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史学习记录兼求教 -- acton

共:💬13 🌺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国史学习记录兼求教

河里大牛众多,对于国史的熟悉程度堪称专家。我自己并非国史研究者,但有兴趣,但大牛们有以教我

只是时间不允许自己专门投入到这一块,另外俗务和惰习,也让自己对国史时热时冷

现在强迫自己开一个贴,这样一则强迫自己读点这方面的书,二则求教

家园 【原创】一段家庭保姆的消亡史

这一篇,当年的稿子曾寄给炎黄春秋,编辑说待用,后来没有下文,大概是与其气类不合?后来扩充也曾寄给别的刊物,以缺乏故事性而弃。我文笔甚差,大家容忍则个

一段家庭保姆的消亡史

一、劳工神圣与保姆分布

家庭保姆,曾经叫佣人,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曾经——也许现在还是——与平等联系在一起。那些雇佣保姆的家庭,通常处于这个社会的中上阶层。而被雇佣者,则被系于不平等的另一端。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用“奴隶的凄苦”来形容,奴隶二字,或多或少说明旧社会对于保姆的歧视。

进入新中国后,保姆与其他职业一样,开始以劳动人民的身份而取得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人民日报》在1951年9月28日这天的第2版,登载了一封来信。这是一位保姆写的,内容是控诉其雇主——其身份是天津铁路管理局天津分局宣传科长——虐待她的故事:

我叫张玉洁。我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到天津铁路管理局天津分局宣传科长陈英同志的家里做女佣人。在我生产以后,陈英同志逼迫我把孩子送掉,致使我的孩子病死,我也得了妇科病。……她在以前曾说,我替她奶孩子,她就为我负担生产的费用。我生产共花了十七万元,她只答应给我三万三千元。我说:“今天做事应该合理合法!”她就骂我:“你们穷人就凭讹人吃饭!”叫我“卷上铺盖滚”。她给我算工钱时,我问她:“我喂了两个月的奶,怎么算啊?”她说:“孩子原来每天吃一磅半牛奶,吃了你的奶,还是吃一磅半牛奶。你活该倒霉!”直到临走时,她丈夫才给了我四万元奶费。编辑同志:我在陈英家做了六个月事情,精神、健康都受到很大摧残,希望你们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文末的编者按:张玉洁这封信,是中国铁路工会天津区委员会女工工作委员会转来的。经过该会调查,情况属实。陈英是个共产党员,但有严重的剥削思想。她竟“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受痛苦’的基础上”,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一个保姆的来信登上了《人民日报》,这并非偶然。它经过工会和党的宣传机构的审定而成为劳工神圣的一个时代注脚。与此类似的是,《人民文学》1957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明镜台》的短篇小说,谓主人公夫妇都有公职,家中雇了一个保姆照看孩子。而其妻却只将心思放在自己的宝宝身上,当妻子听到保姆的女儿为她取牛奶掉进河里时,心里担心的却是自己孩子没有牛奶吃。在这里,对于下层人民的偏见成为批判的对象。

这封来信,除了体现意识形态上对家庭保姆的提升,同时也或多或少透露了家庭保姆的分布。一般来说,当时干部请家庭保姆相当普遍。(当然,我们还可以想象,对于民族资本家来说,保姆的普遍性也是自不待言的。)齐心女士在《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中提到,习仲勋当时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职务的时候,习夫人在中央党校任职,两人工作虽然繁忙,但却没有请保姆,四个孩子都送往学校住校或全托,业余时间则亲自照管孩子。“却”字,不经意间透露出这样一个消息,对于干部来说,没有请保姆毕竟是例外。

二、非生产性劳动被鄙视

不过,渐渐地,人们对于保姆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7年后,《人民日报》1958年1月4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作者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信中说:有个姓倪的保姆,1956年由农村流入北京,每月工资三十多元(比有些勤杂工工资还高)。倪见有利可图,随即就把在农村已出嫁的女儿叫来作保姆,母女二人每月收入六、七十元,因而滋长了享受思想,厌恶农村生产。倪的女儿借故与丈夫感情不合而离婚,整天擦脂抹粉,企图在城市找个干部。来信还说,这些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妇女外流。为改变这种现象,来信建议公安部门严格落户手续,防止有求必应的现象外,还希望各部门对本单位现有人员(包括保姆)进行一次清查。凡属农村盲目外流者,应尽速说服他们返回原籍参加生产,同时对保姆工资偏高的现象,也应该加以调整。

今天来看,那封来信对于农村保姆的歧视,颇有些不近人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一种更舒适的生活,难道就成为罪过?城市保姆社会相对低下,但对于普通农村妇女而言,仍然是一种向上流动的潜在机会。“借故离婚”,并“企图在城市找一个干部”,站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上,当然有些不舒服。对于此种做法容忍并且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另一方也需要同情的理解。谁也不是上帝,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并没有资格指责这位解放军战士。来信蕴含一种清教倾向,这并非作者所独有,而且也与一个时代中追求富强的迫切要求暗中合拍。征诸世界各国,工业化前期阶段,几乎都有一种宣扬节俭和清戒的倾向。不难想象,不但保姆自身的享受思想颇有些问题,便是请保姆本身,恐怕亦非可取。将这种情况与习家相对照,我们尤能品出其中的意味。也就在这个月,《人民日报》展开一场“这是奢侈吗”的讨论,其中有来信认为雇保姆就是一种奢侈的做法。

