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战略侦察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一) -- 新共和

共:💬19 🌺17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美国战略侦察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一)

美国战略侦察的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

本系列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意保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原始出处,请勿用于盈利目的。

(一)

侦察,字典的解释是“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我看把军事二字拿去更准确全面。美国人是最重视侦察的国家之一——也许可以把之一去掉。为了刺探敌国、友国、盟国以及不相干国,这个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技术手段,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侦察设施和机构。我想在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一个系列)里介绍的主要是航天侦察技术手段和相关机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锁眼、大鸟、曲棍球等侦察卫星,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关。

首先介绍的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卫星和导弹观察系统”(SAMOS)。

通常这种话题都要从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扯起。我也不能免俗。在想当年的那个年代,正是科技和军事精英们想象力极度发达,敢想敢干的年代,对我这种航天爱好者来说,那真是黄金年代……

——————————————————————

★偷窥者

这个世界严肃地关注大气层以外的时间比有些人想象的早,尤其是对那些盛产技术人才的国家来说。咱也别说得太早,就从1946年5月2日说起。这一天,美国的道格拉斯公司,就是那家研制生产了DC-3的飞机企业,拿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这是一份在当时非常“尖端”的技术报告,里面全是关于航天器用于军事领域的预测和分析,涉及导弹制导、武器投送、天气预报、毁伤评估和“观察”。这个“观察”就是侦察的隐晦称呼。现在的美国一年发射十几乃至几十颗卫星不成问题,那时可不行,一颗也上不去,没火箭啊。虽然如此,这份报告还是让太空、航天、卫星等词汇在美国的决策者心里埋下了种子。

前面说过,美国人很喜欢偷窥,那时他们最热衷的偷窥对象是苏联。美国人想出了各种办法刺探“铁幕”背后的苏维埃国家,TNT电视剧《Company》第一集对CIA的人力情报运用刻画得很精彩。比之毫不逊色的是美国对苏联的技术侦察,比如实施过顶航空侦察,也就是使用航空器进入苏联领空,使用侦察相机获取目标图像。美国曾使用空飘气球搭载侦察相机对苏联实施过顶侦察,不过实际效果顶天了也就是个聊胜于无。真正取得巨大成绩的是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U-2侦察机。

U-2侦察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美国空军密切合作的产物。1954年,CIA和洛克希德公司签署秘密研制高空侦察机的合同,要求这种机型实用升限要超过22000米,以避开苏联防空军各种防空兵器的拦截,包括高射炮、截击机和新出现的防空导弹。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实力雄厚,第二年就拿出了飞机。1956年7月4日,不知是不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U-2在这天开始了入侵苏联领空,刺探情报的营生。美国人预计U-2的使用寿命能有2年。这倒不是说U-2太娇气,只能飞2年,而是说这个计划的实际操作时限可能只能持续到1958年。不是担心苏联会击落U-2,而是担心苏联的防空雷达网会在2年后完全无缝覆盖边境,到那时间谍机不论从哪个角落溜进苏联都会被发现,美国就会面临苏联的抗议和国际舆论压力。这再次说明,决定秘密行动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政治,而不是技术能力。

美国人没有想到,他们对苏联防空网的估计离事实相差那么远。U-2刚进入苏联领空就被苏联雷达盯上了,外交抗议来得远比CIA预料的时间早。这让美国人非常尴尬。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严格限制U-2进入苏联领空的次数,而且每一次都要经过他的批准。所以虽然U-2的诞生是为了刺探苏联内幕,但是它实际闯进苏联的次数并没有当初计划的那么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偷窥者U-2

饶是如此,U-2也为美国决策层立了大功。先是帮他们查明了与苏联的“轰炸机差距”只是个神话,然后又发现了苏联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即将发射的动态。但是U-2飞行员也发现执行任务越来越危险了,每次飞行时,苏联的防空雷达网都能发现其踪迹,截击机拦截、高炮射击和防空导弹发射随之而来,让人胆战心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2拍摄的苏联军事设施

