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两个重要消息 -- wqnsihs

共:💬476 🌺14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家园 地区性银行是关键

08年初,开始收紧信贷,到08年中期,浙江就曾经开会,针对国有4大收紧信贷的政策,浙江提出,浙江的钱存到浙江人自己的银行里去。省里加紧和南京,北京,上海银行沟通,浙商银行,杭商银行等和他们互相开立分行,确保各省市的资金都在自己的口袋里流转。

家园 对,现在就业问题其实主要不是农民工的

现在就业问题其实主要不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要都去做农民工的活,那培养大学生还有啥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靠产业升级来解决,产业升级才能培育巨大的第三产业

家园 从央行工作会议来看,并未准备立即加息。

2010年央行工作会议

外链出处

要点如下:

“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切实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度之间异常波动”。

根据上述信息,我认为:

第一,央行大约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早退出,容易导致复苏的夭折,葬送经济向好的前景。

   第二,重点是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一般来说,一季度到上半年都是银行的放贷高峰期。央行希望调控新增信贷保持平稳。

第三,想踩好发展、调结构和控制通胀预期的跷跷板。2009年广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均出现历史罕见的增长,增速超出同期GDP增速20个百分点,充裕的货币引发市场对未来通胀风险的担忧。

第四,信贷政策有保有控,把贷款用于实体经济。我想信贷政策将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实际上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上,就要求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项目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第五,央行目标发生改变。1995年以来,央行一直实施着《中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显然,从2009年的经验看,稳定币值的单一目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考虑如何在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使货币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货币政策工具、汇率政策以及新增贷款及投向问题。于是,“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成为央行2010年的工作要点。周小川说:中国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多重目标,目前要围绕通胀、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四大目标考虑政策制定。——这与宏观调控目标相一致。但这四大目标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如何权衡,选择非劣解就成为考验今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大问题。

  

家园 即便中国劳动力人口现在开始下降也无问题

即便中国劳动力人口现在开始每年减少100万,中国仍然可以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劳动力供应不降低。

且不说目前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单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一点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虽然很多方面中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在相当多的方面,中国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一个例子,前几天为了开一个验资帐号,前后跑了5家银行、6趟,还没搞定。这些劳动力浪费完全是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技术节约的。单就每天各种银行、电信等等网点里面顾客排队、营业员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只要电子商务稍微改进一点,至少可以在中国节约出几百万的劳动力。还有很多方面,现在其实是政府以政策压着不让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稍微放开,再加上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很快就可以把这部分劳动力释放出来。

家园 同意。加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面对消费市场的中小企业

可是做决定的依然是07年的那群人,思路基本一致,加息可能不可避免。

家园 据我知道,制定产业政策的机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宋健、于景元

他们的观点,他们也知道蔡昉的观点。不过他们认为实际问题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找不到便宜的工人,他就或者关门或者升级(就像现在珠三角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基本是个市场行为,不能靠政府强制主导。前几年发改委(当时还叫国家计委)强制主导产业升级,结果碰得鼻青脸肿。所以他们现在也想开了:产业升级企业为主,政府只是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等。其他不要太介入。至于就业数字如果能够减少更好,国家压力轻一点。但是料敌从宽,也做好每年1000万人就业的准备。至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养老政策等等不是发改委能够考虑的问题。(大约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国内惯例)

家园 农村人口数量也是疑问

统计系统是弱势部门,如何核实调查样本?

请教
家园 是发改委根据多年来的实际统计数据用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

只有大概的参考价值,不具有精确意义。无法仔细细分到各个产业结构上。与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类的数据,属于宏观观察数据,经验数据。具体文章好像是国家信息中心的人写的,名字我忘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现在的局本来就是美国布的,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
家园 实际上现在只要仔细观察我们的外交政策、货币政策

和外贸政策,如果把谦卑的态度去掉,把套话,忽悠的话去掉,与美国鬼子并无区别:就是尽可能的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世界资源份额(目前重点是石油、铁矿、铜等等),获得世界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尽量争取在比较优势和垂直分工中往前挤挤位置。我们不同的不是靠美国大兵,而是靠美元,靠医疗队,靠援建总统府、议会大楼、公路、铁路(实际与美国都一样:钱+人),目的都一样:地盘。中国有句俗话:打下地盘好吃饭。象我这个年龄的人(目前部长不多,但是副部长和司局长全部是这个年龄段的),经过残酷的文革洗礼的人,那里会不懂抢地盘的重要性,那里会不知道怎么抢地盘,那里还会有什么温良恭俭让,那里还会象周恩来等老一代那么温柔,害羞。我们抢的是民族的生存空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家园 这就是我说的逐级博弈,这是最恐怖的,所以中央要做大国家队
家园 【文摘】对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

1、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呈下降态势  

事后质量抽查表明1982年人口普查重报大于漏报,重报0.071%、漏报0.056%,重漏相抵净重报率为0.015%,净重报人口约15万;1990年人口普查开始漏报大于重报,重报0.01%、漏报0.07%,重漏相抵净漏报率为0.06%,净漏报人口约68万;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率急速扩大,事后质量抽查的重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漏报率则高达1.81%,按当时发表公报使用的手工快速汇总总人口124336万计算,漏报人口多达2247万。

2、1.81%的漏报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现状

124511万人为计算机汇总结果,手工快速汇总的登记人口为124336万人。  

漏报率1.81%只是事后质量抽查的结果,普查的误差利用人口普查的结构数据和其他调查以及部门行政记录统计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漏报主要发生在0~9岁低年龄段,推断普查0~9岁人口漏报3014万(张为民、崔红艳,2004);于学军等通过对三次人口普查的存活队列分析,估计0~9岁人口漏报3005万(于学军、王广州,2004);翟振武等在对教育统计数据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普查同队列的年龄匹配,进而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拟合,估计0~9岁人口漏报区间约在3000~3800万(翟振武等,2005),漏报平均值约3400万人。

3、漏报原因

从利益驱动看,现在很难找出多报人口的动机,而少报人口的动机却确实存在。从个人来讲超生要受到处罚;从对基层政府的工作考核来讲,出生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GDP、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文盲率、火化率等都有目标要求,都可能对普查员的“如实”填报产生影响。

外链出处

请教
家园 奥肯定律用中国数据回归出来的吧。
家园 搭车请MANG总再推荐一些专业权威网站。以前那贴子没找到

谢谢

家园 讨论失业与GDP的文章很多

汪祥春.论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

《宏观经济研究》2002、1(总第38 期)

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外链出处

另外,看维基百科:奥肯定律也有线索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