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首先,我可以当个体户

其次,我换老板比知青换地方下乡要容易多了。

家园 要证明知青政策有误,有两个前题

1要证明当时农村不缺人手.2要证明当时城市有吸纳这些知青的工作.

那么这两个前题存在么?根本不存在,当时粮食紧张,不算知青下乡助产,生产的粮,就只算知青下乡就地吃,和从农村把粮运到城里给他们吃,这个运输成本,就是合算的,更何况知青们在农村,生产建设,取得了大量实际成果.

再说城市工作,后来一刀切回城,当时四三已经启动,又开放了私营,城市工作大增,但还是不能全部吸纳所有知青,造成大量失业知青挺而走险,引发犯罪潮.

综合这些,把知青调到农村工作,并按新的建设进程,逐步调回的政策是正确的,后来一刀切回城的政策,才是有问题的,是引发了不必要混乱的.

有工作的,原也是要调回城的,在城里没工作的,回了城,最后只能靠犯罪来过活,完后不是吃枪子,就是送回去,作为劳改犯接着修理地球.

家园 知青对中国农村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当时那个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的时代,给农村人民打开了一扇面向新世界的窗户,让他们通过知青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一角;

不同程度的把文化、科学知识带到了封闭、落后的农村;

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了解中国农村、农民的知识青年,像今天的太子、克强等人;

部分解决了城市就业不足,和农业产出不足的问题;

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带来的人员、物流和知识流,将中国更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在全国人民心中具体化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通过知青让全国人民了解到农民、农村的困苦;

大量的知青为一个更美好的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动辄哭诉被耽误了的人,是一些利己主义者,虽然他们的私心让人无法敬仰,但他们当年也在不自愿的情况下,也为中国农村的建设流过血汗,作出过一些贡献。

家园 花。当时不搞上山下乡 回乡 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虽然实行

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 也容纳不了所有毕业生。象现在这样 招没有任何保障的苦力?农民进城 工人下岗?那时“工人阶级领导 工农联盟基础”不仅是口头说说 多少还是在做的。

如果象服兵役那样 短期务农 家长和学生们应当更容易接受。也可以从事一些交通水利林业勘探采掘等基础建设。 而后 “大学还是要办的 特别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很多设想和试验 被认为无价值而抛弃了

家园 说到底...下乡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得失利弊...只能是有利也有弊...于国家是弊大利小...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是权宜之计...

于个人是弊小利大...服从大局...锻炼自己...

现在不是城镇化吗?农民进城...此一时彼一时嘛...

这是俺的体会...没错吧?

家园 要证明知青政策是正确的,至少有三个条件

世上本没有知青政策,所以要证明的不是这个政策错误,而是政策正确。

三个条件:

1)当时农村缺乏人手。以中国的整体上的人多地少,如果中国的农村还会缺乏人手,很抱歉,我不能理解。至于知青参加水利建设等等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把知青组成工程队去干。

2)当时城市无法吸纳这些知青就业。没有亲身经历,不敢多说。但是,文革打乱生产秩序的功绩至少应该算上吧。少折腾两次比什么不强?

3)上山下乡总体上所取得的成绩比代价大。这个,见仁见智,不会有答案了。不过,几百万知青已经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的自身体会。

至于

后来一刀切回城的政策,才是有问题的,是引发了不必要混乱的.
不好意思,不一刀切才会引发更大的混乱。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归师勿扼,所谓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故人诚不欺我。

家园 1单组工程队,和组织包括工程工作在内的,综合工作组织,

除了后者更具灵活性外,还有别的问题么?至于人手,如果知青都很闲,那说明人浮于事,而实际上他们之中,其码是大部分人,都忙的不得了.

2

一五六复制和四三引进,那都是硬件,你以为说快就能快么,七六年以后没文革,由于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业岗位大增,而由于资源生产充足了,还开放了部分私营业,结果哪?还是造成大量回城知青没工作,引发犯罪潮.

3

知青回城又不是七六年以后的事了,按工业发展出来的岗位,多一个岗,回一个人,最后一刀切回城,说到底,实际还是一个岗一个人.

而原本没有岗的人,既没有城里的好工作,又丢了原来保底的工作,就都挺而走挺了,不是被枪毙,就是重新回到边远地区修理地球了,只是这次的身份不是知青,而是劳改犯.

当初不组织知青下乡,无非就是叫犯罪潮来的更早,叫更多的人,挺而走险,以劳改犯的身份,去修理地球.

相对于农村相对差的工作,知青们当然更喜欢城里相对好的工作,问题是,没证据证明,他们天生喜欢犯罪,喜欢被枪毙,喜欢被劳改.

在有组织的,逐步发展那么多年后,还有那么多人,最后要被这样消灭掉,才能保持平衡,更早不搞知青,最后只会是犯罪潮来的更早,被用这种方式干掉,或发去劳改的人更多.