飞行员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情报界和军方早就在考虑U-2的接替者。他们分两条腿走路。一是飞得更高更快的侦察机,随后诞生了“牛车”计划,成果就是后来的A-12和SR-71“双三”侦察机。另一条腿是侦察卫星。1955年3月15日,空军公布了第80号技战术指标(General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No. 80),明确空军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侦察内对预选地区进行侦察,确定了侦察卫星的发展优先权。这部文件发布的直接结果是“军事卫星系统”(Military Satellite System ,WS-117L)立项上马。这里解释一下,WS是美国空军对武器装备系统的编号系统,不是只给卫星型号。比如,WS-125A是XB-70“瓦尔基里”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WS-107A是“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系统。1956年2月,WS-117L交由空军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发展局负责。这个局是施里弗将军的珍爱,关于这位将军的事迹,后面会说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卫的“牛车”:SR-71

★来自太空的窥视

WS-117L是启动了,但是从一开始就饱受预算短缺的痛苦。面对困难,一个叫杰克·海泽尔(Jack Herther)的年轻中尉动摇了,他脱下军装,加入私人企业。虽然为军队卖命的意志不够坚定,但此人年轻有为,日后将发挥作用,这里先按下不表。让海泽尔没想到的是,他刚离开空军几个月,苏联就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人深受刺激,有些像如今网络上各个角落里出没的ID们遇到点事就会在论坛悲鸣、在博客骂娘一样,美国人的各种极端言论充斥报端和街头,好像美国一夜之间就沦为二等国家,面临赤色政权的入侵了。美国的精英们必须稳住阵脚,发出强力回应。

1958年1月2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出1849号指令,给予发展实用的侦察卫星最高优先权。资金此时如开了闸的洪水、脱了缰的野狗朝空军的卫星项目迅猛扑来,1958财年的预算是1000万美元,到1959财年就涨到了1.595亿美元,我不得不感叹:真有钱!海泽尔这时可能有点后悔,但也来不及了,就在新单位好好干吧。他的新单位叫艾特克公司,是家初出茅庐的新公司,却在日后有不凡表演。

1958年初,WS-117L分成了3个主要项目:“发现者”、Midas和“哨兵”(Sentry)。3个家伙共用卫星平台和一些部件以及运载火箭,但是用途各有不同。

“发现者”是在1958年2月7日上马的,按照政府公开的说法,这是开发航天技术的科学卫星,将携带老鼠和猴子进太空进行生物医学研究,以后人类进太空就指着它们探路呢,这是为人类造福啊。其实这都是扯淡,“发现者”只是“日冕”的掩护项目,跟生物医学一点关系都没有。“日冕”是个“黑项目”,CIA牵头实施的。按中国人的说法,这就是个“黑户”,意思是在公开的政府文件中,它是不存在的。除了经过批准的人外,没人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为了掩盖这个黑幕,WS-117L计划主管弗里德里克上校命令为它起一个掩护名称,就有人起了个“发现者”的名字。这个项目可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的“国家高新工程”哦。它是CIA和美国空军共同实施的项目,使用“雷神”中程弹道导弹改装成的运载火箭发射,携带艾特克公司研制的相机,就是海泽尔转入的那家企业,使用70毫米胶片,用一个小返回舱送回地面,在空中用改装过的运输机回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冕”剖面图

Midas的全名是Missile Defense Alarm System,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早期预警卫星项目。卫星用红外传感器感知苏联ICBM发射时产生的热焰发出预警。它比“发现者”重,使用推力更大的“宇宙神”运载火箭(用“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改装而来)发射。与“日冕”不同的是,Midas是空军自己管理的项目,与CIA无关。空军内部有一个弹道导弹局(缩写为BMD),它可不是只管弹道导弹的,BMD里面设立了特别卫星办公室,专门管理空军的卫星研制工作。Midas发展下去就是后来的“国防支援计划”(DSP)预警卫星,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可讲,这里不展开,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idas真容难得一见

WS-117L最大的项目就是本文的主角:“哨兵”。由于它也是一种成像侦察卫星,所以实际上和“日冕”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和Midas一样,它也靠空军独力支撑,是BMD卫星办公室最大的航天项目,空军的宝贝。对他们来说“日冕”只是个过渡性的计划,在更复杂更先进的“哨兵” 1960年投入使用后,“日冕”就可以完成使命退出舞台啦。

