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丰田带来灾难的成本控制专家 – 渡边昭捷 -- 萨苏
Talking about head and heart balance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还是咱老祖宗说得好:物极必反。
日本人做事情就喜欢走极端,结果就是发现问题想改都来不及了。
现在整个制造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越来越严格的成本控制导致的产品质量的安全余量越来越小的问题。而是越是技术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问题越大。
我在以前说过: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33169
而传统的方式是预计使用寿命10年,实际上就是按15年设计制造了(并不是真按15年设计,而是设计上加点余量,制造上加点余量,材料上再加点余量),一般用12、3年没问题。是依靠余量来保证使用的。
这种精确控制有它正确的一方面就不多说了,但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安全的余量越来越小。私下的说法就是现在所有的制造厂都是在挑战安全的极限(这里说的并不是在降低产品标准,只是在挑战极限。降低标准是另外的问题,我这里不讨论)。
敢踩钢丝都是有高超技能的,但水平再高的杂技演员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出事?高风险的行为总归会带来高风险的回报的。
要举例子吗?看看今天美国公司有多少是深陷苦海之中?然后就是那句话了:说他们都是成本之上坏的事过分了,但一个错一个,肯定是低估了。从通用汽车开吃吧。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以成本控制著称,小型血汗工厂不说,大的企业,比如格兰仕,也是为了压缩成本无所不用其极。现在看来是发展的风生水起,可万一哪天出点什么大事情,没准就是丰田第二。加上这些企业扩张速度太快,又没有丰田那样几十年积淀下来的底子,稍不注意甚至有直接崩盘的风险。
有没有可能是美国现在缓过来了
还是为了重整实体经济,开始收拾这些危害美国实体经济的家伙?
你是说美国公司太重视成本象丰田一样陷入苦海, 还是根本不重视成本死了一片? 通用好象是后者吧, 通用汽车的成本因为工会的原因比丰田高好多, 据说用的材料也比丰田成本高.
企业赚钱无非两途:对外开拓新市场,对内压缩成本,
仅就丰田而言,开拓新市场,当然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打拼,倘若如果各种因素而开拓失败,进而拖累整个企业亏损,那也绝非是“开拓市场”的错!由此指责第一个提出进军中国战略的前任领导,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同样道理,因为善于控制成本而受指责,渡边昭捷当了这次灾难的替罪羊,这样的“业界”显然有点替丰田太子说话推责的意味,----指望一个遇事就装鸵鸟,装不下去就把责任有意无意的推给前任的太子来重整河山,丰田危矣!
至于刻薄寡恩,作为工薪层,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老板是这种人,更讨厌二老板是这种人,所以人们往往痛恨商鞅、痛恨吴起,----你说你工资地位是比我高,但不也同样是打工的吗,干嘛整这些严规苛政来为难大家?相煎何急!
于是乎,一腔怒火,满怀怨恨,无事也要生出事来,弄不死老板,还弄不死你这该死的高级打工仔?有大事发生,那么打打死老虎过干瘾,还是可以理解的。倘若以此为论据,来评断这次灾难的源头何在,就有失偏颇了。
由此引申到人性化管理的话题,太大了,也许一句中庸之道,和谐社会就可以应付,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企业家又有几人呢?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低质低价的,如果以次充好,骗取那些愿意为高质多花点钱的人成为自己的客户,早晚会出麻烦。
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情况。
也不是一夕而就,丰田只是命薄,撞上这个世道和那个08(也是活该)它的死活不在自身,也就是所谓身不由己罢了
我是说:压缩成本的大方向是没错的,当然胡来不顾质量的压缩成本显然是取死之道,但板子由此打到“压缩成本”这个管理原则上,就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了。
托老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有各自的不幸,这话用到企业,用到国家,民族,我想也是说得通的。
先赞萨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分析。
渡边昭捷很能干一人。但是很多很能干的人在管理企业的时候的一个重要疏忽就是最终忘了顾客。
顾客对于一辆车价值的认识不光是价格,而是价格和质量的整体评估。质量的评估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实用性,安全性,维护成本,寿算(或者说是转售价值),外观等因素综合而成。简单的讲,对于很多顾客,一辆能开30万公里的汽车就算比一辆能开15万公里的汽车贵一些也是很划算的。
在渡边管理的时代,把成本和价格的降低纯粹等同于顾客眼中的价值。当一个企业只注意和其他企业竞争,只注意内部降低成本,只注重市场份额和盈利,而没有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会出现。然而在今天的国际大企业中,这样把降低成本纯粹等同于顾客眼中的价值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的。
另外,作为一个本来很成功的企业。任何改变都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点改动都有可能把本来对的东西改错。
他們是目中無人。
他們心中眼中只有數字。人不過是他們達到他們「數字」的工具。
高层管理决策人员,大多数都是从搞技术出身的。而丰田从奥田开始,一帮搞MBA和管销售的把持了大权,同时对于生产的技术细节也漠不关心,使得丰田日益变成了一个美式外壳的日本企业。这的确是导致今天的这个结果的一个原因,丰田家族帮也趁着这个机会要彻底清除奥田派的人员和影响。
当然,这个事件也再次证明,片面追求数字效果,不提高成员的福利的话,不重视属下的疾苦,其结果必将失败。这样的辉煌也注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辉煌,要靠宣传机关大力宣传才看得见的辉煌。
有趣的是,在北美市场,迅速填补丰田市场空缺的不是别的,是本田。看来人民群众的眼光还是雪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