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亚尔斯兰战记》中的史实、神话与波斯因素

经【五藤高庆】、【applelive】两位网友的推荐,看了《亚尔斯兰战记》的第一卷,书中的史实、神话要素和波斯色彩还是很浓的,这里做个不完整的总结吧。

因为我看的是中文版,人物、城市等专有名词的英文名从百度、维基查来,有些还查不到,所以有的不一定准确,有的要靠猜测,错了大家也见谅。

先说国家、地区等地理要素。

亚特罗帕提尼会战(Atoropatene),显然是阿卓佩蒂尼(Atropatene),伊朗阿塞拜疆地区。马克-安东尼远征安息,【三叉戟之役】罗军北路军,都是从这里杀进来的,结局都很悲惨。

鲁西达尼亚(Lusitania),从名字上看,来自葡萄牙的古称卢西塔尼亚(Lusitania),有一部著名葡语长诗《卢西塔尼亚人之歌》。其对应的国家,应该是马其顿、阿拉伯的结合。其教义或文宣,不言自明

鲁西达尼亚人信仰唯一绝对的神明依亚尔达波特。这个神明承认她所有的信徒都是平等的,但是,另一方面,她却又命令信徒把其他宗教的异教徒完全消灭。

  “如果这些书籍所记载的事情和依亚尔达波特的圣典是一样的话,光是圣典就足够世人享用的。如果记载的是反圣典的文字,那么一定是根据恶魔的好智所写出来的,我们就必须加以销毁。不管怎么说都应该烧掉!”

  “在依亚尔达波特教中,他们对异教徒有三种处置方式。积极地改教者,财产暂时可以获得保障,也可以成为自由民。被强制改教者财产会被没收,成为奴隶。自始至终都不改教者……”

帕尔斯(Palse),很明显来自法尔西/波西斯(Pars/Persis),第一波斯帝国、第二波斯帝国的结合,敌人分别是马其顿和阿拉伯。

特兰(Toran),应该来自图兰(Turan),应该指中亚两河所在的图兰,中亚两河平原叫【土兰平原】,这个土兰就是图兰,火鸡国鼓吹的图兰斯坦就是这个词的变形。小说中的特兰中应该泛指中亚的游牧民族,不一定专指蒙古。我只看了第一卷,特兰还没正式出现,猜测如此。

辛德拉(Shindra),毫无疑问是印度。

邱尔克,没查到英文名,不好说。

面对着北方的达尔邦内海的戴拉姆地方(Dilam)的领主特欧斯是国王的老朋友

达尔邦内海肯定是里海,戴拉姆地方(Dilam)就是我文中的德拉米(Daylami),下文中还提到亚尔斯兰、那尔撒斯躲入的巴休尔山(Bashuru Mountains),显然是里海南面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他们藏身的城堡,可能是指阿拉穆特/鹰巢。

叶克巴达那(Ekubatana),就是埃克巴坦那(Ecbatana),伊朗哈马丹。位于伊朗高原西南,是高原通往两河的交通要道。阿拉伯征服三大战役之一的尼哈万战役,就是以埃克巴坦那为地缘中心进行的大战。《后汉书 西域传》说【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这个阿蛮应该就是埃克巴坦那。

巴达夫夏的首都赫尔曼德斯城,应该是阿富汗赫尔曼德河畔的某个城市,我认为疾陵城,唐波斯都督府所在地。

“你是西斯坦侯国的王子,为了战士的修行而打扮成乐师到各国旅行,就在前天夜里你不是这样跟我说的吗?”

【西斯坦】应该是锡斯坦,即塞种人之地。塞种人原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在两河定居下来,从事丝路商贸,成了农商民族。后被新的游牧民族驱赶,被迫不断南下,萨珊时代已经迁徙到伊朗、阿富汗交界处。现在伊朗西南部有【锡斯坦-俾路支省】。

诸神和人的名字

  戴着皇冠,穿着海狸皮衣的水之女神亚娜希达,她同时也是生产女神。

  有着黄金鬃毛的白马是雨神迪休特略的化身。

  手上拿着巨大乌鸦羽毛的是胜利之神乌尔斯拉克纳。

  象征美和幸运同时也是处女守护神的亚希。

  据说有千耳和万目,上知天上界下知人间界所有事务的,是象征契约和信义之神的密斯拉。也有人当它当成战神来崇拜。

亚娜希达无疑是安娜希德(Anahid),我都不知提过她多少次了,我都快成了她的信徒了。密斯拉(Misra)无疑是契约神、太阳神密特拉(Mithra),但小说中说密斯拉是女神,略有改动而已。其他几个神不认识,【江城孤舟】是这方面的行家,也许他认识。

