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的专业是这种公式~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咳咳~

当然只是钢筋工程量计算的一部分~

家园 看得头大

我的专业是……不能说。说了之后,结合文中透露的内容,俺就彻底暴露了。

家园 13(26)从美国的“天下一家”,到美日欧的“天下一家”

瓜子此前已经提到,1943年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天下一家》,明确地表明了美国人的心愿,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规划。

在美国人的领导下,世界将会如此安排:唯一的“生产者”——美国生产的产品,将会倾泻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同时,将全球一切资源运回美国,作为支付手段和报酬,回馈给美国的厂家,并且,作为原料,以启动美国国内下一轮的再生产。

这一循环无线进行下去,直到永远……

如此,美国人的幸福生活将会“二世三世,以至于千秋万世”。而美国资本也将在这无限的循环中一轮轮无限增值下去,直到永远……

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拆掉原有的一切篱笆和藩篱。自然,这所谓的篱笆和藩篱之首当其冲者,即是旧有的英国殖民体系【1】。于是,这个体系以及与之同类的那些体系(如葡萄牙殖民体系、法国殖民体系等等)都列入必须被拆掉的行列。

于是,我们查阅历史,就会发现,美国人在1950年代起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以及在摧垮英法等国旧有殖民地位方面,发挥了强力的推手作用。

于前者(暗地里,推动殖民地独立),其典型表现有:到1954年为止,美国不再支持法国殖民主义在印度支那的继续存在(这是“奠边府大捷”后法国被迫退出东南亚的背景),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向英国施加压力敦促其加快马来西亚等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步伐;于后者(打击和摧垮英法旧殖民势力),一个典型事例,即是瓜子此前谈到过的“美苏联手,从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轰走英法,导致两国在埃及及中东势力大衰”事件。

作为历史大势的发展结果,作为人民斗争的结果,也作为美国调整后政策的结果【2】,到1970年代尼克松上台之时,世界上绝大多数殖民地均已独立。

这个独立的进程,以非洲最为显著,所以瓜子以图例说明之:

下图:非洲国家独立情况。红色区域的国家乃是1960年独立的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其他国家独立时间,同时在图上标出。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是在1970年之前独立的。而事实上,非洲殖民地独立的浪潮,乃是全球情况的缩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没错,到尼克松上台之时,美国人的第一步战略构想已经实现: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基本上被拆除了。

按照既有的思路,美国人这时候就可以打开香槟庆祝胜利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运行本节开头提到的那个循环即可:世界各国从此作为美国人原料、能源、资源提供地,并且无限量接纳美国人倾泻的工业品。

于是,童话中的那个结尾就此出现在我们面前:美国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永远”。

可惜这个美好的结局,永远只能存在于神话和童话之中。

我们已经知道,这根本没有变成现实。美国人的“天下一家”,变成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家伙儿的“天下一家”。

通过以前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所以不能抛弃欧洲日本而令其沉沦为美国人的垫脚石,乃是基于对抗红色集团(包括苏联集团和中国)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转了一大圈之后,才发现,红色集团才是欧洲和日本人的救命恩人。历史,有的时候,真是够讽刺的!哈哈!

对于美国人来说,最令人沮丧的并未局限于此。到1970年代初,欧洲和日本不但赶上了美国的经济技术水平,甚至,其竞争力开始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所以,时间截止在1970年代初,恰恰在尼克松上台前后,我们若粗略分析瓜子反复强调的那个“国际经济贸易体系”(此时,它的框架,还叫做GATT),就会发现其与二战末期美国人的最初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别:

最高层级,乃是由美国、欧洲(确切来说,是西欧)、日本联合担当。

这个层级,在二战初结束的时候,仅仅是由美国一个来担任的,然而此时其阵营大大扩充了,又加上了西欧和日本。

在体系中,这个层级国家的优势在于其技术先进,资本充足,控制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主导权(自然,又以美国为主)。基于这个现实,它们在体系中所担当的任务,乃是生产较高科技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世界上仅仅有较少国家才能够提供,于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稀缺地位,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处于“卖方市场”,卖家处于优势,因而可以尽量抬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在“应得利润”之外,还要获得一个溢价,或者我们把这个溢价叫做“超额利润”。

