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苏联建国1-二月春风似剪刀 -- 江左风流人

共:💬9 🌺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苏联建国1-二月春风似剪刀

沙皇俄国起初只是莫斯科大公国,管理莫斯科附近小小的地皮(这一点可以参见欧洲现有的一些公国,比如列支敦士登等)。不过蒙古人的金帐汗国衰落,莫斯科大公国开始趁火打劫,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公国,扩张了领土。此时,俄国人还是欧洲人眼中的野蛮人,连波兰人都看不上呢!

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伊斯兰文明的先锋土耳其人攻破了君士坦丁堡,摧毁了东罗马帝国,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半岛。拜占庭最后一任皇帝但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远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拜占庭的双头鹰旗也带到了莫斯科。莫斯科便把复兴基督教(主要指东正教)的事业扛在肩上,自称“第三罗马”。到伊凡四世时期终于获得东正教的承认,得到了“沙皇”的称号。

不过,到底要实力说话,沙俄一直到彼得一世时期,南面打败了土耳其,北面打败了瑞典,才得到西欧列强的承认。而经过拿破仑战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更成为欧洲的救星,沙俄才算真正崛起。

不过,这种崛起很脆弱,拿破仑虽然战败,但是已经把资本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俄国贵族的心里。1825年12月,莫斯科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到了1861年,俄国终于颁布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同年利用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满清政府手里抢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和满清政府一样,沙皇依然没有及时改革,最终陷入了困境。

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沙皇的威信得到极大的损害。俄国国内的离心力越来越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俄国国内形势极为严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在这个时候参加战争是下下之选,但是尼古拉二世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协约国。

也许他是希望可以和英法合作,得到英法的支援。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结束,俄国1917年爆发革命,沙皇倒在胜利的门口。

@@@@@@@@@@@@@@@@@@@@@@@@@@@@@@@@@@@@@@@@@@@@@@@@@@@@@@@@@

沙俄的军队是拉伙夫拉出来的,要用绳子捆着拖上战场,战斗力自然比豆腐强不到哪里去。在东线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的同时,国家内部为了维持战争的开销,对人民进行强征暴敛,使得社会矛盾更加恶化。

1917年公历3月8日(儒略历2月23),彼得堡的工人大罢工,抗议严寒下的食品短缺。随着罢工集会的人越聚越多,逐渐出现暴力化的倾向,工人们公然抢劫警察局,夺取枪支。沙皇调集军队镇压,结果士兵们同情罢工工人,掉转枪口加入起义队伍。

支持改革的贵族也趁机表示对政府专制的不满,强烈要求沙皇退位。沙皇在各派势力的集体反对下于公历3月15日(儒略历3月2日)被迫退位。3月17日,尼古拉二世指定的继承人(其弟弟)拒绝接受皇位,沙俄帝国正式画上句号。

@@@@@@@@@@@@@@@@@@@@@@@@@@@@@@@@@@@@@@@@@@@@@@@@@@@@@@@@@

俄国和中国一样都是落后的国家,迟迟不肯改革,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急速恶化。

从革命成果上,二月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比较类似,都是推翻了帝制。

不过,从革命主力军上看,中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促成,双方势力对比上立宪派更胜一筹;俄国二月革命则是从工人罢工开始的,主要的武装力量是工人武装和起义士兵,立宪派并没有实权,更没有武装的支持。从一开始,辛亥革命的结局就注定是立宪派驱逐革命派,二月革命的结局就注定是工人阶级驱逐立宪派。

家园 这还有续集吧....只看到简述,没有议啊?
家园 关于苏联建国2-时来天地皆助力

二月革命的春风迅速吹遍俄罗斯大地,沙皇的退位受到了所有阶级的支持。但是,革命之后该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各派开始出现分歧。

1903年,二月革命十四年前,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主张受到了马尔托夫为首的与会者的反对。在大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列宁都处于下风,马尔托夫的条文以28对22获得通过。而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由于一些派系没有参与,使得列宁的主张以24比20获得通过。列宁的支持者以此自称布尔什维克,意思是多数派;而称反对派为孟什维克,意思是少数派。而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一直处于少数派的地位,直至1917年9月十月革命前夕。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后来正式分裂,成为了两个不同的政党。

@@@@@@@@@@@@@@@@@@@@@@@@@@@@@@@@@@@@@@@@@@@@@@@@@@@@@@@

插一句:世界有时候真是怪,明明自己少数派,偏要自称多数派;明明身为多数派,反而被称少数派。你说奇怪不奇怪?

