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哉轩辕--绳结,拼音文字,汉语和文明 -- 泉畔人家

共:💬149 🌺1099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0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了,不是纹身,是穴位

现在不宣传这个了。他身上标的都是一些穴位,好像是治疗胃病一类的穴位,位置都很准,都是按中医穴位标示的。刚开始有欧洲学者认为据此可以认为欧洲比中国早2千年有针灸疗法,后来就没人吱声了。估计是基因一测发现直接就是亚洲人,或者说就是苗,彝一类民族的人,这下麻烦了,就什么都不说了。

家园 哈,可以试试,但咱功力不太够啊

先秦典籍关于世界地理的描述散步在太多书里了。有很多都是在讲述某人事迹的时候捎带提到的。我发了章鱼预测后就发现真的以轩辕为起点重写人类文明史,可用的东西很多。但分布太散了,《山海经》,《尚书》,《韩非子》,《国语》,《战国策》,《诗经》,《管子》,《史记》,《淮南》,《穆天子传》,《竹书》等等里边都有线索,而一个线索展开可能就能花费很长时间。

我举个例子,比如大泽,这个地方多部典籍提到过。也未必是一个地方,但那个鸟特别多的大泽,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定位的。

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纪年》曰“穆王见西王母西,西王母止之曰,有鸟[A140]人”,疑说此鸟,脱落不可知也〕。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溽,音淑〕。乃发宪命〔宪,谓法令〕,诏六师之人□其羽。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大阜曰陵,高平曰陆〕,硕鸟解羽。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言将猎也。下云“北至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山海经》云“大泽方千里,群鸟之所生及所解”,《纪年》曰“[COLOR=red]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COLOR]”,皆谓此野耳〕。曰: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勤七萃之士〔勤,犹劳也〕,于羽琌之上〔下有羽陵,疑亦同〕,乃奏广乐。□。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翔,犹游也〕,得获无疆〔无疆,无限也〕,鸟兽绝群〔言取尽也〕。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之□,收皮效物〔物,谓物色也。《诗》云“九十维物”〕,债债车受载〔债,犹借也〕。天子于是载羽百车〔十羽为箴,百羽为縳,十縳为緷。见《周官》〕。巳亥,天子东归,六师□起。

就这段,《山海经》云“大泽方千里,群鸟之所生及所解”,《纪年》曰“[COLOR=red]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COLOR]”,皆谓此野耳。

而wiki 对外蒙北部的UVS 湖的描述,有这么一段。

Despite its harsh climate, the depression is home to 173 bird species and 41 mammal species, including the globally endangered snow leopard, argali, and Asiatic ibex.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low here. The lack of industry and the reliance of the inhabitants on traditional ways such as nomadic pasturing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and allow the ecosystem to remain relatively pristine.[8]

In 2003, the UNESCO listed the Uvs Nuur Basin as a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9] It was nominated as "one of the largest intact watersheds in Central Asia where 40,000 archeological sites can be found from historically famous nomadic tribes such as the Scythians, the Turks and the Huns."[10] This transboundary patrimony is one of the largest sites inscrib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o date.

而且我以前还找到过分析,因为UVS 湖是亚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大量远途迁徙候鸟都在那中转,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湖。而且这个湖现在盐度在增加,属于衰退中的湖,几千年前,其湖面远比现在大很多,差不多就是个”方千里“的大湖。

这些东西和“大泽方千里,群鸟之所生及所解”,”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是完全相符合的。

只是这湖在外蒙西北部,再想多查资料就难了。毕竟那里已经不是我们控制的土地,很多信息不好获取了。

家园 你不来,谁来?
家园 如果管子不是瞎蒙,那只能说明他祖上是从欧亚大陆另一端来的

把欧亚大陆的地图全趟开虽然比较夸张,但几代人努力一下是可以做到的,也没准真有这种人。但绕欧亚大陆走一圈回来,就太离奇了,所以如果管子对欧亚大陆了如指掌,那说明他祖先肯定是西欧的探路农民

家园 呵呵,那南北怎么测的那?

那管子总不能是从南非过来的吧?

英国是有巨石阵的,这种巨石阵安徽凌家滩,内蒙赤峰红山也有的。这些我估计是测绘的坐标原点,精确作图靠的就是这些坐标原点。

我们为什么非认为当时的人就做不到那?几艘小帆船,照样可以沿着海岸环游世界的。有捕鱼找水技巧的古人可能比我们什么都依赖补给的现代人在不依赖机械的情况下行动的还快。而亚欧草原上,从内外蒙到黑海沿岸,蒙古骑兵当年一天行军接近100公里。而几千年前,率先掌握文明的部落,如果有了车,加上草原上有的是可以射猎的鹿之类的,一天1,2百公里还真不一定难(没补给压力)。而且没有能威胁他们的敌对势力,几百人就能在亚欧大陆大游行了,在春天道秋天的180天里,可以搞个上万公里的往返的。高一阶的文明征服低一阶的文明,有时几百人就足够。西班牙征服玛雅不几百人就搞定了。

家园 假设绳长一尺

将所有的文献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列,前加“0.”,变成一个小数。在绳上打一个结,结所在位置的比例能精确到数列最后一位,应该是可以。

