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就是我另一个帖子里说的,教育系统秩序的全面溃败,最后无法是老舍小说里讲的,大家开学第一天就拿博士毕业文凭回家算了,哈哈。
另外,北京小孩的家乡情结很奇怪哈,北京这地方说实话实在太大太挤,那个堵车,那个地铁,那个外地人,和你们小时候肯定不一样了,还有这么多外地同学竞争,什么感觉呢?
我现在觉得自己家乡还是不错的,外地人不来长住,我们也不用天天提防他们,也还没有被过度垄断和竞争搞到畸形/
借鸡下蛋嘛 这些人总会有部分在某个时候回到山东来 如果不上 这点好也没有了
我们算一笔帐。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四所大学,一年国家拨款多少呢?大概是70亿左右,不到70亿。好,现在,假设银行不掏一分钱,学校不收学生一毛钱。按照前面有人说的比例,大概是国家拨款占25%,地方占到75%。也就是说,如果这四所大学,打包,放到任何一个省,那这个省一年养这四所高校,掏多少呢?210亿。对吧。这是把中国最牛叉的四所高校放到一起,也不过210亿元。
现在,我们把中国各省财政收入拿出来看一下。我找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单位是亿元。
2008年全国各省区财政收入排名
1广东 3310
2江苏 2731
3上海 2382
4山东 1956
5浙江 1933
6北京 1837
7河北 1806
8福建 1516
9山西 1500
10陕西 1500
11云南 1360
12辽宁 1356
13湖北 1338
14安徽 1326
15湖南 1300
16黑龙江 1295
17天津 1060
18四川 1041
19河南 1009
20重庆 963
21内蒙古 900
22广西 842
23江西 800
24贵州 674
25吉林 422
26甘肃 247
27新疆 219
28宁夏 178
29海南 145
30青海 136
31西藏 23
按照这个数据,一个省,就算把这4所大学全养上,也占不到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假设以山东为例,山东一年财政收入大概是2000亿元,拿200亿元出来弄4所大学,不是太困难的事吧。
还有,山东有多少人?08年末,9400多万,也就是将近1个亿。我就算政府一毛钱不掏,我叫山东人,每个人掏200多块钱出来,有些老弱病残小孩儿不掏,其他人掏,大概每个人负担300元出来,很多吗?
山东平均工资,一年是26400元,我不要400了,就要26000,只需300元,多出的100,再把同济和人大拿过来,这一下,6个大学。
也就是说,山东老百姓,拿工资的,每个人只掏一个零头,就可以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人大、同济,全部弄过来。绝对养活的起。但是,这6所大学全都放在山东的话,对山东的发展,是个什么概念?
同理,如果仅仅按照地区拿钱多少,就可以随意分配录取指标,山东怎么就不可以呢?京沪的钞票是中国人民银行印的,山东的钞票就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印的吗?山东拿钱养这6所大学,然后把指标优势,全转让到山东省子弟头上,国家想必不反对吧?
当然,这是以山东作假设罢了。但是,换到任何一个省,想必当地人民都异常愿意吧,一个人才掏几百块而已嘛。
我家领导也是复习了一年。河南确实难啊。
中科大崇尚精品办学,规模小,没有赶时髦搞扩招,96年之前每年招八九百人,98年到2010年,每年招1800人左右,投放在安徽的名额也就两百多。所以即使中科大在河南,对缓解河南的升学压力不会有太大的贡献。除非河南地方政府逼着中科大成为巨无霸。
看看华中理工和武大,一年在湖北要招好几千。
因为我连前期的一两万的费用都支付不起。
另外就是缺乏梦想。因为来自贫瘠的地方。我所认识的人里面很多人是被家庭所累。他们必须为家庭分担责任。很多人是自己的父母亲人为了自己上学付出很多很多,因此他们选择了回报。在更高的路和日下的工作面前他们选择了去工作。
但是如果你认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就错了。
你知道我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报国防生吗?就是因为国防生会给报销学费,还有各类奖金。国防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可能没有再往上读的权利,意味着他们以后要去国家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一辈子很可能就在一个岗位上。
你知道为什么南方的大专在河南招生总是招不够吗?就是因为学费每年七千往上,老百姓掏不起。
你知道河南的大专生有多少人交不起学费甚至住宿费吗?我表哥上大专的时候连饭钱都曾经缺过。
我一个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在保送研究生和去工作之间选择了去工作,就是因为可以给家庭减轻负担。我一个在浙大上硕士的同学,因为离家更近可以照顾家人而选择回郑州工作,明明知道工资不会有他那些同学高。
山东每年的人均gdp是河南的两倍。
你所不知道的大学造假,并不代表这种事情不存在。我听这边一个东北来的mm讲,她bf在北航,说学校内部给钱招生,很easy。你看看林夕sx 的回帖就知道了。
我所在的大学是山东的,我们邻班据说三分之一有关系。具体考分多少进来的,我就不知道了。他们班评个优秀都是一次背景的pk。
