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下任总经理的施政纲领 -- wqnsihs
今天CCTV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新闻(见后面连接),我随便简单一读,请大家指教和补充。
1、对形势的基本判断:
(1)、“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说明对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已经失去信心。
(2)、“后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形成巨大压力。”
对环境有清醒认识,可以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形容。
(3)、“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知道目前问题在什么地方。
2、施政的基本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对产业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GDP增长。”
施政核心是产业调整。
3、施政的基本思路
(1)、“扩大内需是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也就意味着必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但这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但是消费三座大山(医疗、住房、教育)如何削减或推翻?将拭目以待,或者说是未来老百姓评价其执政成败的指标。
(2)、“要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看来基本认可商务部的发展规划:出口市场增长潜力不大了。
(3)、“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要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仍然继承前面几任的执政传统:就业优先,稳定优先。
(4)、“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多策并举促进消费扩大。”
说明以后类似家电下乡,农民建房之类的政府赞助的行政手段还会大力使用。
(5)、“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以工补农。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也要稳妥,统筹考虑并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城镇化入手,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同时继承粮食安全是国家基本国策的传统。
(6)、“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这点还看不清楚,不知具体计划是什么,照理说应该包括金融、物流等产业。但是从何入手不知道。
(7)、“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说明判断农村城镇化尚未完成,人口压力没有根本减轻,农村就业压力仍然是根本压力。
(8)、“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是基于市场优先理论,所以可能国进民退政策会反转,做大国家队政策会被放弃。
(9)、“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会从分灶吃饭体制入手调整中央和地方利益,上收部分事权,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能力。
总的评价是:
1、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讨论:例如金融安全问题(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导致风险);养老金体系入不敷出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财政赤字问题;外汇资产风险问题等等。不知是没考虑成熟,还是没有办法。但这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
2、实施的路线图没有给出。但是上述问题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非大智大勇不可解决。
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讲话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tg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农民的光荣传统:狡黠。
一般tg说得话,我最多听明白了一半,信大概1/4,最后结果证明我有一半判断错了。
所以现在我都不愿意预判tg说的东西了,效率实在太低。
拖中待变,确保任内不出大问题,也许就是最可期的结果。--这可能是常态?
“大智大勇”--只能是意外吧?
瞎说了。
相当于分子公司总经理和部门总监听取下任总经理的施政纲领,实际是一个展示和表演的机会;到底有几把刷子,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需要让弟兄们服气。这是惯例和例常节目。一般相对干货较多。与在大众忽悠场合的情况有根本不同。
貌似点不开。网址多了几个字母
前两次给您回帖我也提到了,现在的时间点很敏感,中央下决心了。
内部一直有转型的动力,但外部条件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各方都不愿意大动。但这几年外部环境很严峻,也就具备真正转型的条件了:
1,金融危机,影响出口。
2,环境气候问题,对钢铁有色能源及许多制造业企业产生冲击。
3,资源瓶颈,铁矿石石油等,居然连煤炭都需要大量进口了。
4,人口结构面临临界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大城市,比如上海)
对应的对策是:
1,拉动内需和消费(汽车下乡等)。
2,低碳经济。
3,企业走出去,建立完整产业链,上下游通吃。买矿(从铀矿到煤矿),买经销商(联想,海尔,吉利等)
4,
1)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城镇化(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提高人均生产效率)
3)土地流转,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
4)产业升级,做中高端。(提高利润率)
这次会议吹响了转型的号角,今后5年到10年,也就是LKQ这代的任务应该就是这次会议的议题。现在差不多两代领导人交接班的意思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知怎么看。
2010-02-06 00:43:31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跟贴 164 条 手机看股票
中国的钾肥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自05年中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巧合的是,必和必拓对钾肥的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谈判同步。目前其计划产能至少1000万吨,占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需求总量。那么铁矿石阴影是否会再现呢?
