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日记随读感想 逍遥派复盘 -- 子玉
日记很长,很多感觉是读的时候有,但是读着下去可能就忘了自己的感觉了。所以边读边写。
从赵开始到出访朝鲜看,他的决策是只要不打砸抢就不干预。从文革过来的人,这个决策实际上就是放手发动学生。
说明赵和其班子是有备而来的。
出访朝鲜不改期,让李临时负责,实际上是下套。离京还没走,人大追悼会之后三个学生跪求,接着谣言散步李接见而后又不接见,更可以看出这个预谋。
赵已经准备日后打击李的棋子。
实际上就是说只要平息不了第一波示威,基本上就要让李出局。
从李自己的感觉,可以看出他也是经过文革的,明白这个后面的做局。
包括五个大学的校长,已经都感觉到了赵的意图,或者在猜,朝这个方向猜。
所以李下午去车站送赵。其中李还特别说到赵很不高兴他送,并对李说的送是为了显示团结不置可否。
2010-6-12
4-15到4-25,10天里面没有邓的任何干预。基本上是赵负责。由此可见当时权力架构,时间上邓并不是经常干预的。
4-25赵离开北京,把摊子撂给李,给了李一个面见邓请示的机会。邓也正好约见。
可以说在4-25之前,赵主要是通过学潮布局。
被我抢了!
“以后才知道,党内支持学潮的人也不甘寂寞,就在4月22日晚上,与传达邓小平同志讲话的同时,中顾委委员杜润生根据赵紫阳临走时交待的意见,邀集胡绩伟、秦川、李昌、李锐等人开会。杜润生说,赵紫阳认为,应把这次学潮作为一个契机,来推动改革的进行。这就是说,从学潮一开始,赵就把学生闹事当做他确保和巩固自认为岌岌可危的总书记位置的契机了。”
这里似乎应该是4-25晚上。
书里我看到的有几个线索
1. 李后来说88年邓就有换赵的想法,但是没有合适人选。不过这是在平房事件后忘了是哪个元老给他说的吧。这个应该算是他要让读者觉得他之前对此一无所知,之后才正式得到消息。不过我觉得他之前不可能没听到风声。同样赵也会听到这种风声。
2. 戈来北京,李说先是安排赵会晤,邓李会见。后来改成李会晤,邓赵会见。明显邓已经要准备换人了。
对赵来说,如果没有学潮,基本只能就手束擒。当是学潮恰恰给了赵一个反守为功的机会。而且赵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依附于他的一整个集团,他除了放手一搏别无选择。
学潮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要求是很单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正在慢慢起变化”。国内外各色人等都发现可以通过学潮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赵来说,很明星,他就是要通过学潮把目标从打倒官倒转移到邓,借力把李打倒,进而以自己能平息学潮为条件让邓等老人彻底退休。
于是乎,国外的势力和党内的赵的势力以及想浑水摸鱼的各色人等在学潮上达成了一致的默契。必须闹下去,越大越好,越血腥越好。这样才有4.26社论上赵出尔反尔。回家发现学潮居然要结束了,显然不行,这样他只能下台了。所以他才会在世行会议上唱反调,把学运重新发动起来。这应该也是赵和他的智囊团商议的结果。
对赵来说,他此时主动认输,彻底服软,应该还能是个常委。但是他那些大大小小的智囊们显然很多就要失势了。他们会逼着赵赌一把。显然他们感觉自己的胜算不小,毕竟之前邓李一边基本出于完全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邓之前应该除了大事基本不管了,李是新手上路,更是不放在眼里。老虎不发威以为是hello kitty。看了几本三国几本西方经济学就以为自己能指点江山了,也不看看对手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能活到最后的,哪个不是人精。还好国家没落到这堆书生手里。
从赵回到北京开始,赵的人马开了会定了策略。从赵在5-2召集民主党派人士座谈看,赵的底牌是:双方体面下台。
赵是专指上海导报事件说的,可以作为两层意思看:
1. 就事论事讲上海,下台是指江和钦。都体面下台。
2. 隐含整个政局,就是以邓体面下台换学生停止运动。
这是赵通过民主党派传出去的政治交易offer。
第二点的意图他又通过烟民副传话给邓,要邓承认自己把学生游行看得过头了,承认426定的调是错误的。由此,先可以清君侧,把李拿下去,继而可以通过学生运动进一步施加压力,把邓哄下去。
这个办法取决于邓是不是坚持。邓如果不坚持己见,就成了。赵的如意算盘,就是这样。
李在这一天的分析中,指出赵在纪念54青年节讲话中刻意不提反对自由化,李认为赵是表示自己与邓保持距离。
这个是tg内向外界表示分歧,可以要向外界表示互相分歧的一个常用手法。
以此检验目前政局,很有价值。
最高权力的斗争不仅仅是政治,还有军队.不把汪东兴吴忠等搞下去,谁敢把华赶下台?真人简直就是一个儿童.谁都知道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出去后是什么下场,邓怎么可能不坚持?TG的一贯真理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赵并不是幼稚。实际上赵的步骤还是很紧凑很有效的。
首先是在亚行讲话,配合游行改变口号的做法,把游行合法化。这样进一步游行就可以了。
第二步通过新闻界开放言论尺度,把原本官方控制的舆论转变称支持学运。
第三步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议程之外发出四点个人意见,把问题转到人大去解决。
人大的万里和彭冲配合赵,把动乱定性改成学潮,同时对李采取攻势,要国务院就学潮诉职。
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步骤,招招见血。
而邓李一边则很被动,看不出有什么动作。
那段时间CCAV天天报道学潮的事情,舆论导向非常明显,完全就是向着学生的,甚至暗示学生去北京可以不用买火车票。所以北京的学生们才干敢放心大胆的到广场上混饭吃,所以俺师兄才敢纠集一帮人,坐免费火车去新疆旅游了半个月。。。。。
已下还惦记还折腾。作风跟春秋有的一比。
人民日报到邵华泽入主才算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