@@@@@@@@@@@@@@@@@@@@@@@@@@@@@@@@@@@@@@@@@@@@@@@@@@@@@@@

1917年公历3月的二月革命胜利之后,在政府问题上开始出现变数。既然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胜利之后自然要分一杯羹。工人们抛开就贵族把持的国家杜马,另外成立了苏维埃。

我以前以为苏维埃就是和人民代表大会一个意思,后来才知道“苏维埃”的本意是会议,或者叫代表会议。从这个意思上讲应该和中国的党代会差不多。

工人们当初罢工是因为冬天里粮食供应不足,现在革命胜利也只图个温饱。布尔什维克这样激进的政党自然不容易得到民众的青睐,所以孟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虽然布尔什维克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苏维埃还是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法令,比如没收一切公共储备粮,分发给部队和工人;到基层组织人民政权机关;扩充工人武装力量;终止旧政府的资金调用;出版《消息报》等。

不过公历3月15日,沙皇退位当天,苏维埃和杜马临时委员会达成协议,成立了临时政府,主要由贵族中的立宪派组成。

@@@@@@@@@@@@@@@@@@@@@@@@@@@@@@@@@@@@@@@@@@@@@@@@@@

由于临时政府必须依靠掌握实权的苏维埃才能行使权力,后世对于临时政府的阶级属性一直有多种说法。布尔什维克的标准说法是“资产阶级政府”;而苏联解体后有人说临时政府是社会民主工党的政府。本人倾向于认为社会民主工党控制的苏维埃掌握实权,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是对外的架子,这样是为了方便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认同和支援。

@@@@@@@@@@@@@@@@@@@@@@@@@@@@@@@@@@@@@@@@@@@@@@@@@@

俄国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令列宁很不满意。但是他还是很清楚的认清了形势,没有立即发难。他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临时政府是得益于苏维埃的支持,而苏维埃得到工人群众的支持,不号召群众反对临时政府,因为它是苏维埃支持的,但是也绝不支持临时政府,因为它是反对派的。群众会看清临时政府的真正面目,自然会反对它。事实证明列宁的眼光很是毒辣,形势发展真如他所说的那样,临时政府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人民反对战争,临时政府则声称要将战争进行到底;人民要吃饭,临时政府继续维持较少的粮食供应;人民希望可以减轻赋税,临时政府继续征收高税。

人民爆发游行反对临时政府继续战争。临时政府下令镇压,士兵拒绝接受命令,随后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倒台。

为了挽回临时政府,许多社会民主工党的领袖加入了第二届内阁,暂时巩固了政府的地位。

随后召开的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共计822名代表,777名代表宣布了自己的党派和立场,其中孟什维克248名,社会革命党285名,布尔什维克105名。妥协派表示应该和资产阶级联盟,反对全部权力属于苏维埃。而布尔什维克坚持表示要求所有权力归苏维埃所有。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回应,布尔什维克在工人中的地位空前高涨。

@@@@@@@@@@@@@@@@@@@@@@@@@@@@@@@@@@@@@@@@@@@@@@@@@@@@@@@

孟什维克已经掌握了苏维埃的多数,照理应该积极要求苏维埃掌握权力,事实却是孟什维克积极把权力推给立宪派的临时政府。就好象武昌起义之后起义军还要推出黎元洪做领袖一样,只能说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话说俄国二月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有太多共通之处,不免让人惋惜国民党不能像布尔什维克一样起来拯救国家。

