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茗谈(十五)-1 -- 本嘉明
您赶紧开个“评书”吧,小本坐前排。
胆定,胆定,自己写的爽就好。
有幸看到美国的同行讲述融资与信息化的话题,真好。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我也有一点点经验,关于信息化和银行融资也有些许自己的看法,可以和大家分享并讨论一下。我很赞同,曾兄说的“借贷就不是技术可以取代的东西”。
【基础】信息化的基础在于原始数据。信息化目前而言只是一个工具改良的阶段,还达不到智能鉴别评议的效果。银行融资相关的原始数据的产生、调整直至录入,基本上还是一个手工的过程。基于此,人工就是信息化的基础。
【操作】以银行融资信贷的常例来看,所谓数据以各种财务报表为主,我们现在通常的做法都是“手工”把财务数据输入某个系统程序,那么自动就会依据某些“传承已久”的财务分析公式产生各种指标数据,再比照行业数据,看出该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
【地位】上述产生的财务“机械分析”或者说“自动分析”,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暂时处于从属地位和参考地位。因为①单个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即便我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充分验证了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不能保证;②数据的调整,可以导致程序分析结果的优化,这个很多人包括企业财务和银行信贷人员都是行家里手;③行业普遍数据可以用来参照,但是具体分析时候千差万别,“普遍”的向上归集的行业(比如说“商贸批发业”),通常比较牵强的向下通用到具体的企业身上。
【重要】财务报表依然是最重要的数据。但是重要的成分不仅仅在于报表内的数字,更包括之后的附注,这一方面,我暂时想不出来如何用信息化(非人化?)的手段进行有效的甄选、数字化和分析。
【无能】信息化暂时无能的地方,除了曾牛乐兄所说的“预测和信任”之外,在主要分析阶段,也常有。举例来说,对融资企业的综合分析,同事们常采用两种,SWOT和porter的五力分析,前者看企业的“内功”,即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后者则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企业在行业内的客观定位: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入行门槛、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竞争激烈程度。。。上述的这些分析,信息化(可以曲解为“数目字化”和“非人化”)暂时都做不到。
【旁证】贷款给企业,蹲点考察或者访客是必要的:①和人力资源面试一样,可以直面判断经营者的素质;②可以从细节方面体会企业的经营风格和文化;③可以从其他个人处获知企业的一些真实情况和内幕,并与之前获得的信息交互验证;④查看库存等实地情况。。。这些旁证,信息化暂时也做不来。
【取代】在人工费用和效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信息化可以低廉、简洁、高效的取代部分银行从业人员的功能,而大多恰恰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地方。譬如转账、存取、查询等等,在数据终端能够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做,包括PC、手机、三网合一之后的电视等等。
【期望】银行零售或是信贷,都依赖数据,但恰恰最不信任或是最考究可靠性的也就是数据,在这一基础没有得到确保的情况下,信息化也就沦为漂亮而不实用的工具罢了。我们未来的期望,并不仅仅在于如何研发更好的工具,更在于如何夯实原始数据基础吧。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你就等着看我写的荒唐言吧。请届时多加以善意批评。
请批评和互动。
我是这边的新手,也不知花是什么,还有一个红点是什么?而且,我还必须通过确认才公开显示。慢慢写吧。可能我写的东西,不对很多人的胃口,要认为是空谈呢。
最近对银行和金融很感兴趣,花催包子!
有没有人能在这种趋势下开发出新的盈利模式呢?
只是减少银行的一些事务性工作
其实你说的是netbank/e-bank这样的事情
现在已经有了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很大,他经过深思熟虑,分析了中国之前30年经济增长的几个原因,得出结论:这几个原因还在,今后几十年还能快速增长。具体看视频。
他还谈到了中美日的博弈,他的观点是:中美之间是“大博弈”,中日是“次博弈”。
还有关于“韬光养晦”。熊光楷将军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上世纪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思想。美国政府在2003-2009年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把“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进一步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或者“隐藏真实目的”,“隐藏野心、收起爪子”等,其潜台词无外乎说“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http://www.youtube.com/v/bEMQFLFwbXY
http://www.youtube.com/v/XI3di-oPS3g
老美不管是 MBA 教材還是內部培訓,都沒您這麼一針見血。還是咱老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