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日贸易依存度考察一 -- 冰排冻骨

共:💬357 🌺2138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外包跟制造业的工厂是一个意思

中国成本低, 所以放在中国了.

家园 你的链接的特点

无一不是资本密集的产业和项目,大多数还是以中国标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们为何能较顺利的发展,而不是让人感觉在挤占社会资源呢?

因为中国这三十年间,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在起着资本积累的作用。除直接吸引一些外资外,换来了巨额外汇,人民币依托外汇,进行了猛烈的信用扩张,于是有了资本,不仅可以投建巨量的大型工程和产业,而且可以培育一些科技发展。与此对照的是大跃进,实际就是利用工农剪刀差来积累资本,这导致农村长期贫困化,而且资本积累的速度极慢,不一样的模式结果大不同。

现在的状况是中国完成了初步资本积累,但同时初级人力资源的增速行将出现拐点,其对经济的推动力在减弱,而且在20、30年后,还可能成为拖后腿的。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技术创新的要素必须要加速,取代人力要素减慢的影响,同时资本要素必须要能增值,不能轻易投向亏损的项目,否则要出问题的,补漏洞的埋单者-劳动密集型的力量在减弱。

家园 数据似乎有误

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

用GDP比较是有问题的,两国的GDP结构并不相同。中国涉及民生的东西,除了石油,基本不用进口。

日本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

家园 恰恰相反

恰恰相反,中国的积累不仅仅是资金积累,而且是人力和技术的积累,你所说的剪刀差是前三十年的发展路线,而后三十年,尤其是后十年是依靠技术进步而取得的,2008年后,中国的确进入拐点,但是是向上拐,未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和抵消人口红利减弱的因素.你的观点过于悲观,而且只看到人口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

家园 你忽略了资本要素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请问,如果没有钱,即使你手里有图纸,或者有些人,又能干什么?

次之,你的意思是劳动者的技能是加强的趋势,由隐形半失业状态的农民融入到现代化生产体系,转变为工人,这本来就是技能的加强,而且从不熟练到熟练,自然也是技能的加强。但请注意是什么引导这个过程的?是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扩大,这又是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引发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在不断的寻求自我增值。

你的链接有不少大工程,这些实际是资本增值的要求,而不是为了炫耀或验证什么。为什么要搞那么大的工程,是为了满足生产的扩大,生活的提高。反向想一下,为什么不搞更大的工程,比如天津到大连间为何不修大桥?不是技术上存在难以实现的问题,而是还没那么多钱,需求也不够大,不利于资本增值。

我的帖子不是悲观,而是想说明,中国靠人力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即将终结,中国必须要靠技术进步,资本高回报来实现发展,原有的一个推动力不存在了,其它必然要起更大作用。

家园 这样的推论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也是有偏差的

[日本的中国输入贸易额只占GDP的2.9%,即使真的有一天中国对日本贸易禁运了,对日本也并不是生死攸关的打击。]

-------------------------------

表面上,09年中对日出口额约占国内GDP的2.7%,大家的数据彼此彼此,半斤八两。

1. 论证有问题:算贸易额的GDP占比,不如算对特定国家的出口对整个出口额的占比。从过去30年的贸易依赖度看出了,中国对日进口依赖越来越小,小倭则反之。他们缺了中国制造就要穿开裆裤,吃手抓饭。

2. 若禁运前提为:中日相掐,其余国家打酱油。

中国要么将日企“和平”请出中国,要么干脆没收。sunk-cost太大,小倭无论将企业放到国内重调产业结构,或在东南亚再开厂,都是一笔新的重担。且损失了国内这么重要的一个大市场。上市企业的年报会长期地很难看。

中国的损失就是短期就业,但不会到无药可治的地步,因为日资的空缺欧美韩台很快就会填补。资本和技术上也是一样。

所以小倭的损失额的绝对值应该比中国大,而且其承受能力要比中国弱。

再考虑到日本的脆弱财政和人口老龄化,一有个风吹草动,它的日元汇率就会崩溃[比如再一次东京大地震],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赤字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因此中国的对日禁运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超过它的承受能力。

