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2) -- 唵啊吽

共:💬27 🌺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反对原教旨极端

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在对旧的“善、美”价值定义范围和内涵的更新。

家园 老子不喜欢整齐划一的所谓“美”“德政”“普世价值”

老子认为,多样性是自然的最佳状态,是“道”的要求。所以讨厌有所谓的智者圣人为全人类订立“万事不易之基”,推广自以为“善”的普世价值,强行以一套标准来“平天下”。所以他不喜欢统一,而是追求“小国寡民”。以进化论的角度而言,小国寡民当然是最佳的状态,在这样的体系里,每个国家都可以自由发展、平等竞争。中华帝国如果不是过早的大一统,以不至于到了后期失去发展的动力而衰败。现在我国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国际新秩序就秉承了老子的科学思想,与推广普世价值不遗余力的西方世界形成对比。

唵兄说道西方要求的各种自由如宗教自由等等,老子也敏锐的认识到,充分的自由是强者的自由,只会毁灭弱者的生存。所以要保持小国寡民的最佳状态,必要的隔离是必须的,所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

回到原文,美丑善恶与长短高下一样,不过是人自己作的一种划分而已,其实本身都是自然的一部份,不必非要除之而后快。

而又智慧的人们是否就都浑浑噩噩,不要做事了呢?不是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说智者大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但“不言”“不辞”就很好了,不要主动去推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比方说你发明了自行车,老子说你就自己造一辆,每天骑着,既不要发表文章,也不要申请专利,也不接受采访,如果有人要来学,你就知无不言,包教包会。这样就算是得了“无为”的真谛了。

家园 正解

其实基督犹太教也是这个观点。人凭本能做事就好,上帝的事情,人就不要考虑了。所以旧约里有许多背叛杀戮等反道德的事迹,却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对于非基督徒,可能很难理解,但对于犹太基督教徒来说,依本能作恶,然后向上帝忏悔,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因为是人,所以会作恶,作恶的后果是否带来人类的沦丧地球的毁灭,那是上帝的权柄。

家园 不仅是尺度的问题,更是范围的问题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权力的范围。传统上,每个个体可以掌握的只有自身而已。但人类社会让“圣人”“智者”“王者”掌握了无数大众的思想与行为,老子很不喜欢这样,认为这是违反“道”的。每个人对美,对善都有自己的追求,官府的“善”与绿林的“善”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好能彼此尊重,长期共存。不要一刀切,不要大一统,不要放诸四海而皆准,不要全人类共同尊重的普世价值。

家园 很喜欢你的解释

华夏文明走下坡路是宋以后。宋的礼教和理学追求原教旨可能是原因之一。同年代西方中世纪的教权更加极端,只是物极必反,结果宗教改革触发文艺复兴,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基督教工业文明。

毛泽东在文革时说不破不立,小破小立,大破大立。看回第一章感想,这个文化“大”革命如果酝酿了现时的中国文化复兴的话,其人道主义灾难成本要比西方中世纪的物极必反低得多。

家园 是啊。许多人都忘了这个大革命的名字了。

老毛把他亲手推动的这个“史无前例”的运动称为“文化大革命”,而不是的“政治大革命”“社会大革命”(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这场运动的认知吧),可以看出始作俑者的着眼所在。

家园 也提供一种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以为老子在这里讲的是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即你所说的阴阳辨证的哲学思想。直接翻译就是:

当美这个概念(观念)为天下所知时,天下已经变恶了。而善这个概念(观念)为天下所知时,天下已经变得不善了。

这是因为,在美和善这样的概念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于自然无为的初始状态,因此也就没有与之对立的恶和不善。但渐渐地,由于生产活动的加剧(进步),人类社会开始脱离自然无为的状态,而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发生了。开始,这一进程并不被天下所有的人所意识,而某些意识到了的人就发明了美和善这样的词语来与那些不好的东西(即恶和不善)加以区别,并以此教育人们,以阻止它们的扩展漫延。当然,那些宣传美与善的人里面也可能有某些别有企图的人。但是,这个过程却不断发展,不好的东西种类越来越多,扩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美与恶,善与不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直到天下皆知。老子的那两句话,正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

而如果把它解释成物极必反这样的哲学思想,从语法上来说,就要改成你说的“如果人人都美,就不美了;。。。如果人人都善,就不善了”才行。但这样做就不是在翻译原文了。从价值观上看,天下皆知美的概念/观念有什么不好呢?不好的是有恶和不善这样的客观存在,而不应该是美和善这样的主观意识。就算改成人人都美,人人都善这样的陈述,那也很好呀,为什么就不美不善了呢,说不美不善的逻辑和价值基础在哪里呢?当然我们知道,在人类发展的某些阶段,这是做不到的。但如果真做到了,美和善也确实就没有了,因为它们对立面已不复存在。比如说,现在世界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某种程度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形态,但如果到了某一天,全世界都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那不是很好么?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社会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罢了。

后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老子进一步用相互对立的概念来阐释事物间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不是怪那些宣传美和善的人把美和善搞得天下皆知就导致了天下的恶和不善,是说圣人不会去做那些宣传之事,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引导社会回到自然无为的状态,即后人所说的身教重与言教之意。

这些个人的理解,希望仅仅被看作是真诚的一家之言。

关键词(Tags): #道德经#老子
家园 把《易经》称为儒家经典,不是太赞同。
家园 我的理解

善恶,美丑,有无等都是相互依存的对等体。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因此只有包含了所有矛盾双方才是完整的。道作为自然的总和,是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道的存在,而没有非道的存在,道是一个终极的单态。所以有为与无为作为一个矛盾体,也如善恶等其他任何矛盾体一样,在道中合二为一。因此,"无为之事"是不作为的作为,从人的角度来看是矛盾,但在道中为一体。道中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或湮灭,从人的角度无法理解其意志或目的。

另外圣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凡事行为都能符合道的人,甚至可以说就是道的拟人化说法。所以普通人是不能用圣人的做法来照本宣科,否则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如果某个人的能力相对于其他人超强,那么他就更加接近圣人的局面,那么圣人的行事原则也就对其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圣人的做法对统治者来说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所以简单的说老子的哲学消极厌世我认为是偏颇的。

家园 从韩非与老子的关系可知

秦国的成功与老子不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家园 谢谢。把我要说的挑明了。
家园 不论老子庄子落魄如何,

那个时代,能读书写字的人应该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分子。

道德经似乎与论语不同,还没听说过道德经是演讲稿。它的读者至少主要是统治者。可能当时的各ZXB都在搞和谐教育,虽然各怀心思都在陈兵。这可能是这段话不能调换的原因。

觉得老子的无为不是我们所谓的无为。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是美的,这说明有了恶了。都知道了善之所以是善,这说明有了不善了。本来,有和无相对立产生,难和易相对立形成,长和短相对立表达形状,高和下相对立表达位置,音和声相对立协调语音,前和后相对立表达秩序,所以,圣人进行不自我表现的事理,默默地进行教化,面对万物的活动却不制造什么开始,生长了却不拥有,做了事情却不有所倚恃,事功完成却不自居。只有不自居,所以才不会失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