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岁差算法 -- 人间树

共:💬22 🌺86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搬个小板凳旁听!
家园 额,您没试着和陈妹妹过两招!哦,她似乎主攻过现代文学!

不是一条路!

不过她的老师是才子(古色古香的才子),师门又人才济济,想在里头冒尖可不容易!也不知道她在里头算不算冒尖!

别费力气找其他人,西西河,来了就要找牛人过招!先把虎老师镇住,再和怪叔面对面,对了,还有个仙人(等等,还有其他的牛人,没提不代表不厉害)!这些人都是有学问,有大智慧的人,过两招,终生受益的。

家园 诗经 小雅 大东可能最明显吧

外链出处

在讨论武王伐纣时间问题的时候,我本来是准备用这个大东的,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在这写一下吧。

诗经 小雅 大东

有饛簋飧, 有捄棘匕。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 小人所视。眷言顾之, 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 无浸获薪。契契寤叹, 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 尚可载也。哀我惮人, 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 职劳不来。西人之子, 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 熊罴是裘。私人之子, 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 不以其浆。鞙鞙佩璲, 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彼牵牛,  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 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 载翕其舌。维北有斗, 西柄之揭。

胡乱找的翻译

饭盒儿装得慢慢,饭匙儿长柄弯弯。

大路好像磨平,直得好像箭杆。

贵人们来来往往,小百姓瞪着两眼。

回转头看了再看,忍不住双泪涟涟。

远近的东方之邦,织机上搜刮精光。

葛布鞋丝带缠绑,穿起来不怕寒霜。

漂亮的公子哥儿,大路上来来往往。

来了去去了又来,真教我看着心伤。

旁流的泉水清冷,别浸着割下的柴薪。

为什么苦苦长叹,可怜我疲劳的人。

谁要用这些薪柴,还得拿车儿装载。

可怜我疲劳的人,休息难道不该。

东方的子弟,穷苦没人慰问。

西方的子弟,衣服鲜亮照人。

船户的子弟,身穿熊皮轻暖。

家奴的子弟,都来当吏当官。

有人不少喝酒,有人喝浆不得。

有人佩着宝玉,有人杂佩也没。

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无影。

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

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

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

启明星在东方,长庚星在西方。

天毕星柄儿弯长,倒把它张在路上。

南边有座箕星,不能拿来簸糠。

北边有座斗星,不能拿来舀酒浆。

南边的箕星,舌头不能伸长。

北边的斗星,柄儿举向西方。

背景介绍:

 西周初年,“三监”叛乱,殷商后裔武庚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东征,经过三年战争,诛武庚,黜“三监”,攻灭奄等十七国。继而,迁殷顽,封建姬姓大国(鲁、齐、卫、燕)监视东方各小国,实行分区经营。距镐京较近各小国统称小东,较远的各小国统称大东。为加强控制,从镐京到东方各国修筑一条战略公路,据《逸周书》:“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即所谓“周道”。或称“周行”,从西方向东方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运回西方贡赋和征敛的财富。对东方各小国来说,这如同一条吸血管。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西周统治者通过这条“周道”给被征服的东方人民带来的压榨、劳役、困苦、怨愤和沉痛的叹息。

  《毛诗序》曰:“《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历代传笺疏注说解,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肯定这是被征服的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朝统治的诗歌作品。

  《序》说明作者是谭国大夫,而姓氏、经历和生活年代无从稽考。谭国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对照《鲁颂》“遂荒大东”,那一带地区当属大东。从诗义看,他是东方旧国的大夫,因诗中的思想和情绪,绝对不可能产生于姬姓各大封国的当权派。他对“西人”的对立情绪,正反映了征服者的周王朝与被征服的东方旧国统治阶级的矛盾;他的地位下降,使他发出同情人民的不平之鸣,从而也反映了西周统治阶级与被征服国人民的矛盾。有人说这是一首民歌,这个论断是不对的,这是士大夫创作的用雅乐演唱的歌诗,不是用土乐演唱的民歌。

实际上,如果我们再去研究一下武庚,看一下wiki上的介绍。

外链出处

武庚北奔

《尚書·大誥》中有周公東征後北方東方民族大遷徙的歷史,顧頡剛等歷史學家從《逸周書》中推斷武庚反周失敗後北奔,《史記》中記殷後有『北殷氏』,《左傳》中記周初燕和肅慎之間有殷人的『亳』,《呂行壺銘》中記周康王曾遣伯懋父北征,《陳璋壺銘》中記亳邦後屬於燕,《國語》和《書序》中記錄周王朝極拉攏肅慎。