@@@@@@@@@@@@@@@@@@@@@@@@@@@@@@@@@@@@@@@@@@@@@@@@@@@@@@@

此刻,立宪派也向妥协派施加压力要求苏维埃放弃权力,移交给临时政府,结束两个政权的局面;工人们支持布尔什维克“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意见,要求以苏维埃掌握权力的方式结束两个政权的局面。在首都彼得堡和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得到工人们的支持,而孟什维克和立宪派在地方拥有优势。历史在不经意间,走到了革命的拐角。

虽然孟什维克掌握的苏维埃取缔了布尔什维克,驱逐了他们,但是并没有影响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得到工人们的认同;同时,前线俄军的一连串溃败也让孟什维克大失颜面;立宪派的临时政府还在想方设法挖墙角,从苏维埃手中夺取权力。

@@@@@@@@@@@@@@@@@@@@@@@@@@@@@@@@@@@@@@@@@@@@@@@@@@@@@@@

此时的情况实际是十分危急的,否则工人们也不会迅速转向原本不受支持的布尔什维克了。

@@@@@@@@@@@@@@@@@@@@@@@@@@@@@@@@@@@@@@@@@@@@@@@@@@@@@@@

由于俄国二月革命之后,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反而加剧恶化。百姓对于妥协派和立宪派的怨愤也与日俱增,逐渐转向原本不被看好的激进派布尔什维克。1917年9月之后,布尔什维克在主要的城市苏维埃选举中都成为了大多数,所以天平朝列宁倾斜了过来。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布尔什维克不费吹灰之力,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从原本的绝对少数成为大多数,正可谓“时来天地皆助力”!

家园 尝试发帖,缺乏经验

这个贴是我第一次发贴,没有经验,所以有很多不当之处。

续集是有的,议论也是有的。不过我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得有些吃力。

应该会写得比较慢,写得比较菜,希望你不要见笑。

家园 同学,不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个下河作甚??要大胆,要放开!
家园 关于苏联建国3-山雨欲来风满楼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之后,虽然立宪派贵族选择了抛弃沙皇,却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优越生活。到6月份,资本家和地主们已经镇定下来,开始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了。

战争还在继续,政府还在抛售公债,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根本无力偿还。协约国已经不愿再向俄国大输血了,于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资本家出于个人利益,纷纷关闭工厂。第一,当前俄国经济形势恶化,继续开工并不能带来利益;第二,当前俄国工人闹得很凶,是不是就要求加薪改善待遇,否则就罢工,与其如此不如关闭工厂;第三,关闭工厂之后,资本家自身的生活并不受到损害,而工人们失去工资就只能饿肚子,趁此机会打压一下工人们的活动热情。

资本家们分析得不无道理,但是却错判了形势。第一,俄国临时政府要依靠苏维埃才能存在和运作,而苏维埃则是工人们选出来的,得罪了工人,临时政府就不能继续生存,资本家们也就得不到政治上的保护了;第二,工厂开工,工人们至少还有个盼头,工厂关门,工人们就真的成了无产阶级,什么也没有了,从此行动没有后顾了;第三,工人们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手中握有武器的军队,资本家可以威胁工人,却绝对不应该得罪军队。

于是,俄国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了,革命思潮被工人们大规模接受了,妥协的孟什维克真的成了孟什维克(少数派)了。

俄国士兵知道上前线打仗必败,故而坚决不肯上前线作战;俄国不跟德国交战,就没有资本和协约国讨要支援;得不到支援的俄国经济形势更加恶化,资本家们进一步关闭工厂;工厂关闭,不但工人下岗,造成社会不稳,而且军队的供给也供应不足了;供给不足的士兵更加拒绝上前线。如此一个恶性循环,俄国贵族们愣是没有想通。

在革命的火种在工人心中熊熊燃烧,军队哗变、工人暴动一触即发的时刻1917年7月2日,立宪派十位部长同时请辞,使得合作政府面临倒台的危险,希望借此迫使妥协派让步。理由是妥协派官员私自和乌克兰签订了一些条约,极大地伤害了俄罗斯民族的自尊心。