武汉的某些大学,考研的时候内部透题是很厉害的。听一个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讲过,说他们学校,考本校研究生给划120分的题目,没有天理啊。也不带这么赤裸裸的。中国海洋大学是不给透的,但是复试的时候会给点面子。
因为,你们去的时间一样吗?包桌的时候一般会说几张桌子几个人的,你们高学历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口音不一样,显示出来并不亲密,凭什么就说你们是一起的。时间不一样,没有表现出来一起,连走的时间都不一样,包桌的时候没说是一起的,骗子也没有这么搞的。我倒是更倾向于相信这个店想坑一笔。
即使是真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一切。我走过很多地方,被坑的也挺狠的有时候。在湖北武汉那次我是伤心了,晚上因为司机和乘客吵架被晾在公交车上冻了半个小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公交车竟然还能那么晚走了一半不开的。完全就是小市民的斗气。我在淘宝上买东西,闹到投诉的卖家也是湖北武汉的。那个家伙简直是极品。但是我身边也不乏很多湖北的好人,我经常也会说点气话,但是如果你认为我有地域歧视,我道歉。
我所认识的河南的,其他地方的,哪里都很少有你后面所说的这种人。只能说是你可能碰上jp了。太监思想,汗。想往上爬的人是有的,我唯一见过的一个是高中同学,当兵的。不过说真的,这种人走不远的。我觉得你想到这点应该可以宽慰。
北京人抱团是真的,不过我觉得北京人很好。我大学交到的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个北京mm,最后一个多月才认识的,但是我们很铁。她很仗义,很直率。她有什么能用到我我肯定两肋插刀。她对我也是。我很喜欢北京,如果你是北京的,我觉得你应该也是那种。你可能没有遇上好的人,但是不能以这个来说就没有好人呢。
我们大学有个北京的哥们,同班同学,也是很仗义很“大老爷们”的。找个女朋友是上海人,工作之后就散了,因为他的大男子主义。但是除去这点他是个很好的人。
叹,年轻人走向社会,都有这个接受过程。社会本来就是个利益集合,但是一年以后连网速都抢。。。是有点匪夷所思。那就不能说是哪里的人的问题了。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要知道,现在招人也是要学历的。而且往往要看牌子的。因此其实是在剥夺一部分人获得岗位通向更好生活的权利。
这个支持,但是这个不能得到你的结论。200分上北大清华的我也听到过,是在一张讲经商拉关系的dvd上。我只能说,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慢慢习惯。
文革不是自由,文革是打着革命旗号的封建主义的全面泛滥。但是也是一次对封建精神的洗涤。文革中被打死的被打残的那些人,如果你接触过的话可能体会更深刻点。我大学的时候就听我的老师讲过文革期间被折磨死被折磨疯的大学教师。有一个教师,后来就被折磨的精神不正常了。我后来还见过他,听他那些胡言乱语。而我现在的单位,有一个老师也是,没有人管他,他就那么一个人生活,天天跟学生一起吃饭,住在学生公寓楼。据说他是清华毕业的。我觉得只有真正的去接触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体会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我觉得你的话有点过于表象了。
那个很多单位是不认的,你去考一个我看看。而且那个替考的人更多,按照某些筒子说,生源更不可靠。我就当过成人高考的替考。那个招生学校都是很差的大学,多半人去就是为了弄个大专证的。就业的时候都要有关系。可能在北京的情况稍微好一点。
是啊,我也知道你所说的,所以我更觉得对那些十年寒窗参加高考的学子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吧,可以按照各省的情况给点差异性,甚至考题啊,什么的都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但是,应该逐步推进户籍所占重要性的比重下降这个趋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开始有了一点松动,但是还不够。其中,教育对户籍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最不容易松动的问题。高考移民,我们看得见的看不到的有多少?
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都从这里派生出来。如果我去一个大城市,我一定会考虑到我的户籍,如果只有我自己就无所谓了,但是如果我结婚了的话我一定会考虑我的孩子能否上学,能否在那个地方参加高考。几百年前有种理论认为人生而平等。几千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而目前的情况是,至少在教育这个方面,我们是分类的,按照地域来划分。
有很多问题,存在于目前的教育制度中。高考录取数字,可以说明一点。但是不是全部。我只不过是想尽量客观的剖析下问题。这个帖子也打算讲些河南的短处,以及从此发现的底层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后面的地域歧视的人员好像多了点,让我疑惑有些事情到底该不该讲出来。
您有没有考虑过为何北京和上海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下降?