最低层级,这个层级的国家,包括了全球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层级,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尚未成型。原因很简单,当初,这个层级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殖民地的地位,连国家也算不上,只能算作是当日各个大国的附庸和“奴仆”。

而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在美国人设计最初的国际贸易经济体系之时,这个角色的国家或者经济体,根本没有被多做考虑。

它们,在当日所扮演的角色,完全参照“英式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下的角色,即无偿或者近于无偿地提供原料、能源和资源,同时无限制地接受列强输出的产品(当然,1940年代末,能够输出产品的,只剩下了美国)——虽然这段时间比较短,然而这却是事实。

所以,瓜子此前在谈及二战结束之初,当日的国际经济贸易结构的时候,根本没有怎么提它们。

而当尼克松当上总统之时,全球绝大多数殖民地已经独立。于是,这些表面上在政治上“独立”的国家,被纳入了当日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担当了最低级层面的国家。

这些国家,数量有一百多个,人口占了全球的大多数。其在国际贸易中,能拿出的商品,即是本国丰富的资源、能源或者原料——初独立的各国,经济极其落后,根本不能生产任何工业品。

然而,这个群体的国家数量众多,每个国家都拿出大量的初级产品(瓜子反复提到的“资源、能源或者原料”),想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本国需要的工业品、消费品——这些商品当日只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生产。

于是,在国际市场上,大量的新独立国家拿出大量初级产品,而与其交换的,则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提供的有限工业品。按照经济博弈的必然规律,初级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乃至于无利可图(而工业品价格高昂)。作为可以说明这一局面而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瓜子可以举出石油价格这个例子,在1970年代初,在美国将美元与石油挂钩之前,石油价格为每桶3美元左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美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买方市场”,亦即商品供大于求必然导致的结果。基于这个现实,新独立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必然受尽盘剥。

自然,刚刚独立的中国,在当日亦是如此。

瓜子回忆少年时候的事情,曾经说过,直到1980年代初,瓜子在农村的表哥,在整天带着瓜子玩耍的时候,还把火柴叫做“洋火”,把钉子叫做“洋钉”,把骑自行车叫做“骑洋车”,刨地的镐头叫做“洋镐”,晚上点煤油灯用的则是“洋油”等等等等……一句话,只要是工业品,哪怕简单如火柴、钉子一类的,统统都“洋”的。

而表哥如此喊,自然不是说1980年代中国尚不能生产这些工业品,这称呼乃是从父辈哪里继承来的。其反映的,乃是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而这种几乎为零的工业化水平,不仅仅是中国独有,而是所有新独立国家的共同现象。

中国的情况很特殊,1949年的胜利,使得三年前签订的《中美商约》作废,而中国作为美国彻底的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前景也就此作废。

丧失了既得利益的黑老大,用尽了所有手段来维护其所谓的“正当权益”:

两场亲自出马的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一场代理人战争(中印边界冲突);

全面封锁和禁运——巴黎统筹委员会之中国委员会,乃是其具体执行机构;

全球范围内的绞杀和颠覆活动——比如贯穿始终的、遍布全球的此起彼伏的反华活动,除去美国自己不提,瓜子可以举出的例子就有1964年4月(美国支持下,靠政变上台的)巴西独裁军政府所制造的“九人案”【3】、1965年(CIA支持下,政变上台的)印尼苏哈托对华人的大规模屠杀等等。

自然,在恢复“中美商约”中它们的所谓“既得利益”方面,它们什么也没有拿到。然而,尽力阻止中国获得工业化的资源方面,它们大大成功了。自然,我们也知道,作为对这一局面之反击,中国采取了“一边倒”战略,彻底倒向了苏联,并且从苏联处得到了156个大型项目。进而,这156个大型项目,成为了中国工业化的初始本钱。没有这初始本钱,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有。

然而,当我们放宽视野,而从全球角度看下去,就会发现,中国是个特例,是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唯一的特例。

