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家园 威尼斯没有崛起很久,最后还被兼并了

不河蟹的榜样标准,自然就被无视了

但凡不符合当今朝廷思路的,一律无视,或者曲解和谐。央视的那个纪录片,毛病多多的说。天涯的扬云飞就日本那集进行过集中批判,我这里随手转一小部分。

近代的中国,不但对西方充满了各种奇怪的胡乱想象,对近在咫尺的日本同样也是如此。把日本的明治维新史,其实是比附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想象当中写了一遍。当然,始作俑者就是康某人,戊戌变法之前就在瞎写日本明治维新史,以此作为自己变法的依据。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对明治维新历史的叙述,以及这种“叙述”的方法,却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学人。简单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帮进步的,要求西化的,代表正义的底层武士们,推翻了腐朽的,保守的,落后的德川幕府,从此日本走上了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根本就是一场日本版的戊戌变法,“只不过”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这其实是纯粹的胡诌八扯。

而后来中国的对日研究,普遍都是建立在这种胡诌八扯的基础之上。不但养活了大量靠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来混饭吃的砖家叫兽,还经常煞有其事的弄一些新发明出来:兰学的作用啦,三百藩国试错体系啦,什么伊藤博文其实是穿越众,拿着公公知识分子们炮制的“农业-轻工-重工”的正确经济发展顺序原理,把日本振兴了起来。

日本幕末的政治,其实是呈现一种与戊戌变法的政治格局相反的状态。幕府才是主张开国学习西方的一派,而倒幕的主力军,萨摩和长洲藩,其实都是攘夷的急先锋,换句话说,维新志士们其实不是狗奶众,而是喝了狼奶长大的日本义和团。伊藤博文年轻的时候,伙同他人一把火烧了英国使馆的工地,还准备砍杀英国公使,后来被藩主阻止。至于他去英国留学一事,其实一共才去了一年,而且是为了完成他老师的遗愿,去当间谍,而不是朝圣去了。之后他出身的长洲藩,在马关架起大炮,无差别轰炸外国过往船只,导致多国联合舰队报复,将长洲炮台炸平了,而他的同门师兄弟,如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等,都是炮击事件的参战者,后来被从炮台废墟的死人堆当中背了出去。萨摩藩同样离谱,代藩主岛津家久带队1000人,当街砍翻了几个英国人,一死两重伤,史称“生麦事件”。后来此事引发了英国军舰的报复,萨摩藩的炮台与城市,工厂等均被摧毁。

当然,那之后确实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战下来,萨摩和英国居然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当时更加亲法的幕府。两藩瞎整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却要由拼命阻止他们瞎搞的幕府承担,幕府为这事气不过去,直接气死了一个将军,真是一箩筐的杯具。当然,这里有一些日本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对英国来说,萨英战争是失败了,因为本来的作战目的是用武力威胁,但是不用真正动武就能获得赔偿,这是“恐吓外交”,“舰炮外交”的本质,但是作战目标没有达成,还死了分舰队司令(那老哥真点背,一共没有几个英国人被打死,一排乱炮把他和副手打死了)。但是对萨摩藩来说,和如此难以匹敌的对手硬抗,纯粹是“无谋”,而应该遵循战国武家的处事原则:抵挡不了的敌人,就要想办法成为他的盟军,这样才能牟取利益,积蓄力量。

结果两家是一拍即合。英国本来以为“战胜”的萨摩藩会提出什么难以接受的条件,而萨摩却小心翼翼的表达了善意,即答应赔款,不过赔款找幕府要(十四代幕府将军吐血路过...),心怀鬼胎的两家一拍即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未来的新生明治政府的外交第一课。

