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瓦斯
那个年代很多孙少平孙少安们都是那样从农村走出来的。。。
也谢谢你让我从另外一个视角来了解 《平凡的世界》,山楂树 我也看过,但是从开始就很难抓住我,不知道是文章的原因,还是作者的原因。又或者是,我看山楂树时,已经没有看 平凡的世界时那份宁静的心态了~~我看两本书的时间,前后差了了7~8年~~
在我高中的时候遇上过一个人,很特殊的。
大概是我高一的时候,有天,学校里来了一个人,号称是卖文章的。他把他的文章复印了卖,一张一块钱。那些文章基本上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是个孤儿,靠大家救济,靠卖血考了大学。大学是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到南京的文联工作。之后跟市里某领导的女儿关系不错,那个女孩子比较喜欢他,但是家庭反对。领导朝他发了火,而他也没有抑制住跟对方吵了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在一起了。这个人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市领导家,后来因为总是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他从文联辞了职,到处流浪,靠卖自己的这点散文啊,牢骚啊为生。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拎一个破皮包,头发乱乱的。在面前放一块破布,上面摊着那些所谓的文章。有人来找他买,他就用略带哭腔的音调说几句话。他卖文章,1块钱一张,2块钱三张,3块钱四张,是不是一个很搞笑的定价方案?其实学生们是用不到他那些文章的,因为他写的大部分都是牢骚的话和自己的生活记录,缺乏文学性。但是学生们那个时候对大学是很憧憬的,而且也抱有一定的猎奇和同情,所以还是很多人去买。
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星期的生活费20块钱,每天三块钱就能吃饱。你可以想象到我们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人引我思考了很久,甚至他是促使我思考,直接让我不上文科的原因。我隐约感觉到这个世界大的很,这样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生活的好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所谓的文学和贫贱的高尚里,有何种用处,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对别人又有什么益处,思考的结果是,什么益处都没有。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人呢?
看平凡的世界,我就会想起那个人,同样的生活态度,同样的感觉。路遥能得奖,那是那个时代的缘故。经历了文革和极度物质、机遇的贫乏的时代,出现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情是毫不为怪的(我们高中当时其实也差不多),但是那也毕竟不是常态。我看《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万驼子,里面的秦疯子,还有很多人,我感觉那个更像我所知道的平凡的生活,看电影《孔雀》,我也能找到我的周围的人的影子,唯独《平凡的世界》,我找不到。能找到相似的片段,但是不能找到这样的逻辑,除了在那个南京大学毕业的流浪者身上。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和旁人生活的更好,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更加丰富。我实在是不能接受《平凡的世界》里面的逻辑。当然作者写的很认真,我承认。他是花了大力气写的。但是,他写的不是我的生活,甚至也不是我周围的人的生活。我痛苦的时候比他写的要痛苦,我选择的时候也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能看懂,但是我不能接受。因为,那只是作者在想象中创造的平凡的世界。
这个应该在什么时代,对于女孩子都是种吸引吧,平凡的世界 我觉得写得很现实,如果那个时代要是写敢爱敢恨倒是有点不现实了。。
那本书太假了。这是我最不喜欢的原因,还不如《人生》。
北方的农村生活离你太远了。。。
何不食肉糜。。
山楂树之恋这本书凡是涉及到男女主角之外的部分都非常的真实可信,符合逻辑。涉及男女主角的也是一样。但是作者艾米把握不了时代,文笔过多的落在男女主角身上,所以显得过于单薄。这样就使得女主角看起来比较小性子,自私。但是跟红楼梦比起来,她跟林黛玉也就彼此彼此了。
或许,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走红,是因为这个世界还是男性为尊的。光那些意淫的奋斗和倩人为伴,就够让很多男人心有戚戚了。
我从思想上其实更倾向于70后,要不是也不会对山楂树之恋这种书感冒。这书写的很多更像我的生活,而《平》则非常不像,只不过是一个自恋的理想罢了。
貌似一个现实主义长篇的骨架,其实却没有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几乎就是个披着现实主义文学外皮的童话。
人物空洞立不住,情节臆想,尤其是没有内在的现实主义文学张力。
我对80年代的小说推崇备至。其整体达到了白话文的顶峰。但平凡的世界,实在是从文学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很滥。
至于被人反复提到的细节的真实,这个嘛,脱离了主旨的恣意描述生活细节,这是叫文学吗。