对于全球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位置,已经被内定了:它们,将会永远被钉死在“初级产品供应者”的位子上,并且因此而永远低价卖出自己的初级产品,而高价购入工业品。

在1970年代初的全球化体系中,对比20年前最初设计的版本,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工业品生产者的高级成员个数多了:美国人之外,还有欧洲人和日本人;与此同时,作为原料供应者的群体,个数少了:少了欧洲、日本。

这“一多一少”,及同时发生的其他变化,极大改变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运行轨迹,使得它偏离了美国人初始设计的轨道,而朝着美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向疾行而去。

【1】美国二战时负责殖民地区事务的本杰明格里哥,在《门户开放和委任统治制度:对委任统治制度建立之前及之后经济平等的考察》一书中指出,(二战时,美国针对解决殖民地问题,所提出的)委任统治制度和国际托管制度都是旨在努力打破殖民制度下的商业壁垒和关税限制。具体可以参见:Wm.Roger.Louis.Imperialismat Bay,1941-1945: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77.

【2】美国人热心于拆掉旧的殖民体系,并非意味着它乐意支持殖民地独立(或者用术语来说,叫做“非殖民化”)。它后来主动推动若干殖民地的独立进程,并非发善心。我们注意到当日的背景,乃是苏联以支持殖民地独立大肆扩张势力,为着对抗苏联,美国人被迫也改为“支持非殖民化”运动。

1953年10月,美国负责近东、南亚和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拜罗德在加利福尼亚做了题为“世界上的殖民地和前殖民地:一种对美国的挑战”的演讲。他指出,正当19世纪的殖民秩序趋于消亡之际,苏联以一种新的“帝国主义”形式开始向全球的各个角落扩张,美国应该制定一种切实可行的政策,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所有殖民地民族获得自治或独立。同年11月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克利夫兰做了题为“道义的倡议”(“The Moral Initiative”)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殖民地区已经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国际共产主义在策划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已经把民族主义作为吸引殖民地人民的手段。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回应殖民地民族日益高涨的独立渴求过程中,陷入一种棘手的处境。这两个声明反映了美国政府对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更加关注。美国必须对苏联新的政策做出积极的回应,尽快改变美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政策和计划,否则西方阵营将失去第三世界的信任和支持。——参见:孙建党发表于2005年第七期《历史教学》上的文章《从“委任统治”到“非殖民化”——美国殖民地问题的政策变化》

【3】1974年,也就是十年后,巴西政府在对华建交谈判中,承认1964年对9名中国公民一案“从政治上说是错误的”。

然而我们回顾当日,却不能不提到异常滑稽的一件事情:巴西军政府当日对华交涉之一幕,竟然是建议用其非法逮捕的9名中国记者和官员,来交换“在华关押之美国犯人”。

看到这一幕,任何一个思维正常者都会明白巴西军政府这一独裁政府兼提线傀儡背后的黑手是谁。

而瓜子目瞪口呆之余,发出无限感慨:这么体贴主子心意的走狗,可真是亘古难求啊!

通宝推:四方城,考拉,
家园 十三(二十七)一半loser变了winner,另一半照旧

瓜子所以停在1970年代初这个时间点上,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之,乃是由于这个时间点是个非常有趣、有“料”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用时髦的媒体语言来描述、用肤浅的思维来推断,不过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陈词滥调,比如“美国蓄意推高油价,进而将美元与石油挂钩,进而将黄金美元体制改作了石油美元体制”云云。

然而,若我们收起浮躁的用心,立足于基本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常识上,运用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综合分析当日的情势,就会将种种荒谬的说法一扫而光,将其送到其本来应该去的地方——垃圾桶。

瓜子前文讲到,到1970年代初,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红色集团以外)的交易关系可以以非常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高级成员,由美欧日组成,它们高价输出工业品;低级成员,由其他全部发展中国家扮演,它们低价输出初级产品。