反之,日本对中贸易禁运呢?这个虚拟话题就像那个三角眯缝眼宣布他们的炮仗几乎发射成功一样富有喜感。

LP,赶快出来看上帝呀

家园 感觉良好的人总是有的。

中国对日本的进口依赖最小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前,就从两个国家目前的贸易量来看,中国对日进口依赖是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对于日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不要忘了日本曾经是制造强国,纺织品卫生筷都是日本曾经出口世界的商品,只要日本人肯花钱,再开动以前的机器,绝对不会没衣服穿的。反而是中国,缺乏的就是日本产品中的材料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真有一天中日互相禁运,吃亏的只会是中国。

另外,你怎么知道日资的空缺欧美台韩就肯定填补?我敢说,发达国家中对中国最友好的,估计就是日本了。中日互相禁运这种事只会出现在愤青的意淫中,没有独步天下的技术,想要靠意淫称霸,那是北朝鲜干的事。

家园 我的数据是日本的官方数据

我看了一下你给的链接,个人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哪里的数据有误?

家园 日本社会是典型的盆景社会,很典

很典雅,很精致,但根不深,顶不高,叶不密,经不起风雨,成不了栋梁,只能是别人的观赏宠物。

家园 你的想法太简单了

只要日本人肯花钱,再开动以前的机器,绝对不会没衣服穿的

从这一点看,你的想法太简单了。首先,衣服的生产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生产衣服是一个产业,尤其是为一亿人口生产服装。原材料呢? 棉花,化纤从哪啦?日本产棉花吗?你知道每年到新疆采棉花的河南人有多少,有多辛苦?让日本人采棉花,哈哈哈。化工企业有大规模生产纺织化纤的能力吗?从头建立一个化纤厂要多久,多少费用?印染呢?这个可是高污染的企业,按日本的环境法可是没有办法生产的,即使开工,回收污水的费用就让日本人刨腹了。纺织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且无法用机器替代,用日本的人工来做纺织业,哈哈哈。其次,纺织机械的生产厂家在哪?中国。对!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是当前最强的,这点不抬杠,家族有不少人干这个的,不用吹牛。纺织企业更厉害,不要以为中国只生产廉价的衣服,各种高档面料和织物我们都能生产,量大而且便宜。再次,服装加工。我们有的是人,而且便宜,同时质量有保证。最后,我们有销售渠道,外贸服装曾经是我们的主要出口部门。我们现在缺的是设计和品牌,但是已经逐渐在赶上。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中国真的有一天不出口服装了,吃亏的是全世界,尤其是全世界的穷人。一旦一个产业从一个国家消失后,再要建立起来是很难的,即使是初级产业。如果象你说的日本人下定决心自己做衣服,上述几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告诉我日本有的是钱,什么都能买来。说句题外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称为世界工厂,不仅仅是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而是有完善的体系。从原材料,运输,能源,配套设施,到管理的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都是世界一流的。有个说法是在东莞方圆30公里范围能就能找到生产iPod的所有原料和工人,都不用到深圳去找。

日本的技术先进,但是也不象空气水和食物那样离不开的。只是说用它的技术能提高质量,但是没有它,也有替代品。记住,这个世界上离开谁地球照转,而且转速不会变化。你过于夸耀日本的技术了,如果你到北美和欧洲工作后,你就能比较出日本的技术实在是太普通了。我的德国同事们对日本技术嗤之以鼻。只有我们中国人膜拜日本。我认为加以时日,我们也会对日本技术嗤之以鼻的。尤其是在新兴产业方面。

真有一天中日互相禁运

中国背制裁了几十年,现在还被欧洲禁止武器出口,我们崩溃了吗?不但没有,而且活得更好。连美国都后悔制裁中国,小小的日本算个P。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买5000块钱的烟花庆祝一下。

你怎么知道日资的空缺欧美台韩就肯定填补?