银面人说

我的名字叫席尔梅斯(HIRUMES/Hermes),我的父亲是欧斯洛耶斯(Osiris)。

Hermes是希腊神话中的交通运输、通讯通商之神赫尔墨斯,我中学学过伊索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哈利波特》中的女猪脚赫敏(Hermione Granger),名字也来自赫尔墨斯。Osiris来自埃及神话中的死亡判官 奥西里斯(Osiris)。单看【欧斯洛耶斯】的话,与最伟大的萨珊君主库萨和一世的,另一个名字拼法科斯洛伊斯(Chosroes)相似。

万夫长之一的【夏普尔】,没查到英文,可能是沙普尔。

亚尔斯兰(Arslan),来自突厥语【阿斯兰/阿尔斯兰】(arslan),意为狮子。喀喇汗朝实行双汗制度,大汗称【阿尔斯兰汗】即【狮子汗】,小汗称【布格拉汗】即【公驼汗】。大塞尔柱苏丹国,有两位著名的阿斯兰,一是曼齐克特战役的男猪脚阿尔普-阿尔斯兰(Alp Arslan),俘获罗马皇帝罗马努斯;二是罗姆苏丹国的苏丹乞力赤-阿尔斯兰(Kilij Arslan),他是赞吉、萨拉丁之前十字军的头号劲敌,多次大破十字军。

耶拉姆(Eran/Elam)。Eran 是 伊朗(Iran)的另一种写法,波斯语言中i、e 不大分,例如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英语写做 Isfahan, Esfahan 都可以。Elam 是伊朗高原古国 埃兰。

那尔撒斯(Narsus/Narcasse),应该是萨珊君主的常用名字泥涅师(Narseh, Narses),萨珊亡国之君伊嗣侯的儿子也叫这名字。Narses也译作纳尔西斯,查士丁尼时代与贝利撒留其名的太监名将--纳尔西斯就是这名字,纳尔西斯是安息皇室的后代,也算波斯人吧。就我看第一卷的观感,那尔撒斯十分阴柔,诡计百出阴损狡诈,没准是指那位太监将军。

那尔撒斯说:

“和艺术无缘的你大概不知道,不过有心人都叫我画圣马尼再世。”

圣马尼应该是摩尼(Mani)

“于是,英雄凯.霍斯洛坐上了黄金宝座,列王跪在大地上,宣誓效忠,帕尔斯国于焉统一。”

【霍斯洛】没看到英文拼法,可能是库萨和(库思老),【Khosrow, Khosrau, Xusro】

维基上提到了几位,我不知对不对,维基

安德拉寇拉斯(Andragoras),维基上说他是一位安息君主。

达龙(Daryoon),大流士大帝的转写。

等等,大家自己看吧。

家园 今天的维吾尔人可能的确不能跟过去的回鹘画等号

前者作为一个民族划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上世纪才逐渐形成的概念,包括了南疆以白种人为主的居民和东疆黄种人占相当部分的居民。前者有古代印欧居民以及后来的塔吉克人等的血统,后者要说的话真正“回鹘”的血统要多些,长相也更接近古代的回鹘/回纥人(别忘了还有一个裕固族,发音都一样)。

这种可能属于名词含义的历史变化问题吧。不过从语言上来说,无论白维黄维,似乎还是以受北边来的突厥语影响为主的

家园 冰火双修安娜希德。

为水神安娜希德(安娜希德神通广大,水火兼修)修建的神庙。

家园 回鹘到维吾尔(摘自塔里木盆地介绍)