这招臭棋真不知道是哪个大仙想出来的,居然找出如此一个理由。群众不是傻瓜,一眼就看出立宪派的意图是想夺取苏维埃的权力,革命火种终于遇到干柴,熊熊燃烧起来。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还都同在苏维埃阵营里,虽然彼此有冲突,但是也有共识。布尔什维克认为革命条件尚未成熟,不易立即行动,故而每有暴动迹象,孟什维克请布尔什维克出面安抚之时,布尔什维克也尽力完成,劝说民众不要暴动。

但是此次,布尔什维克再也劝不住了。激进的士兵和工人们认为布尔什维克也太优柔寡断,需要推动一下。

于是,7月4日,七月事件爆发了。士兵和工人们带着武器走上街头,高喊着:“一切权力属于苏维埃!”的口号,开始了罢工暴动。

妥协派面对资本家立宪派的辞职无可奈何,但是对于工人暴动反应飞快。一方面附和包围陶立特宫的群众,一方面调集哥萨克兵和士官生武力镇压,并且散布谣言,声称列宁和德国人勾结,很快就下令逮捕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等人不得不暂时出走,躲避追捕。

妥协派暂时获得了胜利,但是很快有了新对手。苏维埃要求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解散杜马,颁布土地改革法案,被立宪派拒绝。临时政府内阁再次倒台,克伦斯基重新组阁。在国务会议上,不但妥协派和立宪派之间的分歧已经表面化,而且克伦斯基和军队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之间的分歧也开始表面化。身为陆军总长的克伦斯基希望借助军队维持临时政府,而身为总司令的科尔尼洛夫则希望借助军队实现自己的野心。

8月21日,德军攻占里加。科尔尼洛夫借此机会,以里加失陷为借口,调动军队进军彼得格勒(当时的首都),要求临时政府总辞职,政权移交给他。面对叛军,克伦斯基不得不借助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希望他们能够说服士兵和工人赤卫队来包围首都。

8月底,科尔尼洛夫叛乱被平定。布尔什维克威望大增,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各地大城市的苏维埃选举中成为赢家。

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孟什维克也发生了分裂,一些左派人士认同布尔什维克的做法,并开始与之同进退。

面对压力,克伦斯基宣布自己是共和派,满足了苏维埃7月提出的宣布共和以及解散杜马的要求,召开“全俄民主会议”,商议政权问题。然而民主会议并没有带来实质的成果,仅通过成立一个“预备议会”。而这个预备议会没有权力,不过是个摆设。布尔什维克对这个结果极为不满,号召抵制预备议会。

这已是9月下旬的事情,此时,列宁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一次革命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帷幕终于徐徐拉开。

@@@@@@@@@@@@@@@@@@@@@@@@@@@@@@@@@@@@@@@@@@@@@@@@@@@@@@@@@@

对于俄国此时的状况,列宁曾经说过,俄国不是苏维埃的民主集中制,就是科尔尼洛夫的军阀独裁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专政,就是资本主义独裁统治,民主政治已经破产,被证明是一条死路。

看来,俄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啊!

@@@@@@@@@@@@@@@@@@@@@@@@@@@@@@@@@@@@@@@@@@@@@@@@@@@@@@@@@@

家园 楼主不需要使用那个分隔符

把自己的评论用带色字体标出来就可以了,这个特殊效果里有,比如:

此刻,立宪派也向妥协派施加压力要求苏维埃放弃权力,移交给临时政府,结束两个政权的局面;工人们支持布尔什维克“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意见,要求以苏维埃掌握权力的方式结束两个政权的局面。在首都彼得堡和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得到工人们的支持,而孟什维克和立宪派在地方拥有优势。历史在不经意间,走到了革命的拐角。

虽然孟什维克掌握的苏维埃取缔了布尔什维克,驱逐了他们,但是并没有影响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得到工人们的认同;同时,前线俄军的一连串溃败也让孟什维克大失颜面;立宪派的临时政府还在想方设法挖墙角,从苏维埃手中夺取权力。

此时的情况实际是十分危急的,否则工人们也不会迅速转向原本不受支持的布尔什维克了。

由于俄国二月革命之后,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反而加剧恶化。百姓对于妥协派和立宪派的怨愤也与日俱增,逐渐转向原本不被看好的激进派布尔什维克。1917年9月之后,布尔什维克在主要的城市苏维埃选举中都成为了大多数,所以天平朝列宁倾斜了过来。

