒40%的选票。诚然,克里在犹太教方面占了绝对上风,获得犹太教徒74%的支持,可事实上,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犹太人的美国也不过仅有600万人左右,其人数无法与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相比。即使其他宗教派别都支持克里,也无法帮助他扭转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布什赢得了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而克里则失去了他们(见表1)。

表1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宗教信仰

投票率 布什得票率 克里得票率 纳德得票率

基督新教(54%) 59% 40% 0%

天主教(27%) 52% 47% 0%

犹太教(3%) 25% 74% *

其他宗教(7%) 23% 74% 1%

非宗教(10%) 31% 67% 1%

资料来源:http://www.cnn.com/ELECTION/2004/pages/results/president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二、了解候选人的宗教倾向

为争取选民好感,候选人让选民了解他们的宗教倾向是必要的,而尽量表现对宗教的虔诚又是一种重要的竞选策略。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颇有影响。过去,有一些人似乎感到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便祈求某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作为他们命运或精神的归宿。现代人则不同,他们的精神生活虽然还寄托于宗教,但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活动及经济活动。与过去相比,现代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观。准确地把握宗教与政治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挖掘宗教的积极因素为政治服务,在美国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选调查数据以选民去教堂做礼拜的次数作为客观描述,来评估他们对总统候选人宗教倾向的了解及宗教政策的认同。这种客观描述虽不能完全用以测定选民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但也确实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表2显示,越是去教堂次数多的人,越支持布什;而越是不常去或根本就不去教堂的人,越支持克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布什的宗教倾向得到选民的理解,以及他较好地表现出对宗教虔诚的缘故。

表2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投票人去教堂的次数

去教堂的比例 布什的支持率 克里的支持率 纳德的支持率

每周一次以上(16%) 64% 35% 1%

每周一次(26%) 58% 41% 0

每月一次(14%) 50% 49% *

一年几次(28%) 45% 54% 0%

从不去教堂(15%) 36% 62% 1%

资料来源:http://www.cnn.com/ELECTION/2004/pages/results/president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选民对候选人宗教倾向的理解取决于候选人竞选宣传的技巧和策略。要想得到选民的支持和认同,就要知道他们在宗教心理上最关心的那些最重要的事情。美国是一个以宗教道德基础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法制社会,宗教道德伦理原则贯穿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宗教与道德之间在起源、发展、要素、本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人们在遇到道德问题时自然而然地求助于宗教。宗教道德使宗教具有持久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信徒对宗教道德的信守又使宗教在美国社会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们通常十分重视道德,尤其对政治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例如,以保守主义著称的里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离过婚的总统。尽管他在大选时表现不俗,充分发挥专业演员的表演才能来证明自己,但婚姻问题却给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卡特总统在道德宣传上更有特点。在他参选前,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在总统候选人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事实上,从1964开始,美国南方数百万保守民主党人不支持自己党派的候选人,而支持共和党的候选人,令许多民主党人叫苦不迭。1974年,身为共和党人的前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时任副总统的福特接任总统职位。福特对尼克松的赦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令福特声誉大跌。民主党人抓住机遇,展开攻势,确保“家里人”在1976年的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卡特的票,不投“外人”的票。他们大谈“水门事件”的道德问题,意在激起选民对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怨恨和对福特处理方法的不满。许多美国人认为,尼克松的愚蠢之举不仅表明其道德低下,而且也触犯了法律。在举国上下的一片谴责声中,躲过弹劾之劫的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对尼克松的赦免也给他日后(1976年)的总统大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选民对福特越发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美国人民心中普遍产生了一种对总统、政府的不信任感,人们期待一位没有在华盛顿政府服务的经历、与利益集团没有瓜葛的人当选。卡特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以一个“善良的、不撒谎的、道德高尚的人”的身份,来组织一个有活力的政府的姿态,从而获得了选民的支持和认同。为了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卡特努力向选民宣传自己的宗教情结和宗教倾向。他频繁地提到宗教问题,尤其强调自己对宗教是如何的虔诚,甚至说每天都要多次祷告上帝。或许他的宗教情愫和对宗教的虔诚态度赢得了许多选民的尊重和敬佩,最终他以40,830,763普选票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福特的39,147,793票,选举人297票对240票,获得1976总统大选的胜利。里根当年虽也参选,但只得到1张选举人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cont......