这个已经发生很多了,汽车行业美,德,韩和本土企业,家电行业,本土企业为主,电子行业,美,欧,韩,台。高铁,加,德,法和南北车。

家园 你恰恰忽略了技术进步使资金积累加速

我说的技术进步不是指简单的农民工到工人,我说的是产业的升级,你一直都没有明白,只是一味的强调农民工的转变。如果我们的人口没有这么多,也不用搞这么多加工工业和出口工业,这些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是为我们积累了外汇,但是现在我们还要保留它们是为了就业的需要,而不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了。你的看法太简单,简单到只看到那些搞出口的低级加工产业。我给你的连接是告诉你,中国经济真正的骨干还是国有企业和部分民族企业。这些项目不是炫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靠人力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十年前就就结束了,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新技术和新能源产业,但是,各级加工产业我们还会保持很长时间,这是人口因素决定的,但是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中国经济的转型从加入WTO时候就开始转变了,只是到现在更明显了,请看清楚这一点。

家园 排骨的观点加几个字就完美了

最后一段里,“发达国家中“ 改成:“发达国家经济界中“。 日本和中国在地缘政治、地区安全等等方面分歧还是很大的。

家园 排骨还没有融入实业界,有些东西过于看表象了

制造业一旦关闭,再重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人员密集型的,现在的日本仅从数量上看,就根本提供不了这些劳动力,何况是受过培训的了。而且大规模制造业重启所需要的资源(电力,石油)也是现在日本本土负担不起的,而大规模进口的话,日本的船队规模,港口吞吐量,仓储容积和交通物流都负担不起。看过一个资料,一个在汽车组装流水线上的工人背后需要2.7个支援岗位。纺织业低一点,就算1:0.5,供应1亿人口规模的纺织业,第一线最少也要100万,加上支援岗位50万,现在日本本土完全失业的估计有300万人,仅纺织业就用去一半,其他的行业呢?

家园 十年前就就结束了?算了吧

看看富士康在何时发展的最快,比亚迪--这个伟大逆向自动化实现者在何时起步,你还会如此说吗?当然如果你认为它们是技术驱动的高科技企业,那我只能无语。

获许你是认为如高铁一样,把技术买断下来,然后模仿会了,这就是技术驱动。但请注意,第一,技术是花钱买下来的,这是要花钱的,不是我们自生的,初始动力是资本,而这资本是低技术积累而来的。其实中国现在处于的阶段还是技术的绝对净输入国,虽然我们一定要改变,但必须承让现实,更不能否定之前的技术输入,然后利用低廉的人力、土地等资源,大规模生产,以求发展的现实。

你似乎比较熟悉纺织机械行业,请你说说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是不是也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再请说说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是否存在不利用低成本的人力,而是利用技术创新而来的技术门槛而压垮外国竞争对手的?

如果你也认为大致是如此发展而来的,那什么才是近十年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主推动力,不就很明显的吗,就是低廉的人工成本,这才是吸引资本在中国逐利的首要因素,而不是中国的技术创新。

分清主次,还是有必要的。

家园 象纺织业这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没必要发展。

也很难凭此抓住日本,离开中国,还有越南、孟加拉等呢。

相反,日本的问题是过于倚重石化、钢铁、机械等这些重化工业了,转移到以资本、技术为驱动的高端服务业不够。日本这些重化工业两头都在外,受海外的需求和供给影响过剧,但资产过重,天生不易调整,国家为了维持它们,不得不总倾向压低日元汇率,同时又要大发国债,为了不被国债压垮,又得永远低利率,在90年代前,造成资产巨型泡沫,泡沫破了后,人们资产升值预期消灭,就把日本为刺激经济的低息日元,投向海外套利,所以日本零利率也没用,反倒是国家债务越来越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