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南方都市报》到一塌糊涂网站 -- 温相
《南方都市报》事件出来之后被一些海外传媒炒做的紧,现在北大的一塌糊涂又被封了,于是让很多义愤填膺的民主人士有了讲道理、摆事实的依据。我在这里就我个人知道的一些消息谈点个人看法,也算是闲聊一类。
《南方周末》这张报纸被称作“愤青报纸”或者被称为“愤青办报”其实是没有什么贬义的,而是一种调侃,在国内新闻管制的情况下,南方周末还是说了很多其他报社不敢说的话,这和南社的传统有关,也和它的地理人文背景有关。有一段时间传媒是有“北青南社”一说,说的是《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敢于叫板的事。
上边对这张报纸一直不太满意,广东自李长春接手后,有关方面还专门打来招呼请李注意这张报纸的动向。李后来给广东省委宣传部于幼军的指示是“保全善类”,这句话说的很为玄妙,不过,于幼军也不是地瓜土豆,理解和执行的都不错,于是广东官面上的四大才子之一,江泽民的著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江离开高州之后,于给总结并报李长春知道的,以后,于外放深圳市市长,回应网络名文(就是那篇深圳你被谁抛弃),再次显示他管理新闻的游刃有余。
李长春、于幼军的办法是一个现在看来不错的办法,那就是首先保存报纸,没有报纸也就无从谈起其他的东西了,李久于官场,所以,很多是非他是非常明白的,于幼军去北京汇报工作,中宣部的徐光春就问于南方周末解决的怎么样了。李长春知道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期间找到胡锦涛,向当时主持全党、全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胡锦涛做了解释,广东面对港澳有他的特殊性,保留南方周末也是一种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以后,上面就缓和多了。所谓事缓则圆就是这个道理。
报道真相,让群众了解事件的曲委这是作为新闻媒体的天职,然而,凡事都要讲求一个策略,中国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怎么能够更好的把新闻力争贴近群众显然不是简单的喊几句口号或者在报纸上骂几句就能解决的了。比如说现在有人鼓吹新闻自由,我这里就小小的抬一把杠。就拿《南方周末》来说,开放报禁后,某家大企业买断了它,那么,自然就要为买断者鼓噪,那时候你所看到的《南方周末》是不是在告诉你事实真相呢?当然不是。这就像以往人们以为“一股就灵”一样,实行了股份制最大的利益取得者是谁呢?自然不是普通工人。
鲁迅早年不赞成示威请愿,比之为煤炭的形成。一张希望为人民说话的报纸如果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喜欢简单划一的形式,那么迟早就要被剥夺使命。中国传统的保守势力很强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传媒假如一旦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很快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一轰就倒,其他人即便是再想帮忙,也是爱莫能助,所以,李长春说保全善类是有着很大的学问的。而当时的南方周末的领导者也吸取了以往的一些教训,大家暂时相安无事。也就是在李主政广东期间,《南方都市报》一跃而起。
然而,南都的领导者就没有很好的把握环境的应变,很快被人抓住了小辫子,这里面更多的还有其他同行的告密以及倾轧,这点现在披露出来的也越来越多了。一塌糊涂和南都也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不大相同的是这次是北大内部的一些负责人主动提出来的,按照他们的说法是:“现在学生和网民不一定理解我们的苦心,以后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了。”
中国封建史二千年,比较英国多出多少年?不问也知。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二百年下来才有今天的气度,而我国希望一蹴而就那就只能偾事。
没想到李长春和于幼军还有这等妙手。
并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些事被保守势力给上纲到了一定程度,况且,那些上纲虽说不见得怎么理智,但是,事实总还是有的,因而,有时候回头看看福建的项南、广东的任仲夷这些不错的老人都是让类似南都主编这种民主派人士给害了,以致于他们最后不得不黯然下课。
韩文公说爱之适以害之,有道理。
