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正文 -- 花差花差农民

共:💬381 🌺1849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家园 俺在那附近生活过11年。
家园 是啊, 想起昨天才推了你那篇文章
家园 大宁-开平-东胜卫 河套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宁-开平-东胜三卫,蓝框标识

河套上重要城市:蹬口、包头、呼和浩特(归化城),红框标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河套卫星图,使用了njyd河友的定义njyd:关于河套的位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河套一带地形图

关键词(Tags): #地图#河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谢谢,不过能否换个图床?好像看不到
家园 我用的是flickr,请问哪个图床河里可以用?
家园 这本书我就在网上看了一部分

觉得写得很有趣,的确比教科书行文活泼,但是后面的看着看着,也就那么回事了,说道历史,终究要走正道。不过这位大哥,你明知道它是个快餐,干嘛跟做盒饭的讲理论?不是吃盒饭的人多了,盒饭就从此能跟满汉全席一个地位的。很有一些人,没时间没兴趣懒得去慢慢体验大餐,所以各有各的口味。如果有人要从这种类似的书籍里面去寻找论据或者文摘观点,不过是贡献给人家打脸。我倒是喜欢你后面写的东西,类似于吃完一个盒饭,跟朋友同事就此讨论一下营养学,倒是少关盒饭的事情了,那只是个引子。期待后面的内容。

家园 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我同意碧血汗青的观点:单纯从经济帐上看,郑和无疑是收入远远大于支出的,可要命的是永乐要做“天下共主”,皇帝兼任财神爷,白花花的银子当流水一般赏赐给外国,面子是有了,里子掉了。

我看过的文章中(具体名字出处已经不记得矣,欢迎记得的过来打脸)有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本身耗费巨大,建造船队时“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船队出海的全部经费人手由国家提供,且每到一地,册封赏赐,排场不小,但同时可以与对方进行货物交换。真正要命的是被册封的国家其后所进献贡品的价值常常小于我方给予的赏赐的价值。有一个说法是赏赐物品与贡品的差价一般在数倍乃至十数倍之间。比如,胡椒,在原产地每百斤1两白银,作为贡品后是每百斤20两。而且朝贡使者及家属和贡品多由郑和船队负责运送,不仅负责差旅费,还负责招待费(好大笔的管理费用)。并且当时日本、朝鲜、琉球等国尤其是日本,通货需求量大,但是自己的铸造技术和铜矿储量都不高,因此格外喜欢中国的铜钱,凡有赏赐,皆要求以铜钱为佳。这就造成了中国铜钱的大量外流。永乐时期,赐日本、朝鲜等东、西洋朝贡国的赏赐中常有铜钱一项,如永乐五年,“赐(日本)王白金一千两,铜钱一万五千缗......并赐王妃白金二百五十金(两),铜钱五十缗”,也就是说,就那一年,赏赐了日本国王光铜钱就有1500万枚,王妃5万枚。

第二就是我个人觉得甚为有趣的“附进物”(贡品以外的东西),据说附进物往往超过贡品数十倍。比如日本朝贡的刀,贡品3610把,“附进”的刀却有35000把。前面的这个说法我没有找到相关材料,但是附进物的价值却有记载,我暂时只找到了景泰年间的记载(有时间好好查一下永乐和宣德年间的)——景泰四年十二月,日本贡船携来之附进物若按宣德八年例赏付,“除折绢布外,其铜钱总二十一万七千七百三十二贯一百文,时直银二十一万七千七百三十二两有奇”,但“计其贡物,时值甚廉”。得旨,依有司之议,“估时值给之”,应合“铜钱三万四千七百九十贯”,最终则定为“除银、绢布外,给钱五万贯”。付赏后,日贡使允澎于次年正月上奏争乞云:“蒙赐附进物价值比宣德间十分之一。乞照旧给赏”。奉诏“命加铜钱一万贯”。但“允澎犹以为少”,遂令“更加绢布给之”——宣德初年与永乐末年之间,只隔了1年的洪熙,这个数据大约还能说明一点东西。即便那点附进物在景泰年最终评估价值(注意,不是公允价值)为5万贯——当时的官员还是认为物品过于廉价,不值这么多钱,因为首次评估价值为3万4千多贯——但是按照宣德八年的惯例,这么点东西,可是评估价值为21万贯有多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进贡的物品实际价值与赏赐物品的价值差异过大。另外,评估价值的减少(至少差了4倍)可能说明了一个问题:明政府也开始财政紧张,还有可能缺乏通货(主要指铜钱,因为朝廷最后没有再多支付铜钱,而是以别的东西代替了)。

