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怀念广州的日子:广州是个好地方 -- 井底望天

共:💬105 🌺2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怀念广州的日子:广州是个好地方

广州是一个好地方。

记得俺当年去广州的时候,那时候是80年代。感觉是去了国外,呵呵。

当年最深刻的影响,自然是除了满街的棕榈树之外,就是那时候广州兴起的高架路,对俺这样的小乡巴佬,是一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还有就是开始出现的高级4-5星级酒店,也是上厕所的好去处。

对俺这个北方佬来说(广州人的北方,不是淮河,或者长江,而是粤北的韶关,韶关以北皆为北佬),第一个要学会适应的是饮食。

记得头一次吃广州的白斩鸡,里面是鲜血淋淋,俺是立即到了饭馆之外,就呕肠呕肚的。当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白斩鸡啊,三蛇羹啊,这些本来被俺视为蛮族食品的东东,俺都是甘之如饴,用广东话来说,算是“有杀错,mo(没有)放过”了。

当然第二个问题,就是广东话。

对俺这个走南闯北的人来说,到一个地方学习一个语言,是很自然的市场。比如说,到了上海,不会说洋泾浜的上海awo,也难混下去。

所以当年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被称为“香港商业3台”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记得当时这个电台的一个招牌广告词,是这样的:

“信息电波,信息多多,电脑检索,快捷又准确!”

用纯正的广东话读起来,那可是字正腔圆,字字珠玑。

大概听了一个星期之后,俺的广东话就没有问题了。当然说还是有不少口音,自然无法和人家广州西关标准话相比。

不过出了广州,其他地方的广东话也是口音颇重,让人不是听得太明白的。在1970年代之前,香港人说的广东话,偏于轻盈放松,和广州的广东话的内敛和凝重大不相同,被视为乡下口音,缺乏文化的厚重。可是后来人家香港经济腾飞,拽起来了,于是香港粤语抢走了广东话的正宗地位,广州粤语就被人家称为土了。

在中国政府开始全国推行普通话之后,广东的推动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当时广东政府更迫切的是,如何在广东全省普及广东话的问题。

说实在的,除了广州和附近的地区说广东话之外,顺着西江而上,到广西,你也许可以听到一些说广东话的。但是在江门附近,已经是说台山话了。到惠州,说惠州话,到潮汕,说接近闽南语系的潮汕话,到梅州,就是说客家话了。而到了韶关,说实在的,韶关话,到现在大家还没有和任何一个语系连在一起。俺听了一部分像是客家,一部分像是浙江一带语言。

所以在这些地方,普及广东话,被人抵制的机会,要远大于普及普通话。你跑到潮州,说一句普通话,倒是有人和你回应,试一下说广东话,看多少人睬你。

这个情形,颇有点像俺在《花开花落》上面描述的格鲁吉亚的局势。

要求格鲁吉亚文化自立的人们,坚决反对普及俄语。但是就要强制普及格鲁吉亚语,结果就造成人家南奥蒂赛等等地区,坚决抵制格鲁吉亚语。

而政治上强行推行,所引起的反弹,也是不可低估。反而倒是因为香港的经济发展,让广东话逐渐在这些地区被人接受,毕竟人的审美思维是跟着Money跑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在广州开始有人抵制普通话,倒是可以看到是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慢慢会失去全国经济领头羊角色的焦虑行为。

前几年有人热心于谈论“广东共和国”,也是这种自信心丧失的一种表现。

看广东历史,大概只是在秦朝和汉朝交替的时候,广东的共和国意识才比较旺盛。自从广东人张九龄出任唐朝丞相之后,凡是自信心强盛的广东人,都是以整个国家作为考量的。

从南海的康有为,新会的梁启超,香山的孙中山,等等,都是广东人有信心的表现。

希望将来看到更多有信心的广东人,当然还有广州人。

通宝推:stpearl,舞动人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哈,幸运!

抢到了沙发!

前阵子好事者搞了个“保*卫*粤*语”的什么行动,也掀起了一阵小风浪。

保卫?俺老家那边,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一直很河蟹,怎么没人扯出来说要保卫XX呢,奇怪。

最近的消息是,上街的人,为首的已经被抓了。

家园 十分震惊

算是孤陋寡闻吧,广东人实在让人不放心,没信心了就要什么xx共和国?没信心了,就叫嚣什么普通话比粤语低等?除了台湾,哪个省有这么没良心的、听了让人寒心的言行?撤销一些粤语节目就能上街散步,让其他省份的人怎么想?又勾起多少心怀鬼胎的人的妄想?只能骂一句,上街的广州人tmd对民族和国家太不负责任了!这里他们的不负责任是可以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的!!!!

家园 以前广州人歧视外地人,叫人“捞松”;现在变成弱者了

说实话,我很不欣赏。都是自信心丧失的表现。

广州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企业,大学,科技,文化创作都不行

而且整天和香港捆绑,死路一条。

家园 看看井大的文章,广州

的那些站街对骂扬粤扬普的家伙们真是可笑极了!

