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阿拉伯通史》里有提到过怛逻斯之战大食方面的出兵数?
看看你自己前后的两个“估计”,一会儿估计4-6万,一会儿估计12-19万,还有一个对西域小国12-18万的估计——这些“估计”到底是出于什么史料,或者哪个考古发现?
不妨明白的告诉大家——这到底是你从《阿拉伯通史》看来的,还是凭自己的想象揣测的?
至于这段更是好笑了~阿布·穆斯林什么时候到怛逻斯了?
你确定怛逻斯之战时,阿布·穆斯林人在哪里么?
你又到底知不知道,怛逻斯之战的大食方统帅究竟是谁?
——我想,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就仓促动笔写怛逻斯之战,恐怕是极不负责任的~
穆斯林自己不总结不重视不研究自己先辈的东西,先辈的血汗生命,简单归结于某某某某的伟大,就不要怪别人不重视不尊重不研究穆斯林的历史,将他们先辈的赫赫战功归于宗教狂热以及战斗效率低下。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先辈留下的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通典,虽然不详细,但足以让我把高仙芝为首的安西四将写的有血有肉了。我尊重任何人,包括我描写的英雄面对的敌人。
我说过希望有人提供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我也阅读阿拉伯通史,谢谢猫兄的两次提醒,第一次提出参战人数的疑问,让我思考穆斯林的战斗特点以下是资料:
在穆罕默德的时代,早已知道把军队分为中坚、左翼、右翼、前锋、后卫,这种分法显示出拜占廷和萨珊王朝的影响。这样由五个部分配合起来的军队,就叫做“赫米斯”(khamīs,五肢军)。骑兵掩护着两翼。编制军队的时候,保留了原来部族的单位。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旗帜,那时候的旗帜,是用一块布拴在长矛杆上,由一个最勇敢的士兵打着,在队伍的前面走。先知的军旗,叫做鹫旗(‘uqāb)。步兵使用弓、箭、弹弓,有时使用盾和剑;剑插在鞘里,扛在右肩上。镖枪(harbah)是后来从阿比西尼亚传入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rumh),矛杆在阿拉伯文学里是以“赫帖”(khatti)著称的,那是因出产于巴林海岸的“赫特”(al-Khatt)而得名的,那里盛产竹子,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长矛和弓箭,是两种民族的武器。最好的剑也是印度出产的,所以叫做“欣迪”(hindi)。防身的武器,是甲和盾。阿拉伯人的武器,比拜占廷的轻便些①。
战斗的序列是原始的排成行列紧密的阵式。敌对行为是由双方著名战士个人的战斗开始的,战士先走到阵前来挑战。阿拉比亚的战士,比他的波斯的和拜占廷的敌手,得到更高的报酬,而且确信能够得到一份战利品。在真主看来,当兵不仅是最高贵的、最满意的职业,而且是最有利的职业。穆斯林的阿拉比亚军队,其力量不在于武器精良,也不在于组织性优越,却在于士气旺盛,这无疑是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在于军队的耐久力,那是沙漠生活培养出来的;还在于显著的机动性,那主要是由于他们靠骆驼运输②。
第一次提示的思考,让我知道柏扬老人家的20万大食军队不是愤青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另一次提示,让我知道是波斯籍的奴隶将军阿布.穆斯林他的手下将领指挥的,这场战役消耗了他的大部分军事实力,结果被人杀死。很可惜,有名的人物没有和唐朝安西四将交手。没有死在当时最强的唐军手里估计他老人家死不瞑目。
欢迎大家来找茬,请对穆斯林600-800年古代作战的特点提出见解。
欢迎各路精英好汉来指点我这个不入流的历史爱好者,就事论事,不要歪楼啊。
究竟是穆斯林对自己先辈的历史“不总结、不重视、不研究”,还是梅花兄你自己没看过、没查过、没听说过?