“哨兵”是这个家族中最特别的孩子,不像“日冕” 或者 Midas,“哨兵”有2种性质不同的有效载荷:光学成像和电子情报载荷。后者这里不说,因为那属于另一篇文章,单说这光学成像载荷。很多人都知道“日冕”卫星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其实就跟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差不多,里面有一架相机,当然,比我们家用的要大好几圈,重好多倍,卫星里装着胶卷,到了目标上空就咔咔咔拍上一气,等到胶卷拍完了就装进一个返回舱,砰的一声从卫星上弹出来,返回大气层,落到预先计划好的空域,用飞机回收。工作人员把从天上掉下来的胶卷冲洗放大后就可以给判读人员使用了。

“哨兵”与众不同。

“哨兵”使用一种叫“胶片读出”(film-readout)的技术。它也带着相机和胶卷上天拍照,但是拍完照片后就开始另辟蹊径了:胶片曝光后建立潜像,然后在卫星里按预设好的程序显影、定影,接着干燥完毕就用扫描仪扫描相片,把图像转化为电脉冲信号用无线电设备发送到地面接收站。就跟以前通讯社向用户发传真照片差不多。嗯,实际上,从出现的时间上来讲,发传真照片有可能是新闻界向情报界学习的结果。一切全自动,怎么样,先进吧。“胶片读出”相比胶片回收方式,技术优势很明显,它可以让地面在拍摄几小时后就获得目标照片,而且昂贵的卫星不用返回,它可以在轨道上继续工作几个星期直到胶片用完或者能源耗尽。而“日冕”就麻烦了。想得到它拍的照片就要等任务结束,地面拿到返回舱,那可已经是几天之后了。

可是,就有人对这么先进的“哨兵”看不惯,谁呢,ARPA——预研计划局,一个让军事爱好者如雷贯耳的名字。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注:ARPA也有人翻译成先进研究计划局、高级研究计划局。

—本节完—

做点说明:本文最早在鼎盛中华网站发布,在西西河发布的内容稍有改动,比以前的版本完善一些。本来我早就想在这里注册“花卷面包”的ID,无奈总是无法注册成功,所以还是沿用“新共和”这个ID好了。另外,我找不到这里图片上传的界面,可能这个功能对我这个新人不开放?所以直接引用了鼎盛中华网站的图片地址。如果看不到,请粘贴复制图片地址到新窗口查看。

文章有不正确之处请直接提出,谢谢。

元宝推荐:海天,MacArthur,老叶, 通宝推:海天,熊仔,捷克,daharry,龙驹坝,
家园 图片看不到,返回403错误
家园 【原创】SAMOS:披狼皮的羊(二)

(二)

★弱点如影子

ARPA,预研计划局,很多新奇的武器和技术诞生在这个名称有点拗口的部门,最有名的就是互联网技术。没有互联网,你看不到这篇文章,其实我也写不出来。所以我要感谢它的存在。互联网的老祖宗是一个叫ARPAnet的网络,1969年11月,预研计划局建立了这个网络,把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连在一起,实验分散型指挥系统网络通信技术,预备着一旦与苏联开战,当指挥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仍能维持正常的通信能力。这项实验获得了成功,网络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升级,从此打开了人类通往互联网的大门,当然,也可能打开了通向天网的大门。终结者会感谢ARPA的。

ARPA总部大楼

ARPA就是这么一个NB机构,但是很可能我们对它的理解并不那么符合实际。至少建立它的人并没想到日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当初,ARPA是伴随美国军事航天项目的诞生而诞生的,它和“发现者”卫星同一天获批成立就是证据。在那时,ARPA惟一的职责就是监督由三军管理的军事航天项目。监督的权力源自它控制着这些项目的拨款权。一个航天项目能不能呱呱坠地,能不能茁壮成长,先要问ARPA给不给奶嘴。