家园 听来的,广州本地土著极保守,鲜有敢创业者,优势只在区位
家园 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真要打击的是背后的黑手,至少现在推在前台所谓的陈sir和司马要给点眼色给他看看。他们蛊惑的都是年轻人,年轻到一些初中、高中生,把他们推到地铁站去,这点是十分之无耻的。实际广州这个地方在中国所有大城市中算是包容程度最高的,主要在于广东人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见人就叫老板可见一斑。

家园 不是为广东辩护

实际上这个歧视外地人,全国各地都有。

家园 井大语言能力超强啊

一星期能听说。

家园 能多说两句

这两个“前台所谓的陈sir和司马”是什么人?什么背景?

家园 广州本地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

陈sir叫陈扬,司马是司马春秋,广州当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6月7日,广州市政协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咨询是否应该在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重要时段增加普通话播音。这件事经过微博和一众SNS网站的发酵,迅速演变成“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的传言,又引出“捍卫粤语”的呼声。

6月8日,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节目前主持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发表题为《以你为邻》(《与你为邻》为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专栏文章,以感性的笔调讲述了广州语言生活的变化。他说:

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一种方言的被消失的背后必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的被彻底的弱势化。广州文化以包容著称,假如包容的最终结果是自身的被消灭,那就真的就是《东郭先生和狼》最悲哀的广州文化版本了。

南方电视台《马后炮》节目主持马志海也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保护粤语,别等临到尽》。

6月9日,诸葛不靓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广州在 粤语在》,称:“在普通话占绝对优势的今天,如果还要压缩粤语方言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太过霸道,也很不明智。”并提到“粤语的边缘化”。

6月9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一份调查引发粤语存废之辩》,一方面明确澄清“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播音”是网友误读,“不是要取消粤语播音只想增加普通话节目”,另一方面大量引述微博相关却未必切题的言论——

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著名记者唐师曾:反对取消粤语,我要学说粤语。

主持人阿丘:不会方言的当代人是应该汗颜的。

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不可思议,下一步会不会也取消粤剧?作为文化大省,难道就知道这样釜底抽薪?

陈扬:“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被消失的方言后面必定是被弱势化的文化。请大家在用遥控器投票之前先用鼠标投票,也敬请生活在广州的外地籍广州新街坊投票。唇亡齿寒!今天可能被移走的是广州人的母语,明天您的母语也不会平安。请注意:那个网络调查居然不能查看投票结果!为什么?!”

马志海:南方电视台还在它的第二频道坚持着粤语,但我还是认为,广州台才是最应坚守的一块广府文化的田园。因此,以广州市民的名义,我反对广州台的“去粤语化”。

羊城晚报还以《普通话是粤语的敌人吗?》为题报道了前两天对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教授的采访。

据报道,詹伯慧明确表示:“普通话的推广就是要让其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逐渐扩大地盘,以至于逐渐处于主流的地位”,“避免因语言隔阂产生误会”,但是“并不是要让方言消失”,而是要“过渡到‘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生活”。“粤语不会萎缩,因为它是强势方言。”“现在适当增加普通话的广播,是照顾不懂粤语的几百万外来人口。”因此,他认为普粤两语并不是敌人,不赞成“保护粤语”的提法,不觉得有谁完全禁止说广州话,表示“广州人不讲广州话了”“这样的假设是不现实的”。

6月10日,南方日报潮白发表文章《粤语远未到辩论存废之时》,指粤语反应过激显示“文化不够自信”,支持詹伯慧的看法,反对“文化本位主义”和“文化自大”。

--------------------------------------------------------------------------------

同样是6月10日,香港作家陶杰在苹果日报发表文章《粤语之战》,将事件定性为“广州话存亡之战”,刻画为“广州人不满中原的北佬欺压”,并用上“广东人……人种纯净”、“北方人的语言智商相对低”等露骨言辞。

6月11日,羊城晚报在“新闻继续追”栏发表《广州小孩不会说粤语是因为基础教育只用普通话》,报道文化学者裴钰主动致信谈方言生存空间的内容。

裴钰强调方言即母语,是文化传承载体,认为推普“不适宜用腾地盘的说法”,并指把“普通话变为‘生活语言’的教育,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优质教育’”,主张尊重和保证方言教育,“不压制、不歧视、不遏制”,“‘放任’方言的存在和发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网易亚运频道转载Christ Chung的文章,用知名媒体人陈扬在微博上的话逐一反驳詹伯慧的观点,并说:“用广州纳税人的钱开办电视台,首选服务于广州人,办出广州特色,天经地义。而粤语是广州文化的载体,也是广州特色,在最多人有空看电视的时段用粤语广播,有何不妥?”

6月14日,香港凤凰卫视主持闾丘露薇在凤凰博报上发表《方言》一文(载于外滩画报专栏),表示完全理解广州人反感用普通话取代广州话的感情,希望外来人士把迁往的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接受当地语言。

6月15日,陶杰和鲍伟聪、冯志丰在电台节目《光明顶》开谈粤语词汇源流,强调粤语的特殊文化价值,批评粤语被边缘化。该节目录音被冠以“爱国先要爱广州话”的名义流传。6月22日,他们又谈了一回。

6月19日,信息时报报道前一天大洋网《民意圆桌会》节目中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语言学教授屈哨兵、大洋网首席评论员万庆涛关于粤语是否会消亡、普语与粤语是否势不两立、为何刺痛网友神经三个议题的辩论。

6月24日,羊城晚报做了一个专版叫《假如广州话剩下N小时》,开篇即说“最近‘去粤语化’成为热辣城事”,然后邀请“讲者”、《好桥架势堂》主持人区sir、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卫视配音员欣怡、本地说书艺人颜志图等人开讲粤语魅力、“本土文化”,倡议“广州人撑广州话”。