经济观察报2月6日讯 两年前,当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寻求帮助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兴趣。眼下,她似乎已经不需要帮助了,因为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1月28日宣布斥资3.41亿加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收购她的钾肥公司。
中国的钾肥进口企业也许会有些后悔,但一切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周丹元掌管着加拿大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的拥有者——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 (CanadaAthabascaPotashInc)。这个公司位于全球钾肥资源最富集区加拿大的萨省,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当中国与周丹元擦肩而过的时候,必和必拓正在全球展开它的钾肥布局。在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之前,必和必拓已经投资2.4亿美元,开发加拿大萨省另外一个Jansen钾肥。
必和必拓旗下钻石及专门产品分支总裁克尔对此曾明确称,“Jansen项目是我们预期能在钾肥业拥有强大业务发展的首个阶段。”
必和必拓成功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后,在加拿大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另外,它在埃塞俄比亚还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盐开采权。
另有传言称,必和必拓还有意收购加拿大市值接近350亿加元的PotashCorp.。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钾肥公司,此外,必和必拓还在接触加拿大Boulder、Young钾矿项目。
必和必拓方面表示,将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来提高在世界钾肥领域的地位,除了开发已有项目,将继续寻找其他钾肥资源,建立出口导向型钾肥业务板块。
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 “保守估计”说,如果算上最新收购的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而中国的钾肥需求逐年快速增长,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
坏孩子再抢资源
2009年岁末,中农集团副总经理朱联终于松了口气,前不久他刚刚代表中国与俄罗斯地区钾肥联盟公司BPC签署合同确定CFR(到岸价)为350美元/吨。而对方最初的报价是600美元。这是中国2010年钾肥谈判的一部分结果。目前,中化与加拿大钾肥公司的谈判仍在僵持。
和铁矿石一样,中国需要每年派出谈判代表与位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几个钾肥巨头进行艰苦的价格谈判。根据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协会的分析,中国目前钾肥自给率尚不足30%,每年需要进口500万吨—700万吨钾肥,为此中国每年支付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在钾肥谈判中由五矿商会组织,中农、中化等10多家企业参与联合谈判。对手主要包括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钾肥巨头。尽管中农已经代表中国签订了350美元的价格,但是加拿大并没有跟进。加拿大钾肥企业认为350美元的价格太低了。
自2005年中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在2008年,进口钾肥合同价格高达565美元/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中国市场由此步入高价钾肥时代,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巧合的是,必和必拓对钾肥业务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钾肥谈判同步。2006年,必和必拓与加拿大萨省安各罗钾矿公司(AngloPotash)合作,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开始进入世界钾肥最富有的矿区。2008年7月,必和必拓完成了对安各罗的收购,通过此项收购完全拥有在萨省7338平方公里的钾矿勘探权。
2009年,市场传出消息必和必拓有意收购全球目前最大的钾肥公司,位于加拿大萨省的PotashCorp,该公司市值接近350亿加元。此后不久,必和必拓又向世界第二的钾肥巨头Mo-saic公司抛出收购价。
据悉,必和必拓目前还正在接触Boulder、Young钾矿项目,且着手钾肥运输与港口仓库方面的建设工作。
短短3年时间内,必和必拓已经在加拿大拥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肥开采权。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保守估计”说,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
中国人又慢了一拍
中国钾肥行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正在成型的钾肥巨头,中国磷肥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说,必和必拓的意图已经非常清楚了,从2006年开始着手布局钾肥业务,现在已经逐步成型,最重要的是,它未来的雄心很大。