9世纪中叶,异姓突厥诸部落葛逻禄、样磨等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权,都八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后人称其名为喀喇汗朝。与此同时,西迁的回鹘人在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高昌回鹘王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缘边绿洲地区分别被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所统治。由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原住居民的回鹘化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的政治和人数上的优势,并不等于回鹘化。我们所说的回鹘化,是指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与当地原住居民通过接触、通婚和融合,使回鹘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即语言的同化。要达到这种程度,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如回鹘及其近族、同族葛逻禄、样磨等,必须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只有这样,才能便于他们与原住居民接触、通婚和融合。   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时期,进入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在当地原住居民比较发达的文化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当然,这一转变首先是由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适合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和游牧业相比,收获较为稳定,使他们自然选择了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特别是回鹘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在其《高昌行记》说:高昌“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磑。地产五谷,唯无荞麦。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说明高昌是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同时也说明回鹘人的上层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某些饮食习惯——食马肉。王延德还说:他到了高昌王的避暑地北庭,那里有很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1]。这也告诉我们,在迁入西域百余年后,回鹘上层仍保持着游牧民族某些生产方式,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正是这一转变,使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和当地原住居民在经济领域内,达到了划一的程度,也为他们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高昌回鹘完全转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蒙古的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即位以后,为了削弱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势力,于1252年处死了与窝阔台系大汗密切关系的高昌亦都护撒邻迪(萨仑的斤),恩准亦都护的兄弟斡根赤(玉古伦赤)继立为亦都护。接着,他又采取分解政策,将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分成若干小块,再予以层层分封。由于从窝阔台汗国分化出来的合丹领地放在了别失八里,直接占有亦都护的大片土地,所以高昌亦都护再次成为了蒙哥汗政策的受害者。蒙哥汗还任命亲信纳怀、塔剌海、麻速忽(即马思忽惕)等为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这样,高昌亦都护的领地不得不缩小到高昌一带。故《西宁王忻都碑》说,“己而北庭多故,民弗获安。乃迁国火州”。高昌亦都护迁到高昌,使回鹘由游牧完全转入了定居,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经过历了四百余年。   回鹘人在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还接受继承了当地的绿洲农业文化,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重读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描写西域乐舞的诗篇,在品味当今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谁也难以否认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语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突厥语大词典》说:“回鹘人的语言是纯粹的突厥语,但他们彼此交谈时还使用一种方言”。除使用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外,“回鹘人还有和秦人文字相似的另一种文字,官方文牍都使用这种文字”1。学者们一般认为,这种文字应该是汉字。说明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   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为官方的正式文字。例如公元11世纪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大词典》中的古代突厥语词和诗歌、格言、谚语,就是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同一时期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编写的另一名著《福乐智慧》,有人认为它是先用阿拉伯字母写成,以后才用回鹘文抄写的[2]。至迟至11世纪末,突厥语族语言作为当地通用的语言基本上普及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广大地区,而原居民的语言逐渐消亡。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大词典》导言中证实了这种情况。他说:11世纪下半叶,凡是通晓两种语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语言是不纯的。“索格达克”、“坎切克”、“阿尔古”等部落就是通晓两种语言(指突厥语族语言和本民族母语)的。……喀什噶尔有操坎切克语的村庄,但城里均操哈喀尼耶突厥语”。“吐蕃人有自己的语言。和阗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两种人的突厥语讲得并不流利”[3]。也就是说,至11世纪,和阗地区的原居民不仅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也开始了语言的突厥语化的进程,现在我们见到的属于11世纪或更晚一些的古代和田语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4]。   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5,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总之,经过6、7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家园 补充一些材料

第二卷提到密斯鲁这个国家,明显是埃及。埃及的阿拉伯语发音就是密斯鲁。

鲁西达尼亚在小说中并不是马其顿,也不像阿拉伯,十有九成是指中世纪的西欧。他们的许多暴行和习俗与东侵的十字军如出一辙。他们中许多角色的命名方法都是西欧式的,如冬·里加路德,这个“冬”应该是西班牙语的Don;还有艾丝特尔·德·拉·法诺,De·La都是法语中的介词,De也是法语中表示贵族身份常用的中缀。

还有一个国家叫马尔亚姆,却被同一信仰的鲁西达尼亚军给侵占了,这应该就是以拜占庭帝国为原型,是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这一史实的反映。

总之,《亚尔斯兰战记》这部作品说到法尔斯一边,则基本上以古波斯原型,说到鲁西达尼亚一边,则基本上以十字军为原型。

从第二部开始,波斯与十字军的矛盾暂时退避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转变为了与国内的蛇王谢哈克的矛盾,也就是人与魔神的矛盾。其中提到的一些尊神基本上照抄波斯神话。