--------------------------------------------------------------------------------

7月5日,广州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向市长提交书面建议,在此前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左右的人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

南方电视台作了报道评论,强调不能将粤语和普通话、粤语人群和普通话人群对立起来。

同日,广州电视台主持人陈烨发表博客文章《我爱广州》控诉:“不能在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话让人情何以堪!”据新快报次日的报道,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主播冼一峰、新闻主播王燕等也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意见。

7月6日凌晨,广州的新快报发布文章《市政协正式建议广州台改用普通话播新闻》,援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和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的话提出“本质是文化的冲突!”的讲法。

信息时报发布文章《韩志鹏委员:网友和我都反对!》,将各方划分为主普派、撑粤派、中立派,其中报道了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的折衷性建议——亚运期间100天内多些用普通话播出,亚运过后多些播出粤语节目。

清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也作了报道。南都邝飚配的漫画还被凤凰卫视等媒体援引介绍。

同日,香港注册的中国评论通讯社报道《广州政协建议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音引发争议》,其中大量引述微博观点。

7月7日,台湾的旺报报道更以《支持粤语 主播微博发帖》为题。

同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不宜刻意压制粤语,民众应有选择自由》,表示:“若以民心向背为依据,相信不难得出建议的社会评价,也不难选择恰当的行政态度。”“假若把粤语从主屏幕上排斥出去,这绝非淘汰语种那么简单,实质是剥除广州人共有、共享的生活方式。如果尊重广州,敬重广式生活,就不该轻率对粤语节目动刑。”“这不是矫情的感怀,而是真实的失去。”

南方都市报还发表了周少锋的评论文章《英文频道为何没有非议》。该文认为:“基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对广州电视台一些频道的播出用语进行适当调整,并无不妥。当然,能够新增一个频道资源,采用普通话播出的话,或许围绕这件事的议论就不会这么强烈了。”

上海的东方卫视也报道了广州电视台节目的粤普争议,其中采访了一些广州市民和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

香港的苹果日报两岸要闻头条《政协拟逼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放 民众抵制 广州爆广东话捍衞战》综合了广东各媒体的报道,披露:“有读者注意到,《广州日报》昨有刊登相关报道,但网上电子版却「开天窗」,显示广州当局不想有关报道影响扩大。”

香港电台新闻部林智伟也发表网志《广州电视台或改用普通话广播惹争议》介绍情况。

华西都市报刊出欧木华评论文章《粤语改普通话,有必要吗?》,支持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不支持强行推普。

而钱江晚报则刊出首席评论员文章《粤语之争:不负责任的“捍卫”》,指责陈扬歪曲事实、夸大其辞说“粤语沦陷”,完全否定陈扬的“母语”概念,并质疑广州政协此前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刘长锋发表评论文章《普通话PK粤语,不见文化只见口水的扯淡》(又见于大洋网新闻中心评论频道。据其称,该文还刊于7月7日山西晚报、7月10日华商报,部分刊于7月11日光明日报),指取消粤语节目或取消粤语的说法“子虚乌有”,批评陈扬不够冷静、“有点失态”,认为这次争论跟文化侵略没什么关系,提倡包容和融合,支持“适当增加一部分普通话节目”。

粤方言研究学者罗康宁在其博客已转载与事件相关的多篇文章,当天又发布了《二十世纪末“粤语热”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介绍粤语独特的文化价值。

大洋网《交兴普废粤建议 提案副主任遭网友万炮齐轰》说“万众一心撑粤语”,将纪可光提案观点概括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倒纪派万炮齐轰”为题引述“陈扬五论”,其中包括“阴谋论”(“这次粤语风波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鬼拍后尾枕,操作急了点又装了点。”),以及周少锋“既生普,何生粤?”、诸葛不靓"粤语被消费,后果很严重"等观点驳斥,并罗列了“鸡冻派”和“戏谑派”的言论,还贴了百度贴吧辱骂纪可光的截图。

新快报还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像广州政协委员这样要削弱粤语强化普通话的提案,还有像西安那样要求五年内一半市民会说九百句英语那样的政策,都表现了权力对社会生活一种赤裸裸的僭越。”

--------------------------------------------------------------------------------

7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符玉瑶的评论文章《增加一个普通话节目何至于“粤语沦陷”?》,指某些“老广”反应过激,并说:

广州市政协之所以提出增加普通话节目,也正是在亚运会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大背景下说的。不仅如此,广州还面临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因此,“广州应该有更开放、更包容的胸襟”,而不必计较什么粤语文化的得失。

人民网观点频道张军瑜发表文章《要不要捍卫粤语是一个伪问题》,认为广东在特殊历史时期获得的“例外和特权”在目前“全国经济在平均水平上都赶了上来,人才也出现大流动”的背景下已经失去“经济基础”,指广州不应拒绝推广普通话,不该因为方言使“外地人可能一下子成了耳盲”,并表示方言会“自生自灭”,本次事件谈不上需要捍卫粤语。

