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试谈金辉的“风调雨顺三年论” -- 黑翼炽天使

共:💬8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试谈金辉的“风调雨顺三年论”

首先请我们来看金辉先生的定义。“一般而言,-2度的涝和2度的旱,为气象水文意义上的灾害气候。”这是谁定义的?

“尽管人们一直在说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是“严重乾旱””这又是谁“一直在说”的?

金辉为什么会扛出这么一个观点。让我们慢慢看。

1959年总指数为-9, 平均指数为-0.075,其中旱的2度站为13个,它们是长治、洛阳、郑州、信阳、德州、临沂、荷泽、苏州、宜昌、汉中、安康、万县和昌都;偏旱的1度站为25个。2度站、1度站合计38个。涝的-2度站13个。旱、涝站合计26个,为总站数的1/5强。

1960年总指数为+11, 平均指数+0.092,其中旱的2度站仅8个,即大同、临汾、郑州、屯溪、邵阳、百色、汉中和铜仁;偏旱的1度站为44个。2度站、1度站合计52个,说明1960年偏旱的地区较常年为多。涝的-2度站14个。旱、涝站合计22个,不到总站数的1/5.

1961年总指数为-1, 平均指数-0.008, 其中旱的2度站15个,开原、沈阳、朝阳、赤峰、南阳、信阳、济南、安庆、郧县、沅陵、喀什、康定、重庆、铜仁和贵阳;偏旱的1度站29个。2度站和1度站合计稍超出总站数的1/3.涝的-2度站12个。旱、涝站合计27个,不到总站数的1/4.

很好,一句“三年自然灾害是严重干旱”,涝-2度的水文站位置就被避而不谈了。

一句“-2度的涝和2度的旱,为气象水文意义上的灾害气候”,1959年-2度+2度+1度总共51个水文站(还不算被抹去的-1度的),为总站数接近一半,就变成了“1/5强”;1960年指数不为0的(依然没有-1度的)66个站,总站数一半有多,就变成“不到1/5”;1961年指数不为0的站(继续没有-1度的)56个站,就变成了“不到1/4”。

把戏结束了么?还早。让我们看看金辉老师不得不透漏出来的旱2度站的地理位置:

1959年:长治(山西)、洛阳、郑州、信阳(河南)、德州、临沂、荷泽(山东)、苏州(江苏)、宜昌(湖北)、汉中、安康、万县和昌都(四川)

1960年:即大同、临汾(山西)、郑州(河南)、屯溪(安徽,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邵阳(湖南,资江与邵水交汇)、百色(广西)、汉中(四川)和铜仁(贵州)

1961年:开原、沈阳、朝阳(辽宁)、赤峰(内蒙)、南阳、信阳(河南)、济南(山东)、安庆(安徽,长江下游)、郧县(湖北)、沅陵(湖南)、喀什(新疆)、康定、重庆(四川)、铜仁和贵阳(贵州)

再看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情况:

双季稻以湖南、湖北、福建、安徽、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稻麦两熟区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一季稻以吉林延边及其他河谷平原为主。

作为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85%和88%的冬小麦,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以华北平原(山东、河北、河南和京津地区)及苏北、皖北和关中平原最为集中,产量占整个冬麦产量

的80%左右。

玉米:以东北和华北为主产区。

(引自杨继绳先生“代表”的高素华女士的书)

仅仅是金辉极力压缩后认为的“灾害天气”中,光旱灾就把1959年江苏、河南、山东、湖北、四川等主要的稻麦产区给“灾害”了,1960年则是河南、安徽、湖南、广西、四川,1961年则是东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这些粮食产区遭殃。至于数量和旱2度相差不大(仅1960年例外)的涝2度灾害祸害了哪些地方,金辉先生避而不谈,由于无法查证,也只好作罢。

很好,通过自定义,通过抹去一部分数据,通过含糊水文站的具体位置,就得出了“三年风调雨顺”的高论。

通宝推:九三年,
家园 再转载一位朋友在与人争论时整理的思路

认真读了木鱼桥推荐的那篇《风调雨顺的三年:59~61气象水文考》。首先, 我亮出自己的结论: 该文的作者金辉, 如果他是个学者的话, 那他一定是个骗子学者, 无良学者. 而刊登这篇文章的杂志和编辑, 水平太臭! 竟然还敢标榜自己是什么"研究生以上知识分子的首选刊物". 实在可笑!

此文的最大特点是, 引用的数据很权威, 但对数据的分析和结论完全站不住脚. 这是真正巧妙的伪科学的例证之一......