十月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和枪杆子掌握在老布手里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工农联盟都是成功后追加的。后来德国的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就是吃了这个大亏。

家园 啊,谢谢

咳,我还真是没有经验呢。

谢谢指教了。

家园 关于苏联建国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革命前夕

随着孟什维克和临时政府的无能,俄国局势步步恶化。到1917年秋天,俄国人的生存坏境甚至不如二月改革之前。各地群众逐步对孟什维克和临时政府失去信心,要求改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之前一直认为革命时机尚未到来的列宁,在9月底终于顺应形势改变了方向,认定革命的机会已经到来,“等待是对革命的犯罪”。虽然布尔什维克党内对于马上进行革命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是列宁通过当时的形势对他们进行了劝说。

10月7日,列宁悄悄返回彼得格勒,以便对革命进行直接指导。10日,他组织召开了党内关于武装起义的特别会议,在会议上强调了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加米涅夫等也表述了反对意见。随后就是会议表决,最终通过了列宁的意见。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始以武装起义为中心展开工作,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和武装起义结合起来。

革命准备

由于8月底,布尔什维克在各大城市树立的威望,尤其是在军队中树立了威望。当德国人要进攻彼得格勒的谣言传来时,孟什维克提议把防御事务交给彼得格勒苏维埃。而掌握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对送上门来的机会欣然接受,开始利用合法地位准备起义。

克伦斯基并非毫无预感,他提出来把彼得格勒的部队调往前线作战,从而阻止革命的爆发。但是托洛斯基通过已经成立的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功阻止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调动,为日后这支部队成为革命主力军打下伏笔。

10月16日,布尔什维克召开中央扩大会议,与会的除了中央委员之外还有来自各个委员会的代表25人。列宁宣读了10日会议的决议后,再次强调起义的重要性。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也再次表达了反对意见。最终大会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

加米涅夫为了阻止起义的爆发,于18日在倾向孟什维克的《新生活报》上以自己和季诺维耶夫的名义发表了一篇短文,把16日大会上的决议泄漏了出去。

起义计划已经泄漏,临时政府马上行动起来。10月23日,克伦斯基正式下令取缔布尔什维克的报纸,逮捕原本被释放的布尔什维克领袖,下令对布尔什维克控制的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进行彻查。24日清晨,支持临时政府的士官生们,占领了《工人之路》的印刷厂,查封了这份布尔什维克报纸,随后向布尔什维克的指挥中心-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进军。布尔什维克随即作出回击的反应,发布了“第一号命令”。这个命令成为了整个革命的开端。

首都占领-革命初步胜利

当日下午5时,工人自卫队、革命的士兵和水兵们闪电般地占领了彼得格勒城内各大战略要点。当夜,列宁来到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的斯莫尔尼宫,同托洛斯基、斯维尔德洛夫和加米涅夫(就是泄漏计划的那位)一起指挥了起义。

到25日早晨,整个彼得格勒已经在布尔什维克的掌握之中,克伦斯基仓皇逃出首都(彼得格勒是当时俄国的首都)。临时政府其他成员则被围困在冬宫之中。

当夜,攻打冬宫的部署已经结束。“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炮击冬宫作为信号,革命部队进入冬宫,部分士官生被缴械,临时政府部长们被逮捕,送往彼得罗巴普洛夫要塞。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赢得胜利。

据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并无炮弹,所以隆隆的炮声只是作为总攻的信号使用,并未真的有炮弹落入冬宫。而冬宫的守卫也不愿与革命军队对抗,主动打开大门迎接革命军队。革命军队势如破竹,几乎完全没有受到阻碍就完成了最后一击。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

在炮击冬宫的同时,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卢那查尔斯基在大会上代表布尔什维克宣读了列宁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一切权力收归苏维埃。大会随后通过了此文件。

26日晚,列宁在大会上做了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共计选举委员101名,布尔什维克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29名,其他党派10名。