通過眾多史料的對照,顧頡剛作出一假設:周武王封武庚於邶已在殷畿北部,當周公東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武庚逃奔到周人統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肅慎之南的一個地方,另建亳都,國號北殷,地點約在今的遼西一帶。周人對但是位於遼東半島的肅慎表示好意以共同對付北殷;延至康王時,伯懋父北征,聯合了燕和肅慎夾攻北殷,北殷滅後加封給燕,所以燕的北境在西周初期已發展到東北。殷人隨武庚北移的很多,殷人繼續留居遼東和朝鮮半島的北部,成為當地的土著,在東北亞各族建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么我们就可以猜测,周朝对商的统治替代,是先攻破朝歌,后击败武庚控制山东地区(大东),最后才是北上燕国地区,剿灭商朝残余势力。

李学勤断代报告以燕国墓地来推测武王伐纣年代,如果攻克朝歌,武庚叛乱,控制大东地区,控制燕国地区相差几十年怎么办?这个可能性不能说一点没有。从《小雅 大东》这首诗来看,山东地区对周人的统治可能很排斥,而“从镐京到东方各国修筑一条战略公路”这个时间也很可能比后来的秦始皇要花的时间多不少。山东地区估计最难征服,姜尚封齐王也是一种反映吧。而武庚北奔的记载,反映出周朝对燕国地区的控制力,应该是最后到达的。如果周朝征服大东,平定武庚前燕国就是周朝铁杆,武庚会往北跑吗?

《小雅 大东》和武庚北奔,我个人认为已经可以动摇李学勤断代报告中,以燕国国王墓地来定年。商周拉锯,在朝歌被攻克后,也有可能持续数十年。

而在百度百科 武庚一条外链出处

武王伐纣就出现了1066,1046,1057 3个版本。显然李学勤的1046说还远没有达到被大家公认的地步。所以当初争论的时候,我就坚持,刘歆的bc1122说,未必准,但不能排除。

家园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系辞传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怪叔能分清太阳月亮,已经近乎道了

家园 难为你找了那么多的资料,我跟着看都看不完

对于c14的鉴定法,这是个技术问题,可以从技术角度分析,就是说要看它的置信度是多少。

你找到的有关李学勤断代报告中有置信度的说明吗?

家园 没大有,关键是那个地方为什么能证明没说明

误差好像都是加减30年。 但关键是,为什么这个地方能用来说明武王伐纣没有说明或者一笔带过。比如说确定武王伐纣,有4个墓地可以用。其中几个,都是说这层是商朝文化层,然后上边是周朝文化层,所以,balabala.

但文化层这玩意,生活习惯一般都是渐变。而且在没电视广播的古代,从一个地方影响到另一个地方还不定多久。这个我就觉得不靠谱了,看个大概行,靠这个精确定年,感觉就扯了。

MM提到的燕国那个墓最清晰,有可能和那位国王挂上钩,然后这个国王又可能和周文王,或者武王挂上钩。于是她以在位不超过40年,认识周王不小于20岁推定个上限。所以我就感觉,那这个要成立,首先燕王到达那和武王伐纣成功间隔多少年首先得知道个大概。而这个貌似不好说,大于20岁可以理解,在位不大于40年,就难说了。他要是长寿,搞个60年咋办?这个不是不可能啊。一下子20年又出去了。

我基本不找,对方找到证据我再找。总得首先通过基本逻辑这关吗。断代报告感觉最难通过的不是什么置信度,而是基本逻辑前提的架子太不牢靠。这个后边的置信度先得闯过前边几个最简单的逻辑前提,然而这个每个前提可能都能上下几十年。这个,我觉得内外都不怎么被承认就不足为奇了。墓地c14测的再准,但墓地和武王伐纣到底能不能联系起来你说不清,怎么能说服别人啊。

家园 这个断代工程还是提供整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

查了一下,这个断代工程在03年就已经被拍得满头是包了,只有68.2%的置信度。所以这也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不过它还是提供整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对于今后的学术研究还是有作用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