1) 其实作者一上来就已经承认, 那三年是有自然灾害的. 但为什么又说那是"风调雨顺的三年"呢?

因为他说, 中国那么大, 自然灾害总是有的, 那三年的灾害并不算特别严重, 但粮食减产却非常严重, 这其实是人祸造成的. (至此, 我基本没有异议. 也就是说, 天灾是起因, 人祸是主因. 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嘛.)

但作者的结论却非常奇怪: 因为人祸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因, 所以证明并没有天灾(????), 所以证明那三年是风调雨顺(????), 所以证明三年自然灾害完全是人祸(???!!!!).

请问这样的结论科学吗, 客观吗? 木鱼桥和白乌鸦两位有没有看出其中的问题呢?

2) 作者引用了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表, 资料很权威吧. 他也承认: 从表中看到"1959~1961年全国的自然灾害确实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1960年和1961年,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正常年份或是灾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 作者已经告诉我们: 这三年是非常严重的灾年!

但作者并不罢休. 他说到了粮食减产: 从1959~1961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 减产幅度之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其实也正常. 受灾严重, 必然导致减产幅度大. 当然还有人祸. 但作者就开始唱戏了:

中国本来是个灾害大国.....但粮食总产量却在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实现了稳步增长。除去1959~1961年那三年,从1949~1983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趋势。只有1968、1972、1977和1980 这4个年头的产量比上年稍有减少.....其中1980年的成灾面积已经接近1960年的灾情, 但与那三年比起来,粮食的减产则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 从这段话中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 1960年的灾情确实非常严重. 作者所提到的其他四个灾年, 最严重的1980年也不过是接近1960年的灾情. 这又再一次证明, 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非常严重的!

至此, 作者也只好勉强得出结论: 通观新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的概况,说明在大多数年份,自然灾害及成灾面积并不能直接决定粮食收成的丰与歉。只有1959~1961年这三年是“不同寻常”的例外。虽然他试图否定天灾的影响力, 但也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灾害并非导致三年灾难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我们其实并无异议, 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三年自然灾害变成三年风调雨顺"的理由!

而作者在这一段中还引用了一组数据, 露出了十足伪科学的嘴脸:

“以1959~1961年的平均成灾面积为100,则1956年为 68,1957年为 67,1962年为 74,1963年为 89,1978年为 97,1979年为67,1981年为 83,1982年和1983年都为 72。就灾情讲,这些年都是相当严重的,都超过了1959年的水平。但这些年的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比上年减少,而且都增加了。”

在作者为自己准备炮弹的时候, 他却忘了那些真正有思辩能力的人已经踩到了他的尾巴!

如果你仔细读一下这组数据, 你就会发现, 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非常严重的. 作者企图耍花招, 来了这么一句"就灾情讲,这些年都是相当严重的,都超过了1959年的水平(注意: 并不是三年的平均水平)". 那么请问: 1959年是什么水平呢? 我没有数据, 但从作者的引述中可以看出, 三年的平均水平是100, 他提到的其他几个灾年中最低的是68. 也就是说, 1959年的受灾指数低于68! 那么请问木鱼桥, 1960, 1961年的平均水平又是多少呢?

如果大家稍有逻辑的话, 就应该从这段话中意识到当时天灾的严重程度了! 连续三年受灾啊! 而且后两年的平均指数几乎是第一年的一倍啊!这样的天灾与普通的单年天灾有可比性吗?

作者竟然至这样的事实于不顾, 竟然还能得出"那是风调雨顺的三年", 请问是何居心啊?

关于发表《风调雨顺的三年:59~61气象水文考》的杂志--《方法》,百度百科上有人是这么说的:

“《方法》,大型的学科交叉杂志,很多的名家做顾问,文章有深度,有力量,有探讨,有建构,有批判,很有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在里面,而且看的出来编辑们很有信心和理想……”

请大家再看看这段话吧---有名家, 有深度, 有探讨, 有建构, 有批评, 还有责任感! 多么悦耳动听的赞美啊! 最后的结论是"所以这种书在当时中国的环境中是不能生存的,在2000年就被注销刊发权!" (潜台词: 中国当局是多么的蛮横无理, 容不得人将真话啊! 木鱼桥和白同志又找到了多么有力的证据啊!)

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本杂志上的烂文章——《风调雨顺的三年:59~61气象水文考》吧. 如果编辑不是无得无能、不负责任的话, 他们断无可能看不出文章中那么多荒唐的漏洞和错误!

