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关于知青 -- 不速之客
关于知青
资料显示,1968年以来,全国共有1700万下乡知青,他们中约有300万人被下放到边疆沿海各生产建设兵团或者独立农垦师集体劳动。
北大荒农场先后接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下乡知青达100万人,……内蒙古建设兵团分布在辽阔的内蒙草原和戈壁滩上,十几万知青住地窝,吃窝窝头,地瓜面……据统计,仅1969年至1972年该兵团死亡知青247人,其中抢险救灾英勇献身79人,各种劳动事故中不幸死亡141人,两项累计占知青死亡总数90%。
据不完全统计,“黑潮事件”中死亡和失踪者多达数百人。广东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15支建设兵团(独立农垦师)中的小字辈,但该兵团却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围海造田的奇迹。数以万计的知青和农垦职工在浅海垒起石头控坝,叫海滩变良田……然而一场黑潮冲毁堤坝,卷走茅屋……在肆虐的大自然面前,知青高呼口号,手挽手跳下大海,试图筑起一道血肉堤坝,史称“黑潮事件”。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西南边陲曾发生过三次逃亡潮。第一次为1949年,数十百万计的旧政权军队和战争难民涌出国境避难,他们成为如今东南亚华侨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次难民潮发生在六十年代,由于空前的自然灾害,当然也有人为的原因,大批边民涌向境外谋生,他们被形象地称为“饥荒移民”。最后一次是文革期间,越境者都是上山下乡的红卫兵和知识青年,他们与其说是对现实不满不如说对自己不满,他们逃亡的崇高理由是“解放全人类”。(邓贤《中国知青终结》,刊《当代》2003年第5期)
“无怨无悔”的人肯定有,我不怀疑。斯德哥尔摩现象:人质有时会和绑匪站在同一立场。但有少数“无怨无悔”的人,并不能改变这场运动摧残人性这一本质。作为喉舌的媒体如此无耻,真为这1700万人感到悲哀。
“但作为喉舌的人”何所指
其实很多人从一去就没有理想主义的信念,那种激昂,快乐的下乡进行曲至少在我所了解的范围里 --- 没有。从走的第一天,儿女就在盼望回家,父母就在肝肠寸断。
无怨无悔,说的好轻松。
我的两个姑姑都是知青,她们描述,知青的到来,使原来赢利的农场亏损了。当他们“回城”以后,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就象风吹过后的落叶,转眼就没了痕迹。
知青的能力,不能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我的一个舅舅回忆知青生涯,说 -- 现在我是多高的头也能抬起来,多低的头也能低下去。。。
在北京商业口活跃的木箱厂派,就是知青的一个传奇团队,那种抱团和敢作敢为,竟被他们杀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然而。。。在社会发展中,知青能够战胜他们的长辈,却大多在新一代带有科学烙印的后辈面前难以招架,迅速走上了淘汰的路程。这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局限了在现代社会发挥他们的能力,力不从心的知青,或者迅速推出了历史舞台,或者虽然在挣扎,却在他们的岗位上被视为障碍,这是知青的悲哀,也是所谓“广阔天地”锻炼思路的失败。
就是指电视、报刊等等拉,当然不包括网络这个第四媒体。
知道了
知青是当年风华正茂的一代,是后来悲凉到心底的一代,是被现在遗忘的一代,但又是历史无法忽略的一代!
知青是什么?是当时千家万户的牵挂,是母亲的眼泪父亲的叹息;是早逝的青春调谢的花,是年夜饭桌上难圆的席!
知青是什么?是波涛中救人的英雄,是扑灭山火的勇士,是捍卫祖国疆土的功臣,是救死扶伤,传播文明的天使!
知青是什么?是曾经被当地农民爱恨交加、咬牙切齿的一个含着是骨头,吐了是肉的东东。尽管他们有时有点过激行为,但是那和他们对边疆的贡献而言算不了什么啊!因为他们的离去导致学校无人教书,医院手术没人会做,一切农业机器闲置一旁,没人操作。以至于农场场长咬牙跺脚,指天发誓:从今以后再不培养任何知青!因为有了知青,那些莽荒之地才有了文化,有了生机。
知青是什么?是当年的楞头青,后来卖大碗茶的,是带着孩子上大学的老学生,是该立之年还两手空空的下岗工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之一,是。。。
知青是什么?知青也曾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曾是各单位的中坚力量,也曾出过不少成功人士,他们也同样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