华商报刊出舒圣祥文章《粤语播音有关商业选择 无关方言保护》,反对干涉粤语播音等商业选择,同时又 批评大多数广州人的讨论是在宣泄地域优越感和排外情绪。

南方网徐冰《游客来广州不是为了看电视》一文指政协提案“满足旅穗游客需要”的理由“经不起推敲”。

大公报《众多「老广」一心撑粤语播音》,归纳了对提案持反对、中立、支持三方观点,但是却将提案概括为“兴普废粤”。

香港的文汇报网站资讯频道发布张志光文章《粤普播音用语之争疑似伪问题》。

该文表示“看好坚守派”,但是批评争论转向地域和历史之争,指出“粤普在传播技术上,不存在非此即彼有你无我之态,完全可以相容共存”,支持为临时应对多开多语亚运频道,直言“粤普播音用语之争疑似伪问题,一是时间因素上存伪,借亚运会说事;二是空间因素上存伪,拿老广东文化坚守中的自负甚至侵略说事。三是技术因素上存伪,传播业已非垄断事业,码头上有多包盐供选,一个电视台有多个频道供选,完全可以充分满足各类受众,粤语还是普通话的解决方案,无非动动遥控器而已。”

南方都市报刊发了对焦点人物纪可光的专访。

文中,纪可光澄清不是想“取消粤语”,只是调整“比重”,“体谅大家对粤语的感情”,但是强调广州话作为方言只应局限在地方、家庭使用,“公共场合最好还是讲普通话”,形容在主流媒体上用方言“十分幼稚”。他还披露,在5月20日,广州政协“提案委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广州电视台、市语言文字委员会一起进行了座谈”,其中宣传部和广州电视台都没有明确表态。

该文还归纳了广州市政协的关键观点“广州不仅是广州人的广州”和对语言融合(当然是融合于普通话)的要求,并用南方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用粤语也能“上星”为例直接否定了广州市政协的主要理由。此外,南都记者的提问对纪可光的出身、日常语言、收看习惯非常关心。

--------------------------------------------------------------------------------

7月9日,明报、大公报介绍了事件背景和各方关键意见。

新华网的报道《广州掀起电视台普通话和粤语播报时长之争》一方面指出:“粤语作为广州方言,代表的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不愿以延长普通话播报来减少粤语播报的市民, 大多是以此种方式在维护自己的文化,或是体现出对岭南文化可能被弱化的一种担忧。”另一方面也介绍了支持广州政协提议增加普通话播音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问题”。

同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同声同气祖孙俩竟变“鸡同鸭讲”》,报道了执信南路小学“封杀”粤语的情况,并刊登了三位“特邀议员”的观点——《语言推广要“求同存异”》《不让讲方言是矫枉过正》《推广普通话 保护广东话》,其中第一位提到:“交流工具意识吞没了文化承载意识。难道要粤语申请“非遗”才能引起教育部门重视,从而另设一粤语课作为X科不成?”小学封杀粤语的事件开始和电视台节目改用普通话的事件联系起来。

晚上,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之《威峰出动》节目表演公司强推普通话的虚构故事,揶揄、批评提案,其中多有“老纪,你算老几啊”、“碎粤神偷,衣冠禽兽”这样的辛辣讽刺之语。

网上,有人又重新传播一首标注为“乜都拆,广州话唔可以拆!”的饶舌歌曲。一篇叫《最后一堂粤语课》的虚构小说在流传,小说以据称是希特勒的话“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先消灭他们的语言”为引子。

7月10日,香港翡翠台播放香港电台节目《头条新闻》之《头条剧场》。节目采访了珠海电视台的两位主持人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表达了方言承载地域文化、古典文化、大众的“文化诠释权”因而不可取代的观点,同时也表示:广播语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既有统一意识,又应根据受众变化调整。

--------------------------------------------------------------------------------

7月11日下午,一群广州年轻人在豆瓣“广州旧城关注小组”的召集下到人民公园大唱粤语流行歌后散去。期间,一位参加活动的男生举着写有“广府话起锚,煲冬瓜收皮”(借用香港早前有争议的政治口号)的纸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报道了此事。据悉,有人在倡议在7月25日发起另一起在地铁站集结的快闪行动。

7月12日,明报《喊「起锚」「收皮」 广州街坊撑粤语》、南方都市报《广州人撑粤语》、羊城晚报《本土“80后”唱粤语歌力撑粤语》等媒体都对唱歌行动作了报道。

同日,羊城晚报刊出《保卫粤语为何一“案”激起千层浪》概括该提案的反响,一方面又有题为《我害怕广州人集体失忆》的市政协委员韩志鹏专访,传达让外来人口“都能接收到资讯,不因为语言成为障碍”但是“不能以牺牲粤语为前提”的关键观点和“请不要谩骂,不要人肉,不要使用网络暴力”的对话态度,一方面在同一版面又刊出《学校“封杀”粤语引发读者热烈争议》、《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继续跟踪学校“封杀”粤语事件,报道读者反馈和转述新快报评论观点,又以《老广“扎扎跳” 只为“救粤语”》作结,综合电视台和学校两件事,提出“抢救粤语”的说法,该报头版标题导读更冠以“刀割粤语是挖岭南文化的根——‘粤普之争’引发‘粤语保卫战’,本土青年和语言学家同声同气”。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节目主持司马春秋发表博文《粤语春秋》介绍了7月5日广州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常委会和广州电视台的情况,并认为“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允许广州地区的电台电视台以粤语播出,绝非用于争夺某个电视台的收视群体那么简单……”,并非仅仅单向的“为应对香港电视对珠三角的影响”,还有“对港澳进行宣传,让港澳同胞可以通过内地的电台电视台了解国内的政策、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的双向意图,因此“广州地区电视台使用粤语播出仍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到了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他还质疑:“提升亚运软环境未必需要改变本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语言。”

