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经济学时代”应同随萨缪尔森西去 -- 共道

共:💬3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经济学时代”应同随萨缪尔森西去

94岁高龄的萨缪尔森谢世,全球的经济学人士纷纷缅怀,中国这边也颇为热闹,大师长,大师短叫嚷个没完。那些对萨翁大加讴歌的人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和理解他做了什么?有多少人理解经济学的真正含义?又有多少人能认清当前这个“经济学时代”的真实面目?

实事上,如果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框架中,经济学带给人类的可能更是祸,而不是福。而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经济学时代”也很更可能会我们的后人的嘲笑和诅咒,而非尊重和敬仰,正如现在的西方对待他们的“中世纪时代”一样,中国对待自己的“封建时代”一样。

要知道,经济学的产生还不满250年,经济学时代更不过才持续40年,而人类在非洲成型后,进入亚欧大陆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进入农业社会也有1万余年。然而,即便在如此短的历史中,经济学的负面意义,经济学时代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愈发明显。但那些经济学的盲目迷信者,“经济学教”的教徒,萨缪尔森的追随者,却坚信经济学将万古长青,经济学时代将万古长青,当然萨缪尔森也会万古长青。

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经济学,经济学信仰,经济学时代在整个人类文明的慢慢长河只是一片偶尔泛起的浪花,瞬间便归于平息。人类选择经济学思维的生活方式,可能更象一个年轻人为追求刺激而去吸食大麻一样,了一个小小的放纵欲望错误。

作为一个耄耋老人,一个不同肤色的同胞,萨缪尔森的离去固然值得我们去哀悼;而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王者”,萨缪尔森的死却更值得庆幸,因为他的死亡可能会加速整个经济学时代的死亡。此次应该驾鹤西去的不仅仅是萨缪尔森本人,而是整个经济学时代。

“经济学时代”指的是经济学思维、经济学信仰在全球取得压到性统治和影响的时代,这个时代开始于经济学诺贝尔奖开始颁发的1969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2008年开始终结。其中,从1969年到苏联解体的1990年是第一阶段;从1991年到2008年是第二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经济学信仰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统治性地位,在第二个阶段,共产主义信仰崩溃后,经济学信仰迅速入侵前苏联和中国大陆,实现全球统治。

在经济学时代后半段,经济学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教派,不妨称之为“经济学教”,它压到了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儒家文明。而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哈耶克、科斯等人则是著名的教皇。

经济学等能取得如此地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学的“科学化”,另一个是社会环境的“物质世俗化”,后者重于前者,下面分别说明。

经济学一直被经济学家自己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1969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根源在于到1960年代,经济学已经能够比较完美体现西方的主流价值理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科学。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是绝对倡导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特征。而自从将数学引进经济分析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愈发明显;纳入凯因斯的理论后,整个经济学逻辑框架更加完善清晰:不仅坚持自由主义核心理念,而且倡导适当的政府调控去消除经济危机。在这两个方面,萨缪而森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经济学的“科学化”上功不可没。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彻底击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而且击碎了后来兴起的民族主义信仰。无论基督教,还是民族主义都是一种超越个人物质欲望之上的、神圣的价值观。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场面让普通的西方人意识到原来认为具备无上神圣的信仰原来只能给人间带来巨大的痛苦,将这些价值观的神圣性被无情地击碎,这导致西方世界出现价值信仰真空。大家都开始现实起来,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同时,二战的巨大破坏也给未来的西方市场创造了巨大需求,这刺激了西方经济彻底摆脱“大萧条”,而进入一个历史空前繁荣的的“黄金时代”(1950年代-1970年代)。此外,促进西方经济繁荣的因素还包括“罗斯福新政”之类的政治改革的影响,它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了西方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大家主观上都想厌倦了“传统信仰”,只想赚钱享受;另一方面客观上经济在高速发展,大家也的确能够赚到钱。西方社会的这种变化,为经济学信仰的建立提供肥沃的土壤,已经“科学化”后的经济学的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以致到1968年瑞典银行决定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取代基督教,成为西方的新宗教。

经济学在西方的真正神圣化是1980年代之后。到1970年代,西方世界由于长期实行保护弱势群体的“罗斯福新政”式的“左倾”政策,如大幅提高老公的社会保障水平,大规模国有化等等,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开始下降,成本上升,“黄金时代”终结,经济开始停滞不前,而且出现了严重的通胀,被称为“滞胀”。全社会对“滞胀”这一经济问题的关注,不引发经济学出现再次的空前繁荣,而且导致自由主义的再次回归,“罗斯福新政”思维被彻底抛弃,凯因斯主义则被严重打压。由于西方社会已经彻底“物质世俗化”,经济效率也就是成为评判一切政策和理论的最高标准。在这一标准下,经济改革的“去国家化”,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化都被赋予的冲高的价值。以致最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新时代的“圣经”,经济自由化则是新时代的“圣战”。

苏联解体后,经济学圣经便迅速向原共产主义世界传播,经济自由化的圣战也迅速这些地区扩散。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学教已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宗教。凡是不信这个教的,都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被斥为“邪恶轴心”,美国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对其发动战争。

但是,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短视、肤浅、狭隘的学问,在中国语境下,它只能称之为“术”,远远达不到“道”的高度,是不可登大雅之堂的。经济学的短视、肤浅、狭隘体现在四个方面:缺乏真正的宏观性,没有全球视野;放纵物欲;假定资源无限;假定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容忍度。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缺陷导致经济学思维的负面作用愈发明显,甚至开始危机人类的基本生存。