倒幕的过程,顺利的一塌糊涂。固然部分原因是因为萨长联盟被中国的公公知识分子们加持了“全盘西化”的神光,但是原因并不那么简单,幕府方面其实并没有激烈抵抗就放弃了。明治维新的鲜血,都是在日后的十年多的时间里,逐渐流出的。突然成功的西南乡巴佬们进了江户(东京),应该如何治国是一片茫然的,倒是陆续把幕府过去制定的各种“开国”政策,拿出来执行。而当时真正懂和西方交往相处之道的,是原幕府方面的翻译们,作为幕臣,他们大多对明治新政府很看不上眼。要么拒绝为新政府服务,要么干活的过程中给下点绊子,恶心一下这些乡巴佬。这时在倒幕当中没起到多少作用的伊藤博文时来运转了,因为外国政府要求日本新政府必须提拔一些可以直接交流的高级官员,而新政府方面可信任的人极少,冒牌西洋通伊藤就粉墨登场了,获得了信任和重用。当然,作为一个有天赋的人,日后伊藤成为了货真价实的西洋通,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明治四年十一月,岩仓使节团出发。名义上是向各个国家递交国书,顺便表达友好交流的愿望,当然其实心里的想法是幕府与各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快到期了,急切的希望签署新的平等条约。为什么急切?因为根据这些条约,日本没有关税自主权,而明治政府是个穷光蛋政府,想改约后以便收取关税充实财政。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明治新政府在国内刚刚干了一件大蠢事,就是“撤藩置县”,后来史学家们当然说这是日本扫荡地方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之道。不过当时也是因为财政问题,明治新政府没钱,惦记着各地藩主们应该有钱,所以对藩主们说:给你们点养老金,到东京当寓公吧,地方上我们负责了。结果除了岛津藩代藩主岛津家久外,大家都一声不吭的收拾行李上路了,本来明治政府还很得意,以为自己很聪明。实际一调查才发现,靠,各地藩库里面老鼠都要饿死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欠武士们的俸禄,欠商人们的贷款。因此导致了明治政府内部的大内讧,互相斗争很厉害,正好有需要派人去国外改约,顺便打发走一半的阁员,让他们以考察的名义离开,等一年后事情消停了在回来。

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日本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最少是极大的加速了步伐,也多少甩掉了一些迷茫。

团长是岩仓具视,因此日后被称为“岩仓使节团”,成员43人,平均年龄32岁,正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均在其中。国内对日本的研究,一般而言,也对此次使节团的意义高度评价,羡慕之情,跃然于纸上。“始惊,次醉,终狂”,渲染也很多。不过一如既往的是选择性失明,就是说,继续把自己找出来的西方神器,扣在日本人头上,并且在想象当中把日本人的成功,当成自己未来的成功。

我们其实可以看一下日本人自己对此的评论。比如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央视拍摄的《大国撅起》系列当中,谈到日本的时候也邀请了他,然后煞费苦心的剪裁,仿佛此人说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得益于全盘西化,当然我也认为有可能央视里面懂日语的不多,所以被该老鬼子骗了。

但是这人在日本本国拍摄的纪录片当中,谈到明治维新强调了一点,就是“武士的本质”,武士的本质就是官僚,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国家,所以到了西方之后,看到类似的治国方法,他们会“恍然大悟”的说“原来如此”。就是说,本来就做类似的东西,碰到了更好的东西之后,不是一无所知的茫然,而是突然捅破了脑子当中的窗户纸。所以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并不是如同很多中国人描写的“朝圣”,而是“学习”,如果不能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公公知识分子们会继续群氓下去。

再有日本NHK拍摄的专门关于岩仓使节团的纪录片,也与中国的“日本”砖家们的视角不同,特意选取了如下场景:

1. 在美国使节团碰到的是国际外交的“残酷洗礼”,也就是说,期待改约的妄想彻底破灭了,改约要留待很久以后,大概30年以后了。

2. 在大英帝国,看到的是“工业大国的光与影”,就是说英国的强大建立在英国是“世界工厂”的基础上,而世界工厂的含义就是进口便宜原材料,出口制成品,赚取差价。但是即使如此,英国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普通工人生活很差,社会治安恶化,不仅如此,使节团还碰上了金融诈骗犯,被骗了25000英镑(这事怎么看怎么像14代幕府将军死不瞑目,把萨摩藩该赔给英国人的钱又花了出去);