为了说明这个所谓的“高价”和“低价”,瓜子不妨给出一些例子。

1988年,瓜子的爹用尽关系,终于用1440元人民币“抢”回了一台国产“虹梅牌”18吋彩电——这是当日瓜子老爹的半年工资收入。而就在最近,瓜子在超市里看到的21吋液晶屏彩电价格尚且不到千元——穷鬼瓜子一月的收入就可以买好几台。1980年代末,国产彩电尚且如此高价,美欧日生产的进口彩电价格更加昂贵。

若以油价计算,我们在1970年代初(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看到的石油价格,乃是约3美元一桶(大约等于今天的30美元上下),而今日(2011年2月底)的油价已经突破100美元一桶。刨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我们亦能了解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当日国际石油出口国被压榨之残酷。

事实上,这些例子是个缩影,可以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可以换回的工业品极其有限。从这点上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日发展中国家对于工业品的购买力,异常低下。

而若我们查询当日国际贸易数据,即可得到预期中的数字: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1950年为60.7%,1960、1970、1985、1990、2001年的数字分别为65.9%、71.5%、65.5%、71.4%、64.1%。……而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弱,198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1%,1993年将近47%,到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的50%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开展的,属于发达国家内部贸易。
【1】

基于此,关于二战后至于1970年之前的国际贸易结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推论:

1、发展中国家低价出卖初级产品,换得极低回报;

2、发达国家高价卖出工业品,获取“应得利润”和“超额利润”;

3、基于1、2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展中国家限于支付能力,不能消化多少发达国家的工业品;

4、基于3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主要由本国内部的民众来消费。

5、基于4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达国家民众所需要的工业品,当是生活用品。关于这点,当我们阅读《美国世纪》、《光荣与梦想》等书籍中记载当日民众消费热潮的文字时,就会得到一致的结论——汽车、厨房用品(如洗碗机等)、住房成为战后美国乃至欧洲日本民众消费的新宠和热点。

当我们历数以上各个方面之后,再与二战前的世界经济贸易状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当日还是叫做殖民地)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它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依然非常有限;而发达国家的民众之地位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一句老话来说,他们“翻身做了主人”。

所谓“翻身”之说,乃是对比二战前他们受到极度之压榨这一现实。换言之,亦即二战之前,各国民众(即使是列强国内的民众),其收入都是极其低下的。这种收入的极其低下,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即使是列强的国内民众也不能消化多少工业品。

所以说这个后果是“可怕的”,乃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既然国内民众不能消化本国生产的产品,那么只有大力向国外推销。

若常规方式不能推销出去,那么就用“非常规”的方式:

于是我们看到了降价倾销(想想《多收了三五斗》、《春蚕》吧,那就是美国和日本低价强行向中国倾销农产品);

于是我们见到了“九一八”。其用意,不过是将东北拿下,继而排斥所有竞争对手(如英法美中),独霸这一区域的市场,以利于本国商品的销售。关于这点,我们在《大染坊》中看得很明白,陈寿亭的布匹反而不能在东北销售,原因即是当日东北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然而,每个努力向国外推销产品的列强都会发现,它们的counterpart(对手)也在全力做着同样的事情。

于是,1929年陷入危机的日本,其“理性选择”就是在1931年一口吞下东北。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各国的“理性选择”几乎一模一样:意大利人在打埃塞俄比亚的主意,德国人在打整个欧洲的主意,英国人则把庞大的大英帝国殖民地用一个大篱笆圈起来,阻止别人的产品进入——这个大篱笆的名字就叫做“帝国特惠制”(后来改名叫做“英联邦特惠制”)。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过是将迫在眉睫的危机暂时稍稍退后而已。其根本原因,则植根于此时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运行规则。

瓜子已经无数次描述过当日的规则,这里以一句话来总结,不过如此:

殖民地(亦即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给宗主国,同时获得极少回报,甚至得不到任何收益;宗主国以这些原料投入生产,并且将产品强行销售到殖民地。

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却隐藏着这一机制能够运行的秘密,那就是:宗主国强行“销售”其产品的同时,掠去殖民地的原料,——这些原料,就是宗主国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原料),又将作为下一轮生产的原始资本,而投入新的生产循环。进而在新一轮的生产中,产出更多的产品。