我这里再举一例:

作者为了证明天灾不重要, 他还采用了这样的对比: “1980年的成灾面积已经接近1960年的灾情。但是与那三年比起来,粮食的减产则是微乎其微。”

哈哈, 1980与1960相比, 灾情相当, 粮食减产却微乎其微, 结论似乎很明显了, 都是人祸嘛!

但我要请问, 1960年与1980年相隔多少年了? 整整20年啊! 别的不讲, 我就问三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20年耕地面积的增加考虑进去?

2)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20年来的水利建设考虑进去?

3)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20年来的科技进步考虑进去?

有这么多其他“避免减产”的因素存在,作者竟然完全不予考虑,却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的比较相差二十年的数据, 编辑竟然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来?这还谈什么水平呢?

三评《风调雨顺的三年:59~61气象水文考》

家园 继续

《风调雨顺的三年:59~61气象水文考》的作者,可笑在该文之中处处可见!

首先,他引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表, 只是勉强得到"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的结论。其实在明眼人看来, 这份资料早已清楚的显示, 1959~1961年间, 中国确实遭受了非常严重的连续天灾!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又引用了一份《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他说: 根据这一表格显示,1959~1961年间,中国大地风调雨顺,全国的旱涝态势相当正常。

于是,木鱼桥和白乌鸦兄开始欢呼起来.....这可是权威资料啊, 公开发表的啊, 证据确凿的啦......

但是, 但是! 请大家看看仔细。这张表究竟是什么?

根据作者在文章里的叙述: 该表是由国内一批著名的气象水文科学家根据全国 120个水文站点历年的水文气象档案资料编制的,逐年记录下了这80年间全国及各地的旱涝态势。怎么记呢? 一年度的旱涝状况统一划分为 5个等级,即 1度为涝,2度为偏涝,3度为正常或旱涝相当,4度偏旱,5度为旱。

但请大家注意, 千万注意: "3度为正常或旱涝相当" 这是什么意思? 作者其实也在文章中提到了, 这里边包含了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以及南涝北旱等各种情况的相互抵消。也就是说, 这只是一份单纯的水文数据的态势表, 从中根本看不出受灾的情况.

比如指数为3, 水量正常, 但这既有可能是平均在四季里的水量正常, 也有可能是春旱秋涝的重灾年, 而这分表格什么也告诉不了我们! 即便是指数5, 大涝! 这也有可能是多下了几场暴风雪, 涝在了冬天, 那反而有可能预示着一个大丰年(瑞雪兆丰年)!

如果大家了解了这份表格的真实意义, 那么很显然, 同样都是权威数据, 但这份表格在这里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而前面所提到的"受灾和成灾面积表", 才是真正可以反应天灾情况的权威数据.

但作者为了得出他"风调雨顺"的奇异结论, 不惜采用骗术! 他明知这份水文数据表根本说明不了问题, 但却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故意误导大家说, 全国性的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比如南涝北旱), 但是各度站的具体数字,则使这一统计更接近于真实的准确情况。

这就是典型的误导或者说是欺骗!

首先, 各度站的大小范围是多少? (作者透露, 表格的依据是全国120个水文站) 那么大家可以想象, 在大致平均分配的情况下, 每一个水文站的面积大概是8万平方公里, 那么, 在这么大的范围内, 会不会也有一边涝,一边旱的情况呢?

其次, 一边涝,一边旱的情况还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什么时候涝,什么时候旱!

村夫兄应该知道, 种庄稼是讲究节气的! 播种和收割是两个最重要的阶段, 在关键阶段以外, 尤其是冬季非农耕其间, 涝旱再严重也不会成灾!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所以说, 涝旱情况与是否成灾, 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 作者避开了是否成灾的这一关键不谈, 而是大谈什么总指数, 平均指数, 年度比较等等, 并一口气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用这种伪科学的方法把大家都看晕了. 最后终于得出结论: 不论与其他任何灾年或是常年比较,1959~1961年三年灾难时期全国的气候都可以说是天公作美,甚或“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于是, 大家都忘记了前面的那份"受灾面积表".......木鱼桥和白乌鸦同学就开始欢呼了!

家园 这是金辉的文章第几次在西河被批了?

还没批臭呢

家园 所以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刘少奇就是心怀叵测的黑五类。

家园 我家乡的情况

爸爸回忆说59年是个丰收年,地里红薯都长疯了,所以很多都没有收获,直接埋地里了。但是第二年就不行了,干旱的很。大家都后悔当初没有把庄稼收干净了。

家乡是河北的半山区,一个特例。

家园 没有给他算账算的这么清的吧:)
家园 鬼话,不风调雨顺怎么能亩产十万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