大会成立人民委员会作为政府机关。列宁任主席,托洛斯基任外交委员,李可夫任内务委员,斯大林任民族委员,米柳亭任农业委员,施略谱尼科夫任劳动委员,卢那查尔斯基任教育委员,奥夫申科、克雷连科、迪宾科三人共同掌管陆海军人民委员部。

10月27日,大会胜利闭幕,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成立。

莫斯科解放-革命大局已定

当首都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莫斯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也迅速起来响应。然而,莫斯科的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却一直到起义爆发之后才开始成立,并且允许孟什维克加入,革命并不彻底。

而且,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不同,彼得格勒早在7月份就已经成为布尔什维克一家独大了,但是莫斯科的保守势力还有相当的实力。很快市杜马就成立了与革命委员会相对的“公安委员会”,孟什维克也加入了该组织。

26日,莫斯科的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通告,号召工人和士兵起来革命,全面戒严,拒绝一切非革命委员会的命令。革命委员会同时下令占领城内的机关和银行,并派出一个连队进驻克里姆林宫。

同时公安委员会也在克里姆林宫积极活动,召集反对势力。特别是士官生部队迅速集结到克里姆林宫周围。

由于双方发生了武装对峙,莫斯科军区司令里亚勃采夫上校出面调停,要求双方同时撤出克里姆林宫。

革命委员会接受停火,暂时撤出了驻扎克里姆林宫的部队。里亚勃采夫随即加入反革命阵营,下令全城戒严,强行收缴起义部队的武器,并派军队攻占克里姆林宫,进行了屠杀。

革命委员会号召赤卫队和起义士兵抵抗,并且从彼得格勒搬来救兵。11月1日和2日,革命部队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随着3日凌晨,革命部队攻克克里姆林宫,取缔公安委员会。莫斯科的起义行动正式宣告胜利。

革命余波

占领俄国两座最大的城市并不意味着革命已经胜利。逃出首都的克伦斯基依靠旧军官的军队向彼得格勒发动了攻击,彼得格勒城内的士官生们也随即响应,发动叛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一次巨大危机。

在忠于革命的工人和士兵的坚强抵抗下,终于击溃了克伦斯基,并攻克了拒绝接受苏维埃号令的俄军司令部。

俄国各地随后掀起了起义的潮流,在一些布尔什维克已经占据优势的城市,和平过渡到了新时代,而在一些旧势力较强大的地方,双方进行了拉锯战。最迟到1918年3月,苏维埃已经大体上确立了对俄国的统治。

十月革命终于告一段落了。

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正如现在政治课上所说,十月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实验。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一个在经济、政治上较为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十月革命本身来说,革命条件是不是真的如列宁所说已经成熟恐怕还有待商榷。

最明显的就是苏联成立之后,长期陷入战争泥淖,先是白军,后是帝国主义的直接武装干涉,一直到1921年才完成全国的统一,进入和平时期。

在这数年之间,俄国不但失去了波兰等大量领土,而且为了维持战争,持续多年的战时经济使得生产力受到极大损害,农民也一度站到了苏维埃的对立面。

1921年的喀琅施塔德水兵叛变也使得后人怀疑苏维埃的正义性。我曾见到某人所写文字认为正是因为农民的叛乱和这次兵变迫使苏维埃政府施行新经济政策,并以此指责共产党是披着人民皮的狼。

窃以为不是事实。对农民的压迫是因为战时的临时做法,为的是给在前线作战的红军提供给养,这是任何人在当时情形下都会做出的选择,与共产党的身份无关。况且新经济政策的想法早在战争没有结束就已经出现在列宁的想法中了。列宁的日记中明确提到,他收到过许多农民写给他的请愿书,读到农民们生活困难也很难过,也早有了调整经济的想法。但是当时战争没有结束,还没有办法立即解决。

在1921年初,战争尾声之际,他便将新经济政策提上议题。2月8日已经写成《农民问题提纲初稿》,苏维埃在该稿基础上于18日起草出了新经济政策议案的初稿。这些都是发生在水兵叛变之前的事情,有案可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