让人绝望的是,这新一轮生产中所产出的“更多的产品”,在“销售”到殖民地之后,需要更多的原料来对应,以作为这一轮生产所必须实现的“利润”……如此循环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却对应着无限膨胀下去的产能,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这个张力越来越大的体系自我爆炸。

于是,当1931年日本一口吞下东北之后,东北丰富的资源也仅仅可以支持其生产循环继续运行6年而已(1931年9月——1937年7月)。过不了多久,那“更多的产品”将会需要“更多的原料”来对应之,以实现生产循环可以持续运行下去这一目的。而开足马力全力运行了几年、因而产能更大、因而急需更多资源(更大殖民地)的日本工业机器,发现区区东北一隅之地,已经无法填饱它那饥饿的胃口了,于是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不可避免——那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瓜子说,鬼子自然凶狠无耻,然而鬼子的屁股后面始终有一个张牙舞爪的狼(得不到新的原料产地,则生产循环即会断裂,接下来,就是鬼子的整个社会体系完全崩溃)在追,才是逼迫鬼子疯狂一搏的根本动力。

我们将眼光延伸开去,就会发现,这绝非孤立现象。在日本人猛扑向其工业机器新的“利润实现对象”(原料产地和产品消化地,并且籍由此实现其一轮轮生产循环的“利润”)的同时,意大利扑向了希腊,德国扑向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

每个列强的情况均是如此,而每个列强的选择也不约而同地一致。于是,它们在疯狂裸奔的时候,不由自主迎面相撞进而血拼一场,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显然,这一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根本矛盾已经无法回避,无法掩盖。在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两大阵营均已掌握了核武器而大家同归于尽的危险的直接威胁下,这一体系的bug必须得到修改。

对system上的bug进行的修改,是在无意中完成的。修改的结果,即是发达国家的民众购买力大大增强了,强到了其可以消费美日欧三大工业集团大多数产品的地步——直到1970年代初。

话说到这里,我们禁不住要问,所谓“发达国家民众购买力增强”,是在什么动力下完成的?在二战后,是不是负责“分蛋糕”的那个阶层忽然发了好心,被某位“神”的谕旨所感动,进而以极大的善意将蛋糕多切了一些给普通民众?

瓜子在前文中,花了数万字来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我们很容易即可看到,这个过程,伴随着民众无数次的抗争,以及外部(红色集团)强大的压力。

正如瓜子所提到的一个命题一样,在面临“马丁.路德.金还是黑豹党”的问题时,“答题的人”给出了“明智”的选择:它们选择了马丁.路德.金。换言之,它们抛弃了“维持旧有体制,从而冒爆发革命的危险”的选项,而选择了“提高民众待遇和分配份额,进而避免革命”的选项。

这一“明智”选择所给出的思路,进而延伸到了全球。

按照这一思路,它们在南非干掉了激进的哈尼(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曼德拉的头号助手和首席继任者,以及南非总统的有力竞争者),而选择了温和的曼德拉;

也是在南非,它们废掉了种族隔离政策,选择了温和的“同质”政权;

在亚欧大陆,它们选择了中国,而抛弃了苏联;

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它们强迫常凯申和战犯裕仁按照它们嘴巴里的“红色恶魔”的政治纲领行事,进行土改,以消灭革命的土壤;

在殖民地问题上,它们选择了“非殖民化”道路,给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控制它们),避免殖民地彻底倒向红色集团等等等等

数了这么多“选择了”和“避免了、抛弃了”,所以,瓜子才能够这么说:有了这样的形势,才有了这样的压力;有了这样的压力,才有了这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才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才能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了相关的思路,才有了我们都看到的结果。

什么结果?很简单,二战以前的loser们,一半变了winner们,另外一半继续当它的loser。这个分野,自然是以国籍而定的。由losers上升为所谓的“winners”的,乃是发达国家的民众,它们的生活水平和待遇直线上升;而被抛下继续当losers的,则是新近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民众,它们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则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讲到这里,自然会有兄弟忍不住问瓜子:你这winner、loser地讲了一通,跟历史有什么关系?跟世界经济有什么关系?跟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瓜子答曰:不然、不然,其中大有关系。不信的话,接着看……

【1】数据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玮《国际贸易原理》一书之第一章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通宝推:友竹,
家园 red threat is the source of

pressure in the developed nations: that's the reason why the priviledged classes are willing to share political power with the socialists and share economic growth with average Joes.