“中国封建史二千年,比较英国多出多少年?不问也知。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二百年下来才有今天的气度,而我国希望一蹴而就那就只能偾事。”
其实西方各发达国家从脱胎封建到经济勃发,再到建立比较完善的政治、法律体系都用了上百年的时间。而中国的旧经济、旧制度、旧文化远比当时的西方发达,也就更加顽固。自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至今不足百年,其间中国又曾面临民族存亡的严重外患,很多时候为外国势力所左右,实际上可用于自我完善的时间相对来说很少。所以目前经济虽然发展迅速,社会其他方面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但凡事不可一蹴而就。
袁世凯窃国失败是因为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实这是遁词,满清推翻四年,共和国的观念就深入人心?袁世凯失败主要是内部分裂,和共和观念不大贴边。其实,真要说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
还有,欧洲封建史和中国封建史还有本质的不同,所谓的封建枷锁对于欧洲来说远没有中国那么禁锢。因而他们改造起来也比较容易。比如英国的虚君制度,放到日本就不行(1945年之前),更别说中国了。
苏联的解体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苏联才多少人,中国多少人,“稳定压倒一切”太明智了。
中国乱了起来,受苦受难的肯定不是在查理斯河畔喝着咖啡与民主愤青卿卿我我的臭民运!估计那个时候,他们一边数着美国主子给的赏金,一边还在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呢。
当然那些没用的累赘或者完全反作用的东西还是破掉的好,但是建设性对于当今的中国更为重要。如果有些东西“破”是趋势,但马上破掉后会有难以估计副作用,那还是要在破之前先“立”起一个新东西来。现在河里似乎也是“破”者居多(主要指言论),像温相兄台这样以立为主的帖子多多益善,呵呵。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还给了我们一颗良心。当我们看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自己的良心。如果以揭露批判达到一己之私,此谓有眼无心;如果只凭道听途说,此谓无眼无心。
河里正是有那么一批人,用他们嘴里深恶痛绝的文革的那一套来攻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证明自己有多么睿智!
突然聊起时事了。
古人说愈速则不达,觉得温相最近对度这个问题聊得特别多,隆中对,郭松邻,其实都反应了一个时机的把握和一个度的问题,是不是对国内的很多情况特有感触?
要发几个其他网站从来没有发过的新贴子再走,所以,现在嘛,呵呵,等于兑现承诺呢。也让你见笑了。
这才是真正的求实存进的观点。不图旌旗招摇,图的是保留一颗种子。大风吹来,旗到猢狲散,唯有植思想于人心,才有异日的霁月风光。
中国的问题就是敲边鼓,看热闹,戳在旁边指手画脚的人太多了,于私心是解闷偷闲,靠说风话,怪话,过头话博取别人看过来的另类的目光,至于如何做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处,那就是半点也谈不上了。
我毕业时,同学有去《中国青年报》的,我们系主任是一个不错的老头,他对我们那位同学说你最好还是去《北京日报》或者《中国体育报》,因为那时青年报的名气大一些,再说了,青年人嘛,总是喜欢热闹一点的地方。那位主任就说了这样一番道理,现在还记得。
他说:中青报这种地方正气和正义固然多矣,但是,有一种浮躁也在涌动着,那就是喜欢对社会挑刺,当然挑刺本身是为了完善社会,然而,久而久之,你个人看问题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看法也因此有了这样一种有色眼睛罩着,社会上的黑暗面多了去了,你看后就要不平,不平则鸣,然而,鸣的对或者说鸣的到位的自然是好,但是,鸣的不对的或者说鸣的不是时候时,你自己的麻烦就来了,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那么怎么能够保全好你认为应该保全的东西呢?还有一点,那就是你脑子里面就容易固定一种看法,好像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黑暗,时间长了也就是容易走极端,对以后自己成长也不利。
去年,大家同学聚会,同学还说起这位系主任老头的看法,当时在校时觉得此公老奸巨猾,说的都是面子话,现在看来也不完全是,也有很多人生的经历和道理,有道是,事非经过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