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游园惊梦(四) -- 本嘉明
<游园>本想瞎聊聊上海和教育,看来楼势必要歪,索性歪到哪里算哪里。
(一)
一胎化导致提前老龄化,大家没有异议。
但一胎政策要不要立刻枪毙,倒要请专家好好研究,我们民科不能瞎来。
教育对于老龄社会的建设性意义,小本本来打算稍晚说的,现在就提上来同大家讨论吧。首先说一句,教育并不是对付老龄化的唯一法宝。
一个组织搞一件事,比如公司接个project吧,千头万绪,有些事很重要,但并不是排第一梯队的大事,您得看主观客观条件。
老龄化对于中国,就排在我说的三件大事后面。因为:
1)老龄化必然要来,把它想得无比恐惧也没意义,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嘛。
2)全球皆老龄,咱并不是出头椽子。欧洲人口的穆斯林化,更麻烦。
3)老龄其实不全坏。
为什么说不全坏?日本老龄,可“老”出大毛病啦!
但中国的老龄化,大大地不同。
首先,日本的老龄化,是经济发达后的自发现象,越发达地区越不愿意生孩子;而中国是有意为之,早早地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一刀切,实际上减少了低素质人口。
其次,老龄化是中国一胎政策的产物,但只是中间产品,一胎化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人口,至少减少新增长数。长痛不如短痛,晚痛不如早痛,中国人口减少,对中华民族,中华大地,都是好事。“未富先老”和“富了再老”,不能确定哪个更好,因为富了再老,每个人后半辈子的开销很大,人死如灯灭,厚葬之类的有多少意义呢?更何况那么多人挤着,不一定富得起来。
现在很多人说,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即便不是赢家,那至少不是输家,这是大错特错。中国同美国的经济关系,是个初中物理的“连通器原理”,一损俱损。欧盟旁边有两个落后地区,东欧和北非(提供劳力,市场,和XX空间),所以多少有条退路;而美国没有,只能揪牢东亚(墨西哥人力素质远不如东亚,有东亚这个浅表富矿,什么都有了)。美国作为最终市场,危机显露得早,中国一则奥运会前已经打压股市房市,二则迅速上4万亿,三则危机传导到中国,本来就比美国要晚一阵,四则省吃俭用惯了,有余粮。这四条,才争取到一点应变时间,但这点回旋余地,很快要用完。
中国的“铁公机大跃进”,早一年规划筹备,哪怕一年,就好多了。
第三,中国前30年的开放,走的是“内部殖民,原始积累”的路子;而随后50年,可能走“内部移民,持续发展”的路子,而沿海地带的老龄少子化,能打破沿海原居民的抗拒心态和抗拒能力,帮助这一进程。
日本老龄化,只有坏处而无好处,原因一是日本“一亿总中流”,社会扁平化齐头并进;二是文化极不开放,不接纳外族人口。这第一条使日本无法长期维持“内部移民”,农村愿意进城苦拼的青壮年很快被消化干净,剩下不愿进城打拼的,在政府溺爱农业的摇篮里躺着吃奶。这第二条使外籍人士很难取得日本国籍,在90年代至少要在日本生活15年以上,现在不知道如何了。而中国这两条,恰恰都没有。
作为在加拿大的移民,小本认为“吸纳移民”是个一本万利的路子。
你一个农户养了头猪,过年杀猪吃肉,那整条猪身上,有好肉,有孬肉,有瘦肉,有肥肉。单吃好的吧,想想养这么大不易,舍不得那些零碎。那最好,就是天天赶集,看见上好五花肉,割两斤,其他的就不关我事。但这样爽是爽了,你得有那闲钱。
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如上海大阪,都比较排斥外来人口,有“同城顶替”现象,这是任何政策无法改变的。就是说,上海的年轻人习惯于在上海找工作,倒不一定就正好顶替他们父母的岗位。如果上海的生育率是2以上,那么每两个老人退休,两个孩子顶上,即便经济停滞,大部分工作岗位也优先由本地人接手,外来的“新移民”机会很有限。但在“老龄少子”的摧残下,一个城市要保持活力,就不得不打开大门。大城市,发达地区,自有他吸引人的本钱,可以好好地挑肥拣瘦,天天吃五花肉,挑进来的,都是年纪最好,素质最高的人精。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城市要这样挑肥拣瘦,就要付代价。
上海同北京,甚至天津,都远远不同,因为离帝都太远。所以上海要本着自力更生,每天买五花肉的银子花出去不要紧,只要有钱源源不断进来就行。这里所谓的“钱”,就是大都市的自身优势和吸引力。
(二)
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中国要不要继续支持超大都市圈的发展?