Middle class came into existence in both US and Europe.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end of easy life for the American/European middle class just started.

Such shift was most obvious in the US in the last 30 years. One signal: the shift of defined benefits pension plan to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for more and more american private sector employees.

Now American Republicans have started to attack the public sector employee pension system/medicare benefits system. In the past, nobody will even pay attention to this part.

China factor is a major force in reshaping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both US and Europe: the dirty cheap industrial products produced in China is destroying the middle-class in the U.S. and Europe (less effect in Europe now). More and more economic power is shifting from labor to the top management/shareholders/bankers.

Again, that's most obvious in the U.S.

Today's G-2 is an holy alliance of the capitalists/political elites/banking elites in both the U.S. and China in ruling over the labor class in these two countries.

American politicians are even smarter: they constantly play American labor against Chinese labor... divide and conquer.

Many Chinese on this forum applaud for the G-2, while effectively, as a member of the working class/Chinese middle class, they are counting their own 卖身 money.

通宝推:SkyWalkerJ,
家园 完全同意老兄的看法

老兄的思路,也是俺力图想在这个系列中表达的。

所谓的G2,所谓的中帝国,对于老百姓来说,都不是好事。

未来更加可能出现的,乃是两国资本联合,一起压榨两国乃至全球老百姓。

正如老兄所说的那样,当初能够逼迫“切蛋糕的人”稍稍多分一点给民众的那个压力——社会主义阵营及其意识形态及其实力——均已经灰飞烟灭了。

对于劳工阶级来说,黑暗时代来临了。

家园 国民党时期出现过中美两国资本再加上地主一起压榨中国老百姓

的事实,但共产党给灭了,即使出现你所说的事实,我敢说会有另一个政党出来把它们给灭了...

家园 这种情况很可能,但是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

要看未来技术发展的情况以及人类边疆的开拓能力。

如果说G2能少一些勾心斗角,多在技术以及太空领域合作一些,也许对全人类来说不是坏事。

家园 梵高的画比我的画值钱就是因为他画画技术比我好啊

要他的画钱少了不好使,高附加值

我想把我的画挂你们家客厅,给你钱少了估计不好办:)

家园 看了老大的文章,我对未来多少有点失望。。。

资本自我增值的需求,总归会达到资源限制的饱和,但资本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当矛盾出现时,出路是什么?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的阴云不散,目前诞生的社会主义基本没有哪个走得出集权主义的路子,难道最后我们要回到毫无生气的计划经济时代么?马克思的经自从苏联念歪了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在“生产力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建立理想国么?

家园 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

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人类在斗争中,在饱受一批批统治阶层剥削和压榨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越来越多。老兄对比俺所列出的数百年历史就会发现,历史在进步,老百姓得到的好处越来越多。这一趋势,在近一百年来更加明显。自然,未来不可能让我们一蹴而就,立刻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国,却能够让我们逐渐接近这个理想。

用悲观的角度看过去,我们会说,理想国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是事实,太难了。但是从乐观的角度看过去,我们就会说,我们离理想国越来越近。

而且,即是俺屡次提到的“黑暗时代”来临,也非末日的到来。因为辩证法还有一条规则:矛盾是可以向反面转化的。

若论劳工被压榨之惨,前景之黑暗,无过于一战前。然而,历史就如弹簧,压到极点,即是反弹之时。历史证明,在劳工之拼死反抗之下,资本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被迫主动调整,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提高民众待遇。

按说这对民众来说是好处吧,的确如此。于是西方民众渐渐满足于现实,对体系之抗争越来越弱,甚至于维护这一体制,共同对付体制的敌人。

符合西方民众以及统治者期望的事情终于到来——体制之敌人红色帝国渐渐式微乃至崩溃。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西方民众的收入实际上从1970年代就停滞了,甚至于开始缓慢下降,而到了美式全球化在全球完成最后一步之时,紧接着来的,却亦为这体系的急速坠落。