除了道德上的清教倾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关于发展经济的模糊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被一律看待。在从魁奈、斯密一直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而非生产性劳动则被加以歧视。最典型的是斯密的论述:“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常会把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提供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价值上。反之,家仆的劳动,却不能增加什么价值”。斯密将生产性劳动区别于非生产性劳动,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前者对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性。斯密以波斯王国为例,波斯由于占着东西贸易的便利,国家富裕,而宫廷则极尽奢华,奴婢成群。斯密以为,仅仅是商业和服务性如家仆劳动发达,但无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必然没落。50年代的中国人,虽然没有斯密如此明确的理论主张,但对于强国,却有着从未如此强烈的愿望。如果说,以前是主要是知识分子表达一种强国的愿望,现在新社会将这种强国的愿望宣传到几乎每个个体。经过政府的大力动员,“超英赶美”成为具体到每个人的意识中。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绪。梁思成先生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谁能感到不浑身是劲》,这很有代表性。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强国的愿望使得对于保姆之类非生产性劳动的歧视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的这位读者应该没有阅读斯密的经验,但对非生产性劳动的鄙视却如出一辙。联系到后来家庭保姆的遭遇,我们都几乎可以说,在社会主义中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创始人的强国主张才得到最彻底的贯彻。

三、为工业化而消除盲流

那位解放军战士的来信使用“盲流”一词,这并不是他的独创,但这个词反映了了当时人口流动的历史背景,并预示家庭保姆即将消亡的前景。

“一五”时期,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劳动部长马文瑞在1957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的文章中透露,城市招用临时工的数量“近几年”每年不下200万人次,1956年更达到300余万人次。这里的数字主要指工人,但那些不通过招工而“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口很可能不下于这个数字,而家庭保姆,自然属于盲目流入的那类。1957年1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央报送的关于控制北京市人口的请示中提到,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之一是,每增加一个机构,就要增加一批干部;每增加一个干部,其中绝大多数连同其家属、保姆等就要增加五六个人。这份报告证实我们阅读齐文的印象,当时干部将于中可见干部家庭中家庭保姆的普遍。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城市“拥挤”问题极其突出。城市居民中仍有大量的就业人口因为各种因素得不到安置。更糟糕的是,城市吃饭问题日趋紧张。猪肉、食盐、食用油、食糖、鸡蛋、果品和乳制品等副食品的供应方面,也都出现了普遍的和严重的短缺。住房尤其突出,据195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的报道,当时要求解决家属宿舍问题的职工在全国有250万人,数个家庭同居的情况,结婚后没有住处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机关干部因没有住处甚至要在办公桌上过夜。所有这些问题,自然引起了城市居民的不满,而所发泄的对象之一就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盲流”。对此,政府连续发布了几个劝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通知。1957年12月,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其中规定:“各企业、事业部门和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一切用人单位,招用个人和临时工(包括搬运工、保姆等)应当尽先在城市中招收。”家庭保姆甚至写入了中央的政策,成为动员还乡的重点对象之一。

另外一个虽然直接针对保姆和盲流但相关的措施就是政府降低工资水平,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基本上冻结了职工工资。1958年2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中普通工和勤杂工的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要求:今后新录用的建筑业中正式的和临时的普通工(一级至三级)的工资既不可超过当地一般农民的收入过多,又要照顾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因此,他们的工资标准,应该以相当于当地普通工主要来源地区的一般中等农业社中劳动力较强的农民的收入加上城乡生活费用的差额为原则予以规定;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今后新录用的临时普通工的工资标准,应该大体相当于或者略低于当地建筑业普通工的工资标准。与这一文件出台前后,国家有关工资方面的政策,如计件工资、奖金、稿酬标准,几乎普遍都程度不同的下降或者取消,停止了企业经常性职工升级工作,调整工资由国家统一安排进行,调整次数减少;工资标准和工资等级线一再下延,工人技术等级和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实际上已无法执行,不少年份全国工资水平出现下降。当然,在这里还必须说明的是,降低并冻结工资并不限于工人,干部的影响也非常大。1959年2月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降低国家机关三级上党员干部工资标准的决定》,决定在1957年降低后的国家机关10级上干部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将国家机关1、2、3级的工资标准合并一级,并且降低为400元,从而缩小最高工资标准与其他各级工资标准之间的差距。在工资水平下降和冻结的情况下,职工和干部基本上也很难请得起保姆。

四、家庭保姆终于消亡

一旦清理农村保姆,城市必然保姆稀缺。王蒙有篇文章叫《纸海钩沉——尹薇薇》,文中女主人公向“我”诉说起雇用保姆的困难,特别是动员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还乡以后,老实人如何难找等等。这是当时的实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儿所和保育员便应运而生,许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家庭妇女便被安排在街道的幼儿园当保育员。