4

说什么知青是劳改,事实上在早前,知青是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工业工作预备队,一刀切回城后,由于回城人员,和可供的工作岗位不对应,倒是真正造就了一大批劳改犯.

家园 1知青就是作为工作队去修的水利好么,如果农村没工作,那

知青一定会比较闲,但好象他们大部分人都忙的要死.

2

七六年以后算不算折腾,吸纳了全部知青么?

3

相对于农村工作,知青当然会喜欢工业化工作,但是前题是有,事实是前面按岗回人,越来越多的知青回了城,虽有问题,但无大乱,一刀切回,根本不考虑工作问题,结果么,该有岗的人,原就应有,没事.没岗的人,没有好工作,又丢了保底的工作,只能挺而走险,最后不是被枪毙,就是重新回去修理地球了,只不过这回是以劳改犯的身份.

家园 难怪被人称作马列邪教:整整一代人,在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岁月

被强迫放弃求学,放弃工作,放弃恋爱家庭。去做你所谓的启蒙,这是怎么样一种精神啊,传教士咩?

可惜传教士是有信仰的,知青是被强迫的。

还有更可笑的,这些七、八级工(解放前工作的的老工人)好多思想觉悟不怎么高.经常喝点酒就胡说八道,动不动就是解放前他给资方扛活的时候,天天喝酒吃肉还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之类的。还有个别的更加反动,居然回忆给小日本扛活是怎样怎样,后来没人敢跟他喝酒了。

当时我家6口人,爷爷奶奶、三个姑姑和我爹。大姑在化工厂当工人,我爹在针织厂当学徒,另外两个姑姑就到广阔天地修地球去了。在70年代这就算很不错了,好多家庭全部小孩都在修地球,在这件事情上民怨是很大的。家里大部分时间吃的是混合面(苞谷面掺点白面),做成馒头或者钢丝面(不知道这里几个人知道啥叫钢丝面)。一个月能吃2、3次肉(我家自己养猪,这方面要好些)。基本上凑合着能吃饱,但是每个月得省些粮食或者粮票给两个姑姑,否则在乡下就得挨饿。伟大领袖光说让大家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可没安排大家大有作为前吃啥住啥!穿方面,一年做一身新衣服。分房方面,很公平没有任何矛盾,因为整个70年代整个厂子就没盖过什么房子。分房矛盾什么的,那是80年代的事情了。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一种生存状态,所有人都活的小心翼翼,挣扎在温饱线上。

孩子多的人家几个大孩子主动报名下乡,就为换那点安置费补贴家用,好多一去再没回来

家园 正当与否只有一个前提:放弃学习,放弃家庭去农村是否被强迫
家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但从真知的层面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个道理看来你是不大懂得的。

古人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教条主义者几乎葬送了整个的党和红军?书本知识啊!不能和实际结合的书本知识是这一切错误甚至罪恶的源头!

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的东西,但世界是变化的,如何将固定的书本知识使用于变化的世界就需要对世界的了解,即所谓实事求是。没有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仅仅凭着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掌握了知识吗?错了,那样的掌握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阳明先生论说知行合一时说:知而不行,等于未知。仅仅掌握了一些和实际有很大差距的书本知识,离开知而能行的真知还很远!

如何可以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距离呢?那就要接触实际、了解实际,所以,从求真知的角度,下农村、亲自去了解农村和农民,其实是极其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当然,一心只想吃好、喝好、玩好、睡好的人是不会懂这些的,不过坦白讲,这样的人其实和动物更接近些,这样的人生也更接近于猪生,虽然看着活得挺好,其实是不值得尊重的。

家园 真是奇谈怪论,能够把义务教育和上山下乡混为一谈的

虽然都有个字面上的强制。一代人,放弃上学,工作的机会,放弃家庭,放弃婚姻恋爱,心甘情愿去修地球。传教士传道咩?我倒觉得你有这么点意思。

上山下乡是强迫行为,这个还需要争论吗?这个和义务教育能够相提并论吗?你懂不懂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的区别?

家园 还行万里路呢,你以为文革大串联啊?也是,好好的串联干嘛不

串下去,要搞个上山下乡呢?发觉左派你们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好像和社会脱节,“胡不食肉糜”对你们再贴切不过了。不过整体生活在幻想中,相信上天堂有处女,做传教士大概比较适合你们

家园 你先解释下在你冠冕堂皇的口号下面,为啥黑五类的子女都

无一例外被赶到乡下去接受再教育,为啥干部子女,特别是军队干部子女却大把的参军,逃避下乡。

再美妙的口号不能解释现实只能暴露背后的肮脏和下流吧

家园 那你看看近平同志的回忆吧

下乡让他懂得了实际、懂得了实事求是、懂得了农村和农民,当然这些对你可能是无意义的。

也许你只需要吃好、穿好、睡好就行了,我也能理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