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千秋耻,终已雪;中兴业,需人杰 -- 高士奇
准海龟们不大需要提醒,他们是经常打听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对祖国的需要,特别是对有国外学位的人才需要,可能比国内人士更了解--这种需要的程度是通过工资和福利反映出来的,基本上完全是市场调节。
我同意高兄弟对理想的注释,理想是支持人度过最困难时期的精神武器,能够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不需要感召的。
也许高兄弟是想提醒海外的兄弟们不要乐不思蜀,要时常关注国内的发展,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也感觉大多数海外人士都有此基本素质。
如果高兄弟是倡导牺牲精神,为祖国大义放弃个人小利,这是不可常用的一种手段,个人认为从长期效益看,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市场杠杆来调节,直接告诉他们祖国需要哪些行业人才,报酬是多少,事业前途如何。这样免得海龟们打无准备之仗,海龟成了海带,给祖国增加负担。
一个国家总需要、也会有少数人杰,他们不计回报,高风亮节,壮志酬国。
但是光靠寄希望这些人杰的示范作用来感动其他人恐怕也不够。如果政府能创造一个更加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大多数人(不仅仅是人杰)的积极性。无论“海龟”还是“土鳖”,只要有本事就能有发挥空间和回报,这对调动大多数普通人有更大的感招力。
当年冯友兰先生说“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后,很多人杰的确回来了。但是先有国共内战,后有红色恐怖政治迫害,国破家亡,有人发挥了才干,更多的人一生蹉跎。八十年代看到一位早前回国的前辈在电视里说:我们是自投罗网的一代。当时听到此话,良久无语。
确实,对于打算回来或刚回来的“海龟”们摆正心态是最重要的。国内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坏,但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能找到一种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他们还是善终的,看到不得善终的例子还不少。所以大环境很重要,而政府就是这个完成大环境改造的主力,毕竟他最有资源,最有能力。
不少人才在国外是人才,到了中国的环境土壤只能凋谢。所以单凭一腔热血不够的,改善环境主要还是靠国内各位,不是为了吸引海龟,而是为了国内人民的千秋万代。到了国外的人本身就有移民的打算,或者性格不适合在国内生存,勉强无幸福,移民留在国外既能发挥自己所长,又能给中国减轻人口负担,这个是双赢的局面。
海龟的人数相对于中国人口,比例小得可怜,历史证明了即使非常有才华、热情、不惜自我牺牲的海龟能够短期内拔苗助长,最终成果不能维持,因为整个中国大环境的转变配合需要时间。中国需要的不是海龟,而是时间,无论有没有海龟,中国都会向好发展,实行中兴。
不知高兄想说明什么?这篇似乎感性更多于经济,偶看完就跟当初看虎子大作一样忽悠忽悠的,这个千言万语只在揣摩中。。。
我十一月底去一趟苏州和上海,到时能否一聚?
理想中的人们是富有理想主义的,现实中的人们则多是很现实的,爱国主义高调唱完之后人们还是要忙每日的饭辙的,这个情形,国内的人是这样,海外的人也一样。
国内的确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是也应该提供适合人才发挥能力的环境,高调招人,低调轰人,以至于人来矣、人去矣,有何意义?至于如杨澜、吴征夫妇那样的骗子之家,不在此议论之列。
一个地方吸引的人才跟他本身的条件是互相配合的,吴杨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运作手段非常高明的人才,跟现阶段的中国是天衣无缝的互补互利。等到中国进展到下一个阶段,又会吸引相应的人才。这个无须我们担心,市场自然会做出调节。
特别是军工航空等行业的海龟,恐怕总要有那么些有远大志向加上理想的人才能做到。有的大概只有寄希望于理想了,因为市场在可见的将来都不存在。
至於在事业金钱与贡献上衡量的,谈理想大概与国家民族无关吧。我没有丝毫的贬义,上一代海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人首先总要好好活着再考虑民族大业,现在又不是民族兴亡之秋,不是用热血去爱我祖国的年代。
我是干技术的,不想老了以后去要饭。国内做技术不养老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内对我就没有吸引力。
革命热情再高,肚皮难受也是白搭。
至于经商,我在北京的五年工作经历告诉我自己不是这块料,还是别盲目的好。
什么时候国内真的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了,就真的有可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