很不幸,ARPA不大愿意给“哨兵”充足的奶水。

这要从“哨兵”的相机说起。当时它有2种相机:E-1和E-2,均由伊斯曼·柯达公司研制,字母E指相机系统。

E-1是一种原始的演示用样机,焦距15厘米,空间分辨率30米,它的主要作用是证明卫星和地面系统能正常有效工作。

E-2比E-1精良得多,焦距91厘米,空间分辨率6米。E-2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拍摄立体照片。大家看阿凡达要看3D的,判读人员也喜欢看3D的侦察照片,不仅看着爽,看着直观,而且能帮助测量目标尺寸、判断目标属性性质。有的人会说,哦,我知道了,就跟拍3D电影似的,用两台相机,摆成一个角度,同时拍一个目标就能做出一幅立体照片。这位同学,你的思路是对的,毕竟立体成像原理放在哪里都不会变,但是要知道,卫星的重量和体积是很有限的,你放两台相机进去,挤占了别家的份额,其他分系统的设计师可能会杀了你的。因此,设计师必须想点绝招。还真让他找到了办法,只用一台相机就办到了。怎么做的你能猜到么?要是有兴趣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段自己琢磨,然后与下一段对照,看跟柯达公司的设计师想的一样么。

这台相机镜头可以在卫星运动轨迹方向上前后摆动。举例说,卫星星下点将要经过目标A、B、C……照相时,它先向前摆动一个角度对目标A、B、C……各拍一张,飞行了一段距离后,向后摆动对目标A、B、C……再各拍一张。每个目标的两张照片一合成就成了立体照片。

这只是简单的原理性描述,真实的过程更复杂。

前面我说了“哨兵”的巨大优点,没来得及说它的缺点。要命的是,ARPA盯住的就是它的缺点。这个缺点恰恰和优点密不可分,如影随形。

“哨兵”采用无线电下传电子照片(姑且这么叫吧)的技术,实时性强。但电子照片以当时的技术在卫星上是无法储存或者存不了多少的,必须随扫随传,大家都知道无线电传输有个视距的问题,当卫星在苏联边境拍照时,美国人还可以借助设置在边境的地面站接收卫星下行信号。可是等卫星深入苏联腹地上空后呢,怎么办,难道去人家的地盘建接收站?所以,实际上很多在苏联上空拍摄的照片都不得不放弃,因为卫星出现在地面站的时间很有限,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传回所有照片。怎么补偿损失呢,空军的办法很简单:发射更多的卫星,建设更多的地面站,这下项目的成本肯定会随之飙升。

“日冕”在这上面占了上风,虽然得到照片晚,但是照片数量比你多啊。而且,不管E-1还是E-2,都有一个共同缺点,那就是拍摄范围太小。由于相机不能左右摆动,星下点两侧视角受限,也就是说覆盖幅宽很小,每次只能拍摄星下点轨迹两侧很窄的一条地面。E-2在一天内可以拍摄16.6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日冕”是多少?390万平方公里!差了一个数量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所以ARPA对“哨兵”不感兴趣,事实摆在那里。要不是有虎视眈眈的苏联人,一个子儿也不给你!

幸亏“哨兵”还有一个E-3。它比E-1和E-2先进,使用最新的静电磁带录像技术存储照片,这下好了,传输时间增加,接收情报增多,卫星的实用性提高,成本下降了。所以E-3在ARPA那里受到了欢迎。可惜它在1958年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

“哨兵”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弱点:使用地球重力梯度姿态稳定方式。这是什么东东呢?一个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各部分质量所受到的地球引力是不同的,学过初中物理的都清楚,距离越近引力越大,也就是说卫星朝向地球的那一头受到的引力肯定比背向地球的那头大,这就产生了重力梯度力矩,它能使卫星的纵轴始终指向地心。只要控制好卫星的质心,就可以使卫星的头部指着地面。设计师把相机镜头装在卫星头部,不就可以始终对地面拍照了吗。

地球重力梯度姿态稳定方式示意图

没错,这是个非常简单实用的办法。但对侦察卫星来说,具体而言是对侦察相机来说,这种姿态稳定方式不可取。因为它的姿态稳定精度太低。

我们可以用身边的例子来理解。对摄影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原因很多,比如手震、机震。手震就是我们拍照时手的抖动。专家教导我们,手震是摄影的大敌,快门越慢,手震影响越大,照片越容易模糊。特别是现在数码相机像素数越来越高,糊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所以防抖镜头、防抖机身大行其道。更可靠的解决办法是上三角架、快门线,彻底杜绝手震。