中国在新中美联合公报里,已经事实上G2了,只不过儒家虚伪,中了举发了财娶了小,面子上还绷着。高处不胜寒,中国除了赶紧自强,把世界第二的光辉壳子填填满,别无他途,没看见举世皆酸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缓称王”不是“缓成王”,今天中国是NO.2,已经是“假王”了,该踏出这一步时,不必扭扭捏捏。
<德云社>春节开坛,天价出票,忽然少了个给郭德纲捧哏的,临时推一个上去,你再傻不能一抱拳:“各位老少爷们,咱也就一戏院里卖瓜子扔手巾板的,不能这么糟净您的银子,回见您哪。”这追光都打过来了,在台下也不是没练过,救场如救火,本着娱人娱己的精神,总不能让世界人民失望不是?
看样子,这中美公开合作,拯救世界的大单,是正式签了。不过是不是长期单,还难说,关键是中国自身实力要硬,人家不敢毁约。
欧洲想合并成一个国家,这违背了一战以来“国家只能越拆越小”的历史潮流,会走得很艰难,内部争执不断。欧洲看中国,只有中国拥有了对于欧洲不可逾越的优势,欧洲才会认命,才会做低服小。中国看欧洲,只有美国内部分裂,美国的力量衰落到同欧洲等量齐观,无法过多干预亚洲,那时候欧洲才显得可爱,值得中国投入地爱一把。这两条,本世纪都不大可能,因为计生政策,本世纪后半期中国龙会蜕一层皮,先把人口总数降下去,然后把人口结构再慢慢恢复正常,这期间大步跨越欧洲比较难。
没有这出“危机大戏”,TG还能筹划城乡联动,共同富裕。现在危机一来,就可能不现实了,因为:
1)时间不足:G2一演,天下侧目。中国急于在国力上再上台阶。突然有贵客来访,给你一个小时打扫,跟过年花三天洒扫庭除,做法当然不同。
2)资金不足:4万亿也好,10万亿也好,能来几回?原来可不是打算这么花的。
3)人口结构:老龄之下,丢一保一,可能就是老人下乡,青年进城,打城市经济保卫战。超大城市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能有效减少劳动力成本。
所以中国现在唯一要做的,是利用残存的“和平发展机遇期”,争分夺秒地发展。超大都市,在世界是成熟抄近道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驾轻就熟,尤其是盘踞大都市的利益集团已经根深蒂固,既然不能连根拔净,那就一起发财好了。
二,超大都市圈该怎样发展?
无非两条路:卫星城镇带状辐射疏散,或者同心圆扩展。
海子里给大都市经济松了缰绳,具体怎么做就主要看当地利益集团,毕竟人家是负责干事的。那么今天的房价就说明一切了。
全球化的惊人结果是,国家的面目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大都市经济体。因为大都市圈把生产资源高度集中,优化配置,使用效率最高,生活最多彩,成为巨型怪物。
大都市经济体比国家更能吸引人才,物资和金钱。哪个国家的“都市制高点”越多越合理,那个国家的力量无疑就越强,而且良性循环,越来越强。
美国的大都市经济体本来就不太多(跟“轮子上的国家”有关系),现在纽约因为有华尔街反而有点抬不起头来;新经济取软不取硬,加州硅谷不可能发展成巨无霸;军火工业今后几年必然下滑。这一切加起来,中国怎么办?当然趁虚而入,人无我有,人有我好。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到了下半世纪,全球的有志青年会承认:
1)美国好,中国不够好。
2)美国好,北京上海广州更好。如果实在不能移民北京上海广州,那只好拿美国绿卡算了,安慰奖。
这就是不强求全局超越美国,而是专注在局部构成对美国一些单项的优势。所谓“田忌赛马”是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求一个“赶超美国”的虚名,而是取“争取人才”的实利。
三,那么世道如此,具体到上海,该怎么办?