其时,全球民众之生活水平,以更大速度下落。于是,俺才说出这样的话:全球劳工进入了黑暗时代。

这是类似于一战前夕的历史的重演。

不过,难道我们就可以讲,历史就此终结了么?当然不可以。历史已经证明了,黑暗到了极点,就是转折的到来,而且即将到来的时代会给民众带来更大的好处。

俺所以在这里敢于说这样的话,不是因为俺是个鼓动者,而是有着俺自己的分析,这分析在下文中,老兄自然就会看到。

家园 生产效率提高了,就应有更多享受时间

例如,现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只有以前的1/5,如果没有更多的产品要求,则满足吃饭这个要求下,老百姓应该劳动时间应该减少4/5,从而闲暇时间大幅度增长。

家园 不管如何厌恶美帝,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领袖英明的选择能力

正如瓜子所提到的一个命题一样,在面临“马丁.路德.金还是黑豹党”的问题时,“答题的人”给出了“明智”的选择:它们选择了马丁.路德.金。换言之,它们抛弃了“维持旧有体制,从而冒爆发革命的危险”的选项,而选择了“提高民众待遇和分配份额,进而避免革命”的选项。

看着国内资本的丑恶嘴脸,想想中国千年来的淘汰制度都是因为权贵的压榨到了连一点余地都不留的地步。叹息

家园 它们也是被逼无奈

一战前,全球劳工被压榨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于是才有了红色集团的实践。

红色集团完全是这个体系自己制造出来的对立物。而就在这红色集团的全面压力下,体系被迫自我修补漏洞,于是才有了二战后全世界劳工待遇的迅速提高。

现在么,一切在逆转,大趋势是回到一战前的情势。因为红色集团已经消失。

华尔街的表演,表明了它们的肆无忌惮。金融危机最顶峰的时候,美国当局拨下100亿美元紧急救助资金,它们拿到之后,竟然立马发下200亿美元的分红,它们藐视一切的心态已经毫不掩饰了。

另外,老兄必须看到一个事实,美国劳动的待遇,一半拜国际形势所赐,另外一半来自它们持续几十年的斗争,期间充满了血腥。比如福特汽车公司,老板亨利.福特雇佣了专门的打手队伍(叫做“福特汽车公司福特卫队”,人数多达数千),装备是货真价实的军火,罢工中经常工人被活活打死。就是这样,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也在持续斗争,罢工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这打手队伍的头子(哈里·贝内特)被小福特解雇——反观国内的形势,老兄就明白了。

另外,俺加一个注释:福特汽车公司从其建立后不久起,就是全美待遇最好的公司。当日,工人一进入福特汽车,就发达了,其工资待遇是别处工人的数倍。1937年5月,美国著名的民意测验所的调查结果表明:59.1%的美国人认为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待遇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排在第二位的公司是贝尔电话公司,仅有14.1%的美国人拥护它)。

下图:首届(1942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照片《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福特汽车公司工人在与警方展开搏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切改变,都是有现实的物质力量支持的。

家园 我也明白,不过看见一些地产商和砖家叫兽的无耻言论也会出离

愤怒。现在世界资本没有了外部红色压力,也越来越开始暴露他们的本质。而还羞答答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皮的中国缺越来越像西方资本主义起步阶段。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吗?

越来越觉得西方的资本主义本质就是无限的释放人类的“个人私利”和“无政府主义”,现在极力宣传的个人个性和所谓的人权,这些在以个人为单位的小团体看来当然是很美好很自由的,但是这是在全世界承平的条件下,人类为什么会从一个完全个体的社会进展到群体活动的民族和国家,因为面对自然界的灾害我们必须抱团(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现在一味的强调个性鄙视“螺丝钉”精神,当下一次战争和大灾害面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最近重温“红星照耀中国”,看着70多年前的先烈事迹,不由得胡思乱想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