在中国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告中,中国目前大宗紧缺的七大矿产品种中,铁、铜、铝、钾盐均位列其中。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中国钾肥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外钾肥市场过于垄断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分会副秘书长亓昭英说,中国严重缺少钾肥,即便是在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产能再次扩充,但是也需要大量进口。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海外布局,不能再落入铁矿石的泥淖里了。
一个月前,亓昭英刚刚完成工信部交办的一个关于钾肥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亓昭英向政府部门建议,为了防止钾肥巨头的垄断,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但中国钾肥企业显然并没有对走出去做好准备。2008年,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为开发一个钾矿寻求帮助。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前往加拿大具体考察周丹元的钾矿。
过去几年间,中国企业错过的机会不在少数。1999年,中国与蒙古最大的铜矿擦肩而过,最终被力拓集团曲线拿下;2002年,必和必拓曾派人游说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钢铁企业,邀请参与开发旗下矿山,最终无果而终。
曾担任中国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总工程师的刘益康直言,“与这些大的矿业巨头相比,中国企业明显缺乏长远的目光。而最后吃亏的总是我们。”
不过眼下,中国钾肥行业对必和必拓的钾肥战略仍不担心。中农集团副总经理朱联说,必和必拓在钾肥领域能否成为另外一个巨头现在还很难说。
一般来说,一个成型的钾肥矿,投资需要上百亿元,建设周期需5-7年;同时,修建配套的铁路和码头也需要不小的投入。武希彦说,尽管必和必拓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布局,但是离真正的形成规模尚需时间,同时中国的自有产能在不断提高,在老挝等地也在进行积极的收购。而再过几年,世界钾肥产能将会过剩。
中国钾肥行业对于必和必拓将要收购钾肥巨头PotashCorp.和Mosaic的市场传闻,也并不担心。武希彦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两家公司都 不太可能会同意被收购。
但必和必拓的做法却经常出乎中国的预料。2008年5月,必和必拓突然抛出针对力拓的千亿美元收购计划,尽管最终失败,但是在一年后却成功击退中铝,继续谋求与力拓的合作。
铁矿石和钾肥,这两个中国需求量巨大的原材料,过去几年间,在不停的谈判和争吵中,价格跌宕攀升。
粗略的估计显示,自中国开始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钢铁行业为此付出了超过7000亿的代价,而钾肥行业5年间进口化肥的金额也已经超过了1000亿。
就看董事会怎么制衡了
75后小胡有些心灰意冷了,看着表等着吹哨。
但是李说的这些东西,实施起来很危险
1、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说法从李鹏时期就开始了,到现在多少年了?
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是开会能决定的,甚至不是几个董事会老大做梦就能实现的。得实打实地走理工科路线才是王道,倒是老江懂得,在任期间打下了基础,军工业才会在这几年爆发!
但是爆发的军工业说到底还是属于跟踪产业,甚至在成本控制上不需要太严格,民用业却不同。
2、现在提扩大内需,说好听点是缘木求鱼,不好听是开门揖盗。说它是缘木求鱼,是因为占大量社会财富的富翁提升的外国奢侈品的需求,不是内需,大部分老百姓的资金被新三座大山压住,而且除了公务员、军官之类吃公家饭的可以提高薪水外,企业的税收压力和灰色收费相当高,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东南亚同质产品的竞争,想大幅度提高企业员工收入不是很容易。
说它开门揖盗,是因为美国、欧洲等都在想法设法扩大出口,说白了,就是竞争中国的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很有可能导致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使更多的国内厂商破产!
3、家电下乡,实际上失败的,不仅没有使国内家电厂商积累资金,发展技术,反而拉动了韩国、台湾的相关产业,而且还让出了一部分市场,所以再次证明,缺乏核心技术的扩大内需,拉动的是别人的产业!
4、稳定低生育水平,恐怕是最大的战略失误,据报道,目前四川在册的学生数量与80年相比,下降了46%,已造成部分基层中小学教师超编---是扩大了就业还是减少了就业?事实上,教育部清退代课教师已经说明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了!
这还不提以后全国性养老金的破产!
5、国进民退其实就是个幌子,很有可能说明小强沿用的是老师厉以宁的思路,那么比朱镕基更惨!朱老板毕竟还是老共产党员,痛下杀手的背后还是坚持了原则!但是厉基本上就是某国的代理人!
真担心温下台后,继任总经理到底走什么路?
想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感觉像是欧美的农场 但中央说不同 我也不求甚解的。。。
还有服务业 海南的国际旅游区是探索的先驱么
现在看来要进一步增长只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过这个产业结构调正谈何容易。本来通信和交通的发达促使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吸收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西方集中优势搞高新技术。西方早早的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很有默契的共同对中国构建了一个壁垒。技术,市场,定价权等等全部握在他们手里,想要突围,任重而道远。
不是说去年其在经济上的表现,比如楼市,董事会未必满意啊!
董事会还有些人选未定,将来怎么安排未知啊。
如果他在这2年表现不好,将来副总理管经济也是可能的,譬如朱容基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