在现代美国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其他形式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门虽然日益分离,但宗教与政治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政治竞争的各方所利用的工具。当然,现代政治家不会用原始社会那种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会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用来世天堂的说教让信徒们回避现实矛盾,把道德神圣化。他们往往用宗教道德观念来强化世俗道德观念,以达到政治目的。在这一方面,布什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上就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他认为,“他已经(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因此他往往要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反对把宗教同大众生活分离开来”。在他看来,在现实世界之外,似乎有超越自然之外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那就是上帝。他敬畏上帝、崇拜上帝、忠诚于上帝,努力开发自身的内心精神世界、信仰上帝的内心神明。1999年12月在竞选总统的辩论时,有人问布什哪位哲学家对他的人生影响最大,布什的答案是基督改变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理论是:当你承认基督是你的拯救者时,它就会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改变你的生活。因此,他每天都要虔诚吟咏圣经,向上帝祈祷。对来之不易的2000年大选的胜利,布什感慨万千。2000年12月13日晚22时,布什在德克萨斯州发表讲话,宣布自己获胜。在讲话中,他呼吁美国人为国家祈祷,为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领导人祈祷。他相信,美国在上帝的保佑下将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向前发展。在讲话的末尾,他又祈祷上帝保佑美国。布什认为,“美国人……对仁慈的、万物的上帝充满信心。愿上帝指引我们,愿上帝继续保佑美利坚合众国。”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布什的浓厚宗教色彩体现得更加鲜明。他在公共场合中经常提及宗教,在一些场合的讲话中引用宗教典故,以显示宗教信仰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尽管美国人对此褒贬不一,但布什毫不介意,仍然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政治家。为了显示对宗教的重视,他就任不久就宣布创建了“白宫宗教信仰和社区规划办公室”,目标是充分利用宗教和慈善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解决诸如青少年罪犯、刑满释放人员、无家可归者、饥饿者、吸毒者、艾滋病患者等需要照顾的人员的问题。这个组织称,过去政府不重视宗教组织和社区所做出的工作成就,但现在布什格外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当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布什又提出了为期3年耗资1.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来扩大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与此相比,克里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方式和策略上与布什不同。自参选以来,他不习惯公开谈论宗教信仰,不去强调宗教信仰是改变人生救赎的“神灵”,只是泛泛地讲述宗教信仰能够推动正义、平等。他指责布什政府沾染太多的宗教色彩,似乎回避宗教与政治互动的事实。他认为,人们必须对造物者守信,必须对现实和未来守信。大选期间,克里连续参加黑人教会活动,且口不离圣经教义,意旨吸引中下阶层选民和少数民族,争夺支持布什的宗教选票。克里强调,美国伟大的宗教传统就是救助贫苦百姓,而布什没能很好地解决诸如失业、医疗保健、孩子上大学等问题。克里所表达的是一个忠实天主教徒的观点,与布什的基督新教观点不同。天主教认为,人只有通过信仰上帝的高尚和自己努力做善事才能获得拯救。基督新教也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但否认天主教做善事的观点。根据基督新教教义,上帝最为高尚、慈爱、宽容,要照顾天下信徒。人们有罪,但又不能拯救自己,拯救需要上帝的高尚和人们自身的努力。人们必须通过耶稣从上帝那里得到高尚,但只做好事,不相信基督新教思想的人不能得到上帝的恩赐。因此,基督新教特别重视神职人员的布道,强调对上帝的祷告。老布什在其《布什自传》中介绍,宗教教育是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全家都是圣公会成员。每天早晨,他们全家都要聚集在餐桌前,由爸爸妈妈带领孩子们诵读圣经教义,且每个星期六都要去教堂参加礼拜。布什家族这种浓厚的家庭宗教环境也许会对小布什的宗教笃信提供佐证。与布什相比,克里在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如堕胎、同性恋、医学突破与道德冲突等更难以获得选民的支持和认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堕胎、同性恋、医学突破与道德冲突等社会问题上,共和党政治家的主张对天主教信徒颇具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的一些宗教观点与天主教的教义相左,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他对天主教的忠诚,有左右摇摆、缺乏坚定性之嫌。应该看到,宗教信仰是早期美国人的崇高信念,现在仍然如此;宗教信仰过去被视为人格的支撑点,现在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关注社会道德,特别是政治家的道德。因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道德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过去,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慑力和普遍适应力,今天,人的道德行为也必须符合于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才能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同和肯定。大选调查数据中的候选人工作表现结果显示,布什除在关心民众、聪明和开拓型三方面落后于克里外,其他四个方面远远高于克里。布什获得宗教信仰方面的认同占91%,诚实/信赖占70%,卓越领导才能占87%,大是大非/立场坚定占79%。诚然,选民对布什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理解和认同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但他与克里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方式和策略上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就候选人的素质而言,克里关心民众、聪明、开拓型的特点,比起布什具有宗教信仰、诚实可信、具有卓越领导才能、大是大非/立场坚定的特点差异颇大,前者的特点似乎不能有力地说明道德品质问题,而后者恰恰能够证明这一点(见表3)。