我们把“哨兵”的侦察相机当作我们手中的相机,卫星姿态稳定系统当三角架就好理解了。如果这副三角架是地摊上卖的那种十几块钱的塑料廉价三角架,你能指望它稳定住一台1DsMark3 + EF 1200L么?遗憾的是,重力梯度姿态稳定系统就是那副靠不住的廉价三角架。

要想拍得远,请用三角架。

而且这种“三角架”的原理决定了卫星不能朝其他方向摆动,所以刚才我会说卫星相机视角受到限制(E-2那种立体成像方式也限制了相机视角),加上数据传输的弱点,因此它和“日冕”的情报获取量上有质的差别。

一些爱好者谈论侦察卫星分辨率的话题,基本离不开镜头焦距、孔径、胶片分辨率、CCD像元尺寸这些东东,很少有人提到卫星平台的姿态稳定精度这个因素。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哪怕镜头、CCD都达到了天顶星的技术水平,只要这颗卫星的姿态稳定不好,那卫片的分辨率和质量就都成了浮云。

“哨兵”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日冕”在这方面也不怎么地,它采用了更原始的技术:自旋稳定。卫星一边绕纵轴旋转一边前进,就像一只太空中的陀螺。这给相机的设计带来了无穷的麻烦,简直要了仙童公司设计师的老命。说起来,这要怪兰德公司,他们给空军的卫星咨询报告里就是这么建议的:为了确保这种前所未有的卫星取得成功,一定要现有采取最可靠的稳定方式——自旋……

★新玩家登场

1958年9月,空军公布了新版第80号技战术指标(GOR 80),正式确定了卫星侦察的战技术要素。它包含几项附录,其中一项叫“可视侦察系统”。它指出,光学侦察卫星的发展和图像分辨率的提高息息相关。在地面目标低对比度条件下,1.5-6.1米的分辨率可以满足大多数情报需要、空中导航和目标属性判定,这可以满足大多数情报的生产要求。但要想生产出合格的技术情报,就需要0.3米的分辨率。请注意,这些结论很重要,它给出了可视侦察的技术方向和指标体系,直到现在依然管用。

但是当时正在研制的卫星没有谁能达到这个水平。“日冕”只能达到约7.6米。 E-1要差得多,E-2和E-3好一些,勉强能达到标准。但它们的幅宽又不够。事实上,这份文件是在告诉空军的领导们,要想达到需要的分辨率,必须研制新卫星。

就在此时,空军弹道导弹局负责“哨兵”卫星项目的人觉得,应该同时开发一种类似“日冕”的返回式侦察卫星。不同于“日冕”的是,它的返回舱要大得多。尽管如此,空军还不能开始研制,因为经费大权掌握在ARPA手里。空军可以提项目,但ARPA有最后决定权。它要是不批经费,空军有天大的本事也没辙。此时的ARPA对“哨兵”的返回式型号可没有空军那么有兴趣。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空军和CIA联合研制“日冕”返回式侦察卫星时,还要再搞一种放大版“日冕”呢?确切的原因外人无从知晓。但肯定不是像各位同学中有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对GOR 80的响应。时间重合只是巧合罢了。我会在后面试着猜测空军的真实意图。

不管怎么样,ARPA最后还是同意空军上马这种新型号。1959年1月,经ARPA批准,弹道导弹局发布修改过的“哨兵”发展计划,加入了返回式型号。和“日冕”一样,它使用烧蚀材料防热大底,在空中用飞机回收,但分辨率将达到1.5米,达到了新版GOR 80设定的标准。几个星期后,BMD给新卫星加了一项任务:制图。为了对苏、中等国实施战略打击,必须有可靠详实的军用地图,制图卫星就是干这个的。当然,其他大国对美国也不会客气,嘿嘿。

