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由69事件看“棒流” -- 非闲人
突然在这里看到另一个地方说的话,有种微妙的感觉。
我一直在那边追着看,很给力阿就是楼太高,太水了,你会再整理一下发来这边吗?
那玩意是一时无聊搞出来的,刚好那会CCH被屏了,这么多人加砖我也很意外。因为是发在娱乐的地方,搬到CCH好像放哪里都不太妥,也不一定有很多人感兴趣。
我倒是有打算告一段落后,重新整理一下再在那边发个新贴。我自己看着也方便,因为很多网上写的东西都没有保存,翻旧贴也是件痛苦的事。
冯不是科班出身,可为啥老百姓就爱看他拍出的电影呢?
“您不爱听就别来这混啊~”也太霸道了
最近在CCH较少发贴,把其他地方的回贴搬过来充数一下。
■关于申奥
奥斯卡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广告,奥斯卡是个大生意,也代表着艺术与商业的双重认可。但凡电影导演,都有一个奥斯卡梦,今年中国申奥的电影是《唐山大地震》。
我的意见是《唐山大地震》去了奥斯卡也没戏。
第一,你居然歌颂PLA。你如果按原作小说写的PLA的养父居然WS养女,而且还是八八+1大事件发生的那晚上狼血沸腾干的,奥斯卡说不定就会让你入个围。但是冯小刚敢按原作这样拍就别想今天内地电影票房有6个亿,根本就不会通过审批。
被五毛知道了,小刚同志还会被砸个满头包。当然,到时就不是小刚同志跟精蝇的对骂了。
第二,艺术水准不够。曾经得过奥斯卡最佳的《撞车》已经够电视剧了,除了开头几分钟有点样子,《唐山》比《撞车》还要电视剧得多。
第三,意识形态、艺术水准之外,还有……思想水平。人家的标准是《苏菲的选择》,原作小说的思想水平……未达标。
《唐山大地震》去了也没戏,但我也不觉得《山楂树》去就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虽然《山楂树》很催泪,但本质上还是“一部非常狗血的狗血剧”,中国人感动是有中国人的特殊原因,外国人很难进入那个环境,《我的父亲母亲》刻意淡化背景对它在海外的受欢迎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再说老谋子明年还有《金陵十三钗》,这个题材比《山楂树》有说服力得多。这个题材不落俗套,绝对站道德制高点,犹太人当道的好莱坞一看就会想起自身的遭遇,有共鸣的话同情分肯定是要加的。
■关于文革
有些人就别抱着天真的态度以为《山楂树》可以让外国人认识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人民又遭受了什么迫害。西方学术界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人家的学者有专门的“文革学”研究,这个研究是非常广阔和深入的,与我们今天普遍看到“伤痕史”、“迫害史”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文革”在西方学术界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一场具有世界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革命,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场头脑发热的灾难。
人文史研究,要取得成果是很难很难的,目前历史上那些有意义的重大事件,都被研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文革”这个大宝藏尚未开掘。“文革”还不是纯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场运动,那就比其他单纯的未经验证的思想理论更具意义,西方学术界非常清楚它的学术价值,但是他们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呢?因为你要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有一手的资料,“文革”发生在中国,一手的资料都是中国的,最重要的都在ZY档案馆里锁着呢!真相其实并不在文人的口里,而在各种会议纪录里,《MZD传》的编者进里面转了一圈,出来怎么说来着?