——这话无论出自谁的口中,都是极端的不负责任。更不用说出于一个1天前在江城兄建议下,才刚刚开始读《阿拉伯通史》的朋友口中,更是加倍的讽刺和滑稽~
如果你真有读过一点阿拉伯方面的史料,知道柏杨说法的史源,就可以知道这个20万大军之说,是多么的扯淡~
如果你真有读过一点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就知道你所谓的“这场战役消耗了他的大部分军事实力”是更加的不着边际~
谁的知识面都有极限,不知为不知,这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比如说你对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没有了解,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就应该坦率地承认,对此存疑;而不是毫无根据地妄加揣测出一个个貌似“精确”实则谬之千里的数字与描述。特别是明明提醒了你,却还偏要强以不知为知,这就不是严肃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了。
就偶平常的感受来说,写文章如果只有单一文献的话,比较难写,因为稍稍想发挥一下都觉得没底,很容易就超出原来的框架了。阿拉伯通史偶没看过,也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兵力、战况等描述,偶觉得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必在文章里太执着这方面的内容了,也不会影响到质量的。
就偶的印象中这仗打的挺冲动的,好像是高自己决定要进攻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阿拉伯方面兵力少也好,兵力多也罢,安西都是无法获胜的,怛罗斯是个象征,要说它决定了中亚格局那就是倒果为因了。这点可以比较下罗马和帕提亚、波斯的关系。
至于部队组成,偶觉得穆斯林不会否认奴隶的存在吧,奴隶是很有战斗力的啊,不知道交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至于仆从国。。。
那个“穆斯林不总结。。。”什么的,当没看见呐,不能意气啊,呵呵。
可以列一个白衣大食的军队和唐军在710-740年间交战的时间/地点/双方将领表吗?
既然梅花要立足于中国方面的史料,那中国方面的史料对于此战敌方的情况,基本就是两眼一摸黑,这在信息交流并不通畅的古代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只要点出这一点,老老实实地说唐朝方面的情况就是了
如果为了要提高文章的生动性、深入性,从而特别对照一下阿拉伯方面的情况。那么与此相应的,事先对阿拉伯方面的史料进行一些必要的了解和调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与唐朝的情况相反,由于阿拉伯是这场战役的胜利方,通过对战后大量的唐军俘虏的调查,在史料记载中对对方情况的了解要比对方对自己的了解深入的多——而且这些记载一来不是孤证、二来有现代考古发现相印证,相比唐朝方史料记载,更有可信度
如果连怛逻斯之战相关的这个常识问题都不了解,那么冒昧动笔,肯定是容易出错的。这也正是我反复提醒梅花朋友的。
我写一个帖子,有人就回一个,我没有跟你动过气,我辛苦认真写一个帖子,你一句话轻飘飘的飘过。你喜欢口水就口水,从我的行文里面找到骨头,挑出硬伤,没有关系。
请拿出来600-800年穆斯林作战的文章,这是对穆斯林的尊重,这句话是对旁人说,也是对我说。有人拿过来了么。
我通读《阿拉伯通史》第三编部分,我认为里面不过是对草民的生命藐视的历史,里面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新编》谈的不过是穆斯林版的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请继续对我这句话进行攻击,
哈哈,来从我的人品上三路上攻击我了,继续,我还有下三路呢?
我从1月23号就开始看一些资料,包括穆斯林的资料,很不幸百度粽王府吧里面第三编的链接不是白衣大食,黑衣大食部分,而是第四编,我通读了其他部分,但是其他时代的写我这场战役没什么用。
http://tieba.baidu.com/f?kz=90462437[/URL]
有正义感的的看看链接,我所言是不是假。
江城孤舟过来指点两下,小弟本着两边都是烈士,英雄,认真继续查找。
终于在个犄角旮旯阿拉伯语论坛里面,找到个贴阿拉伯通史的,翻到第三编一看又是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捏着鼻子读完,还好有一段穆斯林的作战的特点。
写出来了,还不满意。
我还记得有人对我吼过的话:听见蝲蝲蛄叫,你娃就不种庄稼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http://www.islambook.net/xueshu/list.asp?id=3749
这个链接大家自己去看吧
中国穆斯林一千三百年历史年表,奇牛无比的历史。小弟就想还原一点751年的真实性,劈头盖脸的口水哟。
“唐玄宗对西域诸国抗击大食的军援请求,未采取任何积极措施予以回应。”张日铭先生就此指出,其原因在于:唐朝一方面要面对吐蕃的强大军事压力,另一方面西突厥的威胁、与突厥施的崛起,都使得唐朝分身乏术,无法同时应付几个大国。
尤其是726-740期间,大唐与大食事实上是处于对抗夹在两者之间的突骑施的同一战线之上。
省的好多口水。皆大欢喜。
来,用您早在1月23日就通读了的《阿拉伯通史》来告诉我们,这些数字都是哪来的?
没有哪些人或者势力,压迫您不说真话。您尽管放心地说、大胆地说,您行得正站得直立足于史料从不说瞎话,还怕别人说么?
