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是实话

至少我看到的如此,他们只是老百姓的孩子,就算他们“真挚热情”,他们的父母也更加现实。所以他们的走,伴随的有鞭炮,更多的是眼泪。

我妈是老三届,回忆上火车下乡那天,那场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 那是相当的壮观。然而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外婆送她出家门时的眼泪。她不愿意去,她不去,我阿姨去,就这么简单的决定,我妈自愿报名下乡。

家园 多谢萨兄捧场

萨兄比我更加说到点子上了。

虽然我没有经过上山下乡,但是我的父辈亲身经过,也讲述过他们的经历。我也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搜集、研究过能找到的全部资料。也去从有亲身经历的父辈们口里去搜集他们的回忆、评价,来弥补历史资料描述的不足。毕竟历史往往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每个个体的经历,每个个体的感受是观察的另外的一个角度,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现在知青史还不是显学,但是我始终认为如果要认识清楚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现状,这段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毕竟有过知青经历的人还在历史舞台上,甚至还是社会中坚。他们的特质是什么,他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又是如何认识的和怎么认识的,我认为是研究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是要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判,还尚待时日,因为这段历史与文革一样对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影响深远,太多的利益攸关者(其实我们也是)还无法做出独立、冷静的思考,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不能拿我们的眼光和评判标准去代替他们去认识和评判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如果对于他们的经历和背景了解不足,那么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是有偏差的,我觉得目前网上很多人正是犯了这个毛病。

家园 说一条我奶奶对那个时候的回忆(大连)

一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首先就是街道和居委会开始甄别家庭成分。

地富反右坏,没说的,赶紧给我走人。不想走?孩子不走,全家给我都搬去。

后来我奶奶到街道办问领导,俺们家是不是也要走?人家说,你家贫下中农的成分(这个时候,我奶奶说,多亏你老爷爷在老家那会儿把钱和地都变卖了,打点那些伪军,不然咱们家也不能在原籍定个贫下中农,这样看来在我老家的农村土改时,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用走。结果我奶奶被三年自然灾害弄怕了,一定让我爸他们回来老家。所以兄弟姐妹几个人都回了山东老家。当然,我爸要是不回来,现在也没有我。

家园 你这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

  内蒙古兵团69年8月才成立,1973年6月的统计能说明什么?再说知青的出路不光是入党提干。

  你知道“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就足够了。

家园 狂欢是有的,不过历时不长

很多人都经历了从狂欢到冷漠最后厌烦的过程,转折点基本就在913事件。

家园 不要断章取义

他们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但这财富的获得是由多少苦难堆出来的
你为啥不引用完整?这个财富是被迫以他们的青春换来的!假如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肯定不会选择下乡这条路!

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下乡么?

73年的数据包括了69年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更全面!

知青的出路不光是入党提干,那还有什么?是不是逃回家当个黑户口?

家园 看看这个:

外链出处

家园 您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么?

1.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下乡么?

2.您为啥要离开那么这么有前途的地方回南京呢?

增加一点东西:

很多城市知识青年当时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二是极左思想的压力,当时约有15%的兵团战士属于“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有的父母是领导干部,所谓的问题还没有结论,有的还被关押、群专、有的挨整致死,有的还戴着各种帽子,使这些战士背着沉重的家庭思想包袱。当年兵团战士的年龄普遍较小,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渡过了内蒙兵团的艰苦岁月。

这就是“财富”的代价!!!!

不知谁愿意主动用这种代价去换取“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

家园 我母亲和姨妈都是知青,没有看到革命热情!

她们两个后来都下乡了,两个人的都不愿意去的,我外婆很伤心的。虽然我姨妈现在过得不错,但是她当时也是很不情愿去乡下的。我老妈是中专毕业,整个年级都被要求下乡(原来说家里有人已经下乡了,可以留下一个)。结果我老妈和姨妈两个人都没有留住,一个在极北,一个在老家乡下,扔下我外公和外婆两个老人在上海。其实从谈话中,我也了解到,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她们那一代人都是带着牺牲精神走的,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可以留在城里(那个上海的政策好像是除了出身不好,家里只要有一个下乡的,剩下的就可以留在上海)。我老妈的同学大都下了乡,换来了兄弟姐妹留在了上海,大部分都是家里的长子长女,其实他们更多是想我去了,兄弟姐妹就不用受苦了(家庭成分不好的除外,不管几个都要下去被改造)!

家园 看了一会,还是想说一下:没有人愿意离开家,但是

想一下:

没有人愿意打战。但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因为要保家卫国,很多爸妈也是流泪着送走儿女。

没有多少人愿意上山下乡,起码是现在没有多少,那时可能多一些。但是:如前面所说,当时的工业基础决定了城里解决不了多少就业,而工农剪刀差从农村抽血补贴工业很大,生活比较困苦。

上山下乡可以暂时解决如下问题:

1.缓解农村压力,和城市就业压力。减少了城市吃饭的人口,工农剪刀差抽的血可以更多的用在设备等实物积累上。

2.给青年磨练,有贴近农村实际的生活经验。

3.青年带一些好的文明的、知识的东东到农村

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人员没错。但是我们经验的知道,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并不是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设备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人多了反而乱。当时的情况就是城市就业容量有限,而且需要从农业提取更多的积累用于发展工业。

这样,一部分城市富余人口到农村从事一定的生产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能起到带动农村是最好的结果,不能带动太多的话,起码减少了城市压力。这个最基本的,这是应该正视的。在看到不好的时候,不应该否认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

当时的情况,简单说就是:需要有人去农村,去干农业,去做增加积累的被剪刀差;谁去?看到积极意义自愿去;看到艰苦实际还怀着积极的心态坚持;几十年后还能客观回忆,不怨天由人,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当全社会而言,需要有人做这样的牺牲和选择的时候呢?

见俺后面的两个帖子。

1

2

没有人愿意痛苦与艰辛,历史条件必须的话,总有人要付出。付出的人是应该被尊重和记住的。特别是承受过,还积极乐观的。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家园 送花得宝

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你认为让这些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人中断学习去农村种地是欢乐?那么你为什么要从河套返回南京呢?

[QUOTE][/QUOTE]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家里几个长辈是一样的看法,

虽然物质很贫乏,但是精神上跟现在不一样,为此还经常为我们小辈担忧。。。

家园 那么请号召别人牺牲付出的同志先牺牲付出,做个榜样!
家园 抗美援朝是志愿军!

上山下乡可是志愿的?

我承认,我父母是“志愿下乡”的,估计档案馆可能还有“志愿书”,要是他们不志愿呢?我叔叔我阿姨下乡,这种志愿,我只能打引号。

没有多少人愿意上山下乡,起码是现在没有多少,那时可能多一些。

看来你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上山下乡。

需要有人去农村,去干农业,去做增加积累的被剪刀差;谁去?看到积极意义自愿去;

你也知道“自愿”两个字,不自愿的呢?

看到艰苦实际还怀着积极的心态坚持;几十年后还能客观回忆,不怨天由人,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

我父母现在还讲在农村时的趣事和囧事,甚至拿这个开玩笑,现在他们回城了,也常说“那段经历是笔财富”,但这不表明他们“自愿”接受这笔财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