家园 支持一下泉畔, 6000年前镇江被海水逆侵

引自镇江市志, 其实我看过多个地理资料都指出水漫金山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宁镇山脉雏形形成于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镇江市地貌轮廓也大致形成。以后经过长期的剥蚀、侵蚀以及断裂的改造,逐渐形成了破碎低矮的山体。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镇江接受了下蜀黄土的堆积,并在江河沟谷和山区坡麓地带形成清晰的阶地。大约6000年前,由于气候处在间冰期,气候转暖,海面上升,海水直逼宁镇山脉坡麓,这里曾经是长江入海的口门。由于海潮的顶托,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沉积,使河口不断东移延伸,镇江便成为长江三角洲的西部顶端。

link: 外链出处

海平面猛涨,具体多高还要再查资料,但镇江的海拔20~50米也会被淹,可见来势凶猛。原文中认为是间冰期导致海平面上升,个人有所保留。毕竟非冲积平原海拔高度是基本固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6000年前,由于海水逆袭,洪水泛滥, 人类经历了一个全球范围的灾难。像河姆渡这样掌握了大规模种植水稻的文明因为在海边,遭遇灭顶之灾或者被迫迁移。

家园 镇江以东的长三角是冲积平原,原文也没说镇江被淹了,

原文说的是一个众所皆知的事实:镇江曾经是长江入海口。

长三角的冲积层厚度由几十米到数百米,由西向东递增。

河姆渡在余姚,或者说是浙东山区,河姆渡应该在河谷,海拔确实低,可能只有个位数,但整个余姚地区的海拔是不会低的。

这些照理都是高中地理。我改当地理课老师得了。

另外补充一下,他先前给过一张海平面上升五十米的海岸线,其实就是五十米地形等高的低分辨结果。你可以看到余姚那里只退后了一点。

家园 可爱可爱。。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请教几百米后的冲积平原在那儿?

镇江的海拔高的地方只有几十米,而他是长三角的冲积起点,请教几百米后的冲积平原在那儿?

长江冲积也不是始自6000年前,难道现在的长三角是6000年以来的产物?显然不是。否则你告诉我以前的长三角州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同意不是,那么当时的镇江以东长江三角洲确实遭到了空前的大洪水被淹没,联想到大禹治水和圣经的洪水,两者难道没有关系?在北方,海平面上涨难道就不会淹没一些既有文明,导致类似的洪水?

其实要找的话,可以见到很多证据证明镇江的金山在6000前被淹,这也是架空水漫金山故事的由来。小时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看到过一些资料,年代久远记不清楚了。

他们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

  在连续不断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的剧变。海水沿河道上溯,从此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而变成一片水乡泽国,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离开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

百度了一下河姆渡,他们居然遭遇两次洪水,可见距今5000~6000前的大洪水是确证无疑的。

另外兄弟, 大家都是闲聊,不要初中高中的。泉畔为中华文化正名, 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必冷嘲热讽。谁都有错可能。不妨对别人从宽对己严一点, 共勉。

家园 提供一个旁证:6000~7000年前的镇江海水倒灌

权威资料: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大约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岸线基本稳定,沿岸发育沙坝泻湖,并发育一条古贝壳砂堤,断续分布于赣榆、阜宁羊寨、盐城龙岗、大岗、东台及梅李、太仓一线,构成新石器时期的古海岸线。海安以西、泰县、泰州一带发育长江口沙坝,相当于黄桥期。

据阜宁施庄古砂堤下部牡蛎壳、大岗西岗中部贝壳以及海沙冈青墩新石器遗址等C14测年资料,该海岸形成年代距今6500年~5600年。

2、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岸线

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在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逐渐东移。大约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稳定

家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中华文化正名”

得,您在这儿慢慢假设吧。

家园 谢谢提供的信息

河姆渡的淹没记录我是查到过的。浙江的一些学者,根据平水等地名还推测过,当初海平面至少到达过比现在高13米的地方。

镇江海拔20-50米仍被淹没也强化了我以前的一个猜想,中国的史前文化,比如5千年以上的,貌似没有低于海拔50的,安徽凌家滩貌似已经是最低的了,大概接近30。就山东的文化看,大汶口(海拔102),对应7000-6500年前,而龙山文化就低了,城子崖海拔是50多(5000年左右)。

按照《尚书 禹贡》的记载来看,我们将来应该能发现一个全国性的文化断层,尤其是像河姆渡,镇江等海拔低于50米的地区。这应该是一个全国统一性的,定出这个洪水时间点,就能掌握关于中国上古历史的钥匙。

家园 Youtube上看来的,不知放哪儿合适,就扔这儿了

DNA history 1-the migration of old Asian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F0oCt5NT8

DNA history 2 - the expansion of new Asian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7N34eO4jc8

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 即便现在的人类从东非出发到达世界各地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迁移的一路上所产生的不同的种群,又是怎样产生出差异的?

如果世界各地本来没有土著,迁移人群应当是种群内通婚,应该相对纯血才对,怎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差异?

如果世界各地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多土著,混血后产生差异倒说得通,但是,那些土著又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东非? 难道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千百年,连基因都跟东非的兄弟姐妹们产生了很大差距?

如果世界各地本来就散布着各种不同的人种而不是单一起源? 似乎更好解释一些。

至于非洲的那位“老祖母”,应该也说得通。 想想我们网上推10代,应该有2的10次方位祖先,对应的时间大概200-300年吧。 如果往上推1万年,最多可以有2的500次方位祖先会在我们的基因里留下印记。怎么联系,也能带点“老祖母”的基因印记吧。

纯外行,拍砖轻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0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