3. 在小国比利时,嗯嗯,就是那个基本被中国的日本砖家们忽略掉的小国比利时。当时比利时为了换取国家独立,国民们上下一心,努力生产,生产什么呢?生产蕾丝制品和精美的玻璃制品这两种主打产品,出口赚钱后,赎买国家的主权回来,也用这种方法积累用于工业化的资金。这样使节团们很惊讶:“这里让我们的感慨,比美英法三大国还要更深”,“这就是和平中的战争啊(这句话确实很像武士们该说的话)”,“再以国民自主为本的经济实力方面,虽是面对大国(的压力),也不足惧,虽是小国,也不得小看。”“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秘诀,就是自主精神”。

4. 德国..就是说,一些中国人眼里明治维新当中最大的坏蛋,巫婆俾斯麦登场了。使节团到来的2年前,德国由一个分散的封建领主国刚刚完成统一,经济上还是以农业为主,正在准备工业化,情况与日本很类似。俾斯麦对来访的使节团传授了追赶西洋大国的秘诀,小国存续的方法,或者说是灌下了巫婆毒药:“大国只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遵守国际法,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会立即付诸军事行动。在这样的国际社会中,小国要维护主权,也必须要依靠军事力量,因为只有各国力量对等,才能不被侵略,维护主权,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社会”当时刚刚加入国际社会的小国日本,也傻傻的认为,遵守国际法非常重要,因此对俾斯麦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刮目相看。

明治六年日本使节团回国后,很快发动了一次政变,把留守内阁成员基本都扫地出门了。这时开始了某种有明确目标性的“维新”,而不是一次简单的聚众造反,之前西南雄藩们的工业化实践成果,富国强兵的产业,以及执行的人才被统合。日本开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了,政治学德国,精神学比利时,工业学英国,殖产兴业,其实就是抵制外资,赔钱也要自己发展工业;建立近代军备,并且时刻准备镇压国内的“坏蛋”,管你是交不起地税的农民还是净身出户的武士,敢造反一律干掉。“撼山易,撼政府的决定难”!好一个开议立宪,万机决于公论的好政府啊。

外交改约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为了显示日本是个文明的国家,不惜在本来就没钱的背景下,耗费巨资建立“鹿鸣馆”,像西洋外交官们展示吃牛肉,跳西洋舞的日本官员(及夫人),但是在没有成果的同时,暗中积聚军力,为日后谈判强化软硬两手的筹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按部就班的模仿西方,产业链条一口一口的安排人系统研究,陆续建立。商人们在太平洋上四处奔波,推销质差价廉的日本货同时,还不忘替日本贫困家庭解决再就业问题....虽然都是贫困家庭的女子再就业。尽管如此,他们仍旧是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和魂”在燃烧,燃烧的和魂,就是学习西才的原动力。在和魂当中包含的固有成分,受“欧风美雨”的浇灌,茁壮成长。

学习西方...全盘西化...走近代化的康庄大路,这些事情说起来的时候,总是比做起来容易的多。学习什么?什么是西方?如何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后达成什么效果?是否有学习的条件?这些都是需要理性和复杂的思考的事物,对19世纪末以后的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们来说,是个困难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做不到,拜神念咒则很容易,这样就只好继续当群氓了。

看起来转了不少,其实当真是一小部分,原文长得吓人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44463.shtml

家园 新的贸易路线

开发新的贸易路线的需求来自于旧有贸易路线的阻绝。 如果土耳其不是异教徒,主动维护和发扬光大旧有贸易秩序。 那么土威更替只是资本的进一步扩张而已,不算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比于旧路线,新路线实在是绕太远了。 土耳其人抢来金饭碗却没法子用,呵呵。