表3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候选人的表现

候选人的表现 布什的支持率 克里的支持率 纳德的支持率

关心民众(9%) 24% 75% 1%

宗教信仰(8%) 91% 8% *

诚实/信赖(11%) 70% 29% 1%

卓越领导才能(17%) 87% 12% 0%

聪明(7%) 9% 91% 0%

开拓型(24%) 5% 95% 0%

大是大非/立场坚定(17%)79% 20% 0%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实践表明,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人的世俗关系为基础,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宗教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非感性的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使人的行为适合于人与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表4显示,无论选民是否信仰宗教,他们通常都会认为,候选人要处理的头等大事是道德伦理问题,其次才是经济/就业问题、恐怖主义问题、伊拉克战事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税收问题、教育问题。面临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伊拉克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际,道德伦理能够排在选民所关注的七个最重要的因素之首,足以说明道德伦理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地位。选民期待国家领导人能够抓好道德伦理大事,因为道德伦理不仅是人格的支撑点,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基础、治国之本。(见表4)

表4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最重要的因素

投票人注重的因素 布什的支持率 克里的支持车 纳德的支持率

税收(5%) 57% 43% 0%

教育(4%) 26% 73% *

伊拉克(15%) 26% 73% 0%

恐怖主义(19%) 86% 14% 0%

经济/就业(20%) 18% 80% 0%

道德伦理(22%) 80% 18% 1%

医疗保健(8%) 23% 77% *

资料来源:http://www.cnn.com/ELECTION/2004/pages/results/president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三、结束语

总之,宗教与政治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因为宗教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政治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现代美国社会中,宗教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文化的深层部分,是变化的本体。早期,宗教信仰是美国人的崇高信念,现在仍然如此;宗教信仰过去被视为人格的支撑点,现在仍然没有改变。美国的宗教信仰已不仅限于人与神的关系,而是融合于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政治竞争的各方所利用的工具,谁利用得好,谁就可能在政治竞争中获益。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小布什取得竞选胜利,获得连任,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6期《辽宁大学学报》)

通宝推:朱红明,
家园 这个不能混淆

请教徒和新教徒是非常不同概念,虽然他们之间历史上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是在您的原文中,这个用法是很值得考虑的。

新教徒是一个现代(或者当代的概念)包括了各种(繁多)分支,是除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外的另外一个教派。只是一个统称。新教徒的确是美国基督教势力里面最强大的。

而清教徒是个历史概念,他们主张彻底清楚天主教的一些残余(在英国‘国教’里面),所以称之为清教徒。

家园 I am always curious that

given that you spent most of your time in UK, why you know the U.S. mainstream culture so well.

Really admire your sharp insights.

Most Chinese in States are not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yet. Or they refuse to embrace or understand this unique American phenomeno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我来说新教基督徒都是一样的,

只要他们遵从《新约》尤其是四福音书为行动准则,信三位一体,信耶稣基督为唯一的道路,信复活,他们就是一样的。

而这些教徒对于财富的观点就必须是:

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财富被当成崇拜的对象和贪婪的追求)。

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神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

路 加 福 音 Luke 16

耶穌看見他就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路 加 福 音 Luke 18

所以,对金钱本身的崇拜是和美国新教基本伦理相违背的,是妨碍他们“上天堂占座”的。

至于新教中各个派别的细枝末节的不同和我的论述没有关系。

我不是教徒,我研究圣经的唯一目的就是确切了解西方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弱点,为未来的文明冲突做文化准备。

对这些教派的大同小异根本就不必理会,撇开群盲,登堂入室,直接读圣经了解其核心价值观就可以了。

以后,文化打击的重点就是其核心价值观,而不是教派的细节。 

通宝推:97年的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以西节第三十一章

似乎在预示着霸权的最终命运,和道家中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有相通的道理。另:运命论中的,木秀于林,风必修之,似亦有这般道理。伟大经文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家园 清教徒基本是开尔文派

而美国现在主流的福音派基本上属于路德派。

家园 有宏愿很好

我很希望你的研究能有好的收获。

不过,基本的概念还是要弄清楚(要破,对目标的了解必须相对坚实,不然就失去公信力了)。新教和清教是差别很大的,这是我要指出的。

这和您的‘论述’很有关系,他们的教义还是有比较大差别的。

而您说的新教各支的区别对您的目的来讲没有差别,这个不在我要探讨的范围之内。

对于你的目的,我的意见是,文明的冲突这个理论是个危险的概念。它被提出是有大背景的,那就是冷战以后,美国失去了以前的大目标,它被提出来就是为了美国外交服务的。对于中国,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外交理论上要摒除文明冲突的框架和思考,并且要大声的宣讲这个理论的危险之处。胡的和谐理论是一个尝试,只不过需要弄清楚的是,让别人和谐之前,不要自己放松警惕,自己把自己和谐了。

家园 原来圣经还可以这么解读

不过还是多说一句,我从非常有限的教会经历中发现,圣经的中文版和英文版有时相差很大.如果是做学术研究的话,不可不察.

家园 文化打击?能不能展开说说?

你是说将来基督文明会与中国儒家文明发生冲突,到那时中国要对其进行文化打击,特别是打击期核心价值观?那么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弱点在哪里?如何打击?难道这两个文明就不能共存吗?

家园 看不懂就对了

如果老百姓都能看懂,茴香豆的茴字那还需要4种写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