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赵紫阳和无字碑 -- 萨苏
看到紫阳去世的消息,虽然尚未知真假,且作真事来论。想赵公寿八旬有五,一生风云叱咤,老来读书打球,林泉善终,宜属难得矣。
那么,有一个好奇的话题就是紫阳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其实兄弟感觉没必要关心这个问题,结果或是一座无字碑,或轻描淡写而已。
原因是当家的不会给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那位误会了,笑,这不是说它顽固,不给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就是不犯错误么。-- 所以,大是大非的评价是不会出来的。
盖棺论定的说法并不可靠,秦桧盖棺的时候可谓声名显赫,拿破仑盖棺的时候落拓得很呢。
有两个例子是很让人叹息的。1975年,蒋介石逝世台湾,《人民日报》的标题是“人民公敌蒋介石死了”,其实,蒋一生至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吧,而台湾更厉害,很久以后廖承志去世的时候,还来了一个标题“廖匪承志”。廖仲恺先生的香火情,一点儿也没有了。
斗争和尖锐的时代正在走开,有的是时间可以等待,低调处理,也许这就是所谓“成熟”,不评价,便没有错误。
紫阳去世,询之京城友人,叹息之外,依然是荣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该忙什么忙什么。这让有些认为“紫阳去世,街头见赤”的期待目光很失望。
兄弟以为,其实这就是紫阳下台那次风波的真正意义。那是一个标志,标志着革命时代的结束,而一个现实的时代的开启。
否则就无法解释此后中国的发展。
认为或期待“紫阳去世,街头见赤”的朋友,无疑还是在用革命家的目光看待已经抛弃了革命的当代中国 -- 无论这革命是左的,还是右的。中国人的进步,大概是在为自己左右自己命运而努力,却不再是奢望有革命家来帮助改善自己的命运了。所以这样的革命家的声音,和普通百姓难以合拍,渐成曲高和寡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低调送紫阳的意义是否说有人要为某事翻案呢?这种可能性当然不是没有,但是更可能与这件事风马牛不相及。
从现实的角度,紫阳毕竟是曾经一代宰相,有他的基础,而和平下台的结果就是这部分基础并没有都去拉板车扛大包。当然既然下了台,让他下台的自然也不会去拉板车扛大包。那么,这时候激化矛盾有什么好处呢?
从理念的角度,紫阳晚年失事,属于到老吃了狗肉(怎么理解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然而,“要吃粮,找紫阳”,胡赵双星闪耀的时代,紫阳作了书记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中有紫阳的一份功绩,这并不会因为紫阳的失势而应该为历史所忘记。总有一天历史会想起来的。赵紫阳和胡耀邦的关系如何,也许会是历史的旁注,但对于评价赵紫阳并不重要,因为“要吃粮找紫阳”的分量,对历史来说或许要重得多。李世民杀兄弟可谓证据确凿,可是评价唐太宗,可能人们想到的还是贞观之治。张春桥倒是不贪污,可是自古不贪污的酷吏并不在少数。。。
给紫阳一块无字碑,将来慢慢写,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
[完]
死去的已经死去了,剩下活着的打来打去.
哪个头脑清醒,了解中国现状的人会期望
除非是发了神经。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一个台湾的二二八就很说明问题。
我早些时候还在为中共中央没有给赵一个恰当的评价而不平,读君一文章,真是茅塞顿开啊!
此时无字胜有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历史自有公断
其实文章的意思无非是想说那场风波不过是紫阳一生中的一个片断,假如一提赵公好像就是那一档子事似的,评价赵公也就是评价那一档子事似的,那这评价不作也罢。。。
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总会对那一档子事做出评价的。
“赵紫阳和胡耀邦的关系如何,也许会是历史的旁注,但对于评价赵紫阳并不重要,因为“要吃粮找紫阳”的分量,对历史来说或许要重得多。”
很多东西都是旁注,象这种“要吃粮,找紫阳”,“绝不能向群众开枪”,才是正章。他是什么人,在历史上会如何,明白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是刻意去不明白。
经历64后的咬牙切齿,平静异常。时间已经冲淡了一切。当年赵公的‘老了无所谓了’,让我热泪盈眶;如今他也走了,心中已经没有了那份激情,只是晚上在家里为他点起一烛蜡烛,默默的为他祈祷。
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我只是保留一份对他的尊重,为他曾经的贡献,为他的那份执著。
抄一段文字
上来一眼瞄到“无字”,插空上来叫个好。现实时代的开启,那三年中,耀邦辞世、紫阳撤职、江总临政、邓公南巡……一千个日日夜夜啊。比照邓公逝世的波澜不惊,紫阳的逝世,也是那蔼蔼长空中划过的流星一颗吧。
如果天下仍然只有中华一家,则紫阳为乱臣贼子当诛者也,如果把中国看作战国中的一雄,则当政者应当处理好和紫阳这样的前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