缺乏真正的宏观性,没有全球视野

一般人认为,中国由于受长期的封闭的传统的影响,而是一种封闭思维,从而不具备全球视野;而西方则相反,由于长期开放,而具备全球视野,经济学更是一门具备全球眼光世界性科学。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甚至无知,既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也没有理解西方文化。所谓的开放,实际上是站在自身的局部而言的,而非从整体的全局的利益考虑,也就是说开放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局部思维,而非整体思维;相反,所谓的封闭,是相对全部整体而言的,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上的思维。在整体层面上,是没有局部的,也就谈不上开放。就各个国家层面来说,存在开放问题,但是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则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封闭体,无法开放,除非有朝一日发现其他星球有人存在。

具体到经济学来说,在地理空间上,它是以一个国家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第一本经济学的名称就是《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而英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亚当.斯密所考虑的利益主体也仅仅局限在这个弹丸之地上。这个弹丸之地的地球的其余部分来说,对亚当斯密都是一个工具,就是如何利用他们去增加英国的利益。所以,他极力提倡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能够增加英国的财富。亚当.斯密从来就不具备一种站在全球利益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胸怀和高度,这成为经济学的传统。到凯因斯时,开始考虑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的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象亚当斯密一样,凯因斯也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问题,他的所谓的总需求、总供给,也只是一个国家的总而已,而不是全球的总,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也只是在国家层面而已。放到全球层面看,凯因斯的宏观也就变成微观了。

一门缺乏全球化视野的学问,居然硬要充当全球化的“圣经”,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为什么现在各国政府在哥本哈根的碳减排会议上吵个天翻地覆,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秉持的经济学思维的缺乏全球视野,大家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局部性的,这就象杀牛用个鸡刀。可以断言,碳减排问题也真正解决,必须有一种崭新的具备真正全球化视野的理论出现。

放纵物欲

经济学的标榜自由的一个最重要体现就是倡导和鼓励放纵物欲,给物质消费赋予了崇高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可以货币化,可以用消费什么价位的东西来表达,物质消费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刺激消费,中国不久一个官员甚至喊出了消费就是爱国的口号,这些都是在鼓励纵欲的具体表现。

经济学鼓励纵欲,是通过打击一切强调节制欲望的传统和文明形势实现的,将这些历史悠久的、不同地理空间人类生活经验视为垃圾或异端。这实际上是一种肤浅,传统是社会的基因,它象生理中的基因一样,包含着一些人类发展演进历程中的有用信息。正象我们不能破解生理基因中所蕴涵的信息一样,我们现在也不能完全破解我们传统中所蕴涵的信息。任何一种传统都必定隐藏着一种支撑它合理存在的信息。在没有理解这些信息之前就自作聪明地说传统是愚昧的、非理性的的行为是肤浅的,也必然将为自己的肤浅付出代价。而自17、18世纪以来的兴起的无端否定传统的自由主义就是这么一种肤浅的行为。肤浅的人类也必将为轻信这些肤浅的所谓的“思想家”而付出代价。

目前这些代价已经充分显现。毫无制约的纵欲行为,一方面导致人与人间的弱肉强食,形成社会危机,另一方面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形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前者的体现,能源危机和全球暖化则是后者的体现。

假定资源无限

经济学在鼓励物欲的前提下,倡导无限生产,无限消费,并假定资源无限。

假定资源无限,这是一种短视。有人可能会说,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有一种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研究有限资源约束下的选择问题。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供生产所需的自然原材料资源。在经济短缺时代,固然物质很匮乏,但是并不能说当时的原材料资源匮乏。当时的约束不是资源,而是把资源转变为能为人所用的产品的技术。相对当时有限的生产能力,当时的资源供应能力是无限的。不仅空气是无限的,水也是无限的,森林、矿山等等都是无限的。

现在的人类的总体生产能力已经和斯密时代有了质的飞跃,人类总体面临的制约也由技术制约转为资源制约。由资源相对于生产能力是无限的转变为生产能力相对于资源是无限的。石油枯竭、水紧缺。此前石油价格的暴涨就是对石油未来严重短缺恐惧的反映,然而这些资源制约问题恐怕远非价格涨落所能解决的。

假定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容忍度

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下,是强调征服自然的,改造自然的,从自然中攫取财富的,而且还愚蠢地假设,征服一个自然的局部、改造一个自然的局部、从自然的一个局部中攫取不会影响另外的局部。自然固然是存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局部,因为自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类还是从自然中诞生了,这个事情本身说明,自然中存在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局部存在。但是,欲望无限的人类,却在梦想着把自然的全部都变得适宜于人类。于是在攫取财富的驱动下,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对自然的一些局部进行不停地征服,改造和攫取。而这些征服改造和攫取正在慢慢地破坏掉那些适宜人类生存的局部。譬如我们的水和空气均被污染,我们气候在变暖,我们的生物同伴在加速减少。从这个意义上将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是屠杀人类母亲-----大自然的刽子手!那么以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为导向的现代文明也可以说是屠杀自然的文明。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些真正的全球性的问题正在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真正的全球视野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而短视、肤浅、狭隘的经济学显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实事上,很多全球性问题正是经济学思维下产生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教”已经成为人类前行的新的桎梏。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哀悼萨缪尔森这位高龄老人下世的同时,也应该庆贺这位经济学教皇的退场。希望“经济学时代”、“经济学教”能够一同随他而去,也必须随他而去。

(共道经济研究中心 蔡历 www.gongdao.org )

家园 沙发
家园 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停顿

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停顿, 现在已经慢慢进入玄学阶段了, 比如用越来越复杂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