“哨兵”项目办公室把合同给了洛克希德公司,这家公司还得了个新式称呼:系统承包商。意思是说:空军是纯爷们,不会跟火箭供应商、卫星供应商、相机供应商等等这些企业婆婆妈妈搞谈判,我只跟你洛克希德签总合同,其余那些麻烦事,都是你洛克希德的责任,我统统不管。这意味着洛克希德公司垄断了美国当时所有的侦察卫星项目,现在洛马公司在美国军工界这么强势,源头之一就在于此。

伯纳德·施里弗中将是是这种合同的提倡者。这位13岁才成为美国人的前德国人是BMD前任局长,现空军研究和发展司令部司令,掌管空军所有预研项目,有点类似PLA空军装备部长的角色。他在美国军事航天技术发展上起过很大作用。美军航天司令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太空战演习代号就是“施里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空军基地是美国军事卫星的主要控制中心和太空战技术试验中心。

施里弗后来成为空军上将

首长发话了,下面自然要执行命令。实际上,直到现在美国空军大部分导弹和航天项目合同仍是以这种形式签订的。

洛克希德公司自己不会造相机,所以他们拿到合同后第一步就是确定一家符合要求的相机研制企业。

美国当时有6家航空相机生产商,其中只有3家有研制航天相机的经验,分别是前面说过的伊斯曼·柯达公司、艾特克公司和仙童相机与仪器公司(费尔柴尔德这个名字可能更多人知道)。洛克希德公司倾向于艾特克公司,因为两家人在“日冕”项目中合作不错。洛克希德公司导弹和航天分部的代表问艾特克的人,你们能不能研制出分辨率1.5米而且能塞进我们卫星的相机?经过洽谈,1959年3月,艾特克公司同意为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新型返回式卫星用相机。写到这里我有点兴奋,怎么感觉好像经过几个月恋爱和了解,艾特克小姐决定嫁给洛克希德先生似的。

这桩婚事是艾特克小姐的重大胜利,作为一位刚刚显露风华的小家碧玉,能战胜家财万贯的大家闺秀,接连获得西艾诶先生、艾尔佛斯先生和洛克希德先生的青睐,一跃成为卫星侦察相机的主要供应商,这还不值得庆祝么。不过,看上去好像有脚踩几只船的嫌疑啊。

新相机很快有了代号:E-5,按惯例,新卫星也被称作E-5。

这个外人眼中的大号“日冕”其实和“日冕”完全不同。

看上去文质彬彬其实热衷于秘密活动的情报头子比斯尔,在柏林勃兰登堡门附近。

此时,“日冕”项目负责人、CIA负责计划与发展的局长助理理查德·比斯尔听从了顾问的建议,摈弃了“日冕”原先的设计。以前的想法是卫星自旋稳定,装载相机和胶片的舱体全部回收。现在改为三轴稳定,只用一个较小的返回舱回收拍好的胶片。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装载艾特克公司研制的更大且性能更好的相机。他告诉手下,不要考虑其他,只管设计能达到满足侦察需要的卫星。他意识到相机是侦察卫星的核心,其他系统都要围绕它来设计。

但是,E-5卫星遵循的是相反的原则——相机要适应返回舱的设计。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本节完—

通宝推:龙驹坝,
家园 我这个ID在这里使用也有几年了,怎么现在成新兵了

连图片都不能上传,无趣得很。算了,不在这里贴了,你到鼎盛中华看吧

外链出处

家园 欢迎新兵

又一个英雄本色爱好者。

家园 西西河的图床貌似被墙了 您老多担待些

拜读过大作“国际空间站” 希望您在西西河过的愉快

逐篇上花

家园 花卷mm新年好!
家园 好文,河里航天方面又有战友了

(SAMOS)的卫星与锁眼之类的光学成像卫星有什么区别??

是复合成像??

ARPA 和DARPA 哪个才是预研计划局的真名

关于军事航天能否推荐几本书呢??

家园 花苞MM啊

开苞了

家园 好帖要顶上去

所以直接引用了鼎盛中华网站的图片地址。如果看不到,请粘贴复制图片地址到新窗口查看。

好像不行 可以用tinypic等图床

家园 潜伏的DSer强力支持!
家园 原来你就是ds的上的那位啊,给你推个花
家园 好文,有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好文,宝推!
家园 墙外报告,图片同样不可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