学者周云在凤凰博报发表文章《粤语绝不是满语》(删节版同日发表于信息时报),指陈扬过分解读事件、渲染粤语消亡气氛、制造族群隔膜。

7月13日,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专栏文章《孩子,你已经长大》,承认之前反应过敏,盼望因普粤关系回复正常而脱敏,庆幸广州人“有自觉的本土文化认同”,“有对自身文化归属的主动寻找”,“有活泼自由充满想象力的文化价值表述”,再次强调粤语是值得热爱的母语。

--------------------------------------------------------------------------------

7月14日,香港的苹果日报李平发表专栏评论文章《尽论中国:文化歧视埋族群冲突隐患》,把广东话和上海话、闽南话等并举,声言其受到“来自外地的高官对本地文化的歧视”和“官方刻意压制”,并对“民间自我矮化方言”十分担忧。

羊城网的豺狼138发帖指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粤文化迷失焦虑症”。跟帖的补充说:“其实当前的粤语与普通话之争,恐怕更多的是市民对广州的城 市管理、发展的一种积蓄悠久的不满,是一次破题的综合表现。”

苹果日报用上了《打压广东话升级 明代名将雕像成牺牲品》这样的标题,把南方都市报前一天报道的“顶硬上!”悄然被凿下事件和广州电视台播音用语的事件联系起来。

南都网也把袁崇焕口头禅新闻列入“广州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音”专题页面里。

7月16日,金羊网转载时代周报评论文章《粤语存亡:民意不需“被引导”》,指事件“体现了本土居民对广州的传统和历史的快速消逝和本土文化被侵蚀的焦虑”,并抨击“‘父母官’心态和一贯的公权力管理社会角度出发的单向思维方式作祟”。

--------------------------------------------------------------------------------

这个汇总只为方便了解事件在媒体上的来龙去脉,只求说明各方观点和措辞的复杂性,挂一漏万是难免的,简单划分正中反三方也是做不到的。

家园 南方系记录的一个过程,可以看出两人的表现

6月7日,广州市政协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咨询是否应该在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重要时段增加普通话播音。这件事经过微博和一众SNS网站的发酵,迅速演变成“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的传言,又引出“捍卫粤语”的呼声。

6月8日,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节目前主持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发表题为《以你为邻》(《与你为邻》为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专栏文章,以感性的笔调讲述了广州语言生活的变化。他说:

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一种方言的被消失的背后必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的被彻底的弱势化。广州文化以包容著称,假如包容的最终结果是自身的被消灭,那就真的就是《东郭先生和狼》最悲哀的广州文化版本了。

南方电视台《马后炮》节目主持马志海也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保护粤语,别等临到尽》。

6月9日,诸葛不靓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广州在 粤语在》,称:“在普通话占绝对优势的今天,如果还要压缩粤语方言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太过霸道,也很不明智。”并提到“粤语的边缘化”。

6月9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一份调查引发粤语存废之辩》,一方面明确澄清“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播音”是网友误读,“不是要取消粤语播音只想增加普通话节目”,另一方面大量引述微博相关却未必切题的言论——

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著名记者唐师曾:反对取消粤语,我要学说粤语。

主持人阿丘:不会方言的当代人是应该汗颜的。

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不可思议,下一步会不会也取消粤剧?作为文化大省,难道就知道这样釜底抽薪?

陈扬:“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被消失的方言后面必定是被弱势化的文化。请大家在用遥控器投票之前先用鼠标投票,也敬请生活在广州的外地籍广州新街坊投票。唇亡齿寒!今天可能被移走的是广州人的母语,明天您的母语也不会平安。请注意:那个网络调查居然不能查看投票结果!为什么?!”

马志海:南方电视台还在它的第二频道坚持着粤语,但我还是认为,广州台才是最应坚守的一块广府文化的田园。因此,以广州市民的名义,我反对广州台的“去粤语化”。

羊城晚报还以《普通话是粤语的敌人吗?》为题报道了前两天对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教授的采访。

据报道,詹伯慧明确表示:“普通话的推广就是要让其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逐渐扩大地盘,以至于逐渐处于主流的地位”,“避免因语言隔阂产生误会”,但是“并不是要让方言消失”,而是要“过渡到‘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生活”。“粤语不会萎缩,因为它是强势方言。”“现在适当增加普通话的广播,是照顾不懂粤语的几百万外来人口。”因此,他认为普粤两语并不是敌人,不赞成“保护粤语”的提法,不觉得有谁完全禁止说广州话,表示“广州人不讲广州话了”“这样的假设是不现实的”。

6月10日,南方日报潮白发表文章《粤语远未到辩论存废之时》,指粤语反应过激显示“文化不够自信”,支持詹伯慧的看法,反对“文化本位主义”和“文化自大”。

同样是6月10日,香港作家陶杰在苹果日报发表文章《粤语之战》,将事件定性为“广州话存亡之战”,刻画为“广州人不满中原的北佬欺压”,并用上“广东人……人种纯净”、“北方人的语言智商相对低”等露骨言辞。

6月11日,羊城晚报在“新闻继续追”栏发表《广州小孩不会说粤语是因为基础教育只用普通话》,报道文化学者裴钰主动致信谈方言生存空间的内容。

裴钰强调方言即母语,是文化传承载体,认为推普“不适宜用腾地盘的说法”,并指把“普通话变为‘生活语言’的教育,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优质教育’”,主张尊重和保证方言教育,“不压制、不歧视、不遏制”,“‘放任’方言的存在和发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网易亚运频道转载Christ Chung的文章,用知名媒体人陈扬在微博上的话逐一反驳詹伯慧的观点,并说:“用广州纳税人的钱开办电视台,首选服务于广州人,办出广州特色,天经地义。而粤语是广州文化的载体,也是广州特色,在最多人有空看电视的时段用粤语广播,有何不妥?”

