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每个人都是邢燕子!
家园 苦难是人人都想避开的,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

上山下乡的知青热情高涨肯定有,但多半不会太多,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人肯定是不愿意的。

我相信当时的知青们每个人都面对一个选择的。他们不是出题者,只答题者,选择上山下乡会苦,选择不去会更苦,恐怕是撑不到浩劫结束的。

但是这个世界出题人总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做非A即B的选择题。

家园 我是南京文革后第一批下乡中的一个。

  是不是自愿就不用说了吧?

  我说的是我们的下乡生活苦难中有欢乐,对我们说来欢乐多于苦难,你能从这里引伸出那里比大城市里还好?

  绝大部分地方“属于“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的要远远多于15%,就我们队来说这样的知青占了一大半。但这又能怎么样?在农村,对知青的出身远远没有在城市里看重。在我们插队的地方,知青的家庭出身只有公社掌握,大队以下根本不知道,当然我们知青自己互相之间也都很清楚,也没人拿出身说事。

  你引用的这部分完全是南方报系的风格:

使这些战士背着沉重的家庭思想包袱。当年兵团战士的年龄普遍较小,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渡过了内蒙兵团的艰苦岁月。
这些事情谁也不否认有,但在下乡知青中绝对是少数,象上面的“只有14岁”肯定不超过千分之一,拿少数的事例来代表主流?

家园 我只是希望这种选择题不要被描绘成一种浪漫的故事!
家园 我已经牺牲付出过了。

  我们当时的心态是你这种人无法理解的。

家园 不要乱扣帽子

1.这部分引用还是您提供的材料中的,难道您是南方报系的?

2.您自愿不代表别人都自愿,还是那句话,不是人人都是邢燕子;

3.你也说了,这种欢乐是苦难中的欢乐,难道必须在苦难中享受欢乐?

4.您离开哪里是不是感觉脱离了苦难?难道您认为是苦难,别人就不能认为是苦难?

5.同学之间是不会拿出身说事,考学、招工、当兵,哪个不看出身?

家园 不要摆出道貌岸然的嘴脸,我父母也是知青

  要是有选择,肯定不去。

  他们这么说,

  他们的同学们这么说,

  他们的老师们这么说,

  他们的老邻居们也这么说,

  他们同事中的知青们还这么说,

  连这些知青的父母兄弟都这么说,

  上学的老师也是知青出身,77级的,他们也说“有办法才不出去!”

  他们都是您那样的心态?

  我的外婆,临死都记得“大丫头(我妈)不出去,小丫头(我阿姨)就要出去啊,对不起大丫头啊!”

  这些人都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都这个观点,难道是假的?加起来有一百多个知青,要是算上同时代的家属估计近五百人。全部这个观点,不觉得怪么?

  不要说什么“我们当时的心态是你这种人无法理解的”当时确实有自愿的,硬要报名下乡的人,是全部么?是百分之几?

  也许你是志愿的,当时全国的知青都是志愿的么?

  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干嘛要请愿和罢工?

  你已经牺牲付出过了,可能是自愿的,不要忘记别人也牺牲付出了——还不是自愿的!

家园 几十年后客观回忆怎样定义

是否起到了带动农村的结果?

减少城市压力是好事嘛?

为何我们的城市不需要劳动力?

如果这些知青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还是相反?

一系列的问题,会造成无法回答的叹息。

客观对待的结果,就是为政者当为之戒,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情让人民无谓地去承担苦难。也请不要再为这样的失政唱赞歌,以免误人自误为好。

这是我的观点,当然您可以有不同,我们求同存异。但希望这样的话,让能看懂和愿意看懂的朋友,有所参照。大熊是个豁达的同行,可以交朋友的 :)

家园 谢谢。让我们求同存异吧!

。。。,投入世间熊熊火,那得失怎么量 。。。苏乞儿 周星驰版 歌词

家园 这就是传说中的“洗脑”?

都说中国人是热爱群众运动的人。

不要说那个时代的人头脑多简单,就是现在找一帮孩子,跟他们说上课从此没有用了,办个长期野外夏令营,肯定也是欢呼雀跃。

当时的年轻人热情高,其实就是见识少的结果。历史上独裁的君主往往都执行愚民政策。可是当这些孩子知道了正常人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的花花绿绿的时候,原来那些所谓的革命理想就如冰雪般消融了。

家园 抗美援朝是正规军

只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的。

你们讨论的都是以知青的角度来看的,或者以国家的角度来看的,不知道有没有以农村接受知青的村民的角度来看的回忆?

家园 这种论调也会被花,我无语了

每个人都有充满激情的时候,照楼上那么说那时候都可以跟纳粹青年团类比了?还有靖国神社。。。

我建议送花的人不要光看到他支持你什么,还要看到他的话里夹了什么?

家园 我虽然不了解楼上贴子说的对不对

但是对楼主的信用是有怀疑的,请看链接出处

该文的 花/蛋=24/28,

并且有一种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感觉。

家园 看了回帖和推荐的资料,我的感觉

客观上看,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政府岗位不足的结果。

农村真的需要这么多青年做体力劳动吗,看来未必,也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知青给农村人民带来了知识和思想上的提高。

不同知青的经历随地区,个体的不同差异很大,但从知青最后基本回城来看,上山下乡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不同知青的主观感受也有较大的差异,劳动艰苦,劳累是被普遍确认没有疑问的,但一部分的知青的“浪漫”回忆是后来的加工还是当年的真实感受呢?目前看来两者皆有。

有人提到,当年一代在文革时的热情至步于913,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热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又有多大呢?

我这周有一个会议,暂且回复到这里,感谢大家给我母亲经历的献花,下周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祖父母在解放前后的故事,这里我又想到龙应台的《大江大河》了,也许河友们可以分享一些各自的故事,汇成大陆的《大江大河》?只是个想法,嗯。

家园 这个没有太多的资料,听父母辈人说当地的看法是

1.这些人都是坏人,否则干嘛被送到农村来,不过错误应该不大,没解放军押送;

2.城里的地不够种了;

3.这帮人农活都不会干,怎么长大的;

4.党中央派下来当媳妇和女婿的。

这些看法都是他们转述当地农民的看法,不是全面,甚至有点搞笑。没法详细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