学术界有句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国外,文革发生在中国,但是文革学是在西方”。单就历史资料本身的考证我并不觉得国外真的能超过中国,因为很显然,他们认不认得那些中国字都是个问题,但建立在资料上的客观而深入的研究分析,我认为中国是很成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体系。
坦率来说,如果“文革”档案现在开放,在相同条件下,能取得更大成绩的一定不是中国学者而是西方学者。为什么呢?你平面的感性的文科思维怎么跟人家理性的逻辑的立体思维拼?你连最基本的客观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从广度,从深度上超越别人,再看看别人人文史上的思想大家,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别人的著作是怎么写的,我们的著作是怎么写的。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TG官方不开放“文革研究”是正确的,最起码要等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死绝了再说。但是“文革研究”不可能永远封禁,毛委员不是挺坦率地说了么,再过十年,很多现在不能说的就能说了。
那最可悲的事就是:我们拿不出与我们拥有的资料相媲美的研究成果了。
我前面说过,老谋子很想拍那个时代,但不会放开让他拍,而等到真开放的时候,恐怕历史早不是现在那个评价,老谋子又该怎么面对。
看看秦始皇修长城。修长城对当时的百姓是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直至秦末大乱,匈奴也没有趁机来犯。后世文人将齐将杞梁妻的故事移花接木,作了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控诉了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两千年。故事是假的,百姓当时的痛苦是真的,可控诉到后来,结果我们的国歌还不是照样唱“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才是历史的真正评价。虽然很残忍,我还是说:你的痛苦,我的痛苦,一部分人的痛苦,或者很多人的痛苦,代替不了历史的评价,在以上百年,上千年,上万年时间作计算单位的历史来说,实在太过于渺小了。
大众标准。
中国人的艺术水准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是人们非的说英国有沙翁,俄国有老托,法国有雨果啥的好得很。
我看也很好,但是,我脚着中国的三水西红们也足以比美他们。就是易论道诗屈子啥的文字也很美。
现时代,中国因为要管制言论,管制题材,所以,好像作家艺术家的手脚被困,有志难伸有才难表现,其实,只是事情的一方面。
其一,在西方国家,如欧美,可谓无所欲为,连沙石与毛发,垃圾,甚至蝇尸大便皆可登艺术殿堂,各门类各流派可谓满目沧凉,浩浩荡荡,动魄惊心,恐怖至极。。。其实,不过尔尔,满足一下好奇,人们也就消停了,充其量,也就是相当街上流行红裙子。
西方的影视文艺美术,优点除了题材范围大,受限少以外,好作品还是能深入人心人性人的精神世界。。。这才被很多人传诵。
其二,西方的艺术也不是完全开放,题材也有受限之处。
宗教,纳粹,共产主义。。。都不是想说啥说啥,也要“军法”从事。
所以,现代的中国作家还是可以写出好作品。
而真正的好作品都应该是原创,而原创,当初并不值钱,艺史上此类事甚多,如梵高之流。。。
但是,惊世骇俗之作好多都是无意为之,或者是在密集的原创中精炼出来的。我脚着,中国作家(也泛指导演们)心存势力忒多些,内心很不平静,所以,即使好题材,也都把握不住,多些浮躁之文之言之影视之作品。其实,人们除了感受题材,满足好奇,也在感受作家的精气神,作家至少要用心用功,甚至要用心血写作,而读者会感知到。假唱与呻吟与题材无关。
关于文革,因为事关中国政治敏感神经,讨论就要打起来,暂不大力讨论还是聪明的作法。
但是,中国也有此类题材之作,旁通还是可以的,问题是,就是不涉文革,其实文革是个表象,精神层面关乎多领域,文革也不是孤立的,人们都无此耐力去探讨,更难有好文字出现了。
要真的研究了,出成果了。估计这些成果造成的混乱后果远远比成果本身要严重。
于是,还是不研究好。至少少了一个乱的借口。
所以,文革研究要等政治改革完成了以后才会开始。也就是说:我们都看不到了。
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我和我了解到的人群都认同《馒头》好过《无极》。
但按lz的观点,就应该是前者比后者更加“工业化”的原因才对吧。虽然lz自己也没有指出所谓工业化的具体含义,但按照一般理解而言,恰恰是《无极》这烂片里的工业化含量还要高点吧。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在开始,我首先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认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什么?”
我肯定会有人答:“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引进外资技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我的回答是,两个条件:
一,工农业基础;
二,工业化的人。
~~~~~~~~~~~~~~~~~~~~~~~~
工业化的人云云,不过是认为杜撰的。79年中国就是个农业国家,哪有什么工业化的人?79年那会,没有大学生(77年恢复高考,还没毕业),都是初中高中生直接就业,多数当农民,少数当工人和职员,莫非那年代的教科书里有工业化?你当然可以放低标准,把79年中国人假设为工业化了,但那样的话印度啥的也都工业化了,话题就失去意义了。
人的工业化,与社会的工业化是相互伴随的,根本不可能先有工业化的人再有工业化社会。这话题也能变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说中国有啥特别的,那就是祖宗留下的家底、和国人惯有的反省与见贤思齐的学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