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追思那个凭票的年代 -- 春天春潮
我小时候每天负责给家里排队买肉。有时两毛有时三毛,买五毛钱肉就是家里来客人了。
记得一斤肉好像是七毛二,爹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年以上,月工资加起来99块,全拿来买肉的话快140斤。但是,就算你有钱想买这么多,也没人能卖给你。
又有什么用呢?配给你的票票就那么几张,再便宜也没用么?!这就是所谓的“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么!不就是这样子喊了几十年?
楼下芦网友说话不要那么诛心啊,如果你真的经历了那个年代,你不会这么讲的,所谓便宜,是要多种商品进行比较的,我小时候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只有母亲靠着菲薄的工资含辛茹苦的养育我长大,那时虽然肉要票证,但蔬菜可是非常便宜,赶上下青菜的季节,比如小白菜、西红柿等等,甚至1角钱可以用大洗脸盆装,小白菜和大白菜那就是连甩带买,我为家里买小白菜时是明价是8分一捆,然后能拿多少拿多少,不用再交钱,能和现下比较吗,我家乡在北方,离渤海湾比较近,出产毛蚶季节时,毛蚶是用铁锨铲,我所说的铁锨还不是农家的那种,而是煤厂买煤的那种,可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北方的网友会知道,那种买煤的铁锨一铲几乎是十斤往上,一角一铲,上学时我用的铅笔是1份1支,当然不是很好的那种,本子是5分一本,因为家庭困难,所以学费是免交的,其时学费也不贵,一学期4元,我只交2块的课本费,那么一学期算上记录本和笔连带课本费不会超过8块钱,这8块我还是多说了,那么你所谓的一点都不便宜从何而来?
和工业品比比。
那时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哪样东西不是普通工人的半年工资。
现在缝纫机除了工厂里有,或是家里的几十年的老古董,基本从消费品市场里退出了。
毛蚶东西在老家不叫毛蚶,印象中南方人这么叫,土话怎么说忘了。
何止是拿铁锨铲,每天早晨打渔归来的船上扫下的都堆成小山一样,大部分都当垃圾扔掉。螃蟹也不值钱,别说海里的,老家屋后的河沟里,跟着村里的大孩子,一中午能抓一麻袋。
另:你说那时上学便宜。不错,从今天看来花的钱不够一顿早点,可是当时就有交不起这钱、买不起铅笔书本的。同学里就有家长挣工分的四季青公社子弟,因为这个哭穷打骂孩子的场面我亲眼见过。
我老家也在渤海湾,离海很近、五里地吧。
我确实经历过那个年代,如果你能仔细看看我提供的两个数字就不会怀疑了。我说的是77年以前,以后这个差事归我弟、他6岁能打酱油了,哈哈!
你说的不错,蔬菜很便宜,甚至比你说的还便宜。大白菜一分、一分五一斤,西红柿、土豆一毛钱我买过一手推车,在北京。
说说1976年4月我回老家。海蛎子活鲅鱼用海水煮,这是早点,那个香啊,至今难忘!应季的蔬菜、白薯干、花生、粉条是不用买的,家家都种都做。可是,白面太稀罕了,我们吃的客饭是拿现磨麦子做的烙饼,我没觉得是好东西,可堂弟因为偷吃挨了顿打。至于猪肉,窄窄一条拿绳拦腰一系、不叫买肉叫割(ga2)肉,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那个时代,先不管物价如何、不管生活是否艰难、不管上学是不是省钱,我只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全年级做了一次体检,我们班四十多人,除了几个营养中等的,剩下全是营养不良。
您说的有一定道理,但现今的偏远些地方的儿童我想也不能保证营养良好,城市里的孩子可能营养过剩,但某些民用食品也不是质优物美,更何况有些黑心商家为了利润不惜生产对国人身体有害的商品,是否同意?
虽然那时肉类紧张,但1-2两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我也去过父亲呆的地方,大的村子里有集市,我父亲的村子比较小,但有时也会杀猪,然后会广播让村民去割肉,怎么说呢,比如房租,水电费等等,算起来绝对值的话,还是那时比现在便宜很多很多。
您所说的物价,生活琐碎,上学其实是民生的主要本体,如果这些事情不能有一定的保障,那老百姓还支持老共何来?呵呵,只是讨论,没有和您抬杠的意思,必定我是在那时比较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还是要感谢那时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但这并不是说现在不好。
那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们辛劳工作,能在国民党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上建立了一个大多数人民耕者有其田,工农业都发展很快的国度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只能用“伟大”来形容,记得开国大典时人们衷心的喊出“主席万岁”而主席则摇手群众“人民万岁”!!!!!!
对曾经经历的过去和现在的认知,我的观点基本与兄相同。
最近较忙,不能及时认真回复,抱歉。有机会再聊吧,呵呵。
好像是符合普遍规律的。那天我在超市里看到一个平底煎锅,8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