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被“人间正道是沧桑”雷到了 -- 海天
上次我还觉得烤猪被“潜伏”雷着是他自己要求太高( http://www.ccthere.com/alist/2525319 );这才几天啊,我自己也被“人间正道是沧桑”雷得不轻。
刚看了1/3,还以为我早就被训练的百毒不侵了呢。
其实大的方面还凑合,有些情节比如黄埔军校的内部斗争和改编农军也算有点意思,女游击队长白丹凤很妩媚,但是下面这些就让人无语了:
围剿孙洪雷他们的国民党兵,就是范希亮那个团,都是一式的黄皮加钢盔,还有什么特种部队携带特种装备搜山-----2829年的国民党有这么阔气吗?那都是挺晚的事了!
20年代的枪也很牛逼,不光士兵都拿冲锋枪(北伐啊!同志),白丹凤的农军还能缴获两捷克式轻机枪......
瞿霞和林娥也太现代化了吧?瞿霞是到处放电其实本人不怎么好看,林娥很漂亮,但是一上来就跟瞿恩说“骨感美”-----雷死我了。
这还在黄埔军校呢,貌似是瞿恩吧,就开始用毛泽东若干年后的语录教育人了。
我感觉整个剧野心太大,非要囊括20年代到49年的整个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想来一个“全景式”史诗,结果就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了。
里面的人物原型倒挺有讲究:瞿恩我开始以为是瞿秋白,后来发现不是,是多个人,包括周恩来,陈赓的集合体;楚材身上有二陈的影子,但也糅合了一帮大革命里的亲蒋嫡系。董建昌显然是非蒋系的国民党代表,而杨立华我就搞不懂了......
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看完50集,也许还不如去看赵薇的还珠格格或者情深深雨蒙蒙呢。
我是看电视台放的,碰到哪集看那集,看了7~8集吧(这7~8集有前有后),感觉和你一样,感觉实在是瞎说八道,整个一戏说,实在是没法看下去。就没看了~
隔了若干个月,又碰到电视台再一次重播,连续看了几集,基本观点还是一样,YY的地方太多,演绎的成分太大。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那就是瞿恩被杀和瞿霞被捕。倒不是说他拍的有多好,但是从那几集里,我确实感觉到了一种残酷,一种让人发自内心的恐怖。昨天还是你的同学、师友,今天就会对你开枪。昨天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明天就要被对方置于死地~~如果说这部片子有我觉得好的地方的话,那么就是我刚才上面说的了~
反复提醒自己“不要要求太高”。
现在的革命历史题材,偶感觉啊,比较好的地方是过去一些不拍或者少拍的禁区,慢慢的随着时间推移没那么“严重”了;另外也许是出于统战需要,国共的亲密时光,像是大革命时期或37-39年的抗战蜜月,反映的也越来越多了。
不太好的嘛,呵呵,就是随着拍电视剧越来越容易,粗制滥造也越来越不鲜见了。
你说的两个情节我还没看到,单就我看的剧照和剧情简介,我猜想瞿恩被捕牺牲以及后来在报上发表这一段可能是根据瞿秋白被捕牺牲改编的。
尤其对于我这样的海外丧家之犬来说。
顺溜和沧桑我也都是正好在国内电视上看的,沧桑还凑和,顺溜就得换台了。但是,还是有同学要求往回带,带回以后这顺溜起码有两次闪了光。
一个就是我哥他们家老大敲钢琴,现在知道首先得敲顺溜了。这词在中文学校大概就不容易学到了。
第二,就是他们家老二,刚五岁一个秃小子,看见放枪的就要看,边看边问:谁是好人,谁是坏蛋。正赶上外婆以前在新四军里打过快板,就告诉他:新四军是好人,日本鬼子是坏蛋。小子现在看见了坏蛋,就能想起日本鬼子。
国内这样全景式电视剧的尝试很多的。早年的《新四军》也是代表。
不是范希恩。
总体上看完了,有一集有声没影,就算了。
感觉还可以,孙演得弱了一点,当然线条太多了。
不给您剧透了,还有更雷人的情节在后面。
要耐心的发现被人的优点。
实际上是想囊括20年代到49年的整个大事件
哪有大事,主人公们就要掺乎一把
台词都是设计好的,总是要在对话间表现出某些深刻的东西来;所以看起来,有些在演话剧的感觉。
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历史水平,反映抗战的影视作品不宣扬投降,反映国内战争的影视作品不把常申凯当人民大救星就算不错了……
至于诸位有一定历史水平的网友,就把痛苦埋在心中,实在忍不住就别看电视了,古话说的好:“曲高和寡”嘛。
早期去苏俄留学。
想说的东西太多, 结果什么都说不清楚。
或者编剧驾驭不了这么的大题材。
俺是觉得,如果立华算国民党左派的话,好像应该更亲共一些......
多谢讨论
杨立青什么大事都得赶上,412,81,特科,红军,......都得露上一脸。
很有些同人志的感觉---有些科幻影集像是ST的同人小说就这样。
题外话:到你的博客转了一圈,原来你也在tom棋友论坛呆过啊,对MKL等专有名词这么熟。
我没看电视剧到底是怎么样, 不知道你们看过的是否有同感?
总算看完了,虽然现在还有云山雾罩的感觉。
咋说呢?看了某部电视剧感动与否,是很个人的感受,下面这些,就当是我胡抡吧。
如果作者想要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种更“高级”的叙述革命的方式的话,那----至少在我这里并不成功,瞿恩的那番话当然有道德上的震撼力,但引用作者本人的话,这部电视剧里“掺杂”的“人性人情痞子气”一点也不少啊:林娥的“骨感美”,孙洪雷惯有的“痞气”不都是嘛?难道我们应该来个统计,看看人性人情痞子气在戏里的比例是多少,超过一定比例就枪毙?这不是太搞笑了吗。
不过,作者指出的下面的现象:
我是100%同意的,而且,似乎十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都有这倾向----问题是,这是因为文艺战线的领导“变修了”还是“观众就喜欢这样的”呢?也许,在革命早已远去的今天,八卦化或者儿女情长化是必然的----甚至这对当权者也是个不错的选项:老是强调阶级斗争,革命文学,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不一定是在帮忙确立“历史合法性”,很可能是在帮倒忙,损害了现实合法性啊。
据我观察,现在文艺界的“左派”也毫不排斥这一点,还在积极实践----所以有了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
所以,如果有一天,革命传统教育以“军道杀拳周恩来”的形式出现,我们应该奇怪吗?
再回到本源,作者在后面刻意划分了少数和大多数-----这个我也有限度的赞成----胡绳晚年的话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我们和他们都是少数,大多数是中间,但那个时候,我们有效动员了中间派,......”(大意如此)。虽然,胡绳这番话,实际上留下了更多的问题---涉及到历史问题,就不展开了。
好像有一句话,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的情形似乎是,“卖得好”的未必高于生活,很多时候按照钦定标准简直就是“低于生活”,而在上者又丧失了曾经很有效的“教育群众”的思想或者组织或者肉体武器,于是就改弦更张,在中途和动态中求妥协。
俺个人觉得,从为79年以前的文艺作品,包括其产生方式,行政命令(可以追溯到毛在延安的座谈会讲话)......背书的角度,夹报纸的怪叔叔的白毛女系列是比较精致的,而且很“洋气”----作者是用某些西方学术话语来建构革命文艺的合法性,如果用来说服教育英国青年(据说他们以左倾著成)应该会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