上海的劣势,是离首都太远,不很适合当“金融之都”,今天的金融,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上千亿的进出,不放在枕头边看住,还真不大行。而上海现在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一旦抽掉(或不再倾斜过来),事先毫无准备,岂不哭爹叫娘?
依赖金融还是小事,毕竟上海万一做不了“金融之都”,至少还是地区金融重镇。要命的是上海在心理上依赖中央的宠爱照顾已久。广东一向靠自己,穷孩子早当家,才有主动腾笼换鸟的折腾;上海一直是乖小孩,靠天吃饭,给个作业,就埋头去干,不敢越界。
而今天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真实一面,是动物世界,闻到什么好东西,天下共逐之,有力者得。早10年,上海同香港抢迪园,中央指示,上海让了,那时国内经济也确实还没到这个消费阶段。现在条件成熟了,上海准备好了,一开口,上头一下就批了,毫不犹豫。那么再过十年,天津说,金融之都,我也准备好了,又将如何?人家敢这么掰开了说,那就是把两边都打量过了,上下都打点过了。你上海即便告到中央,上峰乐呵呵说:这金融,是经济皇冠上的明珠啊,能有那么多人争攀新高峰,好事嘛,兼听则明,大家敞开了说,表扬自己,说完了竞争上岗吧。什么?当年总设计师老爷子单答应你的?沪生同志啊,要敞开心胸,科学发展地看问题,老爷子这话说了也该25年了吧,这二十几年大家都干得怎么样呢?总不能说组织上对哪一块关心还不够吧?
银行家,是受贪婪和恐惧驱动的经济动物。对于在上海的形形色色的外来银行家冒险家们,华盛顿能控制他们的贪婪,北京能控制他们的恐惧,这两位爷,一夜之间都能让他们走得干干净净。
上海没有太多的选择。
一,不要太依赖金融业房地产业,甚至不要指望它们。踏踏实实搞点东西,金融业反而舍不得走,万一哪天机缘到了,机会还是落在有准备的人头上。
二,做点浮躁者不屑的水磨工夫,不难,但需要耐心和平静。上海真正的优势,在于大城市的生活质量(就医娱乐等),职业发展机会和教育。其中教育是基础,因为最好的医生和老师也需要自己培养,请不到的。
上海曾风光一时,谋求“经济之都”,现在当然不复提当年勇。天津新区势头如此之猛,上海难免有点失落。这时候就两句话:摆正心态,自己找食。
怎么找?既要吃得饱,又要不栽面儿,就沿用刘伯承刘军神的韬晦之计吧:
不当老帅当老师。
卸脱军权,风雅于江湖。
上海的军权,就是金融话语权。这个东西,靠天吃饭,组织不给,你不能抢。走政策市,部委都在北京,你未必跑得赢天津;走国际市,专才都在香港,你未必跑得赢中环。好在上海这片肥田,全部撂荒也不可能,无非下几寸雨,种几亩谷,嘻皮笑脸放轻松,如此而已。
未来几十年的趋势,高教必然要偏重民办,把崇明办成教育岛,脑库岛,软生产力岛,雅也雅了,隐也隐了,不失为明智之举。水滴石穿,搞个“教育之都”,还有戏。
但这有两个问题。
首先,那上峰难免有时不讲理,楞给你压担子,既要增长好,又不许马儿吃夜草,毕竟人家既代表全国人民,也代表一级组织,还代表外省的普遍呼声。所以你要主动给自己藏点草料过冬,不能那么老实。
其次,教书育人,比单单靠迪园留客人在上海呆个长周末要强太多,一留就留人家4,5年,不过这投入大,周期长,要熬到收获期,有年头。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靠几条:
1)全国长假分开放,盘活黄金周资产,省得旱时旱死,涝时涝死。小本的建议是:5月10月,各放一周长假,但全国各省分为3-4组,电脑随机抽签组合,相邻几省一起放也行,错开也行,听天由命,总之在这个月里用掉。春节则大家同时放假。
2)迪园加跑马跑狗,上海抓点现钞。
写到这里,真是一声长叹啊。上海这一波“世博景气”渐入尾声,下一波“迪园景气”应声而至,主政诸君自感衔接天衣无缝,应当不失自傲吧。可这些项目,上海做得,香港做得,哪里都做得,只在吃喝玩乐上动脑筋,不够品级啊。上海的社会风气,却很可能愈行愈下,声色犬马,物欲横流。各地各国的冒险家,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今后的20年,不大会是上海人民引以自豪的好年景。
小本无能,手制一偈,敬告故土。
未来20年的上海,或许是:
扶杖登山,
前路犹艰;
若不能相忘于山水,
便嗟叹甘尽苦来?
而如果专心治学,20年后的上海,是不会令全国人民失望,令上海人民失望,令小本失望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哈哈
就迪斯尼而言
发改委批了114公顷,全世界最小,比香港的还小10公顷。
上海征了400公顷。
坊间传闻,上海和迪斯尼有一个100平方公里的计划。
掉在房地产里拔不出来了。房地产有没有绑架中国的银行系统不知道,但是已经绑架了上海政府是肯定的。
没见过钱也没见过权,就像孩子一样拿了新玩具不舍得撒手,不但霸着新玩具还霸着这条路。
这其实是一条死路,他们自己也明白。但是正因为这样,更不愿意撒手。
所谓相生相克,有有恐才有无恐。上海就是这种情况。至于封建王朝,哪个不是立国2,3百年,那是真正的不思进取。
不知道是分税制前后,据说上海贡献全国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江core后上海帮如日中天,也不好说没见过权吧。难道是“极大”的钱和权
本大每文必须花啊
整篇出发点就是现在人口规模如何原罪了,影响了,阻碍了中国发展。
到底怎么来的,是如何认为现有人口规模不能发达了?因为罗马俱乐部就这样认为的?是算给我们看一下如何。
中国10年GDP涨了4倍,难不成是计划生育的功劳。人均突破5000美圆,不过是2010年底的事情。人均突破1万美圆,不过10年内的事情。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时间的推移,你这种无厘头的先入观点更为人屏弃。
我看你算来算去,不过只落实到资源一个理由。
但是花几十年时间去降人口,既牺牲了经济增长,又不能缓解资源问题,只不过是给印度腾出了空间。何况在新能源,太阳能 技术铺开的今天,有那么难解决吗?能源问题解决就好办了,能源是不可再生的,金属资源是可以再生的。粮食问题---我们粮食都是净出口(除了大豆),难不成要降低人口,为非洲解决粮食问题。水问题--以色列水资源如何?何以成为农业强国??
黄季焜:数字说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
第二点,从粮食方面来说,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个也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也在不断的提高,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不断下降。.