郑和下西洋,如果象葡萄牙一样开拓商路,发展海外贸易,向商人收取执照费,或者自己一枝独大做生意,就单个项目来说其实未必就真的入不敷出,损就损在了这个后续朝贡上,基本是不平等贸易(这玩意能不能称之为贸易?)。“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浸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这一句话,注定了这种贸易不是建立在经济利益考虑上的。而明初的税负相对明朝的中晚期来说比较轻,重点在于休养生息,因此国库也未必见得很充盈——杜宗桓(宣德):“(太祖时)天下田税,亦不过三升、五升,而其最下有三合五合者,于是天下之民,咸得其所”——这样一来,郑和下西洋这个项目以及此项目的售后维护,就成为了财政的一个很大的负担,更何况还有楼下某位大哥说的北元的军事威胁。因此,下西洋项目的最后取消,我个人认为,大抵还是跟财政有关。刘大夏焚毁(或者隐匿)资料的理由(花差兄引用的博客中有说明)——“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就说得很实在了。

另外,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列举的史料导向是明朝亡于通货紧缩,这一点其实有待商榷,这里头也有下西洋项目的因素在里头。明初朝廷推行宝钞,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当时的政府很显然还不明白货币发行总量应该由什么东西来决定,于是就造成了滥发——黄仁宇写过“根据《明实录》即1390年一年之内,洪武颁发宝钞为恩赏赈灾购物共六十九次(《太祖实录》,页2981~3078)。其间载注数量或述及应赏人数及每人得钞因之金额可以计算无误者五十三次,其总额为宝钞88 607 315贯。其他十六次其钞额不详,但比较前述已知数可估计其总量近于7 000 000贯。是以此一年内,支出额近于95 000 000贯。当年宝钞收入额为20 382 990贯(《太祖实录》,页3079)。收支相抵,实多付发约75 000 000贯。根据官定价柜,每钞一贯值米一石,此数为全国二年半田赋之总值。即以当日市价钞四贯值米一石,亦近于半年田赋。其不能经常继续,可以预断。”——于是宝钞制度难以继续有效推行,再加上早期各国朝贡造成的铜钱大量流出与中后期的铜钱铸造质量问题(也是一种滥发),造成了明朝的中后期货币以白银为主。然后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逐渐加强,大量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进口国却没有相应的物资与其交换,只能以白银等价,中国与西方金、银之间的比率又有落差(据说中国的金、银兑换率为1:4,欧洲为1:20),这样大约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便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而与此相对的,货币发行权没有掌控在明朝政府的手里,资源总量也没有相应增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的时候,就贬值了,这就是贸易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

我看到有人在讨论明月书中举的一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赈灾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但是朝廷没钱。其实这个说法有点怪,灾民不是要银子,他们要的是粮食,朝廷就算拿得出一百万两白银,它也弄不到这预算中的一百万两所代表的那么多粮食(增加得了流通中的货币的供给,却增加不了粮食的生产)——拿到现在好办,用通用货币向国外进口粮食,但是那个时候却没办法。

明月认为明政府亡于没钱,我的观点是,明政府不是没钱,而是它手里的钱不值钱。

第一次泡进河里游泳,就进了这么个帖子,写了这么长的不知所云的语无伦次的毫无逻辑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想打脸的,尽管上吧,我不会反抗的。

家园 六、皇帝的爸爸和皇帝的儿子

六、皇帝的爸爸和皇帝的儿子

要说皇帝的爸爸是谁,那除了开国的,一般都是皇帝了,不过偶尔也有例外,那就是皇帝死了无后,这个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在明朝还是发生了一次。于是嘉靖的爸爸问题,成为了明朝一个重要的事件-大议礼。

在明月的写法里,大议礼的起因是杨廷和,因为他想给嘉靖一个下马威,在小皇帝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要让嘉靖认大行皇帝为爸爸,群臣基本拥护杨的意见,而嘉靖也还以颜色,最终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在人性历史论看来,这认自己的爸爸为爸爸,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连爸爸都得认别人为爸爸,简直是岂有此理,。嘉靖,至少这点你做的对!俺们挺你!