“我还记得有人对我吼过的话:听见蝲蝲蛄叫,你娃就不种庄稼了”
——瞧瞧,这话说得多好~来,给大家看看,您庄稼都是怎么种的?
他是呼罗珊总督,却不是中亚总督。在倭马亚王朝中期,建立的制度就是河外区域受呼罗珊总督辖制,呼罗珊总督所在地长时间都是木鹿,离怛逻斯大约2000公里路程。怛逻斯之战阿拉伯军的直接指挥官是艾布·穆斯林手下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在此次会战中,艾布·穆斯林将他的一部分部队带到了离怛逻斯约400公里的撒马尔罕,归入齐亚德麾下。
您看的是马坚先生译,希提著的《阿拉伯通史》,不是纳忠先生著作《阿拉伯通史》。不过我似乎记得两部阿拉伯通史中都没有提到怛逻斯之战中阿拉伯军的人数。事实上,唐军参战的人数有多少,这本身都是疑问,阿拉伯史书有写10万人的,我国典籍记载也各异。
既然双方参战人数未知,也不能完全确定此战后双方各自的损失,那么又怎么能说艾布·穆斯林因为这一战而丧失了大部分军事实力呢?纳忠先生的《阿拉伯通史》里恰恰写了:艾布·穆斯林在此战后一度气焰熏天,使得阿拔斯中央政府严重不安。在怛逻斯之战后3年,艾布·穆斯林又率军击败哈里发曼苏尔的叔父阿卜杜拉。曼苏尔一度要将整个埃及和叙利亚割让给他,换取他离开呼罗珊。这也证明他的大部分军事实力根本没有损失在怛逻斯之战,否则曼苏尔何必如此低声下气?
阿拉伯人并非不重视记载历史,但我们对阿拉伯历史的介绍工作还很不够,为此我表示深深的惭愧。
怛逻斯之战,大食方面的主将是齐雅德·萨利赫而非阿布·穆斯林(也即唐朝史料中的“并波悉林”),这点是非常清楚的。
而具体的战斗经过,同样也是阿拉伯史料更加明确。大食方面以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防御,齐雅德·萨利赫则奉命抵达到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一线准备迎击唐军的进攻。
还是那句话,阿拉伯方面对此的史料记载非常清楚,不但能与唐朝的相关记载相印证,也与考古发现相吻合。这些没有看过不要紧,但是不能因为自己没有没看,就恶意贬低自己不了解的史料记载,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通史就是最不可靠的参考资料,现代的通史就更不可靠,外国人著作的他国通史则是第三重不可靠。即使是对某国历史有深刻了解的学者,他著作的通史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参考可以,借助它研究就很困难了。
本着发掘历史真相的原则,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寻找第一手证据,比如怛逻斯战场上发掘出的文物等。如果这个没有,那么就去寻找最靠近的文献材料。杜环的《经行记》就比其后诸多史家对当时的阿拉伯描述更精确,因为他是当事人。而阿拉伯方面,寻找到当时的史书不容易,但阿拉伯人重视口头传述,后来塔巴里的《年代记》等描写各场战役还是比较详尽的。塔巴里《年代记》是不下于二十四史的阿拉伯语鸿篇巨著,想要在网上找到译文当参考资料,那怎么可能?
我们还可以读西方的东方学家的研究报告,如吉布、白桂思等人的著作,他们通晓中亚地方语言,对历史的研究素养也是专业的。我国学者王小甫的《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也是很好的著作,不知道您参考了没有?
阿拉伯史书记载公元715年古太白曾经攻陷喀什,但这是早已经被人考证为错误的。我在河里有篇文章写得就是这个。
我国史书记载: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 但大食军也是不可能参加这场战役的,因为大食恰恰是突骑施的最大敌人之一,不可能与突骑施联合。
公元717年开始,吐蕃与突骑施形成同盟关系,此后的二十年里,唐朝对抗吐突联合势力就已经头疼了,哪里还有余力去葱岭外与大食“几次冲突”?公元727年,吐蕃一度攻陷唐朝瓜州,并挥兵打安西城,虽然后来被唐军反击击退,但当时唐朝和吐蕃形成僵持局面,这是毫无疑问的。
公元737年左右阿拉伯帝国曾经答应过唐朝的使者,派兵共同夹击突骑施。这场战役中阿拉伯呼罗珊总督出了兵,但唐朝因故未能出兵。公元737——739年,在阿拉伯和唐朝的两头分别攻击下,突骑施势力逐渐衰落。直到公元748年左右阿拉伯中亚方面还与唐朝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