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和穿越:也说说我经历过的中国教育(小学)上 -- 酥油茶

共:💬125 🌺1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恩,苏南地区经济条件好,思想也相对开放

就我所见到的苏南的同学来讲,似乎都是很会玩的主。不过虽然他们学习不顶尖,但也从来不落后,让我很是羡慕啊~

家园 嘿嘿,我觉得啊,这素质是在幼儿园培养的。

到了高中才去培养素质,有点迟了~

家园 记得古龙小说提到天底下

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两个地方是:皇宫和妓院。中学读到此话,心想怎能漏了学校,完全具备前两者的入选标准:有许多很空很空的女人。

家园 减负运动还是有实效的。应试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但是老师和家长们普遍认为这种减负运动不能改变实质,因为高考还在,中考还在。

谁能说,我们参加工作之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或者是面对生活工作的挑战,乃至于回这样的一篇贴子,不是在经历一场考试?考试成绩就是我们的工作业绩,或者我们的生活美满程度,或是得花数。

生活中工作中的压力哪里来的?大多来自自身或者他人施加的过高压力。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谈的核心也无非是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接受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往最好的方向努力。

这道理也同样适用在教育上。考试做为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把所有精力放在考什么上而不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上;错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熟练速度,给学生布置过多的重复作业与测试;错的是,把考场上的考试当成生活、工作、学习的唯一选拔方式;错的是,把考试成绩当成个人能力的唯一标杆;错的是,因为缺乏合适的甄别方式,导致选拔人才或给新人成长机会的岗位设定的学历门槛过高。

若是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谁能说,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会以分数换成长,用短期的微小的边际损失去换取长远但更重要的利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应试教育的问题出在怎么教跟教什么的问题上。

辉汉如雨:减负运动还是有实效的。应试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我成长在乡下中学,我周围不少朋友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中小学老师二十年前只能按照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讲课,二十年之后也依然如此,这样老师在他的课堂上能给学生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应付考试的能力了。但有些老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性的知识框架和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这就是授人鱼与授人渔的区别了。

家园 呵呵,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仍是应试教育

没经过他人的认可,你自己说自己“有素质”?

昔日西方人上层社会人眼中的有“教养”意味着经历过贵族教育,一个外在表现也就是懂弹奏乐器会跳舞,演化到今天就成了吹拉弹唱、跑跑跳跳了。

在俺们东方,古代有“素质”的人就是红楼梦中公子小姐们,他们会吟诗作画,琴棋书画……可这些都是有钱人才能玩的,跟西方贵族一个样,用来排斥较低社会阶层的新鲜人,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小圈子。

但在今天,还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或者跑跑跳跳的能力来标识一个人是否有“素质”?拓展一个人是视界眼光、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保持身体的健康与美观,不见得要通过各种培训班的课程,或者掌握哪一门特定的技艺。掌握这些技艺的目的,除了前句列举的目标外,说到底,依然和古代的“君子们”类似,可以帮助我们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帮我们跟其他人在非工作交往时可以找到比较健康向上的相似点。

在我心目中,一个能自食其力,能对社会对家人都能有所贡献的人就是“有素质”的人。

现在的素质一词更倾向与道德层面,说一个人没素质,更多的是说他不讲道德,没精神修养。

家园 嘿嘿,我没别的意思。

其实,我的意思是指知识面。

家园 高中后天天上课看闲书的飘过

几个朋友,基本上学习都是最后几名...

家园 中国的教育资源,好老师好设备,都集中在大城市和重点中学里

农民是中国的大多数,但农家子弟出身的大学生在一流大学里凤毛麟角。教育的不平等可见一斑。

家园 同是竞赛出身的过来握握手

我高中时大概也有一半时间在弄竞赛。竞赛对学校来讲是个奢侈品,要有基础,有辅导,还要有关系。但是个进牛校的终南捷径。在美国也一样。我们这的中国小孩主要上普林斯顿,MIT和斯坦福,走的就是竞赛的路子,都形成传统了。

你中学时就敏感,早熟,所以对学校里的不公正注意的很多。生活中跟人冲突也多。我则对此极不注意,也不知是对是错。说的好听是傻人有傻福,说的难听是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

家园 我跟飞mm比较像

但是没有竞赛的天赋。也没有那个条件。因此,就成了差生之列了。

有空把我所见到的写一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