6月14日,香港凤凰卫视主持闾丘露薇在凤凰博报上发表《方言》一文(载于外滩画报专栏),表示完全理解广州人反感用普通话取代广州话的感情,希望外来人士把迁往的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接受当地语言。

6月15日,陶杰和鲍伟聪、冯志丰在电台节目《光明顶》开谈粤语词汇源流,强调粤语的特殊文化价值,批评粤语被边缘化。该节目录音被冠以“爱国先要爱广州话”的名义流传。6月22日,他们又谈了一回。

6月19日,信息时报报道前一天大洋网《民意圆桌会》节目中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语言学教授屈哨兵、大洋网首席评论员万庆涛关于粤语是否会消亡、普语与粤语是否势不两立、为何刺痛网友神经三个议题的辩论。

6月24日,羊城晚报做了一个专版叫《假如广州话剩下N小时》,开篇即说“最近‘去粤语化’成为热辣城事”,然后邀请“讲者”、《好桥架势堂》主持人区sir、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卫视配音员欣怡、本地说书艺人颜志图等人开讲粤语魅力、“本土文化”,倡议“广州人撑广州话”。

7月5日,广州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向市长提交书面建议,在此前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左右的人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

南方电视台作了报道评论,强调不能将粤语和普通话、粤语人群和普通话人群对立起来。

同日,广州电视台主持人陈烨发表博客文章《我爱广州》控诉:“不能在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话让人情何以堪!”据新快报次日的报道,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主播冼一峰、新闻主播王燕等也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意见。

7月6日凌晨,广州的新快报发布文章《市政协正式建议广州台改用普通话播新闻》,援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和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的话提出“本质是文化的冲突!”的讲法。

信息时报发布文章《韩志鹏委员:网友和我都反对!》,将各方划分为主普派、撑粤派、中立派,其中报道了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的折衷性建议——亚运期间100天内多些用普通话播出,亚运过后多些播出粤语节目。

清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也作了报道。南都邝飚配的漫画还被凤凰卫视等媒体援引介绍。

同日,香港注册的中国评论通讯社报道《广州政协建议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音引发争议》,其中大量引述微博观点。

7月7日,台湾的旺报报道更以《支持粤语 主播微博发帖》为题。

同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不宜刻意压制粤语,民众应有选择自由》,表示:“若以民心向背为依据,相信不难得出建议的社会评价,也不难选择恰当的行政态度。”“假若把粤语从主屏幕上排斥出去,这绝非淘汰语种那么简单,实质是剥除广州人共有、共享的生活方式。如果尊重广州,敬重广式生活,就不该轻率对粤语节目动刑。”“这不是矫情的感怀,而是真实的失去。”

南方都市报还发表了周少锋的评论文章《英文频道为何没有非议》。该文认为:“基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对广州电视台一些频道的播出用语进行适当调整,并无不妥。当然,能够新增一个频道资源,采用普通话播出的话,或许围绕这件事的议论就不会这么强烈了。”

上海的东方卫视也报道了广州电视台节目的粤普争议,其中采访了一些广州市民和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

香港的苹果日报两岸要闻头条《政协拟逼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放 民众抵制 广州爆广东话捍衞战》综合了广东各媒体的报道,披露:“有读者注意到,《广州日报》昨有刊登相关报道,但网上电子版却「开天窗」,显示广州当局不想有关报道影响扩大。”

香港电台新闻部林智伟也发表网志《广州电视台或改用普通话广播惹争议》介绍情况。

华西都市报刊出欧木华评论文章《粤语改普通话,有必要吗?》,支持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不支持强行推普。

而钱江晚报则刊出首席评论员文章《粤语之争:不负责任的“捍卫”》,指责陈扬歪曲事实、夸大其辞说“粤语沦陷”,完全否定陈扬的“母语”概念,并质疑广州政协此前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刘长锋发表评论文章《普通话PK粤语,不见文化只见口水的扯淡》(又见于大洋网新闻中心评论频道。据其称,该文还刊于7月7日山西晚报、7月10日华商报,部分刊于7月11日光明日报),指取消粤语节目或取消粤语的说法“子虚乌有”,批评陈扬不够冷静、“有点失态”,认为这次争论跟文化侵略没什么关系,提倡包容和融合,支持“适当增加一部分普通话节目”。

粤方言研究学者罗康宁在其博客已转载与事件相关的多篇文章,当天又发布了《二十世纪末“粤语热”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介绍粤语独特的文化价值。

