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计生贴]今天才知道马寅初 -- 真狼
我觉得吧,马寅初被批与人口理论本身没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马寅初被批是因为发表了人口论,从而导致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的决策时,反对计划生育,放任人口增长。
其实,强制一胎化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儿。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还只是提倡两胎的时间间隔(3-5年)——在农村!
首先,马寅初是一个学者,他的人口论即使正确,也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如果再上升高一点,也只能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而不会成为政策决策。
其次,毛发动批马寅初的运动,根本原因不在学术,而在政治。由于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不正常,将一个本来是政治范围的事儿,扩大到学术领域。也就是说,批马的政治,最后干脆从根本上否定马人口理论,但不反马人口理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否定了马人口理念的哲学理论依据和政治伦理,也就是说,以阶段分析法来决定一个学术问题的合法性。
第三、当时的决策者也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有着与学者不太一致的认识与判断。一方面,毛觉得人口增长过快不好,应该限制;另外一方面,毛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同,没有将人口问题当成一个迫在眉睫、生死存亡的国家发展战略来对待。毛之后,将计划生育当成国策,相当于将人口问题提升至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毛与后来者的根本不同。
不过,现在的一些宣传或者说是倾向很不好,喜欢自作主张的在几件不同的事儿之间建立因果联系,或者以“诱供”的形式暗示着因果关系。如果作为宣传,可以理解。如果做学术研究,这种带着个人政治倾向、以论代史的观点去做学问,是非常恶劣的。
我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是因为易讲课风趣,二是易将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起来,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到某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条件下的具体情况,三是易中天会将历史上几种不同的观点[SIZE=3]以不带个人倾向[/SIZE]的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判断,顶多易会在罗列的几种观点之后,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开放式的,以理服人的授课方式,是最为重要,也是我们的老师和学者需要最为重视的。
无论是毛时代没有将人口问题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还是邓时代将人口问题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还是我们以后可能会再一次降低人口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都只是一个政府公共政策的范畴,还谈不上政治、阶段。可能在争论这个政策时,会有一些政治团体趁机谋取一些政治利益或其他……
我觉得吧,马寅初被批与人口理论本身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马寅初被批是因为发表了人口论,从而导致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的决策时,反对计划生育,放任人口增长。
其实,强制一胎化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儿。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还只是提倡两胎的时间间隔(3-5年)——在农村!
首先,马寅初是一个学者,他的人口论即使正确,也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如果再上升高一点,也只能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而不会成为政策决策。
其次,毛发动批马寅初的运动,根本原因不在学术,而在政治。由于当时整个社会氛围的不正常,将一个本来是政治范围的事儿,扩大到学术领域。也就是说,批马的政治,最后干脆从根本上否定马人口理论的哲学理论依据和政治伦理,但不反马人口理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否定了马人口理念的哲学理论依据和政治伦理,也就是说,以阶段分析法来决定一个学术问题的合法性。
第三、当时的决策者也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有着与学者不太一致的认识与判断。一方面,毛觉得人口增长过快不好,应该限制;另外一方面,毛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同,没有将人口问题当成一个迫在眉睫、生死存亡的国家发展战略来对待。毛之后,将计划生育当成国策,相当于将人口问题提升至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毛与后来者的根本不同。
不过,现在的一些宣传或者说是倾向很不好,喜欢自作主张的在几件不同的事儿之间建立因果联系,或者以“诱供”的形式暗示着因果关系。如果作为宣传,可以理解——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所在,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如果做学术研究,这种带着个人政治倾向、以论代史的观点去做学问,是非常恶劣的——因此他们是探寻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服务。
我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是因为易讲课风趣;二是易将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起来,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到某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条件下的具体情况;三是易中天会将历史上几种不同的观点以不带个人倾向的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判断,顶多易会在罗列的几种观点之后,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开放式的,以理服人的授课方式,是最为重要,也是我们的老师和学者需要最为重视的。
印度的运动会再糟糕也是民主的胜利,中国的运动会再成功也是专制的耻辱。
左棍和右愤们真是越来越像了。。。唉。。。
毕竟没有一个身边的例子。
后2者是新社会的例子,发生在同一个村里。俺总觉得吧,身边都有发生的事,总当得上“很多”这个词。
农村一直可以两胎吧,只是生育间隔有限制。
我自个儿就差点被计划掉了。
当时有个相对宽松的政策,在农村,两个孩子的间隔是3-5年。但在80年代中后期,就是强制的五年,最低五年,不得商量。
当地有几家都被整的家破人亡(夸张的说法)——家破是实,人亡未必。这种严厉的有点惨无人道的生育执行政策直到90年代中期才完全停止。我小时上学从那些被整的家门前路过,从来都 是心有余悸、战战兢兢,就是现在回家,心里还会有点不自然。
我自个儿就差点被计划掉了。
当时有个相对宽松的政策,在农村,两个孩子的间隔是3-5年。但在80年代中后期,就是强制的五年,最低五年,不得商量。
当地有几家都被整的家破人亡(夸张的说法)——家破是实,人亡未必。这种严厉的有点惨无人道的生育执行政策直到90年代中期才完全停止。我小时上学从那些被整的家门前路过,从来都 是心有余悸、战战兢兢,就是现在回家,心里还会有点不自然。
是我!是我!