除了爸爸问题,还有儿子问题。万历要让自己喜欢的三儿子当太子,群臣也是死活不干要求立长子,君臣斗争了许久,最终以臣子的胜利而告终,这就是争国本。

对于臣子们的努力,当年明月写道:

事办到这份上,皇帝疯了,大臣也疯了。官服乌纱就跟白送的一样,铺天盖地到处乱扔,大不了就当老子这几十年书白读了。拼个你死我活只为一句话:可以丢官,不能丢人!

对于臣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干的原因,明月同志总结道:

然而万历失败了,面对那群前仆后继的人,他虽然竭尽全力,却依然失败了,因为权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当它面对气节与尊严的时候。

有明一代,官员对皇帝多有抵牾,有些人说这是读书人的精神的体现,明月也是这个态度,多次对此大加赞赏,同时还要敲下边鼓,明里暗里讽刺下接下来的某朝代不许人讲话,官员都是奴才。

每当读到这种地方,俺只能苦笑一下,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又被放过了。俺只能扼腕扼腕再扼腕。您要问是什么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借机讲一下古代,尤其是明清时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了解了这些思维和规范,才能理解很多事情为什么发生,才能不拍脑袋拍出很多奇怪结论。

现在很多仁兄热衷于穿越,不过他们只想到如何到古代去大展鸿图,完全不考虑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究竟如何。俺怕的是这些仁兄到古代去,还不等宏图大展,就会被人当做“妖人”抓起来,一顿乱棍打死。这又是为什么涅?因为他们的思路将和古代时候人们的思维格格不入,不打死你打死谁?经过了这么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的人们已经对礼教是什么已经很淡漠了,然而在明朝,礼教是个不得了的事情,是整个明朝社会人们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你不尊崇礼教,那自然是异端邪说,人人得而诛之。

那么礼教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礼仪和教化,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嘘,您跟俺这么说行,您跟古人这么说人家非跟您急不可。这礼可是礼记中描述的“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您要是不知礼教,那您可是禽兽啊!打死禽兽活该!

而老朱家对复古很有兴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大明律表明: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复古还复出了一些副产品,这个等皇帝该怎么做一节里再讲。

于是老朱就雷厉风行地推行起礼教来。明太祖宝训记载:洪武五年三月辛亥,太祖谓礼部巨曰:“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齐家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叙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元兴,以夷变夏,民染其俗,先王之礼几乎熄矣。而人情狃于浅近,未能猝变。 今命尔稽考典礼合于古而宜于今者,以颁布天下,俾习以成化,庶几复古之治也。”

应该说礼教推行还是很有成果的,有明一代,礼教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思维方式,纲常名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有君主的规矩,老爸要有老爸的规矩,不可乱来。天子作为上天的儿子,那自然更得动静有礼,克己复礼,为万民表率,万世师表。这可苦了明朝那些顽主、道士、懒人、木匠皇帝。

如果明白了礼教的地位,就可以理解要求继任皇帝承认已故皇帝为爸爸,和要求皇帝立长子,都是礼教所规定的大事和规范。绝非是群臣们不通情理,无事生非,更不是简单地解释为君臣们的政治斗争、 臣子“有骨气”、“为了尊严”,而是皇帝公开带头不遵守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造成社会舆论大哗,群起抵制。

按照新时代的话来说,个人是不能对抗整个社会的,即使你是皇帝,也不能。

因此,如果您还想穿越的话,还是先捡几本大明律之类的读读,免得穿越过去圣人没做成,倒做成妖人了。变成历史记载,某年某月,某地有忽有妖人某某从天而降,自云来自将来,手持妖物若干,聚众传授妖术。某县急派衙役执之,送报有司讯服,于秋后斩决云云。

家园 为什么

为什么笑话?看细节获得感性认识啊。您能提供个更好的吗?

家园 笔误啊。是万历不是天启吧。
家园 坐地板,好好学习
家园 呵呵,确实笔误。怎么样,写得还看得入眼?
家园 恩恩。
家园 写错了吧

要让嘉靖认大行皇帝正德为爸爸

正德和嘉靖辈分相同,杨升庵他爹大脑进水了也不可能让正德当嘉靖的爸爸.杨廷和是让嘉靖认弘治当爸爸.

家园 我说老大,这么个宝帖我咋没早见到呢。

明朝是个锅,啥都往里搁。小孩写历史就是给小孩看的,所以红脸白脸要分明。要不然,小孩读者会说,妈妈,到底哪个是坏人呀。

所以,我在股版骂政客官僚是WBD,就有小踫油说平民**如何如何,我就说平民**就是出身平民的WBD,因为没有继承权,行为更短期更可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