我们不是总理,不是主席,不是教育部长,不是专家,我们只不过是普通的网民。我本人也不过是一个学生,想从个人角度说点我所见的事情,讲些我的思考。我从十来岁上初中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有些思考,需要有一个出口。
山大又要泪流满面了。
即使把这6所大学在当地所有招生名额都给山东或者河南,对于几十万的考生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以08年山东河南500亿左右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花个200亿提升几千个名额,很好很好,山东人民觉悟甚高。
另外提醒招生现状不是按钱随意分配,而是倾斜,如果以复旦的报道来看,倾斜的程度甚至还不到出钱份额的一半。难道出钱多的,招生比例还必须小就是合理了?我不晓得现在有多少人还怀念大锅饭,不过有些人看上去对于教育大锅饭倒是念念不忘得很。
拿数字说话,请考虑一下人均的情况。
地区
预算内教育经费(亿元)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2007年
2008年
增长比例%
2007年
2008年
增减百分点
总 计
8094.34
10212.97
26.17
16.26
16.32
0.06
北京市
315.97
381.28
20.67
19.16
19.46
0.30
天津市
113.88
147.17
29.23
16.89
16.96
0.07
河北省
302.68
406.33
34.24
20.09
21.59
1.50
山西省
189.21
251.40
32.87
18.02
19.12
1.10
内蒙古自治区
159.59
215.81
35.23
14.75
14.84
0.09
辽宁省
295.04
360.68
22.25
16.72
16.75
0.03
吉林省
154.68
208.23
34.62
17.50
17.64
0.14
黑龙江省
196.48
255.40
29.99
16.55
16.56
0.01
上海市
318.21
358.86
12.77
14.59
13.83
-0.76
江苏省
507.43
618.94
21.98
19.87
19.06
-0.81
浙江省
411.73
471.55
14.53
22.79
21.35
-1.44
安徽省
239.53
312.31
30.38
19.26
18.96
-0.30
福建省
216.72
269.41
24.31
23.80
23.68
-0.12
江西省
183.76
220.23
19.85
20.30
18.20
-2.10
山东省
458.21
555.84
21.31
20.26
20.55
0.29
河南省
406.47
496.01
22.03
21.73
21.74
0.01
湖北省
223.59
272.50
21.87
17.50
16.51
-0.99
湖南省
260.93
338.99
29.92
19.23
19.20
-0.03
广东省
659.75
797.98
20.95
20.88
21.12
0.24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0.65
258.72
28.94
20.35
19.95
-0.40
海南省
50.30
62.07
23.40
20.51
17.34
-3.17
重庆市
146.72
180.07
22.73
19.10
17.72
-1.38
四川省
340.83
476.45
39.79
19.37
16.16
-3.21
贵州省
163.31
226.19
38.50
20.53
21.46
0.93
云南省
217.50
279.70
28.60
19.16
19.02
-0.14
西藏自治区
40.60
47.83
17.81
14.74
12.57
-2.17
陕西省
180.55
264.58
46.54
17.13
18.52
1.39
甘肃省
133.19
194.23
45.83
19.72
20.06
0.34
青海省
40.13
54.48
35.76
14.22
14.98
0.76
宁夏回族自治区
52.43
56.65
8.05
21.68
17.45
-4.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51.57
210.44
38.84
19.06
19.86
0.80
请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实行地域分类的?
另外,你念叨着京沪报考人数下降,我是不是可以问为什么河南报考人数始终那么多?OK,河南人考生多是有有客观原因的,京沪考生少就不是客观原因了。
山东省
458.21
555.84
21.31
20.26
20.55
0.29
河南省
406.47
496.01
22.03
21.73
21.74
0.01
增长幅度和高考考生、小学适龄儿童入学也基本相符。
那看来问题还在于,历史欠账太多了。
是要分析这个问题的。不过是从微观角度来说。
此外河南的民办私立学校很多。高中初中小学都非常非常多。像我们县,私立的高中有接近十家。这部分是不算在政府投资里面的。
主要是人均方面。私学方面,京沪的比例绝不会低(高中除外),再论到家庭投资的话,差距只会更大。
我知道,你心目中希望有公平理想的招生制度。但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今中国是不可操作的,地区差异化是客观的,绝不可能无视的。(明清科举都要搞地区差异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