俺还给你记着账呢,啥时候和容易,小鱼一起兑现贴片片啊?
何必记挂在心上,双手奉上封口费通宝一枚。心中默念速忘我,速忘我........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帐照样记着,下雨阴天的就拿出来倒腾倒腾,在你耳朵边上嘀咕嘀咕。。。
话说,我这通宝还给你们留着呢------那可是:钱哪!
老实说,你是不是在河里装了追踪器。俺的文发了才一分钟都不到,您老人家的花已经摆那儿了。可是俺咋觉得你的花好似欧洲绅士扔下的白手套,拿起来就意味着接受了.................
挑战,哦,不可能,俺又不是武士,当然是首饰秀。
教主啊,你要体谅小民的疾苦,俺要拍照时才发现如果打闪光灯,首饰根本看不出,俺的照相技术那么烂,家里目前进不来自然光,再说俺又不是你的晃晃妹随便晃晃就可以拍出美照。你容俺想想办法哈
我送花那是快,尤其是对PPMM;再者说,我加你了嘛,你的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老实点啊!
我就是抓你的小辫子,嘀咕嘀咕,不着急,慢工出细活。。。
再者说,我捧的是塑料花,可以一直等下去,是凋谢不了,永不枯萎嗒!
马寅初的理论被批判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马本人似乎受到的冲击并不大。马寅初的理论被批判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57年,马寅初被批判,这可能和其他事情关系比较大,他的理论也被批判,只是强度不大。而在反右的潮流中,马的处理是很轻的。只要一个仍然有待证实的内定右派。既然是内定右派,就算不上打倒了。
这之后,马寅初的理论在59-60年被大批判,直接的后果是马的辞职。
将这两个事情混在一起才是移花接木。
下面说计划生育的问题。
无论如何,马的理论是受到了批判的。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对人口计划生育是有认识,但主导思想还是放任自流的。尽管有些人说毛对这个问题如何如何,我们可以发现,政策都在70年以后才出台。
从历史上看:
在50年代,中国人口爆炸刚冒头的时候,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对于马寅初的理论进行错误的批判。使得我们对即将面临的人口增长高峰并没有采用措施和控制手段。甚至没认识到这个问题。
60年代,由于60年代初的饥荒,人口一度下降。而恰恰是在60年代,保持了人口年均2.5%以上的增长,从62年的6亿7,一下子到了70年的8亿2,增加了1.5亿人。
70年代初,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力度并不大。在70年代前半段仍然保持了年均2%以上的增长率。75年,人口达到9亿2。76年后,国家对人口的问题开始特别重视,总的增长率控制在1.7%以下。等到80年代初,中国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十亿。而57年我们才6.4亿人。
在这期间,我们的粮食的增长几乎都被人口吞噬。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条件下。
无效的政策等于没有。在57-75年间,我们是到后期才采取些措施,但这些措施并不得力。我们首先没有预见到这个情况,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次,再60年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人口政策,也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
最后,在70年代前期,面临强大的人口压力的时候,开展了工作,但措施并不得力。75年,生育率在2.5%,而增长率在1.7%。
有些人怪邓的政策严了,我们要看到,从57年到76年,年均粮食增长是2.04%。而人口也大约是2%。到80年代,整个60年代生育高峰的人开始进入生育年龄,不紧急喊停,不大刹车,光粮食的问题就够受的。
总的来说,计划生育在毛的时代既不占主流,也没有得力的措施。毛的确提倡过计划生育,但在两个生育高峰时期,既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在60年代初大饥荒恢复后,人口一直保持在年均1.7%以上的增长速度。
我们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