1958年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些代表就提出在里弄推广家务服务小组,减少雇用保姆和大力提倡节育晚婚。在“大跃进”的浪潮之下,育儿工作迅速社会化,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跃进。以一个农业县为例。《太湖县志》说:“1958年,全县培训保育员807人,办托儿所3321个,入托儿童2.96万人;办幼儿园162所,入园儿童5585名。”考虑到这个数目是后来的《县志》,应当反映当时的实情。同时也可看出,育儿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可观的。这样,大跃进实现了中国家庭生活的革命:保育员替代了保姆,为某个家庭的服务变成了托儿所对整个社区的服务。

在大跃进的口号之下,政府将所有人都动员起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更具体地说指生产性劳动。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将大量的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在城市,大量的妇女走进工厂和单位;在农村,妇女也与男子一样下地干活,参加兴修水利活动。无论如何,在大跃进开展之后,雇请妇女作家庭保姆,已成为耻辱。

一方面是政府动员所有可能的人力参加大兴水利和大炼钢铁,一方面人们对于雇请家庭保姆的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保姆的整体消亡(这里只是指整体而言,不排除一些高干和知名人士请家庭保姆的个案),也是必然的。

尽管这种托儿所、幼儿园的大跃进如同公共食堂一样,未能持久。但是家庭保姆的工作,整体上就从此在中国消失,妇女的育儿工作不再耗去家庭妇女的全部时间,而成为托儿所的专业工作或者职业妇女的业余劳作。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保姆工作重新兴起。1986年的《瞭望》还曾登出一篇文章,叫《保姆——一种应该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它做的事情似乎与解放初尊重保姆的倾向一致,但实质上所批判的是对以非生产性劳动为主的服务性行业的轻视观念。此时,家庭保姆已经相当普遍,但这已是后话了。

通宝推:九三年,废话多多,秦筝,
家园 写的很好

我是山东人,生在75年,我有一个弟弟是78年。我的父母都是工厂职工,我爸爸是矿上工作,周末回家,我妈妈在工作做销售,经常出差。我出生后,主要是由城里的姥姥抚养的,我姥姥也是进城家属,没有文化,也没有工作,大概在我3、4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做过我妈厂里托儿所的保育员(临时性的工作)。

我弟弟则是雇保姆抚养的,一位农村来的老大娘,吃住在我们家。我主要住在姥姥家里。

读了楼主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很多事情。

家园 支持学习和讨论
家园 你这种文章没有创造历史,人家炎黄春秋当然不收了

你控诉老毛试试,肯定登得快,呵呵

你骂骂共*产*党试试,肯定登得快,呵呵

家园 我也是后来才了解炎黄的倾向

这篇初稿都有7,8年了,当时还只有千来字

家园 过奖了

我也是75年的,但对49-76的历史感兴趣

期待多提意见

家园 握握山东老乡的爪爪

哈哈

令尊在矿上工作,猜猜可能是枣庄、兖州、招远这些个地方,呵呵

俺是胶南人,现在青岛工作

家园 【讨论】毛主席:50年不谈稿费?

文革期间曾经有段时间没有发稿费,这似乎是流行的看法。当然,天涯也曾有贴辨正。外链出处

我以为大抵是成立的,但其中谓

文革初期,稿费制度确曾一度取消,这是事实。

我颇有些怀疑,1966年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委《关于进一步降低报刊图书稿酬的请示报告》一文中提到,“不论老作者、新作者、工农群众作者,凡自动向报刊社和出版社提出不要稿酬或退回稿酬者,报刊社和出版社应该表示欢迎、不要拒绝,也可适当赠送一些书刊”。这段报告并未说取消稿费,也只是说鼓励不要稿费。似乎不能做为文革取消稿费制度的证据。因为所见不广,我还不能确定,不知河友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无见解。

而一篇流传颇广的文字中提到了一个故事,文心在《文史春秋》2007年提到

“文革”中,周总理曾请示毛主席恢复稿费,毛主席批示:“50年不谈稿费。”

这篇文章网上很多,比如外链出处

此事是真的吗?

家园 我家是六十年代中期请的保姆,直到76年,还真不知道有这事

不请实在没办法,老爸是经常出差的,老妈经常在单位值班。老一辈又不能来。

我兄妹几个都是隔三四年的,当时的托儿所最小也得三四岁才收。

看来当年政策执行还是有人情味的吧?

这位保姆是来自农村的,我们那个还是部队大院。

家园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建议写个后续版,

从解放前主要为中上层家庭做工的佣人式保姆,到解放后主要为城市干部家庭提供看孩子服务的保姆,再到现在的铺天盖地的月嫂、家政工作者,从保姆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变迁,也可以看出社会本身的变迁来。

家园 多谢鼓励,后续更有意义

只是自己不敢肯定能否做得到

自己对49-79的历史感兴趣,对于身边的历史,深感无力

家园 支持后续。

49—79太多故事可供回味,而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可能还需要更久时间来沉淀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