“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其精神上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生活细节本身和情节架构。你写一个神仙打架的小说,如果是讽刺现实的,那么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而连篇累牍的电视连续剧,可以细致到如何洗澡如何换衣服,那也是现代童话,不是现实主义文学。
路遥在80年代没有混出来是有原因的。当时的文学杂志编辑个个都是大牛。选出来的作家和作品,个个都实至名归,几乎找不出一个糊弄事儿的。路遥到90年代书才出名,因为现实主义文学已经不济了。
别以为不能理解就可以扣帽子了。
好好的体会下另一个角度,别总是觉得,当年的先入为主的就是对的。我觉得你对我的断语下的太草率了。
不过是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这种视角颇为有趣,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种观点一叶障目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把它当爱情小说来看,有买椟还珠之嫌。农民出身的路遥对女性在恋爱中的心理描写自然没有养尊处优的张大小姐来的洞若观火,驾轻就熟。但要是论起对现实的反映,比如作品开头对食堂的描写,农村生活的描写,孙少平在煤矿下生活的描写,都是相当生动而细腻的。现在爱情小说满大街都是,文笔好的也很常见,又见到几个作家文人去描写农民,矿工和建筑工地上民工们的生活和感情了?路遥当年多次深入井下现场,体验煤矿生活,耗尽心血写出了《平凡的世界》,我很尊敬他。
我不否认路遥在书中有很多yy,对女性和权力的yy。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伟大,以及它对许许多多底层青年的正面影响和激励。
你上学的时候一天花三块钱能吃饱,而我上大学的时候三块钱大概可以吃一个星期了。
他写的东西确实不能反映你所经历的事情,你说的是真切的: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也许你的父母辈的人对这部小说的反响就与你的很不同了。
你身边根本就没有平凡的世界里面人物的影子。。。
别说你年龄小,没见过农民的困苦生活,我也没毕业几年,至少我的高中、大学同学里都有活生生的孙少平。。。
生活是用心去体验的,我猜你的朋友里大概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
其实我觉得如果把静秋后来的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奋斗经历写上,如果处理的合适,说不定会更加出人意料。现在写成这样完全就是个爱情小说,有点糟蹋这么好的题材。
但是里面很多背景的描述是非常鲜活的,很少看到这么真实的东西。或许是因为这个小说是取材于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我在下面的回帖里说过,这个小说的很多情节跟我的生活中遇上的一些事情是非常非常像的。这足证它的真实性,文字的浮躁,让情节也貌似浮躁起来。虽然有的地方对静秋的矛盾心态写的很好,但是无改于整本书的“浮”,这个是败笔。但是去掉败笔,还是不少很真诚的东西,比不少装腔作势的小说写的好多了。
我看它的时候,真的能感觉到某人的日记在里面氤氲,作为骨架。这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既然不能看个妙笔生花,看个真实故事也不错。打个比方,你买一双鞋子,既然样式无法选最漂亮的,那选个真皮的也能凑合着穿。
绝大部分人不是选择身处平凡的世界里。 《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是1.平凡的世界是怎样的。 2.里面的人们怎么生活。
其实,《平凡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努力过着有意思的生活,没变成你描述的卖文人一类。“看平凡的世界,我就会想起那个人,同样的生活态度,同样的感觉。” 这个联系比较跳跃,卖文人是身处扭曲的世界,不是平凡的世界吧。
下面两个重要判断有些草率。 1。 人只要努力,可以选择不处于《平凡的世界》2.《平凡的世界》不真实,不是平凡的世界。
“他写的不是我的生活,甚至也不是我周围的人的生活。我痛苦的时候比他写的要痛苦,我选择的时候也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对身处其外的人来说是自然,真实的感受。 更不用说二十年后,社会状况巨变后。
(想了想,补上这两段: 事实上,就算不是身处《平凡的世界》。合理的想法仍然是 1.是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平凡的世界》可能存在,或存在过? 2. 如果不幸无法跳出《平凡的世界》,怎么办?
否认《平凡的世界》真实性的思想冲动,其实正显示了这种世界的窒息性;以及身处其中者,个人抗争的渺小与可贵。 真实、稳固到让部分人厌恶和拒绝承认的世界,也许正是卖文人选择走入扭曲的世界前,身处的世界。每个认真生活于其中,试图改变这世界的人的努力,都值得记录下来成为群体记忆的一部分)
如果将《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理解成1.现实对人的约束 2.在约束下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那么也许可以认为,某种意义上,人们永远处于平凡的世界,对抗着类似的痛苦。
这位作家笔下的农村显然比路遥的更真实可信一些
更写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