另外你也知道这样搞下去,经济发展起码停滞2代人,咋会认为停滞后不变天,机会还在呢?停滞2代人,印度和巴西的产业我看都发展很好了,还能允许你中国翻身?好比龟兔赛跑,兔子领先很多了,非要睡觉,据说是不睡觉会酿成大祸(对比不减人口就会大祸),尽管乌龟都可以不睡觉,尽管不睡觉兔子也跑的快。但就是非要睡一觉,根据就是那个恐怖的传说,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另外你总关注上海要发展,没年轻人了,别的地方给你补。别的地方自己不要年轻人了?中国起码要7,8个特大城市(沈阳,重庆,成都,武汉,郑州,深圳,广州),省得全国吊上海一棵树上,全国都来这抄房,现在房价这么高,将来活力有限啊。还有几百个中小城市,需要年轻人,也要发展嘛,这点要象德国学习,不向日本学习。咱是有核国家嘛,被很多核武器瞄着,人得分散点。
而且不算政治帐,患了政治幼稚病。
---- 少数民族人口从80年代的7000多万,到现在的13000万,差不多翻了一倍,2005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新增人口的42%。如果人口要回到7亿适度人口,只能靠压缩汉族人口的规模。依靠汉族的牺牲来换取适度人口数的陶醉。实现减半人口,通过几十年时间,少数民族必然在适度人口里面占40%-50%,甚至很大概率反超汉族。主体民族不大,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意味着什么,在这里不多说了。
什么人人口政策倒要请专家好好研究,我们民科不能瞎来。
----人民怎么不能关注了?问题复杂吗?房地产问题复杂不复杂?
成本材料财务算起来,复杂不复杂?是不是也只能请专家,人民不能去想去算?何况这种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国家和民族大事!
你不是喜欢提专家嘛!
----那我就告诉你,去年人口学界几十个人口专家就联名上书,要放开现在的一胎生育政策。要护这个政策的不过是计生委部门,但是挡不住的。这些东西是春天浮冰下的春水,终究要破冰而出,经济发展越好,越会冲出来。
你不是喜欢提研究吗?
----那我给你研究。
http://www.gov.cn/gzdt/2007-01/11/content_493677.htm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http://news3.xinhuanet.com/weekend/2007-01/11/content_5592899.htm
新华网消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全国总和生育率未来30年应保持在约1.8,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8的妇女终生生育率,必须80%的人要生二胎。
普遍二胎制势在必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等2010年人口普查。国家定下最后的决心。
一胎化,好比清朝的辫子,带了300年,有了感情了,有些人舍不得剪。但形势到了,就是要剪去。依民国的经验来看,剪掉辫子也没什么大波折嘛,除了一些遗老寻了短见外!
一、和苏南浙北达成医疗、劳保、教育、公共服务的统一标准,彻底实现这一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和人员自由流动。这可以全面缓解现在上海发展的小格局。长三角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的劳保和高考录取区域。
二、大规模投资苏北、浙西、安徽、江西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公共服务,尤其是中小城镇,为长三角的产业扩散做准备。
三、将市政府主要部门迁出中心市区,将来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公共事件。
手的。以前去香港生小孩不上内地户口是没问题的,现在我们这里去香港生了小孩也开始要罚款了,不知道那么多罚款最终去了哪里?
几个月前,我七十多岁的母亲就因我弟超生了被非法拘禁捉去做人质,最后为老人健康起见我掏了3万块才赎人出来,而往常老家湖北农村通常罚款才2、3千,不知道罚款3万的依据从何而来?房改医改教改后实际小孩大部分的抚养成本是老百姓自己来承担的,所谓人多了国家负担重在大多数情况来看就是屁话,个人对这个强求老百姓自宫的政策有着说不出的恶心。
如果上海的生育率是2以上,那么每两个老人退休,两个孩子顶上,即便经济停滞,大部分工作岗位也优先由本地人接手,外来的“新移民”机会很有限。
------每两个老人退休?现在很多公益岗位,比如交通协警之类的,每个月几百块钱,就是给那些下岗职工糊口的,他们如果退休,他们的子女会接这个班?
城市也不缺劳动力,缺的是工作机会。
说得好
现在的80后90后愿意生两个不?
从我自己来说,我心里一个都不想生,多累啊....
我想他说的大概是指上海成为中国的重镇不足百年,权势和财富的底蕴仍然不够,若再过百年自然不同。