比如小说中的夏姆席德,便是波斯神话中的贾姆希德(Jamshld),他是尘世的第一位统治者,原为雅利安人神话中的英雄,在《阿斯维陀》和《王书》中都出现的贤明君王。谢哈克(Zahhak)则是神话中有名的妖魔,后来转化为《王书》中出现的暴君。而击败蛇王的人是英雄法里敦(Faridun),在小说中与另一个英雄凯·霍斯鲁(Kaykhosro)混同起来了。

家园 马尔亚姆也可能是底比斯

我只看了第一卷,还真没看出哪点像十字军。维基说鲁西达尼亚暗喻十字军,第一卷的作者后记说灵感也来自征服美洲的西班牙人,反正都是残暴而狂妄的征服者。

如果鲁西达尼亚是马其顿,那么与他们同宗教的马尔亚姆就可能是底比斯,底比斯被亚历山大血洗并彻底摧毁。

另外老兄手上有没有【塔巴里史/泰伯里史】第5卷?我在网上没找到完整版本,股沟图书严重缺页。因为我要写莱赫米(拉克米德、阿尔希拉)王国了,需要资料,【塔巴里史/泰伯里史】第5卷很重要。老兄是中东、近东史大拿,推荐点莱赫米、也门等地的历史书吧。剑桥居然没有阿拉伯史,十分奇怪。

家园 【原创】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 3.1 盛世危局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一个词汇【瓶颈期】,即开国第一代或第二代皇帝去世后,王朝的政局会发生大幅动荡。例如秦隋二世而亡,西汉有吕氏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东晋王马共天下,宋有烛影斧声,明有靖难之役。最乱的是唐,从626年玄武门之变到713年先天政变,闹腾了将近一百年。仅有的特例是东汉,尽管如此,【明帝察察】还是搞了楚王英谋反案。萨珊帝国与中华帝国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历经太祖、太宗的盛世之后,萨珊也迎来了自己的瓶颈期。

【武文盛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这两位皇帝都比较长寿,享年都在50岁以上。长寿的帝王固然可以让政局稳定,容易造就盛世,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要么导致下任君主的即位年龄太大而早死,要么太子没熬到即位年龄就挂了,被迫由弱势的隔代人即位。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政局不稳、人心不安。这种事在明朝尤其明显,太祖朱元璋活了70多岁,熬死了太子朱标,只能由暗弱的太孙建文帝即位;成祖永乐帝朱棣活了60多,其子仁宗洪熙帝在位10个月;世宗嘉靖帝活了60岁,其子穆宗隆庆帝在位“长达”6年;神宗万历帝活了将近60岁,其子光宗泰昌帝在位1个月,创造了明朝皇帝最短在位记录。

更极端例子有两个,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此君是战国时代最优秀的君主,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他在位56年,活了74岁,却他也把太子安国君熬成了老头。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时年过50,在位三天就挂了。然后是秦庄襄王子楚,他在位仅有3年又挂了,接班的是年仅13岁的秦始皇。

另一例子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他在位72年,享年77岁,熬死了所有的儿子和孙子。最后接班的路易十五,是他的曾孙,即位时年仅5岁。按照这个趋势,英女王伊莉莎白死后,苦等王冠60余年、垂垂老矣的查尔斯也活不了多久,甚至可能死在老娘前边。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烤死了所有儿孙=====

从272年沙普尔一世去世,到309年胎儿王沙普尔二世即位的38年间,萨珊帝国同时遇到了这两个问题:瓶颈期、君主在位时间短。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 政局动荡,君主在位时间短,更换频率高,38年有6位君主在位;

2 外敌连续入侵,丧师失地后妃被俘,君、民、国、家都受尽耻辱。

盛极一时的萨珊帝国,大厦将倾、狂澜既倒,随时有亡国的可能,之所以萨珊能熬过这段艰难岁月,一方面是太祖、太宗打下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只能说是马兹达大神开眼,保佑他的子民渡过难关。

为这一瓶颈期拉开序幕的,就是帝国的第三位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Hormizd I)。

欲知详情,请看下节《太平天子》

家园 当初学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对明朝地图比较好奇

那个“亦力把里”是个什么东东书上不提老师也不讲,明朝对西部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难道是因为那些蒙古穆斯林比较挠头?可当年北元那么强大不也被打烂了?