大洋网《交兴普废粤建议 提案副主任遭网友万炮齐轰》说“万众一心撑粤语”,将纪可光提案观点概括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倒纪派万炮齐轰”为题引述“陈扬五论”,其中包括“阴谋论”(“这次粤语风波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鬼拍后尾枕,操作急了点又装了点。”),以及周少锋“既生普,何生粤?”、诸葛不靓"粤语被消费,后果很严重"等观点驳斥,并罗列了“鸡冻派”和“戏谑派”的言论,还贴了百度贴吧辱骂纪可光的截图。

新快报还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像广州政协委员这样要削弱粤语强化普通话的提案,还有像西安那样要求五年内一半市民会说九百句英语那样的政策,都表现了权力对社会生活一种赤裸裸的僭越。”

7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符玉瑶的评论文章《增加一个普通话节目何至于“粤语沦陷”?》,指某些“老广”反应过激,并说:

广州市政协之所以提出增加普通话节目,也正是在亚运会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大背景下说的。不仅如此,广州还面临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因此,“广州应该有更开放、更包容的胸襟”,而不必计较什么粤语文化的得失。

人民网观点频道张军瑜发表文章《要不要捍卫粤语是一个伪问题》,认为广东在特殊历史时期获得的“例外和特权”在目前“全国经济在平均水平上都赶了上来,人才也出现大流动”的背景下已经失去“经济基础”,指广州不应拒绝推广普通话,不该因为方言使“外地人可能一下子成了耳盲”,并表示方言会“自生自灭”,本次事件谈不上需要捍卫粤语。

华商报刊出舒圣祥文章《粤语播音有关商业选择 无关方言保护》,反对干涉粤语播音等商业选择,同时又 批评大多数广州人的讨论是在宣泄地域优越感和排外情绪。

南方网徐冰《游客来广州不是为了看电视》一文指政协提案“满足旅穗游客需要”的理由“经不起推敲”。

大公报《众多「老广」一心撑粤语播音》,归纳了对提案持反对、中立、支持三方观点,但是却将提案概括为“兴普废粤”。

香港的文汇报网站资讯频道发布张志光文章《粤普播音用语之争疑似伪问题》。

该文表示“看好坚守派”,但是批评争论转向地域和历史之争,指出“粤普在传播技术上,不存在非此即彼有你无我之态,完全可以相容共存”,支持为临时应对多开多语亚运频道,直言“粤普播音用语之争疑似伪问题,一是时间因素上存伪,借亚运会说事;二是空间因素上存伪,拿老广东文化坚守中的自负甚至侵略说事。三是技术因素上存伪,传播业已非垄断事业,码头上有多包盐供选,一个电视台有多个频道供选,完全可以充分满足各类受众,粤语还是普通话的解决方案,无非动动遥控器而已。”

南方都市报刊发了对焦点人物纪可光的专访。

文中,纪可光澄清不是想“取消粤语”,只是调整“比重”,“体谅大家对粤语的感情”,但是强调广州话作为方言只应局限在地方、家庭使用,“公共场合最好还是讲普通话”,形容在主流媒体上用方言“十分幼稚”。他还披露,在5月20日,广州政协“提案委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广州电视台、市语言文字委员会一起进行了座谈”,其中宣传部和广州电视台都没有明确表态。

该文还归纳了广州市政协的关键观点“广州不仅是广州人的广州”和对语言融合(当然是融合于普通话)的要求,并用南方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用粤语也能“上星”为例直接否定了广州市政协的主要理由。此外,南都记者的提问对纪可光的出身、日常语言、收看习惯非常关心。

7月9日,明报、大公报介绍了事件背景和各方关键意见。

新华网的报道《广州掀起电视台普通话和粤语播报时长之争》一方面指出:“粤语作为广州方言,代表的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不愿以延长普通话播报来减少粤语播报的市民, 大多是以此种方式在维护自己的文化,或是体现出对岭南文化可能被弱化的一种担忧。”另一方面也介绍了支持广州政协提议增加普通话播音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问题”。

同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同声同气祖孙俩竟变“鸡同鸭讲”》,报道了执信南路小学“封杀”粤语的情况,并刊登了三位“特邀议员”的观点——《语言推广要“求同存异”》《不让讲方言是矫枉过正》《推广普通话 保护广东话》,其中第一位提到:“交流工具意识吞没了文化承载意识。难道要粤语申请“非遗”才能引起教育部门重视,从而另设一粤语课作为X科不成?”小学封杀粤语的事件开始和电视台节目改用普通话的事件联系起来。

晚上,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之《威峰出动》节目表演公司强推普通话的虚构故事,揶揄、批评提案,其中多有“老纪,你算老几啊”、“碎粤神偷,衣冠禽兽”这样的辛辣讽刺之语。

网上,有人又重新传播一首标注为“乜都拆,广州话唔可以拆!”的饶舌歌曲。一篇叫《最后一堂粤语课》的虚构小说在流传,小说以据称是希特勒的话“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先消灭他们的语言”为引子。

7月10日,香港翡翠台播放香港电台节目《头条新闻》之《头条剧场》。节目采访了珠海电视台的两位主持人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表达了方言承载地域文化、古典文化、大众的“文化诠释权”因而不可取代的观点,同时也表示:广播语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既有统一意识,又应根据受众变化调整。

