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郭汝瑰回忆录》记载的二三事——1、杨杰 -- 俺老孫
忘了是sb还是水木上看的,陈诚好“清廉”这口,于是土木系太保家里一个比一个寒酸。
《官场现形记》,前清总督大人好廉洁,于是省城旧衣服价格猛涨~
我是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解放军出版社的那套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中的一本。
如此任劳任怨,标准的模范TG,不用证据,抓起来准没错
郭汝瑰以副武官的身份赴英访问期间还加入桂永清率领的军事代表团随团参观。当时诺曼底登陆已经成功,英国虽还是保守党的丘吉尔当政,但大选在即,工党有望当选。英国工党认为德国失败,已成定局,战后将形成美、苏两大巨头主宰世界,英国要再想回复到1936年以前的状况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为了维持其大国地位,就暗中与中国驻英军事代表团团长桂永清商谈,说工党选举获胜后,愿将香港交还中国。作为交换条件,望战后中国不附美,也不靠苏,而与英国联合,于战后在美苏之间形成第三种势。桂永清知道郭汝瑰与陈诚的关系,而陈是蒋最信赖的人。遂邀郭一起回国汇报此事。
以后桂永清向蒋汇报了英国工党的意见(郭未参加),蒋考虑几天后答复桂要一心一意依靠美国,拒绝了英国工党的建议。收回香港的事就拖延了五十年。
联想到网上有帖子说当年美国有意将琉球交中国,蒋回惧怕日本不敢接受,美国遂将其交给了日本。弄得现在为了一个钓鱼岛争执不休,当年若接收了琉球,哪来的今天钓鱼岛争端。
老蒋在对外问题上如此软弱,实不如毛远甚。
小蒋请求苏联出兵消灭关东军,斯大林要中国接受外蒙古独立等苛刻条件。小蒋以主权领土完整为由予以质疑。斯大林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不是不清楚。如果你们能自己打跑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这些条件。可现在是你们在请求苏联,所以你说的这些就统统是废话。”结果还是全盘接受苏联条件。
当时已经是抗战即将胜利之日,中苏还是盟国,民国外交尚且如此孱弱,抗战前就更不必说了。
这种刊物(特别是90年代之后出版的)可靠性存疑,所以我只能说“据说”了。
这种事情其实应该去翻文史资料汇编,那种回忆录性质的东西相对可靠点。
开罗会议,罗斯福就提议战后英国归还香港给中国,老蒋当然附议,但是丘吉尔坚决反对;45年春,老蒋再次和英美交涉索要香港,老米帮着说了两句话,但是保守党丘吉尔和工党艾德礼都很明确的拒绝,工党艾德礼还专门指示舰队向香港进发。
如果工党肯还,美国、中国没有不干的道理~ 而且渠道也不对,工党如果真有兴趣,正常应该是通过外交渠道或者派出密使试探,而不是不着调地和桂永清这种三流货色试探。
罗斯福给中国琉球是真的,老蒋也颇有兴趣,只不过为了给米老大表忠心,说是不是中美两家共管;然后中国外交部内部讨论我们应该是独吃还是共管,讨论讨论就内战了,内战了就没人管了,然后米国人看中国不理琉球了? 那我们先占了再说~
“……记得我初到暂五师时,我说我喜欢射击,一个名叫沈筌的团长听了之后,就在我面前吹嘘说:‘打枪嘛,不是我自夸,那是弹无虚发,摔一个柚子到空中,我可以一枪打中。’
“……湘西土著之中,确有打枪好之人,实不敢藐视,我忙对他说:‘沈团长,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你就露一手吧!’
“……我遂命人拿了一个柚子来,抛上天去,叫沈团长用手枪打。看热闹的人,把我和沈团长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可他打了几次,均未击中,沈狼狈不堪。接着,我又在距离五十米远的大树上画了一个人头大的圆圈,命全师军官手枪射击,整整一个下午,竟无一人击中目标。当时,暂五师战斗力之弱,可以想见。”
可见,对于湘西土著有人打枪好,郭汝瑰不但知道,而且不敢小视,楼下那位说好枪手多半当兵,当不了官,也有道理。不过,当土匪练出来的神枪手,多半是用长枪,埋伏着打固定目标,那个时代手枪并不普及,尤其是湘西这种比较偏远贫困的地区。不比东北流散的枪支多,子弹多,所以练出许多善使手枪的炮手。而且,善打固定目标,打移动目标未必熟练。而且当时的各种军部配发的手枪大都比较重,单手持枪瞄准不易,不经过训练,连枪都稳不住,谈何击中目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公开和秘密都不便,所以找了桂永清吧。郭回忆录上说:桂曾留学德国,后又在德国当过武官,与瑞士国际间谍机关早有联系。回国路上郭发现桂与中国驻各国使馆均有联系。到印度加尔各答,与总领事谈话多涉及情报部门(军统)。以此来看,多半桂也是衔有特殊任务的秘使吧。
所以,郭传递了哪些情报!泄露了国军的哪些机密!对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改朝换代起了怎样的作用!郭自己不说就没人知道了。
“……首先杜聿明怀疑我,曾对何应钦、顾祝同说我和共产党有联系,不可靠。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放弃徐州城向西南逃跑时,就不让我知道他的企图而与蒋介石秘密决定。至于杜聿明是如何知道我和共产党有联系,至今仍是一个谜。1982年我与邓锡洸去拜会他时,我曾问过他:‘你当年为什么硬说我与共产党有联系!是猜测吗,还是有根据?’
‘山东来人谈的,有根据。’他回答。
‘是谁?’我问。
‘这是秘密,我不能告诉你。’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