家园 那时侯开始走下坡路了

没有汉唐那样做天下共主的雄心。

家园 感觉鲁西达尼亚还是西欧十字军戴了一个马其顿的名

后面几卷能显示出来。首先是甲胄

首先在第八卷里的萨卡利亚之战里提到,鲁西达尼亚的甲胄比帕尔斯的还要重以至于骑士摔倒了起不来,这明显是在说阿金库尔战役里面的西欧骑士板甲

 鲁西达尼亚的甲胄比帕尔斯的还沉重。从马上摔落的骑士根本没有办法起身逃亡,只有任马蹄践踏,任棍棒欧打。也有人拼命地想脱掉甲胄,可是,在好不容易脱了一半的时候就被枪给刺死了,情况极为悲惨

而且第八卷反映出来,马尔亚姆和更西方的鲁西达尼亚的不同

马尔亚姆不像帕尔斯那么富强,却有其安定的历史和实力。和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极为良好,和帕尔斯也一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马尔亚姆虽然信仰伊亚尔达波特教,却是由稳健的东方教会在指导着。异教徒在这里了有居住的权利,各宗教之间处于共存的状态。

所以马尔亚姆更像拜占庭而不是亚美尼亚

家园 塔巴里史英语怎么拼呢?我去图书馆搜搜英语版
家园 你要扫描吗?

方便的话给我一份。可以搜关键词 Al-Tabari。那本书的名字应该叫History of the Prophets and Kings或者The history of Al-Tabari。

这可是大部头。我这的图书馆也有,不过实在没时间读。

作者名字塔巴里来自地名塔巴里斯坦(今伊朗马赞德兰省)。此地在厄尔布尔士和里海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位于楼主文章里几次提到的吉兰和德拉米的东边,在唐朝文献里被称为陀拔斯单,天宝年间两次接受唐朝的册封。因此有时可以听到一些人说唐朝的疆域远达里海,这当然是有些夸大了。

家园 原文的几个材料

首先是特兰,出现在第五卷第一节

我一直搞不懂如果帕尔斯和邱尔克与辛德拉接壤,特兰军是怎么突破过来帕尔斯和辛德拉国境的

帕尔斯历三二一年五月底,由大陆公路北方出发的特兰王国军队卷起了漫天的砂尘,形成一股人马的怒涛汹涌南下。他们突破了和帕尔斯、辛德拉两国的国境地带,想把大陆公路周边富饶的诸国都纳入他们贪婪的胃袋。

特兰的社会习俗,典型的游牧国家

 虽然同样是骑马的民族,帕尔斯和特兰的社会结构还是有异。帕尔斯人有固定的居所,经营农业和商业;特兰却是一个游牧国家,因为国家不富裕,便支配他国征收税赋或者加以掠夺。掠夺的行为在特兰并不是犯罪,而是一项很重要的产业手段。他们不象鲁西达尼亚一样要借助神明之名,对他们而言,掠夺无疑是一种勇敢的行径。

特兰人信奉太阳神等自然神灵

  

“对了,特兰那些人是信奉什么神明?”

  “详细情形我是不清楚,不过好象是崇拜太阳神吧!我曾经听说过他们太阳神这个称呼。

首都也是游牧型的

  特兰国的王都叫沙曼岗。虽说是王都,和帕尔斯的王都叶克巴达那则大不同,它没有高耸的城壁和繁荣的市街。特兰是一个游牧的国家,在和平的时代,他们向通行于广大领土内的商队收取税金,并靠着来自银山和岩盐及交易部分的收益来支撑财政。特兰人没有定居的观念,但是,支配的根据地仍是不可或缺的。而沙曼岗就是其根据地,他们在绿油油的山谷间建起了王宫,周围有大大小小两万个帐篷围绕着。

是个每边约有百步之距的巨大四角形,高度有骑兵所使用的长枪的三倍高。支撑大帐篷的支柱有十二根,每一根都有人体那么粗。天井部分是圆形的顶。大帐篷的墙壁部分是由六块厚布重叠所形成,布与布之间积聚着空气,可以阻断夏天的热气和冬天的寒气。最内侧的布是绢布,特兰国王为了向绢之国购买这匹绢布,花了一万头羊的代价才购得。绢布有七个颜色,绣有美女和圣兽、花朵。地上铺着毛毡,同时还放有毛皮和藤制的椅子