7月11日下午,一群广州年轻人在豆瓣“广州旧城关注小组”的召集下到人民公园大唱粤语流行歌后散去。期间,一位参加活动的男生举着写有“广府话起锚,煲冬瓜收皮”(借用香港早前有争议的政治口号)的纸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报道了此事。据悉,有人在倡议在7月25日发起另一起在地铁站集结的快闪行动。

7月12日,明报《喊「起锚」「收皮」 广州街坊撑粤语》、南方都市报《广州人撑粤语》、羊城晚报《本土“80后”唱粤语歌力撑粤语》等媒体都对唱歌行动作了报道。

同日,羊城晚报刊出《保卫粤语为何一“案”激起千层浪》概括该提案的反响,一方面又有题为《我害怕广州人集体失忆》的市政协委员韩志鹏专访,传达让外来人口“都能接收到资讯,不因为语言成为障碍”但是“不能以牺牲粤语为前提”的关键观点和“请不要谩骂,不要人肉,不要使用网络暴力”的对话态度,一方面在同一版面又刊出《学校“封杀”粤语引发读者热烈争议》、《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继续跟踪学校“封杀”粤语事件,报道读者反馈和转述新快报评论观点,又以《老广“扎扎跳” 只为“救粤语”》作结,综合电视台和学校两件事,提出“抢救粤语”的说法,该报头版标题导读更冠以“刀割粤语是挖岭南文化的根——‘粤普之争’引发‘粤语保卫战’,本土青年和语言学家同声同气”。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节目主持司马春秋发表博文《粤语春秋》介绍了7月5日广州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常委会和广州电视台的情况,并认为“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允许广州地区的电台电视台以粤语播出,绝非用于争夺某个电视台的收视群体那么简单……”,并非仅仅单向的“为应对香港电视对珠三角的影响”,还有“对港澳进行宣传,让港澳同胞可以通过内地的电台电视台了解国内的政策、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的双向意图,因此“广州地区电视台使用粤语播出仍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到了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他还质疑:“提升亚运软环境未必需要改变本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语言。”

学者周云在凤凰博报发表文章《粤语绝不是满语》(删节版同日发表于信息时报),指陈扬过分解读事件、渲染粤语消亡气氛、制造族群隔膜。

7月13日,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专栏文章《孩子,你已经长大》,承认之前反应过敏,盼望因普粤关系回复正常而脱敏,庆幸广州人“有自觉的本土文化认同”,“有对自身文化归属的主动寻找”,“有活泼自由充满想象力的文化价值表述”,再次强调粤语是值得热爱的母语。

7月14日,香港的苹果日报李平发表专栏评论文章《尽论中国:文化歧视埋族群冲突隐患》,把广东话和上海话、闽南话等并举,声言其受到“来自外地的高官对本地文化的歧视”和“官方刻意压制”,并对“民间自我矮化方言”十分担忧。

羊城网的豺狼138发帖指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粤文化迷失焦虑症”。跟帖的补充说:“其实当前的粤语与普通话之争,恐怕更多的是市民对广州的城 市管理、发展的一种积蓄悠久的不满,是一次破题的综合表现。”

苹果日报用上了《打压广东话升级 明代名将雕像成牺牲品》这样的标题,把南方都市报前一天报道的“顶硬上!”悄然被凿下事件和广州电视台播音用语的事件联系起来。

南都网也把袁崇焕口头禅新闻列入“广州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播音”专题页面里。

7月16日,金羊网转载时代周报评论文章《粤语存亡:民意不需“被引导”》,指事件“体现了本土居民对广州的传统和历史的快速消逝和本土文化被侵蚀的焦虑”,并抨击“‘父母官’心态和一贯的公权力管理社会角度出发的单向思维方式作祟”。

这个汇总只为方便了解事件在媒体上的来龙去脉,只求说明各方观点和措辞的复杂性,挂一漏万是难免的,简单划分正中反三方也是做不到的。

家园 陈扬的个人介绍

外链出处

家园 基本是南方系在那自己树靶子,然后打靶子

多谢你的总汇。从中可见南都领头树靶子、煽动,然后一帮有心、有意加无脑的文人骚客在那起哄,这些人完全丧失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查证新闻源头的基本素质;阅读一下原提案再发言就那么难吗?煽动年轻人上街、坏人混在队伍里搞打砸抢然后被镇压、流血才如了南方免煮柿油系的愿吗?这和当年柴玲们的做派有多大的区别。。。

家园 一点小小小小的补充

“信息电波,信息多多,电脑检索,快捷又准确!”

不光是粤语读起来押韵,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其实很多北方官话方言也应该是一样的。拿成都话来读,一样的。

至于普通话,或者说,是北京方言,胶辽方言,和东北方言有问题,是因为,首先是,准确地确,在官话,或者是切韵/广韵系统里边,读音和角接近,用普通话拼音表示,是uo的音。但是在普通话里边,确发的是ue,也就是月的音,而角发的是ao也就是要的音。这样,很多官话方言和南方方言文读里边押韵的索,确,到了普通话里边就不押韵了。

读一读送别歌词里边的一句,也是同样的问题: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里边的角,落用普通话读,简直就是侮辱弘一大师的文学功底。

其次,当然就是有名的入声问题啦。普通话里边没有入声的。但是很多官话方言以及晋方言,和几乎所有南方方言里边都是有入声的。

所以,不是北方话不押韵,不抑扬顿挫,不铿锵有力,而是普通话,和部分北方方言在这一句上押韵平仄有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