家园 土耳其人野心勃勃要绿化欧洲, 欧洲是置死地而后生

历史继续发展的轨迹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东欧的生死决战。要是波兰被突破,罗马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类似波斯大军对希腊的进军。你把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新航路开发的热衷看成对逃离死地的生存本能也可以。独立发展出来的资产阶级才是意外。 要是美洲没有被发现,非洲航线并不会有多大帮助。威尼斯的富商成就的文艺复兴和同时美洲的地理大发现,就好象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同时获得了武林秘芨和能加几十年内力的灵药。而资本正是能最快吸收灵药的功法。只有这样热衷于冒险和精于计算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才能在这个时代登上历史舞台。

家园 嗯,老兄说的有理

另外,还要加上新大陆发现,将世界贸易扩大了范围,而威尼斯国小力弱,并不能做这个体系的保护人、建设者和维护者。

家园 很有意思,多谢mm推荐

我对日本历史基本不通,知道的都是公公知识分子灌输的,呵呵。这下子要好好补补课啦。

花上。

又,《大国崛起》没有那么简单,个人认为是土鳖的一次野心暴露,也是它主动抛弃政治理想后的转向。

土鳖早就不是那个revolution的party了,它弄这一套,极大地煽动了P民的民族主义热情,增加了P民自愿在未来替一小撮利益集团当炮灰的决心。

这,决不是中国之福,也绝非世界之福。

家园 大国崛起的背后推力

有人说民族资本,有人说是官僚资本.但民族资本没有那么宏大的眼界,官僚资本没有那么迫切的雄心.

不过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热点倒是从崛起变成了维稳.

家园 三哥的地缘优势

那是好的很,人口也年青.倒是前几年颇有些人在河里唱衰三哥.

家园 是否要考虑一下文化传统的影响?

西方的强盗哲学使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掠夺、奴役弱小民族,实现自己的原始积累。

西方的国王可以比较放心的任命总督来管理遥远的殖民地。

这些在中国都是难以想象的

家园 看重商业利益,在他们文化中很有分量

中国是农耕文明,需要中央集权,外向扩张,有可能再造一个经济模式,其负载的势力强大了,反而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这个也算影响因素吧。

家园 同意,农耕文明向外扩张有天然的局限

那些不能耕种的地区,对农耕民族的人们没有吸引力,也就很难让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扩张政策进行支持。

秦始皇的扩张、汉武帝的扩张,都是受到这个限制。结果,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晚年汉朝也是危机四伏。好像是在汉元帝时代,汉朝不得不撤销在海南设置的郡。

有时候想想,在一个相对单纯的农耕文明的环境下,老祖宗为我们留下这么一大片国土,实在是很不容易。

家园 阿来给你无比崇高的支持!

杀49救50,杀不杀,杀!多一个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力量!

家园 有宝

送花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我倒觉得理论上农业文明才是无限扩展的。

只是受限于地理和技术手段。

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天然渴求,占一块地方就不走了,而不像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疆域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即便地方失控,国家分裂,文明也会延续而不是消失。

毕竟文明扩展和国家扩展不同。

历史的看,以中国大陆为中心,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是华夏文明的领地,之所以是多个国家,那是当时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不足以形成实现有效政治军事控制罢了,但文明的触角早就过去了。

家园 理论上没有无限扩展的文明

看一下华夏文明的影响范围,整个东亚(我觉得也就是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跟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同质性,都是农耕文明。

中国的历代中央政府没法从根本上控制这些地区(也就是设立郡县),的确是因为技术手段。比如朝鲜半岛的丢失、安南的丢失,都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

反过头来看近在咫尺的长城沿线的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跟他们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却始终没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内外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我不清楚)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不一定正确,但是我觉得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确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出不同的文明,彼此都很难征服对方。农耕文明没法同化游牧文明(中国历代都修长城,算是一个侧面证据),游牧文明也很难同化农耕文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接受农耕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被汉化)。

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一切都变了。在东亚、东南亚虽然还有农耕、游牧,但是工业为王,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事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家园 多谢指教,我对地理因素考虑得不够,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