所以我说特兰更像是蒙古,首先它和中国有交易,然后有个大金帐作为行宫,这是蒙古的特征吧(帐篷行宫,没有固定首都)而周围围着大大小小的帐篷也是蒙古帝国的特征。

特兰军的特点也是精于野战而拙于攻城,越往后看越能看出里面蒙古军轻骑兵战术的影子

特兰军在进行一切的计划之后等着收获成果。冲突看似没有什么秩序可言,可是特兰军的阵列在一瞬间变换了队形,

 特兰军的勇猛和剽悍大概足以和帕尔斯军匹敌吧?他们在野战方面的强度令人心惊胆颤,但是,在攻城战方面却不是那么擅长。

  特兰军搬出了投石器。特兰的一贯做法是让以前他们所占领的当地技术者们为他们制作兵器,材料也是就地取材。

这明显是蒙古军击破鹰巢的做法

然后是邱尔克,邱尔克是一个山地国家,出现在第八卷第二章

国家就是个山国

 

在地理上,邱尔克位于帕尔斯的东方,辛德拉的北方,特兰的南方;是一个为草原和热砂所包挟着的山岳国家,形成帕尔斯和辛德拉国境的大河卡威利河就是源自这个国家。高山环抱着万年雪和冰河,山谷和盆地穿越其间,地形极为复杂。

  原本邱尔克人和特兰人是源于同一祖先,以集团的方式不断地在大陆内地移动,经营畜牧。约在五百年之前,为了争夺族长的地位遂分成了两派,被赶离的一派从草原逃进了山间。山地虽然是不毛之地,但是,山谷和盆地却比较肥沃,山产岩盐和银,邱尔克人于是找到了安居之地,国力也充实了不少。和各国缔结外交关系,甚至曾经和辛德拉、特兰联盟侵攻帕尔斯。在这四、五年之间,他们对外偃旗息鼓,巩固国境,呈孤立的状态。

首都是一个大盆地

邱尔克王国的首都赫拉特位于国内最肥沃的山谷间,四周为万年积雪和冰河山所包围,靠着六条山路和一条水路和外界相通。只要以些许的兵力固守这七条通路,外敌就无法侵攻,山谷整体就形成了一个难攻不落的要塞,守个十年也不是什么难事。

建筑也是山城式

 在晴朗的日子里传来远雷般的声响是因为某处的山里发生了雪崩之故。早晨,西方的群山在朝阳的映照下散发出蔷薇色的光芒,傍晚,东边的山脉则承受着夕阳而泛着紫色,当地的居民都自豪这里"就像天上的仙都"。

  王宫位于俯视赫拉特街道的偏北方的高台上,是沿着斜面建造的建筑物。

  这就是被称为"赫拉特的阶梯宫殿"的建筑。最上层是空中花园,种满了灌木、草坪和花。羽毛被切掉一部分的孔雀在里面活动,池子里有色彩鲜艳的淡水鱼悠游自在地游着。在一角,有一栋有着巨大水晶玻璃窗的建筑物。那是国王的书斋。

天空呈现一片灰色,虽然看不到赫拉特市民所引以为做的夕阳,然而,阶梯宫殿的雄伟壮丽却也让帕尔斯人们瞪大了眼睛。即使他们已经习惯了王都叶克巴达那的繁华,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高耸入天的巨大建筑物。叶克巴达那虽然也有高塔,阶梯宫殿却显得更高更宽。数千扇窗户在阳光下闪烁著,耶拉姆觉得像是有一个千眼的巨魔正俯视着这些骄傲的帕尔斯人们似的。

联系赫兄的文章,很容易能联想到大月氏小月氏

家园 扫描就太夸张了,能不能找到这大部头也很难说呢

不过我们校好像可以提供某些书的扫描版本

我先找找这大部头,再问问学校有没有

家园 还好没有按照中国传统

否则萨太祖萨太宗,怕是坑王看了要虎躯一震了

另外,co-ruler 是不是对应监国合适?如明朱标,北魏拓跋焘拓跋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